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有6个层次、6重境界,你知道几层

 战略与时政 2016-04-19

《易经》有6个层次,也是6重境界。

第一层:《易经》是占卜术;第二层:《易经》是象学;第三层:《易经》是数学;第四层:《易经》是阴阳之学;第五层:《易经》是义理之学;第六层:《易经》是心学、心性学。

下面逐层来说明,先说第一层,《易经》是占卜术。

目前绝大部分人对《易经》认知仅仅局限于第一个层次,停留在第一个境界,认为《易经》嘛,不就是算卦书。甚至有少部分人将其归结为彻底的迷信,而不屑一顾。

然而,《易经》和人类文明史中其他任何占卜术都有根本的不同,因为《易经》的占卜道具是“象数”,是根据“象数”来占卜的。而这个“象数”并非任何自然之物,而是来自八卦符号,来自卦象,这些都是人造的符号。一根横线是“阳”,两个并排的短横线是“阴”。一根阴线或阳线叫一爻,三爻成三画卦,即八正卦。六爻成六画卦,即64重卦。

其他任何占卜术的占卜道具都是自然之物,而非人造的符号。譬如古巴比伦的脏卜术,是用动物的肝脏做道具。更准确地说,是用肝脏上血脉纹路做道具。中国的甲骨占卜术,使用的道具是龟甲和骨头,更准确地说,是煅烧这些甲骨所产生的纹路。

《易经》使用人工符号做占卜对象,说明《易经》的基本思维已经脱离了物,超脱了物,从物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场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意识革命”、“思维革命”,使得人的意识和思维开始独立于物的世界,变得自由起来。人类知道独立和自由是从《易经》始。

所以,《易经》是彻底的“无神论”的,她是通过模拟自然的大道,来预测未来。而其他任何的占卜术都是“有神论”的,他们认为世界和人类都是受控和决定于某类神,神意会通过某些自然之物的变化来显示。占卜就是探测神意。

另外一个副产品是,八卦符号是文字的始祖和起源。欧美人一度认为人类文字起源于古两河文明,然而随着证据的增多,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怀疑这种说法,因为很多更早的文字符号在其他地区被发现。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最早的被赋予价值和意义的系统性的人工符号就是《易经》的八卦。

第二层,《易经》是象学

稍微再多了解一点就会知道,研究《易经》有两个路数,一个是象数派,一个是义理派。在象数派的眼里,《易经》就是象数之学。

象数实际是两层意思,象是象,数是数。但是,大多数象数派都是象数不分,而且重象而轻数。象数之学就成了单纯的象学。

所谓的象学,就是认为易经的八卦符号都是对人世间事物的模拟和象征,用这样的方法来讲道理。要明白《易经》的道理,就必须搞清楚每一卦、每一爻究竟是如何取象的。这样,象数派就把《易经》弄成了一套复杂且玄妙的象征系统,其实大多都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最后陷溺于象,知象而不知理,甚至衍生发展出看相学、风水学、谶纬学。

第三层,《易经》是数学。

尽管象数连用,但事实上,象数分属两个系统,而且这两个系统相互矛盾,象数化的《易经》更可能是两套相矛盾的占卜系统融合的结果。宋朝邵雍就明确而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坚称《易经》有数而无象,是数学,而非象学。他区分出《易经》中存在两套系统,一套是先天八卦,一套是后天八卦,前者纯粹是基于数的逻辑,而后者则含有象的逻辑。

我本人同意邵雍,最初的《易经》是纯粹的数学,八卦符号都是数字、数值,是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对任何自然事物的形象模拟。我认为,象是后来受另一种占卜系统的冲击而混入的。这套系统就是甲骨占卜术,他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是历史记载中的五帝时期。并在商代大行其道,甚至压制了本土的《易经》占筮。因此,《易经》也大量吸收了甲骨占卜的元素,即象学元素。

一个很强的证据是,现在已经弄清楚,用一根长横线,两根短横线来表示一爻的做法,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之前并非如此,而是用纯粹的数字表达,一个数字表示一爻。一个六画卦就是用自上而下排列的六个数字表示。目前不仅以前发现商周时期大量的数字卦,而且还发现了5000年前的数字卦,来自江苏青墩遗址。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已经作古的古史学家张政烺1912-2005)先生。是他破译了这些数字卦,把对《易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第四层:《易经》是阴阳之学

韩愈说,“文以载道”。象数都是《易经》之文,都是载道的工具。何谓道?《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象的深处是数,数的深处则是阴阳。

在《易经》产生的时代,即伏羲时代,中国的先人就已经洞察到,万物皆有对,且对立的双方相克相生、相互转化,谓之阴阳。世界就是一个阴阳不断转换的过程,任何事物也都是一个阴阳平衡体。人生在世,关键就在体察和适应这种阴阳转换和阴阳平衡。这就是大道。

之所以要用数字来占筮,在于我们的先人还观察到,数学运算过程也是一个阴阳转换的过程,可以模拟和指代大道。如果把奇数看成阳,把偶数看成阴,数字从1开始的累加过程就是一个奇偶不断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阴阳不断转换的过程。

在《易经》占筮中,每一爻的生成都是一个数学运算过程,每一爻都是一个数值。《易经》的基本原理是,大道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和模拟,这样就可为宇宙建立一个数学函数,一个数学模型,以此来计算和预测未来。《易经》是数学函数和数学模型思维的始祖。

但是,在《易经》数学中,重视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它们的奇偶性,因为它们代表阴阳。所以,称为阴阳之学更合适。

第五层:《易经》是义理之学。

上面说,象和数都是载道的工具,事实上,阴阳也是载道的工具。上面也引用了《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但这句话并没有传达出《易经》的真义,造成了很多误解,误导了很多人。因为它强调了“一阴”和“一阳”,而事实上,《易经》认为阴阳本身是不重要的,甚至也不认为存在静态的阴和阳。

阴和阳只是在表达两种动态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不停地转化。当说到阴时,它已经包含了向阳转化之意;当说到阳时,也已经包含了向阴转化之意。《易经》真正强调的不是阴阳,不是任何一种定态,而是阴阳间一刻也不停息的变化、转化。

世界永远是变换的,没有定态,那么人该如何面对?答案是以静制动,人不能盲目跟随外在环境无休止地变化而变化,也不能执着和迷信于某种外在的定态,那样你就会身心俱疲,或者上当受骗。

正确的方法是,不管外界如何变,自己都不能变。这就是“贞”。《易经》卦辞中反复出现“贞凶”、“贞吉”,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任何情况下,不管世界怎样变换,“吉”也好,“凶”也罢,你都要保持“贞”这一种状态,保持这一种状态就够了。只要你“贞”了,在凶时就能逢凶化吉,在吉时就能让吉更长久。

这就是天命、人心之理,这就是义理之学。

第六层:《易经》是心学、心性学。

明白《易经》是义理之学,你依然没有达到《易经》的至高境界,还有一个境界需要你去攀登和体验:《易经》不是义理之学,而是心学、心性学。

说《易经》是心性学有两重含义。

首先,《易经》的核心就在一个“贞”字,教导大家去努力保持“贞”的状态。然而,《易经》却并未解释“贞”是什么?不仅经文没有解释,解释经文的《易传》也没有解释。何故?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贞是人的本然之心,天生就具备的一种心灵结构。每个人都可体悟到,无需多言。

后来孔子讲的“心安”,孟子讲的“求放心”和“性善”,都是指这个“贞”。只有“贞”了,你才心安。“放心”就是偏离贞了,求“放心”就是回归贞。性善就是贞善。

再后来,宋明理学讲的回归本心、本性,也是回归贞。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天理就是贞。王阳明讲“致良知”,这个良知也是贞。

其次,《易经》讲的道理,也并非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人所本有,在人心之内。我们学习这些道理,也不是从外界注入,而是觉悟内心。用孟子的话就是“义内”,而非“义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宋朝的邵雍也说,数本于心,数学也是心学。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过时了,甚至已经成为“游魂”,因为儒家思想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体制基础已经消失了。在他们看来,儒家或者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或者是封建专制的产物,这两样都在中国消失或基本消失了。

显然,这些对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思想的理解过于肤浅,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和境界。

如果非要说儒家思想有依托的话,那么她所依托的绝非任何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人心。只要人类存在、人心存在,儒家思想就不可能过时。

事实上,《易经》不仅是中国文明的基石,而且早已传入西方,影响了西方文明的产生和演进,成为文明的基石,全球文明的基石。不仅中国的传统学问可以以“心性学”概括之,任何文明的学问也都可以“心性学”而概括之,只不过因为环境的不同,都是“异化”的心性学。

《易经》、心性学也是中国和全球文明的主轴。中国文明史是一个不断偏离《易经》、心性学和重新回归《易经》、心性学的循环史。而西方文明,则是一个不断《易经》化、心性化的历史,不断地以《易经》的心性自由为终极目标而进步、进化。(微信公共号:新心性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