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诗书之华 2016-04-19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短字分“矢”和“豆”两部,

豆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高足食器——豆的形象。金文上部多了一横,表示器中装有东西。

豆的本义是盛肉的容器。

后引申为容量单位。《尔雅》中说:用一只手装的量叫“溢”,用两手捧起的量叫做“掬”,“掬”四次的量就叫一“豆”。

《左转》中提到齐国原来有四种容量单位:豆、区、釜、钟,四升等于一豆。

豆后又转化为重量单位。一豆相当于一两的1/144,唐代一个故事中讲到一位女子对丫环十分吝啬“月给胭脂一豆,粉一钱”。

所以由豆组成的字大都与器皿有关,如丰(繁体字中有豆)。

大约在战国以后,豆从盛肉的器具逐渐转变成祭祀的器具。汉代以后,豆就假借用来表示农作物的大豆了。顺便说一下,古人最初把豆称为菽shu1,不称豆。


矢的本义是箭——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而“短”的造字本义却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说法:

一种称古人常用矢来度量长短,高脚食器豆短于矢,以此表示不长。短的本义是两点之间距离小。

另一种认为金文“短”=矢(矢,箭)+豆(即“逗”,停顿),造字本义:箭射得不远。短的本义是箭射得不远,这个本义早已消失。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对”字资料没有显示,我只能通过左右两个部分去理解——

“又”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只右手的形象,所以又字的本义是右手。后来有了“右”字,“又”就当副词“更”讲。

凡由又组成的字大都与手有关,如:双、友等。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寸是指示字。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看,就像手形。小篆在手之下左侧有一横,指下手腕一寸之处。

寸的本义就是指人手掌下一寸的地方,也叫寸口。后引申为长度单位。

一寸约等于33.3毫米,这个长度很微小,因此“寸”又用来形容极小或极短。“谁言寸草心”

由寸组成的字往往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也与长度、法度有关。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现在再来理解“对”这个字,我能想到两种可能,但都很牵强:第一,寸和又的本义都是手,两只即为一对;第二,对也当面对、对抗讲,也就是要和对方接触,人与人相对,常用握手或者击掌的方式表示,所以用两只手表示对字。

后来在网上查到了“对”字的解释——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甲骨文像士兵把手挂(右部)带齿的武器(左部)。造字本义:两军示威僵持,临战抗衡。金文将左部带齿武器复杂化。
看样子我的第二种猜测接近这个答案。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冷是典型的形声字,借此学习部首“冫”,也就是汉字“冰”

从汉字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冰”最初的形体就是“冫”,甲骨文和金文的冰是象形字,都像凝冻的冰块凸起的样子;小篆在冫旁边加了个水,会意冰是由水凝结。

冰的本义就是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但“水”曾是“冰”的异体字,后来把水字废掉了。因此“冫”在汉字组成中有冰和水两种意思。表冰义时大都和寒冷有关,如冷、冻;表水义时则和水有关,如冲、净、决。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热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手举火把;小篆另加义符“火”,其本义指点燃火把;后引申泛指燃烧;继而又引申为温度高。

 

理解“淡”要从“炎”字入手——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炎是会意字,上下两把火,本义指火苗升腾;后引申表示灼热。在古文中与“焰”通,都当火苗讲。

我认为在升腾的火苗旁注入水(氵),想必就把浓烈的东西消减了,这也许就是淡的意思吧。这个猜想和后来我查到的正确答案还算沾边了——

甲骨文淡=氵(水,冷)+炎(炎,热),造字本义:不冷不热,中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