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Betty | 一个人就是一间学社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4-19

一个人就是一间学社
Betty:
 
首先很感谢你对学社的信任,报名参加了今年暑假的泰北seminar。目前团队还在筹措第一期京津游学、第二期广深游学,负责游学设计的伙伴都是大学生,有自己的学业,而我也有服务的工作,因此大家都是在用业余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我也只能是抽出一点时间来回复你。还请见谅。
 
借此机缘,谈谈学社的一些东西。之前都是在朋友中间聊,还不曾这样写出来,发出来。很多思考还不成熟,当然,不成熟有不成熟的好,学社将来办成什么样,倒不是我想出来的,是靠每一位参与进来的伙伴们来定义和塑造的。我不过是牵了个头,仅此而已。
 
办这个游学起初是因为立人大学,我对立人有感情,也是因为参加立人游学走出三线小城市,到北京到深圳,走到现在。这两年半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的流动和思想的流动对一个小城青年来说有多么重要。
 
立人解散后,大家也慢慢散了,但是也有一些朋友聚到一起办游学、办研修班,我和可可办1980青年学社也就是这其中的一支。两个爱折腾的人,加上几个也爱折腾的学弟学妹,就办起来了。
 
办好了,但要办成什么样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没有采用偷懒的拿来主义办法去复制国外的东西,我也曾被那些“高大上”的活动所诱惑,但是最后我想,我们能做的改变都是基于自身。于是,我们回到自己。
 
可可是个很有创造力的小伙子,喜欢结交各路豪杰;莹慧是个问题控,对城市探索和美学艺术很着迷;南南天生的好身材,一位非常合格的户外探险家;帆哥是个社会学旁观者,但也会问些求职的傻问题;金歌说话慢吞吞的,但是相声说的特别溜;庆勋是个哲学王,人见人爱;张涛口才最好,邹龙内敛但信念坚定……
 
所以,你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一个人就是一所学校,每个人都在和别人的交流中游学。如果说现在学社办游学有什么教育理念,那就是回到团队每个人身上。我期待着你成为同行者,也来办游学。
 
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在改革,“改革”有时候可不是一件好事。600多所本科院校要改成职业院校,就业是好了,但那无数小镇小县城只能考上二三本大学的年轻人的未来也断送了,尤其是文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托起这些年轻人。
 
从大学老师的角度来看,一大批有才华的博士很难进大学任教,体制在裁员。进入了的呢,也过得很憋屈。对一个有学术理想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实在耗费自己的生命。
 
基于此,我才敢对自己的游学有一点自己的规划——我们自己来办学,打破学位想象。学生入学交学费,老师教学生,中间衣食住行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维持住一个共同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学员来说,第一届的学员来带第二届的学员,第二届的带第三届的……将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对这个学校十分认同。
 
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开发泰国的田野调查和欧美、港台的,这是对导师的提升。对于有学术追求的老师来说,他们需要共同促进学问的提升,而不是自暴自弃和自怨自艾,如今的大学生产的论文很少有真知,大都是闭门造车。我们学校的老师会是新学问的创造者。
 
须知,大学的精神不在于有校舍和课室,而在于有经验的传承和思想的碰撞。这个大学我想了很近,觉得叫“flow college”会很不错,流动大学,要让思想流动,代际流动,城乡流动。每个暑期举办,4-6周,包含人文、艺术、科学、体育、自然等课程,主张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努力为之。
 
我们办的游学有些不同,我们办京津、广深、泰北金三角,将来还要办江汉、沪宁等,都是在边缘地,在边缘中生存,破除对中心的恐惧和自我的无物之阵。
 
学社虽小,气象却很大,此大乃是人之大。
如你有意,欢迎一起来建造学社。一起来办这所大学。
 
——学社社长 曹小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