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崔竣豪 2016-04-19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慈善,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式和态度。

咸丰十一年,已是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决定把总督府移到安庆,在路上,遇到数十位行乞的灾民,这时随行的师爷急忙向曾国藩汇报。

本以为曾国藩会停车走下来赠与他们一些银两,或者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师爷没想到的是曾国藩只是打量了他们几眼,马车径直地从这群灾民身边走开了,直到灾民从视线中消失,曾国藩也没有一点施舍的意思。师爷心底感到非常疑惑,心中喃喃道:名满天下的两江总督怎会是一位铁石心肠,没有一点同情心的人?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正当师爷对曾国藩的举动感到十分失望的时候,曾国藩突然示意车夫停止前进,然后把紧跟在后面的衙役叫到了自己面前,吩咐衙役赶快脱掉官服,换上一身商人的衣服,接着把自己临行前预备的干粮和二十两银子交给这名衙役,嘱咐说,若他们问起,你们就说只是路过此处的商人,切不可说是我曾国藩捐助的。

同治六年正月,曾国藩遇到了遭遇水灾后的老百姓,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关于做慈善,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也就是说经常做好事让人快乐,不让别人知道。他一生中如是践行。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曾国藩日记影印版(同治六年正月十三日)

核心提要:因每人给钱一百,以答该僧之意,又另发钱十五千,分给各难民。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施舍水灾难民 ◆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在给九弟国荃的信中,明确不赞成泛爱博施、沽名钓誉的为善之举。他认为善事只在三种情况做才适宜:一为济急,二为随缘,三为目击。否则有沽名之嫌。

另外,曾氏也反对以公款作为私人善款来救济别人,即便这个善款是为了公事,比如说从军饷中拨一部分钱出来为自己的家乡铺路架桥。他认为这样做也不合适。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曾氏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二十两银子来救济亲眼所见的饥民难民。

处世之道 | 曾国藩,隐秘的慈善家

曾氏是不是小气了?说实在话,曾氏以节俭出名,他的银钱出手,无论是对己、对家人,还是对别人,都不是很大方,这大概是他对物质不太看重。当然,这次施舍,若拿四十两、六十两,甚至一百两,曾氏也应该拿得出,但他只拿出二十两。这就是曾氏,一个可能被人视为小气的曾氏。但我们能够理解他。

一个地方遇到大的灾难,最大最及时的帮助,应该来自政府,而最长久最根本的解决,还得靠自己。此时的曾氏,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并不代表政府。所以,他既不能提供最大的帮助,更不能给予根本的解决。他只是随缘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