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 | 杨立华:老子理想的社会蓝图(文字及录音)

 小学生的徒弟 2016-04-20

 

老子理想的社会蓝图
文/杨立华 (北大哲学系)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4:20 中国思想概说(节选) 来自乾元国学


  老子理想的社会蓝图可以说被记载在《老子》的第八十章,我觉得这是《老子》全书写写得最为优美的一章。《老子》这本书非常了不起,甚至可以说它没有来历,其中那种语言的出处是没有传承关系的,《论语》的文字能看到跟之前的《诗》、《书》、《礼》、《易》、《春秋》有清晰的关系,但《老子》这本书从思想到概念,乃至语言几乎都是完全的创造,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老子》第八十章开头写“小国寡民”,意思是国家规模别太大。这个“小国寡民”其实已经在针对当时中国发展的规模了,当时中国的发展规模已经非常大了,虽然从今天这个规模看那时候还不够大,但在那个时代看,那个规模已经非常不得了了。所以“小国寡民”是说规模不要太大,人口不要太多。这也同时告诉我们老子的政治思想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就是小共同体,共同体越小,老子的政治思想越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老百姓有各种各样高效能的工具,但却不让他们用,为什么?因为一旦有了高效能的工具,人们就会围绕这些高效率的工具相互竞争。这个社会只要出现了一种比平均的生产效率更高的东西,人们就会围绕着这种更高效率的工具展开相互竞争,这就是老子讲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那在这样的社会里要达到什么样子呢?后面这十二个字说的特别好,“甘其食”,意思是吃什么都觉得好吃,“美其服”,就是穿什么都觉得漂亮,“安其居”,就是住在哪里都觉得开心,“乐其俗”,就喜欢自己的风俗习惯。为什么就喜欢自己的风俗习惯?因为压根就没见过别人的风俗习惯(笑)。所以老子的反动是从不掩饰的(笑),因为老子明确的讲愚民,老子毫不含糊,认为糟糕的统治者“明民”(《老子》第六十四章),最高明、善良的统治者愚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怕的莫过于让他见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老子连人的感官性质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所有的感官里,我们接收信息最多的是眼睛,欺骗我们最多的也是眼睛,有大部分东西都是看上去很美。所以围绕眼睛组织的生活一定是糟糕的生活。比如我们今天,以微信、朋友圈为主要代表的生活(笑),基本都是围绕眼睛来组织,其结果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十二章)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真正好的治理一定围绕着老百姓的肚子,关注的是你的肚子有没有饱,而不是关注眼睛,这是老子讲的道理。

  这些年很多人觉得我们国家不适宜生存,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生活状态,我就非常纳闷,既然不适宜人类生存,那么为什么移了民的人还天天往回跑呢?因为好山好水好无聊(笑)?空气再好但心情不好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还是我们这里热闹。最怕的就是那种短期出国,恨不得攒十年钱出去待十几天,这十年的钱全部花进去,攒好几年的钱,在国内花其实也很美好,不就是这么简单吗?真正到那边去做一个普通人,一年两万欧元,给自己一个限额,在欧洲或者美国生活两万欧元一年,那就很不少了,也就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美国和欧洲生活是什么样了。不要矫情,动不动就说“钱不是问题”,或者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实际上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大问题(笑)。如果有钱到了一定程度那你在哪都会挺好,因为你就不是普通人。甚至很多人短期出去一下回来之后就发现这个我们国家没法待了,只要出去一趟,甚至还没出去的人,嘴里就飘着一个神奇的国度叫做“外国”(笑)。我们天天用神奇的“外国”来羞辱我们自己的国家,就像妈妈们嘴里总飘着一个神奇的孩子叫“人家的孩子”,用“人家的孩子”来羞辱自己的孩子。

  所以老子非常清楚,要愚民,别让他们看那么多东西。因为国家很小,所以国与国的关系基本就像村与村的关系,所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子》第八十一章),然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上)。老子的意思是大家都别乱窜,生命真的很短,不窜都来不及体会,何况乱窜?人生连白驹过隙都不如,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认为世界和宇宙是有始有终的,物理学这样认为,但实际上宇宙大爆炸就是上帝创世说的物理学版本,这是一种根据西方根本的宗教跟思维结构所带来的,一种用数学语言和物理语言来描述的一种宇宙观。但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无始无终的,可这里面有一个特别麻烦的问题,一旦知道世界是无限的,那相比于无限的时间,不管如何,我们的生命不都无限等于零了吗?在一个无限的时空里人的意义到底何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基本解决上到北宋的儒家思想那里才得到真正的解决。就是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无限展开的时间和空间里,人生意义是如何安顿的,为什么在无限时空里再短暂的生命其意义也不是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哲学问题。总结起来,老子追求的社会是朴素的、安静的、淳厚的,而朴素和安静其实就是淳厚。

  那么什么叫朴素?朴素不是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朴”的本意就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素”就是没有染过色的丝织品。“朴”和“素”引申出来就是本有、固有的意思。每个人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来生活,这就叫朴素。什么叫安静?安静就是不竞争。老子是极度反感竞争的,因为老子认为竞争是混乱之源。所以朴素加上安静的社会就是淳厚的社会,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但现在的问题是,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本来就是朴素、安静的,既然人类社会本身就是朴素、安静的,那么为什么到了老子生活的时代人们不再朴素和安静了呢?究竟哪些要素的出现破坏了原本的朴素和安静?这是要去思考的。

  各位回去读《老子》的时候别老盯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人被这两句话耽误了一辈子,这两句话搞不明白就在这耽误着,你要往下读。读书就是这样,先把确定无疑、能读懂的地方先读懂,由读懂的部分再慢慢扩及到读不懂的部分。最后得到的是这样的结论:可能没办法完全确定《老子》在说什么,但是你能确定《老子》一定没在说什么。

  所以先把读的清楚的地方读清楚。那么回到《老子》的语境当中来,什么破坏了朴素?什么让人们不再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来生活?什么东西让人开始伪装?一个字:名。这个世界只要有了某种价值,人们就会围绕这种价值开始伪装自己,“名”破坏了朴素,“名”开始让人们作伪。所以《老子》有一连串的话非常精彩,“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最好的国家根本谈不上忠臣,因为忠和奸根本展现不出来。所以一个国家提倡“孝”,各种假的“孝”就出来了,提倡“忠”,各种伪的“忠”就出来了。所以“名”破坏了朴素,这个社会只要是有某种非常明显的价值倾向的引导,都会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塑造和改变。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对人们的改变多么可怕?这个时代追求瘦,你看大家会瘦成什么样,多瘦的女孩都觉得自己不够瘦,追求胖的时候,以胖为美,拼命增肥,恨不得各个跟相扑一样,裹小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如此变态的一种趣味,女性以小脚为美,于是大家开始拼命的裹小脚。我现在对过分美化中国古代充满了反感,真有那么好吗?我很怀疑。名,破坏了朴素,那么什么东西破坏了“安静”?结论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现在已经找到了让社会不再朴素安静的负面要素,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某种政治治理的技术开消除名和利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能够消除名和利的负面影响,让这个社会重新回到朴素跟安静的政治统治技术统称为“无为”,所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从这个背景中出来。当然这个地方在知识上还要做一点澄清的工作,不要认为只有道家讲无为,实际上至少我们知道儒家和法家都是讲无为的。而且“无为而治”这四个字最早不是出现在《老子》里面,而是《论语》,其实“无为”两个字在《诗经》里就有,但是《诗经》里的“无为”按我的理解是显然不具备政治含义的。各家都讲“无为”,但是“无为”的政治运作机理是不一样的。那么老子“无为”的政治运作机理是什么?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给大家作介绍。

  第一点,我们先看看无为政治的理念来源。《老子》的思维方式非常典型,是一种推天道以言人事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观察天地自然之道来强调,人最好的治理是对天地自然的效法。这是道家非常典型的思维结构。那么天道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老子》当中很清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这句话我不详细解释,总之一句话,只要没有人的主观干涉,只要没有人主观的爱和憎,自然就一定是和谐的。任何一个生态圈只要没有人的主观干涉,它慢慢都会达到某种平衡。非洲大草原上一头狮子奔跑着捕捉羚羊,捉住了以后撕碎吃掉,残忍吗?有什么残忍的,天道如此。如果没有狮子来约束羚羊的数量,羚羊将吃光非洲大草原上所有的草,最后整个种群灭绝,所以狮子作为羚羊的否定性要素是维持羚羊这个种群得以延续的必要的要素。在一般的生态圈里,只要没有人类的干涉,处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一定是数量少的,处于食物链底部的一定是数量多的。这里只有人比较逆天,人居然已经发展到70亿了,你能想象这个地球有70亿头狮子吗?要是有70亿头狮子的话,那有多少羚羊都不够。所以有了人的主观的爱憎以后,自然的和谐就打破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所有的事物都没有主观的爱和憎,所以自然界能够和谐、平衡。那么人应该效法天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应该效法天地,把百姓当成刍狗来面对。

  最高的统治者应该对所有的百姓既没有主观的爱也没有主观的恨,所以最高的统治者要“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无为”首先是“不敢为”,因为只要主观一旦有所作为,就会对自然的平衡有所破坏。而且大家要注意,“无为”是指君主无为,是最高统治者无为,不是谁都无为,道家的基本理念是君无为而臣有为,两者的关系是:君无为是臣有为能够充分实现的基本条件,正因为君无为,臣才能充分而有秩序的有所作为。君主一旦有为,反而臣的有为就被压制了。善于带团队的人一定不是处处比别人高明,处处显得自己比比人闪光。总是要把责任分给别人的,既然你总得把责任交出去,你干吗不相信他、让他独立去做呢?这个观念到了韩非子那里发展的非常好,真正的明君不自用其智而用人之智,他的智慧无穷无尽,不自用其力而用人之力,他的力量无穷无尽,不自用其勇而用人之勇,他的勇敢无穷无尽,这是真正无为而治的理念。

  “无为而治”还有一点是大家需要注意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或者“以百姓为刍狗”强调的是自动运行机制的充分调动,这话就叫做万物自相治理,意思是让所有的共同体充分的发挥出它的自动机制。其实每一个共同体都有它的自动机制,你看不同的企业的运转逻辑,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关系,它的交往逻辑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经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上过大学的人都经历过,你当年在进到大学所待的宿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每一个宿舍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宿舍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甚至说话的腔调都不一样,这就是自动机制。自动机制在《庄子》里面有个词叫“天机”,一个好的治理者一定知道自己所治理的共同体的天机。

  第二点,无为政治具体怎么做。最高的统治者要真正做到“无为”要做到下面两句话,第一句话“不尚贤”,不崇尚任何美德,不提倡任何价值,因为提倡的任何价值都会导致人们围绕其相互竞争。有一个道理很重要,叫无独必有对,有了美的就一定有丑的,美的被凸显出来丑的就也一定被凸显出来,一个社会激浊扬清的后果就是清浊两分,争斗不已。所以安静的社会一定是清浊并用的社会。“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老子》第三章),不崇尚任何美德,也不引导社会追求任何难得的、稀有的东西。因为难得的东西总是少的,少的东西必然导致竞争。要引导老百姓重视“食母”,就是养生之本。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食母?阳光、空气、水和粮食就是食母。这些东西的量都是很大的,即使有纷争也是有限的。而统治者必须展现出朴素生活的美好来,以此来引导大家。

  第三点,既然君无为而臣有为,那一定还是要涉及到用人的问题。老子的用人理念是对儒家和墨家用人理念的重要补充。在老子看来,没有错误的人,只有被用错的人。所有的人都有其价值,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能不能把他放到恰到的位置上,如果把人都能放到恰当的位置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其结果必然是无弃人、无弃物,没有应该被抛弃的人,也没有应该被舍弃的东西。

  第四点,什么样人格的人才能做到无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拥有什么样人格的人才能运作无为呢?答案是“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第十五章)不能什么都摆在脸上,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摆在脸上,那么这个人就不要从事政治了。在后世中国政治思想里发展出一种观念,叫做以安静镇服天下,所以中国古代政治家一定是讲城府的,不能什么都摆在脸上。《老子》有一连串这样的话,叫做“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第二十章)一般俗人都是一脸明白相,只有我一脸糊涂相,但正因为我一脸糊里糊涂的样子,这天下才运转的如此之好,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意味着巨大影响,领导一定得知道这一点,一点点好恶在底下都会被放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礼记》),崇尚美德,那么大家就会围绕着美德来做伪,崇尚能力,大家开始围绕着能力武装自己。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而且那时候不光女人减肥,男人也减肥。越王勾践好勇士,他的宫廷里的勇士就特别多。韩非子对这个发挥的很好,说古代明君“颦有为颦,笑有为笑”,君王绝不能随意的接见任何一个人,你随意的接见任何一个人,这个人就能把你接见他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无为”政治的四个方面,老子的治国理念我们就讲到这里。



根据杨立华教授在乾元国学教室讲授的“中国思想概说”讲座内容整理,本文为节选,未经作者审核,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