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文明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只要是腹部组的超人肯定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做腹部超声时发现了腹腔内的实性肿块,此时你一定会溯本求源,解析它是来自于腹腔还是腹膜后,是来源于实质性脏器的外生性生长,还是来源于胃肠……胃间质瘤通常就是在偶然中的一种发现。没有充盈检查法之前,发现的胃间质瘤都较大,恶性为主;有了充盈检查法之后,胃的小间质瘤的发现变得越来越多。病理对于胃间质瘤最初把它归为到平滑肌瘤,随着病理对其认识的提高,才提出了间质瘤这个概念。现今病理免疫组化对间质瘤有更为精准的诊断。本期胃肠超声,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胃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胃间质瘤(GST)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是具有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学特征的独立性肿瘤,临床并非少见。 胃间质瘤起源于胃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组织学形态有两种细胞类型:多数(约70%)由梭形细胞,少数(约15%)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肿瘤大小不等,直径5~300mm,以单发为主,肿瘤可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和肌层内,境界清楚,无包膜。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可见溃疡形成。较大的瘤体内可见出血、坏死、钙化、粘液变及囊性变等。其恶性程度根据肿瘤大小以及有丝分裂指数(MI)来评估。
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往往在体检中意外发现。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是常见症状。 1、胃壁内表现局限性肿块向胃腔内外隆起,呈膨胀性生长,起自粘膜下(胃壁粘膜下层强回声带位于肿块上方),形态规则,呈圆状、椭圆形或分叶状;其境界清楚,周缘规整,内部呈低回声。肿物大小不一,直径大多在10~50mm间,浆膜下肿瘤可达100mm以上。肿物不随胃蠕动而移动,其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正常,胃壁蠕动正常(图一)。
(A:贲门部;B:胃底部;C:胃角;D:胃窦部) 2、肿物好发于胃底和胃体部,以单发多见。直径≤30mm者内部大多数呈均匀低回声,表面胃粘膜光滑完整;肿物内出血、液化、钙化及粘膜面溃疡较少见。直径≥50mm者多数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常可见出血(呈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区)、液化及囊性变(呈不规则液性腔)、钙化灶(呈不规则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斑点)或伴粘膜面溃疡形成(呈口小底大、表面附着强回声斑块的粘膜凹陷,部分溃疡深入瘤体中央形成瘤体内假腔),以浆膜下间质瘤多见(图二、三、四、五)。
(A:超声图;B:术后标本图)
(A:瘤体内液化灶;B瘤体假腔)
(A:超声图;B:术后标本图)
(A:超声图;B:术后标本图) 3、超声造影肿物内呈明显持续均匀增强,消退缓慢。当瘤体内伴出血、坏死、液化等,可呈不规则无增强区(图六、七、八)。
(A:超声图;B:超声造影图)
(A:超声图;B:超声造影图)
(A:超声图;B:超声造影图) 4、晚期邻近脏器(多见于肝脏)可出现转移灶,一般呈中、低回声实质性肿块,边缘伴宽声晕带(图九)。
(A:胃底部间质瘤;B、C:肝左右叶转移灶) ![]() 1、粘膜下型(腔内型):最多见,肿物位于粘膜下,向腔内突起,粘膜层被拱起,一般基底较宽(图十)。
(A:超声图;B:超声造影图;C:术后标本图) 2、壁间型(哑铃型):较少见,肿物向胃腔内、外同时生长,呈哑铃状,使胃粘膜层隆起,浆膜层向外突起,周围组织或脏器可有受压、移位(图十一)。
3、浆膜下型(腔外型):肿物主要向腔外生长,部分有蒂与胃浆膜相连,粘膜面略隆起或无改变。肿物直径较大,常在50mm以上(图十二)。
(A、B:超声图; C、D:术后标本图) 如果说较大结节的发现具有偶然性,那么小结的发现主要靠耐心仔细的观察,可以说小结节在超声扫查过程中稍纵即逝。发现结节后,超声诊断的困难是找到来源,理清周边关系,对其风险性的评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