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榛、丁建华回忆“内参片”

 hyd129 2016-04-19



  内参片是一个奇迹,不仅是留下了一批译制片的巅峰之作,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演员,客观上为不久以后译制片的辉煌作了重要的准备。上世纪80年代那些脍炙人口的声音——刘广宁、杨成纯、伍经纬、乔榛、曹雷……无不是从配内参片起步的。


  在“内参片”时期有几件小事可以说明“上译辉煌”是怎么打造出来的。上译厂当时的工作条件很差,录音棚搭建在二楼的大阳台上,是个又小又闷的标准“漏音棚”。可这个“漏音棚”功不可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里录了三四百部译制片。有些戏需要有残响、混响声,必须在棚外过道里安装大喇叭,要开棚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声——现在录音时不用这样麻烦,开个混响器就解决了——当时这些戏一般都放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录。“着火啦,快来救火啊!”有一次,周边的老百姓被这样的台词和喊声惊醒后,纷纷跑出家门……此后凡是晚上要录大混响声,必须事先向周边的居民打好招呼、出安民告示。每到夏天,录音棚又小又闷,只有两个旧电风扇,有时进棚的演员又很多,棚内温度高达40℃。每天都要买几大块冰放在大木盒里,用电风扇直吹以降低棚内温度。可正式录音时,红灯一亮,电扇就得马上关掉,避免有杂音。演员进棚录音如同洗桑拿。有一次全是男演员的戏,演员康泰(已故)实在热得受不了,什么也不顾带头把汗衫脱了,只穿短裤衩……有人一直拿此事开康泰的玩笑:“你为‘四人帮’真卖力,赤膊上阵配黄色影片。”康泰说:“去你们的!当心我揍你们。”


  当时参加“内参片”译制工作的人都会感到这是一件幸事,既能看片学习,又不荒废自己的业务,极大地锻炼了上译的创作队伍,上译厂第二代配音演员大多数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乔榛。1975年,经过5年的借调,乔榛终于由上影厂调入上译厂成为专业配音演员。业界评价他的声音儒雅、深沉、大气,他所配音的多个角色至今被奉为经典。“直到1975年,正赶上有一大批译制片需要配音,上译厂急需用人,于是打报告给市委,最后把我和孙道临老师一个老的、一个小的正式调到上译厂,我这才算正式走入这个队伍,之前都是‘借’我过去,也陆陆续续配了不少片子。上译厂的一些老前辈很器重我,觉得我非常适应他们的创作氛围,调过去后马上就让我学习导演,我记得导演的第一部片子是《坎布尔王国》,后来又导演了《蛇》、《追捕》等译制片……这是我生命中极其宝贵和重要的一段,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包括我对艺术的不倦追求、对朗诵对语言艺术的热爱,我觉得融入这样的创作,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地对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创作;真诚地对待别人,不能有虚假和做作,不能有杂念。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创作者的内心和角色的内涵,从而感动自己,并且把这种感动像流水一样自然地传递给观众,为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都是这么处理的。而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数字技术不仅仅用在画面上,也用在了声音上。然而在多年以前,技术、设备上一穷二白的“上译人”,却发明了许多土法“声效”,如今想来虽然不免一笑,却也可见当年“上译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丁建华曾对笔者介绍说:“《追捕》中真尤美第一次出场是被一只狗熊逼到了树上,当年的那声大叫,我现在听起来都会吓一大跳。记得刚从话剧演员转到配音演员时,我经常在棚里到处乱跑,游离话筒,害得录音师不厌其地提醒我:请你不要乱动!有一次配接吻戏的时候,拟音师就站在我身旁,动情的时候用力亲自己的手背,说是这样才有肉感。我一见到拟音自己亲自己,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当时有很多老同志批评我,说丁建华在棚里一点都不严肃。”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