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我的健康使者 2016-04-18
  中风属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其致残率高,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中风的一个主要后遗症偏瘫,又叫半身不遂,临床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中风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其家庭负担,已成为当今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穴位埋线疗法是根据针灸循经取穴的原理,将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经过缓慢吸收、持久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其以疗效佳、安全性高、成本小、操作简便、易于开展为特色,在中风偏瘫的治疗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效,以下着重分析近年来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1  方法及器具
  方法和器具上的改进是穴位埋线发展的重要成果。最初的埋线方法:穿线法、切埋法、扎埋法等创面深大,疼痛剧烈,后被创伤微小的注线法及植线法取代,并出现了专用的埋线针具;线体也从普通的医用可吸收羊肠线发展到药物浸泡羊肠线,纳米银丝线,胶原除皱线,并出现可根据临床辨证选用的药物磁化羊肠线,具有代表性的是任氏一次性专利埋线针[1],并有多种型号的专利药物羊肠线。任氏法操作简单安全,线体改进与中医的辨证理论密切结合,弥补了普通羊肠线有排斥反应及作用单一的缺陷,通过羊肠线和药物对穴位双重柔和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来治疗疾病,成为了融针刺、药物治疗为一体的新型穴位埋线疗法。
  微创埋线,即一次性注射针法及专利埋线针法,现已在临床普及,其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大大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降低了感染机会,杜绝了交叉感染。线体方面,由最初的羊肠线发展到聚乳酸一羟基乙酸(PGLA) 等高分子合成材料[2],少有药物肠线,且埋线规格不同,埋入深度主观性大(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或得气之处),埋线间隔时间、疗程设置随意,埋线治疗可以使刺激长达2周甚至更长时间,患者不必每日来院治疗,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2  取穴
  埋线治疗偏瘫取穴以循经选穴为主,结合辨证、辨病选穴、 经验用穴等。
  2.1 循经选穴
  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穴应用频率最高:大肠经选穴有手三里、手五里、商阳、肩髃、合谷、曲池[3-6];胃经选穴有足三里、冲阳、解溪、伏兔[3、4];三焦经选穴有肩髎、外关、阳池、臂臑[3、5-7];胆经选穴有风市、绝骨、阳陵泉、环跳[3、8];督脉选穴有神道、百会、大椎[4、9];小肠经常选肩贞、天宗、后溪[4];脾经常选三阴交、阴陵泉[9];此外还有经外奇穴:肩前(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上方凹陷处)等。
  2.2 辨证取穴
  指根据辨证分型不同,选择具有利湿、化痰、清热、通腑、益气、滋阴、活血等功能的穴位:痰湿壅盛、风痰阻络配丰隆、公孙;痰热腑实者加天枢、上巨虚;肝阳上亢配合谷、太冲;阴虚风动配关元、太溪;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10]。
  2.3 辨病选穴
  上肢瘫痪取患侧肩三针,天宗,曲池,手三里,后溪,内关;下肢瘫痪取患侧肾俞,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太冲[3];上肢肢体痉挛取手三里、臂臑、肩贞[11];中风后吞咽困难取廉泉、风池(双)、哑门、丰隆(双)、夹廉泉、颈百劳(双)、风府、三阴交(双)[12];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取肩髃、曲池、天宗、肩贞、手三里、肩前、臂孺、尺泽、手五里[6]。
  3  功能评定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取Brunnstrom方法[13]进行偏瘫肢体上肢、下肢和手的肌力功能评定。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肌力平均增高3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为优;增高2级,生活部分自理为良:增高l级或无变化为差。
  4  临床疗效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率在84.6%- 98%[7、14、15];穴位埋线配合电针的有效率为94.1%,而只用电针治疗有效率只有85.3%[11]。穴位埋线结合针刺体穴和头针综合治疗治愈、显效率达89.2%,而结合电针和头针综合治疗治愈、显效率才达63.6%[5]。总的看来,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是确切的,适当结合其他方法能提高疗效。
  5  机理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疾病是通过穴位埋线的操作刺激、出血刺激及羊肠线的软化、液化、吸收的长时间良性刺激,综合性作用于穴位而发挥的治疗作用,类似长时间留针的效果。如在某些情况下,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16]。陈氏等[17]发现,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的,一定程度上表明静中有动动静互涵, 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催气、候气的作用。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综合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这种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再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反馈促通信息,加强中枢神经的双向调控作用,实现中枢功能的重新整合,从而改善机体运动功能,纠正因中风而导致的偏瘫状态。
  6  小结
  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究其根本是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所致。穴位埋线疗法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以调整阴阳、活血通络为治法,取穴以阳经穴位为主,辅以阴经穴位,总起调节阴阳气血,疏通经脉,协调脏腑的作用,促使肢体功能重建,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有组织疗法的作用,能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病区恢复,还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4]。以往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以体针为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针刺间隔时间过长,刺激量小,疗效仍需提高。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其治疗中风偏瘫效优、简便、经济,值得进一步完善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