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药效是怎么来的

 王断天崖路 2016-04-19

□记者 杨振东 特约通讯员 陈辉 文图

一提起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年76岁的王立忠教授,患者都称赞他是真正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精诚大医,用药往往有神奇疗效。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王立忠,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本科(六年制),是该院首批毕业生,算是正宗科班出身,治学严谨、学验俱丰。那么,他用药的神奇疗效是怎么炼成的呢?在接受大河健康报记者专访时,王立忠坦言了五条心得体会。

临证心悟

师古创新

王立忠认为,学习中医,一定要博览群书,要勤读、勤问、勤思、勤记。还要广泛阅读报纸杂志,向同道学习,广泛收集民间单验方,但要择善而从。如仲景治伤寒以六经辨证,治杂病以脏腑经络辨证,叶天士治瘟病以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治瘟病以三焦辨证等。因临床上病因错综复杂、传变多端,加之宿疾外感、经常并见,所以辨证论治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审明主症,找出病的症结,切中病机,遣方用药精当,方能旗开得胜。

他举例道,脾胃治疗,要遵循《素问·藏气法时论》的治疗原则,“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而欲缓,以苦泻之,甘补之”。对纳运失常者,当分为:能纳不能化者,其治在脾;能化不能纳者,其治在胃;既不能纳又不能化者,脾胃同治。治脾必开胃,治脾必调阴阳,即扶脾阳益胃阴。这些古训,屡用不爽。

兼收并蓄

勤思感悟

临床遇到疑难病症时,怎么办呢?

王立忠告诉记者,他一般是先看相关医书,尤其是经典,书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登门拜访老前辈,像著名医家陈可望、崔皎如、王乐匋、杨新吾先生等,他都曾多次请教,收获颇丰。

王立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在陈可望老师家中时,看到陈老在诊治一位支气管哮喘病人,复诊仅用二陈汤加枳壳、苏子、炒卜子、紫菀、冬花、生姜、大枣等,效果特好。当时他就问陈老,为何不用麻黄、桂枝之类?陈老告诉他,这样的病人在不感受新邪的情况下,应以调理脾胃为主,脾健胃和,痰的来源减少,同时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症状,减少发病机会。这种病人本来肺气就虚,再用麻桂,过于发散,恐有伤正之弊。这一番话令王立忠茅塞顿开。

由此,王立忠认为,师古但不能泥古,要重实践,博览诸家,尽取其长,善于融会贯通,不断总结提高。学问的由来贵于实践,即“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无一定道理。再就是向同道学习,切磋析疑,向群众学习,博收广集散在民间的偏方、验方,哪怕是只言片语、点滴经验也要收集,有时甚至患者的有效方子,也值得学习参考。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学习经典

古为今用

中医理论深奥复杂,临证变化多端,如何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要领呢?

王立忠认为,学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这些古典医著,不仅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和生活智慧,更是中医的基本规范,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而公认的医学标准。学习经典就是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这是中医的根本所在。中医学是经验医学,对临床的依赖性强,经典理论是指导临床治疗的纲领和依据,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若能以相关经典理论指导治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王立忠在临床上治愈了很多顽固性眩晕患者,均是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一理论指导下,着重调肝、治肝而取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对治疗各种外感内伤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证抓住了各经病症的关键所在,也就掌握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如王立忠治疗发热,就抓住了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特征灵活应用,疗效十分显著。

王立忠认为,经典应该经常读、反复读,方能理解其中真谛,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博采古方

灵活达变

王立忠告诉记者,他从事妇科、内科临床50多年,喜读《医宗金鉴》、《医林改错》、《济阴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以及其学术思想。其内容广泛,包括内、外、妇、儿、杂病等。临床上实用性强、方药验之有效。读名家之著,结合临床,细心揣摩,不仅能获得各种心法,还可启迪思量,不断丰富临床经验。

例如《医宗金鉴》的金刚丸治疗肝肾亏虚、下肢痿软、关节积液肿痛等。常在原方基础上加生黄芪、生苡仁、牛膝、黄柏、土茯苓等,对关节积液肿痛疗效更佳。《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常加夜交藤,重用法半夏30克,多能获效。《济阴纲目》中治疗劳伤崩漏、月经过多,用胶艾四物汤,此方中酌加黄芪、炒白术、升麻、煅龙牡等获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参赭培气汤治食道癌,方中酌加枳实、急性子、荷叶等,改善吞咽困难,以达缓解之功。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之说,他在治痰湿中阻型眩晕(梅尼埃病)时自拟定眩汤(党参、白术、茯苓、生薏仁、竹茹、枳实、陈皮、半夏、川牛膝、泽泻、炒葶苈子、生牡蛎、甘草、大枣、生姜),方中重用茯苓30克、生薏仁30克、炒葶苈子20克、泽泻30克、生牡蛎20克等,药后眩晕、呕吐明显得到改善,效如桴鼓。总之,师古不泥,不失古方原义,灵活变通,方能提高疗效。

衷中参西

融会新知

在中西医仍有不同程度争议的时下,王立忠认为,绝不能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中医是整体医学、辨证医学,而西医是微观医学,绝不可能替代中医。但辨证与辨病,扬长补短,中医和西医尽管理论体系不同,但在临床上应各取所长,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因此中西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他说,譬如脑CT、核磁共振、呼吸机、起搏器等各种检查和治疗手段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特别是脑出血开展微创术,大大缩短了病程、缓解病情,使病人转危为安。这些手段和措施是中医所不及的。许多检查手段提示结果,可供中医参考,从中医方面进一步研究。他在治疗头痛、眩晕时,在辨证施治的同时,也常用一些西药如西比灵胶囊,以改善脑供血、缓解血管痉挛、增强疗效。

对于脑梗塞、腔隙性梗塞、脑萎缩,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如中药丹参、川芎、赤芍、葛根、土鳖虫、桑寄生、天麻、僵蚕、胆南星等活血化瘀消痰,改善脑部供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治疗冠心病、肺心病时经活血化瘀、改善心肺循环,疗效显著提高。他曾会诊过一些发热、高烧病人,经用西药、各种抗生素效果不佳,但从中医辨证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有的常获奇效。

对于老年慢性浮肿,经多种检查均无异常,系慢性不明原因水肿,从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多因日久正气渐衰,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每多迁延不愈,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利水,采用补中益气汤和济生肾气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专/家/简/介/

王立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传承研究室终身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分会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脑病治疗中心学术顾问、河南省内科会诊中心特邀专家。

他擅治内科疑难杂症,精专内科、妇科,尤对脑病颇有研究,探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新途径,数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依证立法,知常达变,精心组方研制的“萸竹定眩丸”治疗眩晕(梅埃氏病)、“蠲痛丸”治疗顽固性头痛、“神衰胶囊”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临床疗效显著,深得同行和广大患者赞许及好评。

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写出版了《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河南省当代名医内科学术精华》、《王立忠临证经验选粹》、《王立忠临证医集》4部专著,被遴选入《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张奇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