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7管仲(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楚士祥丁 2016-04-19

一、管仲相齐

子曰:“非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可能还是披着头发、露出左肩的人类呢。可见,管仲除了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有巨大贡献的。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入相后,凭借着区区的齐国之地,依借在海滨的特色,流通货物,积聚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他在《管子》一书中说:“仓库充实了,百姓就会不断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就会开始知道荣辱;国君的言行合乎法度,则六亲会得到稳固。礼义廉耻不得到伸张,国家就可能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论符合民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的执政,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区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因而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征伐山戎,而管仲因而趁机让燕国重修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欲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齐桓公信守承诺,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其实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国的法宝啊。”

 

二、启示

1.只要有能力,因事制宜,不在乎暂时的舞台有多大

管仲靠区区齐国之地,凭借海滨的实情,依海造盐,流通货物,积蓄财富,富国强兵,政令顺应民心,使得区区齐国不断强大起来,乃至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算是历史上第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明主了。

        可见,只要有能力,不在乎目前舞台有多大,武王伐纣,凭借区区千里之地,使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一统天下,延续八百年周朝。

2.做事分辨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贵轻重,慎权衡)

在九合诸侯中,有一次与鲁国国君会盟,鲁国的曹沫以武力逼迫齐桓公退还鲁国的失地并要求齐桓公订立盟约,齐桓公不得已答应归还鲁国失地并订立盟约。事后齐桓公欲反悔,在面对鲁国失地与失信于天下的利弊权衡时,管仲劝谏齐桓公选择了信守承诺,进而得到诸侯们的信服和归顺。

从《管子》“牧民”一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知要想让国民懂礼节、知荣誉,借用《管子》“治国”章节里的话说,应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因为民富则易治也。可谓能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民众的问题。

 

3.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上面的记载提到,在国内,国君的言行合乎法度,自身正而正天下,所施行的政令顺应民情,下令如流水的源头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子》“治国”中说:善为民除害兴利者,天下之民归之。再引用《管子》“牧民”中的原话:“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我曾经在图书馆翻阅《群书治要精华》,看到《管子》牧民一章,没有摘录这段话,莫非近代的民情与春秋时期的民情不同了?莫非是民众感恩戴德之心淡漠了?可见现代的好多书是参合了编书的人的主观意识的,连作者的原意都未能保全,可悲可叹。据说清代纪晓岚提到世间道理在古代典籍里都基本上讲完了,现代再著述也讲不出什么新的道理了,故而没有留下著作,那么现代浩瀚书籍,有多少有真的价值呢?长篇大论也讲不出什么新道理来,不仅浪费时间反而还会被编书人的主观意识所误导。

在国与国之间,管仲劝谏齐桓公,宁愿失去区区鲁地,信守承诺,得到的而是诸侯们的信服与归顺。

《道德经》说祸福相依,孰知其极。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讲阴阳互根,阴与阳此消彼长、彼消此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变化无穷。得与失不必太在乎。

 

三、现实意义

1.遇到问题多找主观原因,不要过于强调客观因素

虽然主观因素很重要,客观因素也是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变的,在保持主观努力付出的同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客观因素或主动避免不利的客观因素,让现实的各项客观因素都有利于我们,那么事情成功的把握性自然就更强了。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通过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起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或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趋利避害,主动地选择有利的因素并避免有害的因素。正如孟母三迁,主动选择有利环境因素,成就了儒家大师孟子。

 

2.做事应分辨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得失,不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现实中很多青年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甚至为了娱乐,熬到深夜才睡觉,睡到第二天午时才起来,早饭与中饭一起吃,美其名曰我又节约了一顿饭了,身体也没见有什么反应呀。殊不知,病源已经慢慢生成并潜伏,待到体力与精力偏低时就可能爆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大家都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我又何尝不是呢,又何尝不是为了工作、为了挣钱,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微薄的收入,再全部填入到无穷的买房巨浪之中。明知这么努力、这么拼命为的是挤入房奴大军,多少年后再用此生所有积蓄送进医院,甚至因此搞得全家破产、祸及后代至少贫穷三代。是耶非耶,我也不知道耶。

 

3.懂得付出,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资治通鉴》第一卷就提到了“知与之为取”的道理:“《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在此不多解释这个道理了。因为上面提到《管子》牧民一章已经讲明确了,能明白的会视为法宝,不明白的多讲无益。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事件的道理是相通的,而记叙道理最多的,我知道的是《周易》与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比如《老子》、《孙子兵法》、《文字》、《管子》、《列子》等等。因此,要想读史明智,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好学习下这些讲道理的经典国学,至少读读《孙子兵法》、《周易-系辞》、《道德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