文/来源:《扬州晚报》2012年6月2日B1;图/自配
街南书屋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而园中一艘精美的石舫成为读者关注的话题,扬州还有哪些石舫建筑?这些建筑都有什么特色?石舫为何被称为“不系舟”,园林中为何要建石舫?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搜寻扬州园林中的石舫,一一为大家解读。
为何园中要造石舫?石舫彰显园主人胸襟
“石舫,又称石船、旱船或不系舟,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模仿画舫的装饰性建筑。一般位于人工湖近岸的水中,下部为半浸于水下并固定的石制船身,上部有木结构的舱楼。”扬州作家、园林专家许少飞说,石舫还有一种名字叫“张融舟”,“张融舟”的雅称,正是起源于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其诗云:“启闭竞穿蒋栩径,入室还住张融舟”。
“从装饰上说,石舫在园林中引入了船的形象,又无船的晃荡不安感,而园林中建石舫,更多地是体现园主人的胸襟和志向。”扬州考古专家、《扬州园林品赏录》的作者朱江说,一叶扁舟,停泊在宁静的湖湾,远离急风暴雨,等候着主人扬帆远航,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剑拔弩张,一切是那么恬淡,那么舒展。这种追求“天人合一”的造园艺术,在一艘纹丝不动、默默无言的石舫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园林中的石舫类建筑,比较有名的如颐和园内的清宴舫、北大未名湖中的残余石舫、苏州怡园中的白石精舍、画舫斋和苏州拙政园中的‘香洲’等,都是石舫在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许少飞说,扬州园林中的舟舫建筑,或称“石舫”,或称“船房”,仿造舟船造型,置于水际、池中,甚至旱地。如西园曲水“翔凫”舫、瘦西湖静香书屋园内的“莳圭”舫;卢氏老宅意园的石舫等。
许少飞说,欣赏石舫,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外形特征,而要从船的形状悟出它的理趣。原来的那些园主人似乎只要一踏上船,就会有泛舟荡漾于湖山间的感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画舫斋记》中谈了以画舫来名其书斋的原因,将其中之奥妙说得很透彻:“凡堰休于吾斋者,又如堰休于舟中。山石晒幸,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夕卜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为名焉……”既要模拟泛舟游历山水的风景环境,又抒发了居安思危、退归林下的理想情操,这正是古典园林中舟船造景的内涵反映。
“莳圭”石舫
犹抱琵琶“半”遮面
地点:瘦西湖万花园——静香书屋

每次游玩瘦西湖时,进入万花园之前,都会经过静香书屋,却不曾多留意一两眼,从旁边的小路径直而过。静香书屋是乾隆时盐商徐赞侯的湖上别业,八怪之金农寓居扬州时,与徐氏多有往来,这里也就成了金农游于湖上时休憩、作画、读书的地方。
粉墙黛瓦的高院墙内,坐落着一组错落有致的精致建筑,园中清澈池水一潭,石舫静谧地停泊在池子的东南角。伫立书屋南窗下,俏丽生动的石舫轮廓跃入眼帘,虽无“窗含西岭千秋雪”,而“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致描摹得颇有几分相似。
相对于“翔凫”舫,这座石舫要小很多,但小得精致,更具特色。因为静香书屋内的主体建筑以“半制”取胜,即亭为半亭,舫为半舫……这一个个的“半”,又为廊、墙或遮或掩,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
石舫额曰“莳圭”,两侧有篆书书写的楹联,联曰:“山月映石室,春星带草堂”。此为“拼联”,上联为王维诗句,下联为杜甫诗句,欣读此联句,让人有一种登舫远行的冲动。
著名作家丁家桐先生曾撰文介绍,静香书屋突出“静”与“香”两个字。中间荷池,西南叠山,东北池廊。石舫突入池中停舟中流,动静相参。这样的布景格局,合了金农《自度曲》的词意。
“意园”石舫
激励学子发愤读书
地点:卢氏盐商——意园

在城南的卢氏老宅中,还有一只石舫,与“翔凫”舫和“莳圭”舫不同,这座石舫是修缮时根据古图纸原样复建的,至今无题额及楹联,很多人均以“意园石舫”称之。
意园西南有凉亭一座,园北有“水面来风”旧馆,在绿树的掩映下古朴而苍凉。馆前有池,池中置假山湖石,一泓碧水有暗道通馆内院落,让人有曲水通幽之感。池中有一石舫,舫精巧灵动,犹如在池水中穿梭。
卢氏老宅工作人员介绍,就在“水面来风”旧馆后,曾有一座装修考究的藏书楼。1906年,卢绍绪的两个儿子曾在卢宅创办了扬州速成师范学堂,在意园创办了译学馆,学员多达一两百人。
许少飞说,当时的士子常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抱负,他们倚南窗埋头攻读圣贤书,而抬头即能瞥见扬帆远航的景观,以此激励发愤读书,这艘石舫构思的深远寓意,正在于此吧!
街南书屋石舫
地点:东关街——街南书屋

位于东关街上的街南书屋正在修缮当中,其花园部分已初见雏形,从正门进入,穿过右侧的巷道向南,即可进入花园。花园中心的水池周边,布满了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还有各种花木。在水池的北边,停靠着一艘很大的画舫,成为整个花园中最大的亮点。
“这座石舫是目前扬州园林中最大的,舫长8米多,宽度接近3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石舫根据西园曲水内的“翔凫”石舫建造,比“翔凫”石舫要大很多,另外在石舫的大小和细部结构上都有变化,如船帮用稀有的金山石进行装饰,这一石材颜色呈现黄色,并带有发光颗粒,再如船头上有精美的砖雕。
“石舫的题额及楹联还没有制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造这座石舫,游客和市民可以在这舫内休闲喝茶,欣赏园内美景。
“翔凫”石舫
保存最完整的古石舫
地点:瘦西湖——西园曲水

瘦西湖南门的大虹桥,这里曾是乾隆盛世时文人雅士修禊咏觞的地方,桥东南就是著名的西园曲水景区,这里有濯清堂、浣香榭等景,浣香榭前有大片荷池,池内隔堤为“丁溪”,因此处湖面,南北一“横”,东西一“直”,形似“丁”字而得名。石舫就泊在岸边,旁边的荷叶点点,一条石板小桥,将石舫与岸相连,犹如一只待航的舟船,随时准备载客作湖上之游,与游弋在瘦西湖里的画舫相映成趣。
《扬州园林品赏录》载:“远看石舫,似舟泊烟渚;入舱闲坐,如身在湖中。轻风吹拂,树影摇曳,令人恍如画舟荡漾。”石舫正面镌刻“翔凫”题额,“翔凫”舫上悬有瘦西湖景区最著名的一副楹联: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这是清人刘春池所撰,当代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所书,此联将乘舟游览瘦西湖所能看到的景致,刻画得惟妙惟肖,意在告诉游人,瘦西湖水上游更胜于堤上游。
石舫两侧采用的是玻璃花窗,坐在舫内,一边品茗,一边赏两边的风景,尤其是到了荷花开放的时节,石舫犹如行走在荷花荡中。舫的前面如“阁”,比船身稍高,可以眺望远处的大虹桥。
许少飞告诉记者,这只石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旧城湾子街魏姓盐商花园移来。是扬州园林中现存唯一的老石舫。而这座石舫是扬州园林中“旱园水做”的代表作之一,如今再去探望魏氏园时,已难寻当年石舫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