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其幅员辽阔,茶区分布广,各地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饮茶风俗习惯也各有特色。
龙井茶芽叶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清秀如兰,非常符合江浙一带人们清淡、精细的饮食口味,自然成为餐前饭后的首选佳茗。
藏胞饮酥油茶之习俗,始于盛唐时期。据索南兼参1388年所著的《西藏王统记》记载,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带去大批物品中就有茶叶,并创制奶酪和酥油,公主常以酥油茶待客。这样,藏族饮酥油茶逐渐呈风俗,并以敬客人喝酥油茶为郑重礼节,延续至今,已有1350多年历史了。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干燥,蔬菜不如内陆风声,但农牧民都爱喝茶。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而且还能从茶叶中获得营养,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牧民们从早到晚,一般喝早、中、晚三次茶,只在晚上收工回家,全家人围坐桌边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所以一天饮食有‘三茶一饭’之称。蒙古人如此重饮轻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也有咸奶茶的营养丰富的因素在里面。
北京人饮茉莉花茶历史悠久,主要因为:一是北京在历史上是元、明、清三超的都城,茉莉花伴随着各种美味佳肴汇集京都宫市,后发展到街市,供人们享用,天长日久便成习俗。二是北京的水质不好,又苦又涩。据史料记载,1885年北京有水井1245眼,其中甜水少而又少。清·乾年间,宫廷每天用水80大门即送入紫禁城。到了光绪年间,有了自来水,用水情况有了改善,但也属硬水。泡花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下水质,能以茶香冲淡苦涩。另外,茉莉花茶泡茶后,也能给人亭亭玉立的视觉享受。
饮泡沫茶是80年代初期在台湾兴起的一种新的饮茶习俗。此茶由台中市的刘汉洲先生所创。调制时,将红茶、绿茶或乌龙茶的茶汤装入不锈钢制的调酒器中,加入冰块,再放入牛奶或果汁、香料,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爱好,添加西米、枸杞等辅料,甜味也可以视个人口味增加,然后上下、左右用力振摇。由于茶叶含有皂苷化合物,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在振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泡沫,浮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茶汤上面,故名‘泡沫茶’。饮用时根据辅料不同,用不同粗细的吸管吸饮。由于茶汤和辅料不同,‘泡沫茶’在玻璃杯中显得五颜六色:有茶汤的红艳,内有白色西米圆粒;有的茶汤翠绿,红色樱桃或枸杞数粒在杯中上下浮动,红绿相映。
饮打油茶是桂东、桂北的三江、龙胜和恭城等地的一种特别的饮茶习俗,以恭城最为普遍,世居在湘、桂、黔毗邻地区的三江侗族,把打油茶作为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也是待客的佳品。
我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声交界的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古木参天,峰奇谷幽,云雾飘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居住在此地的土家族人自古以来就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主要原料为‘三生’,即生姜、生米、生茶叶。土家族常年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高山寒冷潮湿,又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只好常食辛辣食物以温胃养脾。喝擂茶也能起类似的保健作用,于是土家族就把擂茶作为治病健体必喝的饮料。老年人一天不喝就会觉得浑身乏力,精神不佳,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经常喂食擂茶。土家族人认为,小孩喝擂茶,长大后长命百岁,孕妇多喝擂茶,生的小孩就会肤白体胖。
乌龙茶的品饮特点是重在品香,不在赏形,先闻其香,后尝其味。浅斟慢饮,品尝其特有的韵味,达到艺术的享受。乌龙茶冲饮方式特别,技艺细致而考究,故称‘工夫茶’。主要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等地。福建、广东历来商业发达,经商者常与客人在一起边喝茶,边洽谈生意,工夫茶的细品慢啜的冲饮过程,既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又适应商业工作节奏,这或许是闽、粤一带首先流行品饮乌龙茶的原因吧。
在美丽的苍山脚下,恬静洱海之滨,世世代代聚居着能歌善舞的白族同胞。每逢喜庆佳节,或亲朋好友登门拜访,白族人都要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三道茶据说最初用于长辈对晚辈前来求艺学商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寓意要想学得真本事,首先要吃得苦,只有经历艰苦磨练,才能享受生活的甘甜,而且只有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久而久之,这种饮茶方式成为白族同胞的待客礼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天山南北,分为南疆和北疆。南疆沙漠连片,气候常年干燥,人只有靠大量饮水才能使身体保持足够的水分。因此,喝茶便成为居住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同胞每日必不可少的大事,当地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