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十大古村----张谷英村

 mrb8 2016-04-19
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村
    张谷英村——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风格奇特的迷宫井字江南古村 
    【古村历史】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距离长沙、岳阳分别约150公里和70公里,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41年,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 
    【古村古迹】 
    1、古村布局 
    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 
    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41年,清代两次续建。现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总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间。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各个单元自成庭院,各个庭院贯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排水设施完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封火墙。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总长度达1459米。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2、上新屋,石大门,潘家冲 
    张谷英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可以说,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由无数个“井”字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 
    3、天井 
    大屋场中最大的一个天井,大约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天井内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花坛。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常达10米左右,屋里冬暖夏凉。正屋后面是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和堆放农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凉和嬉戏。 
    4、当大门 
    张谷英村的枢纽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当大门。尽管当大门不是张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筑,但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门上方的横梁叫“户”,表示一户人家,当大门的门户上刻有太极图形与门当彼此呼应,二者合起来就叫做“门当户对”。 
    进入当大门是一个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进”,“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说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5、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横匾上赫然写着的“世业崇儒”四个大字,读书隆礼成为张谷英村人们厚实灵魂的追求,也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于是,张氏族谱家训中一再恳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希”;“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于是,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 
    6、龙珠石 
    龙珠石直径约三米的天然巨石为女娲补天时所遗,恰恰与张谷英村大屋后龙形山龙口相对应,所以故称为龙珠石,同时也与其身后的古建筑群一同形成了龙戏珠的格局。 
    7、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于清顺治十二年,是连接江西和岳州的古驿道。傍溪而铺的是一条消廊,廊里展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衔接每一条巷心。从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留下的足迹,可见当年是多么的繁华。 
    8、百步三桥 
    百步三桥是张谷英村的特色景点之一,这桥又叫“张谷英桥”。百步三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张谷英古建筑群中部,横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搭起三座花岗岩石板,平桥。桥随水转,人在桥上过,脚如水上漂:同时,石桥也二次横跨渭溪河。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乡图画。 
    因为桥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组成,共二十七块长条石,正好“张谷英”三个字的老式笔画是二十七画。这桥的的设计,寓巧于拙,视石如术,打眼穿榫.巧夺天工。 
    【古村典故】 
    张谷英的故事
    据传在600多年前,张谷英乃明洪武年间江西大官,其父辈多有传云。后到清乾隆年间,相传乾隆来岳州,登岳阳楼,望洞庭。随后往东南而去,来到幕阜山西,慢慢的就到了张谷英村。在张氏族长陪同下游览,知道了张谷英在洪武年间为朝廷命官,驻守江西。时有贪官污吏,用百万白银贿赂张谷英,他不愿同流合污,携家眷祖业,与刘万辅,李千金三人,迁移到岳州一带,当看到张谷英村古木森森,四面环山,犹如一个天然屏障,往外面的路只有几个山坳。便在这里安居生息。
    其时乾隆与当代族长和一众人说天谈地,乃道:当年张谷英身世多有迷雾,元末有张士诚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其子多有可能是张谷英也不无可能,后朱氏称帝,张谷英为江西官宦多半有此尔。 
    村落的来源
    相传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有三个神秘人结伴而行“由吴入楚”,来到幕阜大山的余脉渭洞山区。这三个人一个姓张名谷英,一个姓刘名万辅,一个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张谷英懂风水,沿途定盘择地,遴选风水,最后被渭洞的奇峻风光所吸引。于是乎,就在这里相中了三块宝地。按地势风水,这三块地一块主财,一块主丁,一块主仕。张谷英任由同伴先挑。刘万辅选定了主财一块,期望四季发财,成为豪富之家;李千金选定了主仕一块,期望步入仕途,成为官宦之家;所剩一块主丁的,自然属于张谷英了。 
    于是,他们各自在自己远中的风水宝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发的发了财,做的做了官,张氏则成了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绵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余丁。张谷英的子孙们为纪念这位创业始祖,将其大屋取其名定为“张谷英”。 
    【民族文化风俗】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 
    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0多人取得过功名。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