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稍麦人家 王旭明

 惊涛拍岸849 2016-04-17

稍麦人家

王旭明

 

经朋友介绍才知道,单位旁边的小胡同里有一家稍麦店,而且还是清真的,合我口味。那日,下班后得闲,便招呼三两位同事去探个究竟。一进店门就被小店简简单单的摆设、干干净净的环境吸引住了,没什么客人,老板娘立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还端上一壶茶:“这是内蒙砖茶,您先喝着”,感觉甚好。

“您是回民吗?”我到清真店总是这样套近乎。“是啊。我们两口子都是回民。”老板娘指着门上挂着的经牌儿说,我也是回民,自然就产生了亲切感。如同简单的装饰,小店菜单也很简单,就七八钟小凉菜和主食稍卖,没有什么更多的挑选余地。我就点了内蒙凉菜、拌豆腐丝、花生米、松花蛋,稍麦自然是要点的。老板娘推荐我一定尝尝羊杂锅,说是小店特色,吃了就会上瘾。老板娘推荐菜品是常见的事儿,所以不以为然,但还是点了。等饭的功夫,我们几个闲扯着。很快凉菜上来了,端菜的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貌不惊人,憨憨的说了句:“先吃凉菜吧!”我一看,这盘凉菜溜边出沿满满的,显示出主人的实在。凉菜味道也很不错,酸辣适口,很有特色的内蒙凉菜的叫法更让我们几个新鲜不已。说着,一个与老板娘年龄相仿的中年男人端上两屉热腾腾的稍麦,一屉说是羊羔肉的,一屉说是一般羊肉的,“你们先吃着,还有鸡蛋韭菜和香菇馅儿的。”男人边说边把笼屉放到桌上。哇,真香,咬下第一口,那溜溜爽滑的汤汁儿伴着嫩嫩的小鲜肉,咀嚼起来口感极佳。我们几个边吃边连声叫好,赞叹不已,很快吃了个干净。“再来两屉素的尝尝!”正说着,被老板娘称为“镇店菜”羊杂锅端上来了,又是溜边出沿满满当当。我知道,羊杂特别不容易洗干净,经常吃着感觉牙碜,这家店的羊杂真是绝了,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一点也不牙碜,真不易!他们的做法也很奇特,羊杂在上,底下是土豆,土豆炖羊杂,我还是第一次吃,

吃好了,吃出味道来了,结账时四个人才花了不到两百元。出了店门,几位还在咂摸。月明星稀,路上行人已是少了,大伙儿都说,下次还来,还到这家稍麦店吃稍麦,上瘾了。

一来二去,自然就与这家店的主人熟悉了。原来,第一次给我们端稍麦的是老板,笑脸相迎的是老板娘,那位端凉菜的是老板娘的小叔子,小店是个稍麦人家啊。他们一家从内蒙古才来北京几个月打拼,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店主说,口味要特别好,量要特别足才能吸引回头客。我当然对此很理解,笑着对老板娘说:“我要多拉几拨客人来。”稍麦人家的老板看上去就是老实人,不善言辞,但很有主见;而老板娘则是对客人笑脸相迎、温言软语,再加上女性天生好美衣着也自然有些讲究,我与老板娘就更多的闲聊起来。老板娘说,她一家没有别的收入,只靠这家小店维持生计,这房子的租金一年要12万哪,还有一个儿子在内蒙古老家读初中。“不能到北京来上学,成本太高。但又挺想儿子的,特别是儿子这个时候是青春期,尤其需要父母在身旁。”我说:“您还挺懂教育的。”老板娘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夸奖,而是说:“最近我给他打了几次电话,发现他说话有点呛着来,这是逆反心理。”我顿生几分同情,对老板娘说:“您还是把孩子接过来吧!”老板娘连连说:“就是就是。”

今年冬天无雪,眼见着数九寒冬的腊月过去了,春节要到了,春天要来了。

节前,我到小店吃稍麦的时候,一进门就看见了小店角落里一张桌子旁,坐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他蜷着腿,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老板娘见我进来,忙让孩子叫我大伯,孩子看上去十分乖巧,腼腆的叫了声伯伯。我看着孩子那黑里透红的小脸和怯生生的样子,十分朴实和可爱,顺手从书包里掏出个红包塞给孩子,孩子坚决不要。我说:“伯伯给的赶紧收下,好好学习。”在妈妈的同意下,孩子把钱才接过去。从此,我与这稍麦人家似乎更近乎起来,又多了一份亲情。每次我来就餐,主人都特别引到二楼的雅间吃饭,说是“环境好些,便于你们这些文化人聊天”,我自然很感动,也不把稍麦人家当外人了,经常带些这家店没有的小菜,比如酱牛肉、牛蹄筋儿等,这在一般的餐馆是不允许的。有一次,我还拿来两个绿萝卜,请老板帮忙加工当酒菜。没有想到的是,经老板这一加工,萝卜变成更加美味的一道菜:连着一点绿色的皮,稍微放点盐和香油,水灵清淡的,朋友们连声叫好,以至于我从此时不时的就带两个萝卜请老板加工,这竟成了我的保留菜品。每当结账的时候,我一定要付加工费,老板娘坚持不收,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只是每次都不让老板找零钱,才算安心。

对了,稍麦不是应该叫烧麦吗?我一直也认为叫烧麦的,怎么叫稍麦呢?

这家小店最醒目的除了清真牌匾外,还有三块介绍稍麦由来的牌匾,我是到这家店后才知道稍麦不是“烧麦”的原因。相传,清朝时在呼和浩特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大哥娶了媳妇,嫂子要求分家,包子店归了哥嫂,弟弟则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从此只能靠打工度日,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烫面薄皮开口的包子与正宗的包子区分来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捎卖的钱积攒起来算自己的。没想到,很多人喜欢这种不像包子的包子,就取名为捎卖。后来稍卖在演变传播中改名为稍麦,也有些地方叫烧麦。我听着介绍,心想,这弟弟一家还真有点儿像眼前这稍麦人家的。据老板介绍,呼和浩特最时髦的稍麦是手撮羊肉馅,由原来的肉泥变成撮碎的肉块儿,油放得更少,口感更清爽。老板还指着另外一块牌子兴致盎然的给我读起《稍卖杂咏三字经》:“归绥成,居塞外;有小吃,名稍麦;茶楼肆,饭馆内;星罗布,遍地开……”你别说,听说过稍麦,但从来历到变迁,从民间传说到杂诗咏叹,这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民间文化还挺神,不由得我对稍麦人家又添了一分敬。

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小聚,准备上菜的时候,很少见的老板两口子一起上来,颇有几分严肃的样子。我有些纳闷:“大妹妹和兄弟,这是有啥事儿?”老板娘开口道:“不好意思打搅你们,占您点时间,咨询个事儿行不?我知道您是搞教育的。”我说:“没问题,您请说。”“孩子马上初中毕业了,他成绩不好,估计上不了高中,您说,上什么职业学校好呢?能不能在北京选一所职业学校?您给参谋参谋。”我习惯的以教育专家的口吻开始说话了:“您这孩子还没考试呢吧?”“是啊,正在准备考呢?我估计成绩好不了。”“哎,你们千万不能这样,孩子还没考完试,你们就给他做这些暗示,现在一定要让他排除一切杂念,努力考好。”我说。老板娘告我:“不是啊,进行了三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什么,初中还有模拟考试?”“是啊,是啊,要求可高了,考完还排队,排完还请家长。这孩子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往下掉。”说着说着,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连忙安慰她:上了高中考不上大学还不如上中职,我帮您联系个好中职,比他们上大学的挣钱还早、还多,更好,您往开了想——哎,怪不得那天见那小男孩,他头都不抬死啃书本呢?

我搞了大半辈子教育,但现在越来越少谈和怕谈教育了,尤其遇此,无言。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匆匆过去,稍麦人家依然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如友,如家。我现在最关心和等待的是,这孩子考上高中了吗?如果没考上,我该给孩子推荐哪所中职学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