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息肉的超声诊断

 超声大夫 2023-05-21 发布于四川

此课件原创为李呈艳、周艳芳,由耿芳径整理、发布。

周艳芳主任主持: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继续进行群内小讲课,今天给我们讲课的是我们科的心血管主力队员,我们科的9号群助理李呈艳医生。我们科20个人,18个美女,包括资深的,且都才华横溢,我就不好意思全部再夸美女加才女了!

      李呈艳潍医临床专业、科班出身,理论水平扎实,从事超声诊断工作也十多年了。李呈艳出身于临床,会看心电图、会听诊,极大的帮助了心血管的超声诊断,又通过在安贞医院专门进修心血管超声,术有专攻,所以心血管诊断方面在我科是大咖。检查心脏、血管超声时,加上自己的临床思维,总是能有独到的见解。胃肠超声检查也是入科就做,也做了十多年了,所以也是经验丰富!

      李呈艳平时工作认真努力,科里的各种杂事也爱默默付出,也是爱科如家的主力队员!

      李呈艳今天讲课的内容是:《胃肠息肉的超声诊断》,超声诊断息肉虽然小的容易漏诊,但是这个检查诊断还是比较成熟的,也得到了临床认可。李呈艳今天把我们科室的部分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学习!下面就有请李呈艳医生开始讲课!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今晚很荣幸和大家相聚在我们山东胃肠群,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胃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图片

今天我从两大方面和大家展开学习。第一大部分是胃息肉,从概念、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声像图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来展开学习。图片

第二大部分是肠息肉,从肠道准备、典型病例及鉴别诊断展开论述。图片

    图片

胃息肉是最常见的胃良性肿瘤,4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

看一下病理生理。部分学者根据息肉的形态分四型:Ⅰ型呈丘形,Ⅱ型呈半球形,Ⅲ型呈球形,Ⅳ型为带蒂的乳头状或杆状结构。图片

除了从形态上分型,我们再来看一下组织学分型。图片

胃息肉分型较多,最常见的有三大类: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胃底腺息肉最常见占(40-70%);其次为增生性息肉较常见占(14-40%);腺瘤性息肉其实就是化生性息肉,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这三类中,最为少见,约占(3-25%)。

图片

息肉的发生大致与四种因素有关:1)遗传及环境因素感染,吸烟、低纤维膳食、多肉等饮食习惯也是致病因素。2)第二种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致使黏膜损伤,炎症刺激,多与增生性息肉相关。3)第三种因素是长期应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导致胃泌素增加,腺体的外分泌受阻。4)第四种因素是胃处于低胃酸状态造成的,约有85%的胃息肉患者属于低胃酸状态。比如:胆汁反流造成低胃酸状态,引起胃体腺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的产生。

图片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体征,常在胃镜、超声检查中被偶然发现。当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时,可有腹痛、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胃窦部较大息肉堵塞幽门时可出现间隙性幽门梗阻症状,能随体位改变而使症状缓解。

下面和大家复习一下胃壁的层次结构:

图片

正常胃壁分为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超声下呈现“三强两弱”。息肉好发于粘膜层。

图片

这是两张相比较的图,一张是充分充盈胃腔,形成良好的对比界面,显示为正常光滑的胃粘膜;另一张则可以清晰的看到充盈的胃腔内胃壁上有异常的隆起,且来源于粘膜层。

复习完胃壁的层次结构,我们看一下息肉的声像图表现:

图片

(1)胃壁自粘膜层向胃腔内突起的局限性小肿物,形态各异,可呈圆形、椭圆形、桑椹状、乳头状或分叶状,表面多光滑,境界清楚(2)息肉常部分有细蒂和胃壁相连,多单发,好发于胃窦部(3)小肿物多呈低回声表现,少数呈中等回声,大小不等,直径约0.5-2.0cm,以1.0cm多见,多数内部回声均质,部分呈蜂窝状;周围胃壁层次清晰完整。(4)肿物可随胃蠕动而移动,但不消失;因为蠕动是肌层的运动,粘膜下肿物可随着摆动,而不消失,因为有蒂或基底与粘膜层相连。胃窦部如果有较大肿物可随胃蠕动而堵塞幽门管,使胃内造影剂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又可随胃蠕动消失而解除堵塞,呈间歇性反复出现。(5)彩色多普勒:息肉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右边这张图源自网上,箭头所指胃窦部较大息肉,像这样的较大息肉随胃蠕动可堵塞幽门管,堵塞幽门管时可出现间隙性幽门梗阻症状,但是能随体位改变而使症状缓解。目前我们工作中还未见过,放到这里仅供大家学习一下。

下面和大家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病例分享一下。

图片

这是一例位于胃底的腺息肉,大者约1.0×0.8×1.0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呈丘状。患者胃镜取材活检,病理证实为胃底腺息肉。

图片

这例是发生于胃体的增生性息肉,图中可以清晰的显示胃体后壁一个低回声结节突入胃腔,起源于粘膜层,患者胃镜取材活检,病理反馈为增生性息肉。

图片

增生性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这是一例发生于胃体及胃窦部的多发低回声结节,大者约1.7×1.4cm,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起源于粘膜层。由于息肉直径较大,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病理结果是增生性息肉。

接着看一下增生性息肉的视频,此病例来源于周主任收集的资料。

视频中可以看到胃大弯侧多发低回声结节,无蒂,呈丘状,表面光滑,起源于粘膜层。患者行胃镜取材活检,病理证实为增生性息肉。

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这两种类型,多与粘膜腺体增生有关,一般不会发生恶变。

下面这一例是发生于胃窦部的腺瘤性息肉。

图片

于胃窦部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5×0.4cm,自粘膜面向胃腔内隆起,表面尚光滑,随胃蠕动而移动但不消失。患者行胃镜取材活检,送检病理提示为腺瘤性息肉,后来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最后这一例是贲门部腺瘤性息肉。

图片

我们看一下视频

检查过程中胃贲门左下方可见一实性低回声结节突入腔内,大小约2.0×1.6cm,边界清,起源于粘膜层,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患者行胃镜取材活检,病理为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多为肠化生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如果直径超过2cm,其恶变率在50%以上,这类息肉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所以这一例也建议手术治疗了。

在工作中也常有部分息肉漏诊,比如说:之前经胃镜确诊有息肉病史的患者来我科超声检查,可是我们反复扫查就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我们分析,漏诊有以下几种原因:

图片

应多切面多方位反复扫查可增加检出率。

下面来看一下胃息肉的鉴别诊断,胃息肉须与胃粘膜巨大肥厚症、粘膜下肿物、炎性小结节、小的肿块性胃癌相鉴别。

图片

炎性小结节通过抗炎治疗,结节会减小或消失。小的肿块性胃癌,生长速度快,对胃壁有浸润,层次常破坏。我们下面重点看一下与胃粘膜巨大肥厚症、粘膜下肿物的鉴别。

图片

胃粘膜巨大肥厚症的胃粘膜皱襞粗大,呈“琴键征”改变,容易将粗大的皱襞误诊为息肉,我们可以通过连贯多切面扫查进行鉴别。

以下为胃息肉与胃粘膜下肿物的鉴别诊断:

图片

图片左侧是间质瘤,右侧是胃息肉,可以清晰显示间质瘤位于粘膜下,而息肉则位于粘膜层。

图片

图片左侧为间质瘤,右侧为胃息肉,可以清晰的看到胃间质瘤向腔外突起,而息肉则向腔内突起。

图片

左边这张带蒂息肉的图,是我们周主任工作中碰到的特别典型的一例,借来一用,前几天她去泰安讲课时也有讲过,大家会觉得熟悉,这也是在我们的公众号中进行过病例讨论的那一例,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在鲁博中超声公众号中详细了解。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带蒂实性低回声结节与胃壁相连,肿物可随胃蠕动而移动,但不消失,也不随体位改变而与胃壁分离。

第二大部分肠息肉

图片

检查肠道需要哪些条件呢?首先先做肠道准备图片

以上是我们医院的方法,仅供参考。当然灌肠的方法不止这一种,每家医院都有各自适用的方法,大都与肠镜的肠道准备方式相同。

图片

上图是灌肠充盈肠腔后,截取的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的三幅图,大家可以看到助显剂充盈肠腔后,形成良好的界面对比,肠壁层次结构清晰,显示为正常光滑的肠粘膜。

看一下几个典型的病例

图片

图片

第二个病例,患者因“腹部胀痛不适两月”来诊,检查过程中发现降结肠内实性包块,包块大小约5.1×2.6×2.7cm,边界清,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行手术处理,手术后送检病理,为腺瘤性息肉。

图片

部分息肉表面会发生糜烂、溃疡,这一例是患者结肠肝区息肉合并溃疡的图片,是我们周主任资料库里收藏的,具体出处不详,感谢无名老师的图片,在此借用了,欢迎来认领。平时工作中很少见到,放到这里大家学习一下。

肠息肉的组织学分型和胃息肉相类似,这里我就不做赘述了。下面看一下肠息肉的鉴别诊断,常见的有:(1)肠道间质瘤(2)肠道脂肪瘤(3)肠道肿瘤(腺癌、淋巴瘤等)(4)溃疡性结肠炎 

图片

肠道间质瘤、脂肪瘤,均位于粘膜下,间质瘤呈低回声,脂肪瘤呈高回声。而肠息肉起源于粘膜层,多为低回声。

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较为广泛,肠道肿瘤多为低回声不规则包块、恶性倾向时肠壁正常结构消失,伴有周围组织的浸润。溃疡性结肠炎常局限于粘膜与粘膜下层,多为病变区域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增厚明显得皱襞易误诊为息肉,一定要多切面连贯顺序扫查。肠息肉病变则较为局限,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清晰。

今晚通过对以上息肉病例的回放,我们来小结一下。

图片

图片

今天的小课就交流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图片

这是我们8年前去竹泉村游玩的照片,我们的团队积极向上,工作中严谨认真,生活中团结友爱,那时的我们青春靓丽、朝气蓬勃,就如我们蒸蒸日上的胃肠事业!谢谢大家!

周主任总结:

      李呈艳的小课从胃肠息肉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及声像图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愿对大家会有帮助,能有所借鉴!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感谢老师们的聆听,我们下周五晚上8点群内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