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海如何走出低估困境

 阳光普照一生 2016-04-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加重视身心的放松,回归心灵的安静。在这种前提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便应运而生。其中,以大规模的花海为主打的休闲农场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然而,花海却遭遇同质化、季节局限等多重困境,如何走出?




百亩鲜花盛开季,花开似锦,美不胜收。一到花期,各大花海农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个时间,通常也是花海农场最受欢迎的季节。




于是,以花海为主题的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发展起来。以某一种鲜花为主题打造花海,间以其它品种鲜花混合种植,是目前花海发展的主要模式。




各地花海的规模非常大,小的几百亩,大的甚至有千亩之多。花海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必然。


为什么农场都发展花海?


1带动了区域人气,拉动了当地的旅游。


不得不说,花海的存在,在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人气,提高了地区的知名度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2花海的经营门槛低,项目普及快。


一般的花卉品种都很容易成活,种植技术简单易学,管理维护方便。花卉造景很容易成型,成品时间短。

3城市人口出行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市场大。




随着花海的泛滥,问题就来了!


由于我国的花海景观还是一个新兴产业,还是处于一个单纯模仿的阶段,在运营、营建、植物用种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探寻了一些农场实际情况,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01

单一的花海景观营建,虽然在城市的郊区或近郊地区流转大量的土地,大面积建植花海,但是在景观营造方面没有特色。




我们在黄陂木兰山考察木兰花谷时,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虽然号称百亩花海,也有设置各个不同时季为主的花海单个项目,但问题还是来了——游客来到这里都深感不值!




花海很大,那问题在哪儿呢?


去的时候正值梅花盛开,我们在梅园中看到的情况是,山坡上种植着大片的梅花树,梅花盛开,特别茂盛。然而造景方面并不理想,一眼望去,灰红一片,没有起伏、没有层次、没有色调搭配。虽然在规模上够大,却没有让游客惊艳到。


△ 深色梅花盛开,与黄色的土地颜色差别不大,没有色彩映衬,无法突出花的艳丽。


△坡地地形 + 低谷,但造景是全部连片,没有亮点。梅花品种单一,而且红梅近看艳丽,实则灰暗,造景效果欠佳。



2

容易产生审美上的疲劳感。采取大规模场地内每个种植单元种植的花海或花田的形式,在花期初期看效果十分的震撼,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花海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长时间维持游人吸引力,也不可能实现游客的二次、三次回顾。




3

缺乏地方特色景观植物。目前全国各地花海虽多,但是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却十分雷同。主要是向日葵、薰衣草、郁金香、荷花、马鞭草、梅花等花卉,没有新意。





4

花海虽然能吸引到许多游客,但是由于花期的限制,花谢之后没有任何的产出,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为其后续可持续发展而担忧,单纯以花为主打,没有任何产出,在土地上是浪费,在经济效益上,价值过低。这种模式,真的可取吗?


笔者认为,在当今人们精神追求逐渐上升的情形下,做休闲农业,营造花海也是有必要的,只是,如何造花海还需要我们新农人谨慎思考。在我看来,花海不在于大小,在于花海内容的丰富度,在于规划建设的精致度。对于农场花海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可以这样考虑:


1、深挖花海的经济价值,将生产与观光相结合。让花海发挥起引流的作用,与之相应可以搭配餐饮、亲子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2、花海的设置应该以环境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要注意花海植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尊重原有的土地性质,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的花海景观。




3、花海旅游应从地方特色出发,形成地域特色景观,避免同质化。



 

4、花海的景观营造上,可以借鉴中国园林造园艺术。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层次越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