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嵇康为何而死?

 等待MYLOVE 2016-04-19

文/李远江

转载请至后台询问,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在那个浊浪滔天的时代,嵇康或许是最能领悟孔子的人。但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最恪守礼教的人却以“破坏礼教”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

嵇康重返洛阳

公元262年,嵇康离开隐居了十几年的山阳,匆匆赶往都城洛阳。他很着急,但不是为了寻亲访友,更不是入朝为官,他心中惦记着一个人,一个深陷牢狱的好朋友——吕安。

和嵇康一样,吕安也是一位不愿做官的名士,他与嵇康是十多年的好友。吕安每当想念嵇康的时候,总会千里迢迢赶过去,遂留下了“千里命驾”这个经典的成语。由此不难想见,当自己的好友身陷囹圄时,嵇康不会置身事外。

吕安因何入狱?为什么会搞得嵇康这般心慌意乱呢?

这一切都拜吕安同父异母的哥哥吕巽所赐。吕巽也是嵇康的朋友,一度是嵇康引为同道的名士。然而,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假名士,嘴里高谈阔论,内心却污浊不堪。

在嵇康隐居山阳的时候,吕巽贪慕富贵拜倒在司马昭的门下,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吕巽垂涎弟媳徐氏美貌,竟然不顾兄弟之情,设计将其灌醉,遂奸淫之。

吕安常在外闲游,回家后得知此事怒不可遏,打算向官府告发哥哥吕巽,但又担心败坏吕家的名声。当吕安问嵇康该如何处理时,嵇康做了一件令他后悔终身的事情。

魏晋时期,士人颇重门第。吕家算是名门望族(其父吕昭曾为镇北将军、冀州刺史),此事一旦闹大,势必玷辱吕氏门风。

因此,嵇康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一边要求吕巽发下重誓,保证永远不加害吕安,一边又好言劝慰吕安,使其念及手足之情,放弃告发哥哥的罪行。

事情至此告一段落,吕氏兄弟相安无事,嵇康也继续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但是,吕巽的突然发难,再一次打乱了吕安和嵇康平静的生活。

原来,吕巽终究是做贼心虚,常常担心弟弟揭发自己,索性恶人先告状,状告吕安“不孝”。事由是吕安挝母(打母亲)。其时,吕巽身为大将军长史,利用各种关系,最终“坐实”吕安有罪,被判流放边郡。

吕安无辜下狱,嵇康自责不已,愤而投书吕巽宣布与之绝交。但是,吕安既已认罪,嵇康也无计可施。临走的时候,吕安写信给嵇康,发了一通牢骚,还骂了几句把持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

吕安给嵇康的信,很快就传入了司马昭的耳朵。司马昭非常愤怒,立即派人把吕安追回来,再次投入狱中。嵇康正是在得知吕安再次下狱的消息后,前往洛阳营救好友。

为吕安辩护

嵇康来到洛阳,司马昭很诧异,我屡次征召你都不肯来,什么风竟把你这世外高人吹到洛阳来了?而吕巽却知道嵇康所为何来,无时不做着真相败露的噩梦。嵇康的心里只惦记着狱中的朋友。

吕安的命运操持在两个人手上,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嵇康。但归根结底,还是司马昭。司马昭别的不怕,就怕人家说他谋权篡位。

两年前,小皇帝曹髦喊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时,司马氏的兵士都不敢阻挡皇帝的脚步,要不是成济当机立断一枪刺死了曹髦,司马昭的小命恐怕也没人敢保了。人心之向背,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这次政变,司马昭对舆论的防范变得更加严密。只要有人批评他谋权篡位,他就如坐针毡,恨不得立即将对方置之死地。

吕安的信着实让司马昭震怒,再加上长史吕巽在一旁煽风点火,他也正打算搞个“杀鸡儆猴”,吓唬吓唬那些不愿意屈从的士人。

“竹林七贤”

司马昭的御用文人正忙着给吕安罗织罪名,只要没有定案,嵇康就还有机会。但是,嵇康却并不知道该怎样救吕安。当他跑到廷尉府大声宣告“我要辩护”时,他已经把自己推到了险境之中。

事件的扩大

嵇康将为吕安辩护一事很快就传遍了洛阳。人们拭目以待,想要看看这个案子到底怎么个审法。这时候,司马昭那边显然慌了手脚。怎么办?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到了嵇康的“非正统言论”:嵇康和竹林旧友之间讨论玄学时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观点。

魏晋时期的正统思想乃是汉儒董仲舒开创的名教。名教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尊汤武周孔榜样,实际上是一套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礼教。

在名教的统治之下,士人品行的好坏完全依赖于名士们的品议。儒家提倡的道德由孔夫子的为己之学,变成了为人之学,说到底就是摆样子给别人看。

名教不仅控制了士人入仕的权力,而且常常化身为权贵阶层诛杀异己的工具。如曹操诛杀孔融,罪名是“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违天反道,败伦乱理”;司马懿诛杀曹爽,罪名为“谋图神器”,“大逆不道”……

“非汤武而薄周孔”则试图剥开偶像身上神圣的光环,还原真实的汤武周孔。其目的是帮助人们体会历史人物的外在困境和内在超越,从而真正体会发自本心的道德魅力。

但是,这两句话被钟会作了如下解读:“非汤武而薄周孔”是打倒朝廷的道德楷模,“越名教而任自然”是打破朝廷对人才评价的垄断。

在朝议中,钟会批评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钟会认为,对于嵇康这样的人,就应该效仿姜太公诛杀华士,孔子处死少正卯那样,杀无赦。

钟会义正词严,群臣唯唯诺诺,于是,司马昭顺应民意把嵇康投入了狱中。

不适时宜的营救

司马昭不是钟会,他可不想轻易背负枉杀名士的千古恶名。对于他而言,将嵇康下狱,不外乎两个意图。一方面,将嵇康无法出庭,便于吕安一案的“审理”,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吓唬吓唬嵇康,让他安分一点而已。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昭

但是,事态的急剧变化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意料,也由此改变了嵇康的命运。

嵇康系狱,洛阳为之哗然。一面是,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司马昭,要求释放嵇康,并请求任其为师;另一面,则是许多豪杰纷纷卷起铺盖跑去给嵇康陪狱。在司马昭看来,这完全是谋反!

尽管在此前,司马昭本人也确信嵇康毫无政治企图。然而,知识精英们的营救行动,无疑把嵇康推到了精神领袖的位置,其影响力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想象。于是,一场激于义愤的救援行动,直接导致了嵇康的死亡。

事情急转直下,不久后,嵇康与吕安一同被处以死刑。

死刑的判决下来了,嵇康知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救得了自己。阮籍和山涛位卑职低,恐怕连说话的机会也没有。哥哥嵇喜也差不多如此。

既然不免一死,何必悲悲戚戚,在嵇康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嵇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儿女写信。这一年,女儿15岁,儿子嵇绍10岁。

真实的嵇康并不是一个行为乖张,不守礼法的人。恰恰相反,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至善。在他的好友中,阮籍好用青白眼,丧母而饮酒食肉;刘伶纵酒,裸形在屋中;王戎好利,卿卿我我,皆有外表上越礼之行,唯独嵇康都不曾有。

在那个浊浪滔天的时代,嵇康或许是最能领悟孔子的人。但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最恪守礼教的人,却以“破坏礼教”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

嵇康行刑当天,洛阳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录下了这个悲壮的时刻:临刑时,嵇康神色坦然,要来一架古琴,演奏了一曲酣畅淋漓的《广陵散》。

奏罢,他略有遗憾地感叹:“袁孝尼曾经向我求学这首曲子,我却很矜持,不肯教他,如今这《广陵散》怕是要断绝了!”说完慷慨赴死。

且读且评论。本周最佳评论得赠书《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