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舟: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hjj私人图书馆 2016-04-17

情绪管理是现在很热门的一个内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应该开始帮助孩子逐渐学习这样一种技能了。

跟情绪管理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是容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承受情绪的容器。有的人这个容器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情绪比较稳定,不容易激动;而有的人这个容器比较小,所以情绪控制上就比较困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平复。

最先提出容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比昂把情绪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自己可以承受的情绪,叫α(阿尔法)元素,另一种则是忍受不了的情绪,叫β(贝塔)元素。把β元素转换成α元素的过程,叫做α功能,也就是情绪管理的过程。

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所有的负性感受都是他们不能承受的,因此都是β元素。这是由于:

1.此时的孩子还非常弱小,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从潜意识来说,每种负性感受都有可能是对他们生命的威胁。

2.孩子对于这些负性感受没有认知,不了解它们。

3.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情绪容器。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就有三件事情要做:

1.从生存环境和条件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2.帮助孩子认识这些情绪,以及这些情绪的来源。了解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3.把自己当作情绪的容器,去承受孩子表达出来的情绪和攻击性。用善意的方式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并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晚上做了噩梦,早上起来的时候,他惊恐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梦见了一个很可怕的怪物,他把我们一家三口都吃掉了。”这个时候,妈妈怎么回应才是最好的呢?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孩子别怕,梦都是假的,妈妈在这,不会有事的。”妈妈这样说,属于中规中矩的回应,但绝对不算好的回应。“梦是假的”这句话虽然是事实,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分清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妈妈否认梦的真实性,会让孩子觉得她在否认自己情绪的真实性。可孩子那种害怕的感觉是真实存在,他真实感受到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困惑不解。之所以这个回应还算不太差,是因为“孩子别怕”、“妈妈在这”这两句话,确实有抚慰和缓解孩子恐惧情绪的作用。

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孩子情绪的真实性。因为承认情绪的真实,才有可能去认识和了解它。同时,也意味着父母作为容器,把孩子的情绪接纳下来。

妈妈好的回应是这样的:“嗯,妈妈知道你做了一个噩梦,你一定感觉到很害怕。”为什么这样回答就好呢?原因在于妈妈承认了孩子存在的情绪,并且把这种感受叫做害怕。于是,孩子就明白了,这样的一种感受,就是害怕,从而学会了“害怕”这个概念。比昂把这个过程,叫做“命名”。

在孩子有其它的情绪感受:愤怒、悲伤、委屈、疼痛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命名”。例如孩子玩耍的时候被桌角碰到了,很疼。就可以说:“宝宝被碰到了,一定很痛吧。”在“命名”的基础上,再说“不要担心”、“妈妈在这”、“妈妈帮你揉揉”就更好了。

不过,在很多家庭里面,孩子的情况就不是那么理想了。最危险的一种情况是,父母不仅没有充当孩子情绪的容器,反而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情绪容器。

在我的来访者中,我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故事:

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来访者说:“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要不是你,我现在哪会过得这么辛苦?”如果来访者有些事情没有做好,父母就会大发雷霆:“看你这么笨手笨脚的,怎么会是我的孩子?”

父母吵架,自己做错事情,本就是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忧虑的。父母不但没有帮助他们消化这些情绪,反而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容器。这就会让本来孩子不能承受的那些情绪(β元素)变得越来越沉重,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人成年后仍然容易情绪失控,根源就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上面。

但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父母身上,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有可能没有人能够作为他们情绪的容器,所以他们没有学习控制情绪的机会。面对孩子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做。

对于已经意识到自己情绪问题的人,他们需要的也是同样的过程。即寻找到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接纳情绪的“容器”,实现从β元素到α元素的转化,完成对于自己的情绪管理。这样,才不会在自己的子女身上重蹈覆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