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兰亭序

 陋室书屋2 2016-04-20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人们尊称他为 “书圣” 。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琊人,据清鲁一同考证,他生于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 307年)。在那个时候, “八王之乱” 刚刚结束,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人民死亡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被焚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王羲之的祖父名正,官至尚书郎,父亲名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敦、 王导都是东晋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他们看到中原局势难以维持,纷纷渡江。刚好叔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控制长江中下流的重要据点,为晋王朝的南渡撤退奠定了基础。这年,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东晋元帝)在王旷的建议下,渡江南下,移镇建业。王羲之就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出生了。
  王羲之的父亲去世早,依靠他的母亲和兄长教育成人。王羲之少年时为人木讷,不善言辞,人们对他并不注意。少年时代,才华方露,机敏过人。《世说新语》上曾记下他少年时的一件轶事,说是他十岁时候,其伯父大将军王敦十分喜欢他,经常把他放到自己的军帐中睡觉。有一天,王敦先起床, 王羲之尚未起来。过了一会儿,钱凤进入军帐内,两人密谋谋反之事,两人都忘了还有王羲之在军帐中,王羲之听到他们所议之事,意识到听到此事后肯定有生命危险,于是吐唾津弄脏被子,装出一副熟睡的样子。王敦与钱凤商量到一半时,才猛然想起王羲之还未起床,可能听到他们谋反的事,便决定除掉他。等走上前一看,只见王羲之正流口水, 便相信他正处于熟睡之中,才取消了杀他的念头,王羲之才得以保全性命,当时大家都认为王羲之很聪明。[名人故事]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十三岁的王羲之去拜见当时的名人周凯。周凯当时身居要职,爱才如渴。当时许多文人学士都争相拜谒他。王羲之去拜见的时候,正赶上周凯大摆宴席,席间高朋满座。周凯对王羲之的才华非常赏识,在别人尚未动箸的情况,首先割了一块炙牛心给他,大家都认为周凯如此钟爱这一少年,一定不是等闲之辈。自此以后,大家对王羲之刮目相看,王羲之名声大噪。
  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领军将军(后为太尉)郗鉴,听说太傅王导家子侄多英俊少年,就请门生去太傅府寻求女婿。郗鉴的门生见了王导说明来意,王导说: “他们都在东厢房里,你自己去看着挑选。 ” 那门生奉命来到东厢房里,看到众家公子,真是个个眉目清秀,英气勃勃。但见一人敞开衣衿,露着肚腹,坐在东面的床上就食,好像没有听到太慰派人来 “相女婿” 这件事似的。再回头看看其他公子都正襟危坐,目不旁视,十分矜持。那门生回去把这一情况对郗鉴一说,郗鉴是一个饱学之士,听了门生的话就说: “那个敞襟袒腹的人,就是我要选的好女婿。 ” 这个袒腹坐在床上的人便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做了妻子,因此以后在人们中流传着凡是被称为好女婿的就说他是某某人的 “袒腹东床” 。
  王羲之长大后,博学多才,深得家族长辈和达宫贵人的宠爱,并对他寄予厚望。伯父王敦曾拍着他的肩膀说: “你是我们家的优秀子弟,应该不弱于阮主簿。 ” 阮主簿名称,为当时的名士,他也十分推崇王羲之,并把他与王录、 王悦并称为 “王氏三少” 。王羲之在成年之前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王氏家族的佼佼者。
  王羲之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有博学多才的名声,深得达官贵人的青睐,因此,官禄爵位可谓是囊中之物,垂手可得,对此王羲之既自负又自信。朝廷曾召他为侍中、 吏部尚书,他都没有接受。考虑再三,他终于作了殷浩麾下的护军将军。在任护卫将军期间,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攻克成都,灭成汉国,声威大振。朝廷畏惧桓温势力,便视殷浩为心腹,统管扬、 豫、 徐、 兖、 青五州军事,用以箝制桓温的势力。当时荆州的经济与军事力量雄厚,具有控制长江下游的咄咄逼人之势,东晋王朝陷入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重重矛盾中。面对这种局势,王羲之认为 “国家之安定在于内外和睦,不宜内外嫌隙” ,因此竭力上书劝殷浩以王朝利益为重,与桓温和好,但是殷浩始终没有听取。
  王羲之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可能是因为他自视清高,处事有独到见解,又好仗义执言,面折人之过而有 “骨鲠” 之称的缘故。四十五岁时,他从护将军而降至后将军、 会稽内史。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因此心情十分郁闷。思考再三,他终于在永和十一年( 355年)辞去了官职。
  王羲之辞官后,则 “放情山水” , “奇趣田园” , 来发泄自己的悲愤,以慰藉失意的晚景。自然适性的生活使他的书法天才不再受时代与人的压抑而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东晋,王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威势显赫,而且又是东晋的书法世家。他的父亲王旷擅长隶书,伯父王导行草兼妙。堂兄弟王恬、 王访、 王劭、 王夸等擅长隶书和行草书。[名人故事]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在家庭的熏陶下,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习书法,十一岁时就曾偷偷读其父亲藏于枕下的前代笔记著作。母亲和父亲都认为应在他长大成人后,才传授他书写技巧。但他说 “愿早授之,使得成人,已成暮学。 ” 显出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父亲见此情形,便将那本笔记著作细心地讲解,王羲之尽心领会,进步奇快。后来,他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笔法传自钟繇,而钟繇则又上承蔡邕法脉。王羲之既有家学,又得名人指教,虽童年弄笔,已有老成之志。王羲之的叔父王訥特别赏识他的书法才能,曾经画了一幅孔子并十弟子图并题词赞扬他: “余兄子王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进之外,书画过目例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 !” 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一定能够光宗耀祖,为家族赢得声誉。王羲之果然不负所望。
  王羲之成人以后,学习书法更加勤勉。有一次,他听到汉朝名家张芝每天临池学书,以致池水尽黑的故事,心里很感动。从此,他每天也坐在池边练字, 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不知写烂了多少笔头。由于他常常在池里洗砚洗笔,竟把一池子清水也洗成黑色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广为传颂的 “墨池” 这个故事的来源。他的儿子王献之学书法想图个捷径,问父亲写字有什么秘诀。王羲之想了想,就指着家里的水缸里说: “秘诀就在这水缸里面,你把十八只水缸的墨水写完了,自然就能够知道了。 ”
  王献之听了,从此日夜苦练,坚持不懈,以后果然练成了一笔好字,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从以上这个传说故事中足可以看出王羲之是如何苦练起家的。
  王羲之后又学习李斯、 曹喜、 蔡邕、 梁鹄、 钟繇、 张芝、 张昶、 昆仲的书法,而且还不远千里寻觅前人真迹,凡见古代金石刻字,必坐卧其旁,钻研不舍。博学历代名家,兼采众长。撷取祖龙琅琊之丰韵,鸿都石径之精丽,曹喜、 梁鹄、 钟繇、 张芝之宏逸。精益求精,又吸取民间手书的创新精神和通俗风格,刻苦自励,转移多师,取多用庞,变古判今, “增损古法,裁成今体” ,把秦汉篆隶笔法巧妙地融入真行草中,从而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最佳体势,开辟了新天地。
  王羲之最擅长于楷书和行书。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一些人,如谢安、 庾亮、 庾翼等人,都守钟法,仍裘分势。王羲之当时不为流传所限,独辟蹊径,大胆革新,一变魏晋以来质朴的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把楷书、 行书这种年轻的书法艺术,引向一个成熟的阶段。第一,创造了笔画清圆,结构端正的新体楷书。钟繇破隶为真,尚不彻底,左右有波挑,存有隶意体取横势。王羲之改革钟法,破隶为真,去掉左右波挑,敛锋不发,摆脱隶意,形体完全独立,体取纵势。第二,创造了自然清新,笔势流动, 变化多姿的行书,简捷、 易识、 实用。王羲之所采取的楷草相结合的行书道路,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奠定了我国楷书、 行书的基础,从而成为汉字现在楷、 行、 草的模范。这是王羲之集汉魏和群众书法之大成并在书法史上所建的不朽功绩。
  王羲之的隶书被认为可冠古今,没有人能与他比衡。人们称赞他的字体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当时的书法家庚翼写信给王羲之说: “我曾藏有东汉书法家(张芝)伯英的书稿十数张,在东渡过江的转徙流离中失去了。我常常感叹惋息,以为这样的妙品绝迹了。没有想到在家兄庾亮处见到你的书札,字迹遒劲,宛若神明,好像又见到当年所失的妙品了。 ”
  王羲之的字很为当时人推崇。他在戢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了几把六角竹扇出售,他便拿了来看,书兴一发,随手在扇子上写起字来。老妇人开始以为他要买扇子,见他不但不买,还在素净的竹扇上东一抹西一画地涂了些墨迹,心里老大不高兴。王羲之见这种光景就说: “婆婆,你且拿了去卖,说是王右军在扇子上写了字,要卖百文一把,你且试试。 ” 老妇人把扇子拿到人多处出售,人们一见王右军在上面题了字,就争着来买。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了几把扇子,求他在上面题字。王羲之笑而不答,不再书写。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阴有个道士,想要王羲之写一部《道德经》,但王羲之不肯轻易为人写经。他听说王羲之爱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知道后,真地跑去看了。他很爱这群鹅,要道士卖给他。道士说: “只要帮我写一部《道德经》,就把鹅全部送给你。 ” 王羲之马上给道士抄写好,高高兴兴地把这群鹅带回去了。这就是后人称颂的 “书成换白鹅” 的故事。
  现存王羲之的行草书代表作有《兰亭序》、 《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等,草书代表作有《十七帖》等。《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行书法帖。[名人故事]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兰亭序》,又称《兰亭宴集序》、 《兰亭集序》、 《临河序》等,是王羲之的传世代表作,史称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3 月3 日,王羲之和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在山阴兰亭集,按当时的风俗,举行 “修禊” ,每人作诗一首汇成诗集,最后由王羲之作序。这幅书法珍品就是王羲之当年现场所写序文的草稿。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誊写都不及原稿为佳,这也可以说是他不甚经意之作,却充分体现了王书的艺术风格。由于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的春日里,周围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在这样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与诸位文友一起欢聚洗濯,饮酒赋诗,心情自然分外舒畅, “信可乐也” 。这种创作心境,使得王羲之在书写之际,逸兴遄发,腕底如有神助,畅快淋漓,一气呵成。难怪他以后誊写的没有能够超过这篇的。这是因为不管怎么努力再也没有他那时的心境。王羲之当时的心境,显然与他长期形成的书法艺术风格十分合谐的,因此,这幅作品真正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序文的后半部分虽然流露出老庄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感伤情调,但又能自我解脱,表现一种达观开朗的思想情感,因此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 乐观的。书法用自己那种圆润遒美,柔和婉转的点画线条,那种流转多变、 轻快舒缓的转折蒙带,那种顾盼生辉、 风姿绰约的字形结构,以及那种宽松雍容、 自然流畅的布局章法,都使得全幅作品流荡着某种精神的主旋律,这就是平和自然、 优雅闲适。欣赏这幅作品,的确使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如行山阻道上,美不胜收。《兰亭序》帖正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优美风格。
  王羲之当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写出的《兰亭序》,他自己认为是平生得意之作,自己深为爱重,传给子孙,至七世孙智永去世后, 再传入弟子辩才。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令监察御史萧翼以计赚取,藏于密库,太宗死后,陪葬昭陵。其后人间所能见到的都是《兰亭》的唐人摹本和刻本。刻本以《定式本》为佳,摹本以《冯承素本》较为近真。因为唐人辗转迭摹钧填,间用我法,故神韵笔法自有距离,乃至失真,但在一定程度上尚能反映王羲之书法的风貌。
  自唐以来,凡学书者莫不师从王羲之,凡学行书者莫不学《兰亭》,因此,《兰亭》则成了历代书法家和书者的典范,人们不断地学习它。研究它,或得之于用笔、 结构和章法,或得之于气韵和神理,无不从中吸取营养而后卓然成家。诸如隋代智永,唐代陆东之,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元代赵孟兆 页,明代董其昌,清代刘石庵等人。《兰亭》书法艺术,不仅声播九州,而且誉溢四海。时至今日,一些外国人士对王羲之崇拜至极,对《兰亭》尤为敬仰。日本书法家没有不学《兰亭》的。美国博物馆更是重金收买王右军书法,称《兰亭》为稀世珍宝。《兰亭》书法艺术能冲破民族与语言限制,一直受到国内外人民爱戴。[名人故事]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王羲之不仅书法为世人称道,他的诗文也相当出色。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不过有少数人仍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取得优异的成绩,前期如王羲之,后期如陶渊明。王羲之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他的《兰亭序》,不只是其书法代表作,也反映了他的诗文特点,序文中写道: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忧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每天揽者人兄感之由,若合一契。未虽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因知一死生为虚诞,弃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 全篇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其书法。这篇文辞优美的文章,长期以来一直脍炙人口,后世很多人想学而不主,只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独得其妙。他的书信如《一会稽王笺》、 《报殷浩书》、《遗谢安书》等,均得自然之体。其杂帖文学,短小精华,文约义丰,气清辞美,隽永有味,是六朝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豪,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兰亭序》不仅蜚声华夏,而且驰誉海外,是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夺目的光彩。我们不仅要发扬他的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应该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