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首场陶印篆刻作品展在南京九华美术馆开展

 青木森森 2016-04-18

4月16日下午,今年江苏省首场陶印篆刻作品展“乐土——李夏荣、孙向群陶印艺术展”在南京九华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南京苍润斋承办。李夏荣和孙向荣这两位参展的艺术家都是60年代生人,也都是西泠印社的社员。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08件作品,其中李夏荣和孙向群分别展出了52件,还有4件作品来自著名篆刻艺术家、理论家和古文字家苏金海先生。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书法家刘灿铭观看展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场展览最大的特点是它是江苏省首场以“陶印”艺术为主题的篆刻艺术展,陶土印是继四大国石(青田、昌化、寿山、巴林)、金、银、铜、牙、玉之外的又一种印材。近年来陶土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渐渐地也在篆刻艺术圈流行了起来。陶土天生具有质朴和返璞归真的意趣,而且从篆刻艺术的发展史来看,中国的先民们最早开始在陶器上雕刻绳纹、火纹、云雷纹等图案,可以说用陶土这种材质表现篆刻艺术是一种古老的方式。


陶土和金石所产生的意趣不同,陶土有一种温润和朴实的感觉,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陶土具有一种非常柔顺的美德,你怎么捏它怎么成型,它含化万物、滋养万物。所以说用“乐土”来命名本次展览是紧扣主题的。



部分参展作品


部分参展作品


部分参展作品


以金石为材质来表现篆刻艺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使用陶土这种材质来进行篆刻或许还比较陌生,下面让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和篆刻专家们向我们详细讲解一下陶印篆刻艺术吧。


李夏荣(西泠印社成员、南通印社社长、南京印社理事、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李夏荣在展览现场


我这次跟孙向群一人拿了52方,等于是我们的年龄,凑成了104方,加上苏金海老师的4方,形成了一个吉利的数字,108方。我们两个人(孙向群)都是60年代生人,是同龄人,我们是同一年加入西泠印社的,同时我们两人的性格也很相似、对艺术的观点也很接近,我们的一次闲聊促成了这次展览,前后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筹备好了这次展览(包括作品的收集整理、印花,展览的形式和布置)。


我们认为在中国篆刻史上,印材的不同可能会导致风格的不同,因为从印学史的角度看,秦汉是青铜时代,明清是石头时代,我们现在用陶土这种创作印材,肯能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印章这种艺术风格的改变,同时这个陶土一个是取材比较方便,第二个就是形式比较多样,它的形式很多,第三个就是,我们人跟泥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我们用陶土来刻印,某种程度上说更加地接近自然,更加“返璞归真”。

我们借助陶土这种形式(形成一个主题展览),在江苏来说是第一次,而且我们这次是印面、印花和印体的全面的展览,同时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带动江苏的篆刻发展,就是向小型化、精致化方向推进,我们要更多地追求精品。这次展览我们带了个好头。我想借此机会能推动江苏中青年印人能够不断地走出来,要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因为江苏在全国篆刻界,江浙沪应该是重镇,但是某种程度上跟上海和浙江比,江苏一直在篆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有计划地、重点地推新人这方面还需要努力。


我印章的取法是古文字,其中有陶文、古玺文、金文。陶文是六国文字,中间以齐陶、鲁陶偏多;金文是商周时期的;同时借鉴了古玺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文构图,然后再用现代的刀法来表现,所以显得既古又新,古是文字古、造型古,新是我们现代人对印章的一种理解。


孙向群(元明篆刻史研究专家、西泠印社成员、篆刻艺术家、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孙向群在展览现场


中国篆刻的起源很早,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篆刻可能都是石头的、铜的等,这些金属的,其实中国篆刻的最早,它起源于这种陶土,掩盖在陶上的这种东西,它起源就是起源于这种陶土,这是一个。再一个呢,中国篆刻艺术成为篆刻语言以后,我们篆刻人最追求的是一种金石气味,由于过去它都是铜铸的,或者石头刻的,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金石的意味,而淡忘了那种陶土的意味,因为石头和金属的特性不同,陶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特别在它没有成型的时候,它比较柔软,比如我们的石头只能做减法刻掉它,但是陶土就不一样了,我还可以做加法,我可以把它贴一块上去,或者怎么样,它的可塑性就很强。这就给我们篆刻艺术人带来了很多艺术手法的创新,比如说我们所追求的意趣,陶土的意趣就和我们金石所产生的意趣是不一样的,陶土有一种温润,一种朴实厚重,而且它还有一种在嵌盖过程当中还能形成一种层次感,丰富了我们的表现能力。中国的土有一种美德就是非常柔顺,它顺人,你怎么捏它怎么成型,它含化万物、滋养万物。

“吴昌硕用作印法化封泥事物意味入石,以增其浑厚华滋;马世达化封泥入其刀,以增其自然雄健,这便是《周易》所言:“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这次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尝试,尝试把泥土的特性表现出来,把泥土的语言融入到我的篆刻表现语言当中去。中国篆刻艺术强调的是把玩,它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它不是说我只需要看到印面这一个艺术效果,它可能还有一个把玩的东西,比如说石头有石头的材质,比如田黄也好,青田石也好,寿山石也好,它有它的把玩性,而陶土也是一样的。


苏金海(字博生,號河西外史,齋名三省室、坦易樓、盋山精舍、長虹唫館。一九五二年生,江蘇南京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南京印社副社長,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師承徐暢、秦士蔚先生。):


印章艺术有个特点就是“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它的面积很小,但是里面包含的容量是很大的,它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面是非常广的,首先它涉及到书法和绘画,就是你的字要好,还有是构图,所以对于一个篆刻家和印人来讲,它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要欣赏一方印章,首先要从字法、章法、道法这三个方面来看。章法上要求比较平正一些,道法就是刻的方法和技法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果说是作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这三个不同的门类来讲,一个篆刻家的成长周期是最长的,一个搞书法和绘画的在二三十岁就可以有相当的成就了,但是这个篆刻家的话,二三十岁他还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他不可能有多大的成绩,他应该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他才能够有所成就。


刘灿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夏荣和孙向群都是我多年的朋友,他们长期在传统的篆刻里面都做得非常好,这次展览上,他们在材料上做了一些拓展和创新,通过陶土这样一种材料上的试验,来找到篆刻艺术的不同的规律,这对于篆刻本身来说,他们也是通过这样一种不同的材料来表达不同的意趣和风格,虽然他们篆刻的这种语言已经具备了,但是要在不同的材料上做一些探索,不同的材料还是对篆刻有不同的要求,像石头上就是刻完以后一次成型,陶土还要经过烧,在烧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化,所以他们就一定要预知这些材料高温烧完以后的变化,这样的话才能把控住他开始刻的时候那种状态,这就要靠长期的训练和摸索才能掌握其规律,并具备这种预知力。


篆刻艺术表现在陶土上会更加地具有一种民间性,还带着一种随机性、自然性,陶土总的来说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艺术,他们这次展览的名字取的很好,“乐土”,这个就是对于这种材料的向往,表达那样一种质朴的东西。


仇高驰(书法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孙向群和李夏荣这两位都是我多年的好友,我对他们这么多年在篆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水准都是非常熟悉的,一直在关注他们在篆刻艺术上的一些创作,包括向群兄,他还在篆刻理论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在篆刻理论方面的文章我也经常去阅读,这次展览主要是陶印,陶印作为篆刻来说,这种材质是近些年才发掘的的一种材质,它和石料的那种篆刻,在刻的方面有一些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篆刻作者找到这种陶印的篆刻特质,以区别于石质印章,我本人也是搞篆刻的,陶印这种艺术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和发现的,我们要去探索陶土这种材质在表现篆刻这种艺术上的差异。争取在这个领域走出自己的路来,不要过分地模仿石材印章的那种效果。


篆刻和书法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如果是不经过实践,只是听听讲座,就很难去真正领会它中间的奥妙,包括它中间的风格和类型会区分不出来,实际上它们的这种风格类型是很明显的,作为我们来看,一眼就能看到,比如说从战国古玺、秦汉印章一直到明清流派印章,它们的这种风格样式是非常明显的。


素材来自凤凰江苏

编辑:唐静静

书法家整理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