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 名人传记

 陋室书屋2 2016-04-20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读书,家境贫困,以至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就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已有了很高的声望。
  宋代立国将近百年,但文章的体裁,还依然沿袭着五代的风气。文人们刻镂雕琢的都是骈偶之文,文坛污浊,文风不振,读书人因循陋习,墨守成规,议论卑下,气调柔弱。
  苏舜元、 苏舜钦兄弟、 柳开、 穆修等人,都有意振作张扬正气,但力量不足。欧阳修游历随州(今属湖北) ,在废书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万分欣慕。于是就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同韩愈并驾齐驱、 比肩齐名。
  天圣八年( 1030)中进士,得南宫殿试第一,被选拔为甲科,调西京推官。开始和尹洙交游,和尹洙一起写作古文,议论当朝时政,互相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又同梅尧臣交往,相互作诗唱和,就这样,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不久,选进朝廷,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为议论政事被贬了官,朝廷中很多官员都议论相救,只有司谏高若讷一个人认为当贬。欧阳修就写了封信责备他,指责他不复知人间还有羞耻之事。高若讷把欧阳修写给他的信送给了皇上,欧阳修因此获罪,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 武成(今河南滑县)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征辟欧阳修任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 “从前我所以那样做,难道是为自己的私利吗 ? 还是同其退不同其进较好吧。 ” 过了很久,朝廷又恢复了他的校勘职务,并被进举为集贤院校理。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 ,主持谏院。
  当时仁宗皇帝更换大臣,杜衍、 富弼、 韩琦、 范仲淹都做了朝廷大臣,仁宗还决定增加谏官,起用天下名士,欧阳修第一个在被选之列。每次进见,仁宗都要征求主持政事的意见,询问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因为朝中兴废的事多了,小人们的聚合趋附感到了很多的不便。欧阳修考虑到正直的好人必然不会得胜,多次向仁宗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欧阳修和尹洙、 余靖都因为替范仲淹辩白伸冤而被逐,且被看成是范仲淹的 “党人” 。从此,朋党的说法就开始了,欧阳修写了《朋党论》进呈仁宗。其大略的意思说: “君子和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成朋党,小人和小人因为私利相投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但我说小人是没有真正的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朋党。因为小人所喜好的是名利和厚禄,所贪图的是金钱和财物,当他们利害一致的时候,就暂时互相勾结拉拢成为朋党,而并非真正的朋党。等到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互相争先,无利可图的时候就相互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互为保护,所以说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用它们来修身,就不仅志同道合而且还互为裨益,用它们来效忠国家,就不仅同心协力而且同舟共济,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商纣有臣子亿万个,就有亿万颗心,可说是没有朋党了,商纣因此而亡国;周武王有臣子三千人,三千人只有一条心,可说是大的朋党了吧,因而周王朝得以振兴。这是因为君子的朋党,虽然多也不会嫌多的缘故。所以做国君的人只该贬退小人的假朋党,起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大治了。 ”
  欧阳修评议朝政切要率直,小人们看他似仇人,而仁宗独夸奖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朝服,并且回看着侍臣们说: “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得来 ?” 于是,提拔为同修起居注,又主管起草皇帝的诏令。按照先例,选拔主管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一定要经过试用期以后才能正式任命,因为仁宗了解欧阳修,下诏书特地免了这一过程。
  后来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自从朝廷对西方用兵以来,议论时政的人就想废除麟州(今陕西神木)以便节省军队的供给。欧阳修说: “麟州是天然的险要之地,不要废除,废除了麟州,那么河内这些郡县的百姓就不能安居了。不如分出麟州的军队,让他们进驻河内的各个要塞,遇到危急也可以互相得到接应和救援,而平时又可以省去辗转运输之劳,从谋略来说,这样做比较有利。 ” 由于欧阳修的这个建议,麟州得到了保存。他又说: “忻州(治所在今山西忻县)、 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 岢岚(今属山西)多禁地和废田,希望下命令让老百姓去开垦和耕种,不然,就将被敌人占有了。 ” 朝廷把欧阳修的提议交给有关部门讨论,直到很久以后才得以实行,结果是朝廷每年得到了几百万斛的粮食。凡是河东土地赋税过重,人民无法忍受的摊派,欧阳修上奏朝廷请求免除了十几项。
  欧阳修出使回来,正值保州(今河北保定)屯兵作乱,欧阳修被授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他在向天子辞别的时候,仁宗对他说: “你不要做长久留在外面的打算,有什么想说的,说吧。 ” 欧阳修回答说: “我在谏官任上就该评论朝政,现在我已经不做谏官了,再评议朝政就是越职了,这是有罪的。 ” 仁宗说: “只管说,没关系,不要因为京官和外官而生出隔阂来。 ” 乱贼平定了,大将李昭亮、 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欧阳修逮捕了冯博文,把他囚禁在监狱里,李昭亮害怕了,马上放出了所有私藏的妇女。保州屯兵开始作乱的时候,官府曾经用投降不杀的诺言进行招安,等到叛乱平定后却统统把他们杀死了,另外尚有胁从的两千人,本来已经把他们分别编制、 隶属到各个州郡里去了,当时富弼是宣抚使,担心这些被编的人以后会再生变故,所以又决定将他们在同一天里全部杀死。碰巧富弼和欧阳修在内黄(今属河南)这个地方相遇了,半夜里,富弼屏退左右,悄悄地把自己的这个打算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说: “灾祸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何况又是胁从的人呢 ? 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如果有哪个州郡不服从你的这个命令,变故起来可不是小事呀 !” 富弼恍然大悟,因此终止了这个计划。
  当时,杜衍等大臣因为朋党之议一个接一个被罢了官,欧阳修愤慨地向朝廷上奏疏说: “杜衍、 韩琦、 范仲淹、 富弼,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是可以重用的贤才,而没有听说他们有什么应该被免职的罪过。自古以来小人谗害忠贤,他们的说法其实也并不复杂。想大批地陷害忠良,不过就是指责他们是朋党,想动摇大臣的地位,就必须用专权来诬陷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 ? 因为除去一个好人,其他很多的好人还在,这对小人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利益;想把好人一网打尽,但好人却又很少有过失,很难一一找到他们的缺点,只有指责他们结为朋党,才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内全部贬逐他们。至于自古以来那种已经被皇上了解、 而且深得皇上信任的大臣, 那么就难以用其他的事由来动摇他们了,只有专权是皇上最忌讳和憎恶的,所以,一定要用这种说法,方可以打倒他们。正直的人士在朝廷,邪恶的小人就会有所避忌,谋臣不被举用,正是敌国的福气。现在这四个正直的大臣一旦罢免,一定会使邪恶的小人相互庆贺于国内,四周的敌人相互称贺于国外,我替朝廷可惜呀 !” 于是邪党更加憎恨欧阳修,就借他妹妹的孤女张氏的案子罗织他的罪名,把他降为知制诰,出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欧阳修在滁州住了二年,调任扬州(今属江苏)、 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不久,恢复了他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衔,留守南京,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 朝廷任命他为流内铨。这时,欧阳修在外已十一年了,仁宗看到他的头发都已花白,问候慰劳很是周到。小人们害怕欧阳修再次被重用,就有人假造欧阳修的奏章请求仁宗清除内侍中挟持恩宠,为非作歹,用非法手段获取私利的奸徒。这样就激起了宦官们对欧阳修的深切怨怒,纷纷诬陷他,要把他外放同州(今陕西大荔) ,仁宗皇帝采纳了吴充的意见才得以中止。升任翰林学士,让他修纂《唐书》。欧阳修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君主命令四个贵臣掌管宴会,并且对欧阳修说: “这种规格的接待并不是常规制度,只是因为你的名声大,所以才这样做的。 ”
  嘉佑二年( 1057) ,欧阳修主持贡举。当时应考的读书人喜欢写作险怪奇涩的文章,号为 “太学体” ,欧阳修极力排斥,贬抑这种文体, 凡是写作这种文章的人一概黜落。这件事结束后,从前那些轻狂浅薄的人侦候得欧阳修出门,聚集在一起气势汹汹地拦住欧阳修的马头高声责骂,街上的巡逻队也无法制止;然而科举考试的风气,却从此得到了改变。
  欧阳修被封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他继承包拯威严治政之风,用简明便易、 遵循法制的原则治政,不求显赫的名声,京师也治理得很好。十个月以后,改充群牧使。《唐书》修撰完毕,欧阳修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在翰林院八年,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当时黄河在商胡决口,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想掘开横垅故道,回折河水使它向东流。有个叫李仲昌的人,却主张把河水引入六塔河。议论的人不知听谁的好。欧阳修认为: “黄河水流多泥沙,按理说来没有不淤塞的,下流既然已经淤塞了,上流就一定会决口。用近来发生的事情去考察,黄河的决口并不是不能努力塞住,故道也不是不能努力恢复,但是这种做法都不是治本之道,因而势必不能保持久长。
  开掘横垅故道工程很大,但难以成功,即使成功了,最终还是要再次决口。而六塔河河床狭窄,令黄河水悉数倾注,滨、 棣、 德、 博各州一定会遭到它的灾害。不如依循河水的走向,增高河堤,疏通它的下游,让黄河之水无所阻拦地流入大海,这才是受益几十年的长久之计呀。 ” 当时的宰相陈执中同意贾昌朝的意见,文彦博同意李仲昌的意见,终于造成了河北的大灾难。
  谏院论述陈执中的过失,但陈执中仍然拖延着企图稳住自己的官位。欧阳修上书皇帝,认为 “皇上拒绝采纳忠告,庇护愚顽的宰相,有损皇上的圣德。 ” 过了不久,陈执中被免去了宰相职位。狄青做了枢密使,很有威望,仁宗不高兴,谣言纷起,欧阳修请求出任外官,以保全自己得以善终。于是就免去了他的朝官而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
  欧阳修曾经因为水灾向仁宗上奏疏说: “皇上君临天下已经三年了,但至今东宫太子之位未定。从前汉文帝刚即位,因为臣子们的建议,马上立了太子,因此享国很久长,为汉太宗。唐明宗讨厌臣下议论接班人的事,不肯早早立定太子,因此造成秦王之乱,宗庙社稷由此倾覆。皇上为何犹豫而久久不选定太子呢 ?” 此后立英宗,推究其源,就在于欧阳修的这次上书。
  嘉佑五年( 1060 ) ,欧阳修升任为枢密副使。嘉佑六年(1061) ,为参知政事。欧阳修在兵府时,曾经和曾公亮考核全国的军队数和三路驻守兵员的多少、 地理的远近,重新制造了地图和簿籍。凡是边防长久以来没有派兵驻守的,一定进行检阅和补充。他在任执政大臣时,和韩琦同心辅助仁宗。凡是兵民、 官吏、 财利等中书省应当知晓的重要大事,编集成一个总目,碰到事情就不必临时匆忙地向有关部门了解。当时东宫太子的人选还没有决定,欧阳修就和韩琦等人对这样一件大事协商出了一个意见。宋英宗因为得了病,无法亲自处理朝政。皇太后垂帘听政,左右的人互相猜忌,制造矛盾,皇帝和皇太后几乎因此成为怨仇。在韩琦奏事的时候,太后哭着向韩琦说了英宗和自己的种种矛盾。韩琦用英宗有病的理由来进行劝解,太后听了不高兴, 欧阳修就进一步劝说道: “太后侍奉仁宗皇帝已经几十年了,您的仁德昭示于天下。以前温成专宠,太后您处置得从容自如;现在母子之间,反而不能宽容吗 ?” 太后的情绪稍稍和缓了些,欧阳修又劝说道: “仁宗皇帝在位的时间很久,他德政的恩泽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所以一旦驾崩,天下奉戴太子,没有一个人敢不赞成的。现在太后您只是一个妇人,而我们也只是五、 六个书生罢了,如果不是仁宗皇帝的遗意,天下谁人肯听从呢 ? ” 太后不作声,过了很久,母子之间的矛盾才逐渐平息了。
  欧阳修平素和人相处总是坦率地说出自己要说的话,从不掩饰和隐瞒。等到他执政以后,士大夫们对他有所请求,他总是当面说明可以还是不可以的理由,就是谏院的官员议论政事,他也一定用是非作为标准来责问他们,因此怨恨他、 说他坏话的人就更多了。英宗将追封尊崇濮王,下命令让有关部门讨论,都说应当称皇伯,改封一个大国。
  欧阳修引述《礼记·丧服记》,认为: “ ‘身为人子的人,应该替他的父母实行 ‘报祭’ ,降服丧三年为服丧一年,而不隐没父母的名字,可是丧服可以降等,但名字是决不可隐没的。
  如果出嗣的儿子把亲生的父亲改称为皇伯,这种例子就是遍考前代,都是没有根据的。
  进封为大国的王,但礼制规定又没有加爵的道理。所以中书省的意见,和大家的意见不同。 ” 最后太后写出了手书,允许英宗称濮王为亲,推尊濮王为皇考,三夫人为后。英宗不敢承当。于是御史吕诲等人毁谤欧阳修主张这种意见,争论不休,后来吕诲等人都被贬逐出了御史台。只有蒋之奇的意见附和欧阳修的主张,所以欧阳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但是被御史台的很多人看成是奸佞邪恶的小人,蒋之奇为此十分害怕,就想使自己摆脱这种窘境。正好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和欧阳修有仇恨,他捏造了欧阳修家庭生活淫乱的谤言来诋毁欧阳修,这个谤言辗转相传,一直传到了御史中丞彭思永的耳中,彭思永又把这个谣言告诉了蒋之奇,蒋之奇就上奏章弹劾欧阳修。当时, 神宗皇帝初即位,心里想重重地谴责一下欧阳修,就去征求过去的宫臣孙思恭的意见,孙思恭替欧阳修辩白解释,欧阳修杜门不出,要求神宗对制造谣言的人治罪。神宗派人诘问彭思永、蒋之奇,追问谣言的出处,彭思永、 蒋之奇回答不出来,结果都遭到了贬逐。欧阳修也坚决要求离开朝廷,结果罢为观文殿学士、 刑部尚书、 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第二年,迁兵部尚书、 青州(今山东益都)知州,后来又改为宣徽南院使,兼任太原(今属山西)知府。
  欧阳修辞不受命,后又改徙蔡州(今河南汝南)。
  欧阳修总是以风骨气节自我制约,但却屡屡遭到污蔑,且年纪已六十了,就一再上表要求辞去官职,神宗总是宽慰他,没答应他的辞官。及至出守青州,又因为请求停止散发青苗钱,被王安石所诋毁,因此要求放归的愿望愈发急切。熙宁四年( 1071) ,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 1072)逝世,赠太子太师,谥号 “文忠” 。
  欧阳修在滁州时,自号为 “醉翁” ,晚年改号 “六一居士” 。他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然机关陷阱就在前面,但也能置触发之险于不顾。虽然一而再、 再而三地被放逐,却仍旧是志气自若。当他被贬夷陵时,没有什么可以自我排遣,就取出积年的陈旧案牍反复观看,发现其中冤屈谬误的地方不可胜数, 于是仰天长叹道: “一个荒远的山城,尚且如此,天下冤屈谬误事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 自此以后,碰到狱讼之类的事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疏忽。学者求见,和他们谈话,从来不论及文章,只谈官事,他认为文章只能润及自身,而政事却可以推及它物。他前后历任数郡的长官,不炫耀政绩,不追求声誉,为政宽松而不扰民,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州郡,人民都感到安适。有人问他: “您老治政宽松,而政事却并没有弛废,这是什么原因呢 ?” 欧阳修说: “如果以放纵为宽,以怠慢为简,那么政事就一定会弛废,而人民也一定会受其弊害。我这里所说的宽,是指政令不苛刻急迫,我所说的简,是指政令不繁杂琐碎。 ” 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 “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夜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他就说: ‘这是个死狱啊,我想设法让他能活,不能啊 !’ 我说: ‘生可求吗 ?’ 你父亲就说: ‘做官的人想方设法寻求使死狱者获生的办法而不得,那么死的人和我就都无恨了。而做官的人虽然常常存有使死狱者变活的愿望,尚且会不小心使他死了,何况世上不少做官的常常希望的是治民以死地呢 !’ 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说,我都听得耳熟了。 ” 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父亲的这个教导。
  欧阳修写的文章,自然天成,或丰满或简约, 都符合标准。他的文辞简要,旨意明朗,立论有据,内容通博,旁征博引,引类例举,分析事理至深至透,因此很能折服人心。
  他超然脱俗,独自奔驰,众人不能相及,所以天下的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尊他为师。欧阳修鼓励提携后进,犹恐不及,凡是被他赏识的人, 大多成了有名望的人。曾巩、 王安石、 苏洵、 苏洵的儿子苏轼、 苏辙,当他们还是平民的时候,屏处乡里,不为人知,欧阳修就为他们游说,提高他们的声誉,说他们一定会显名闻达于世。他对待朋友非常笃信诚实,朋友在世的时候举拔扶持他们;朋友去世以后就调理保护他们的家族。
  欧阳修喜好古文,爱好读书,凡是周、 汉以来的金石遗文、 断编残简,都要采集收拾起来,研究考核它们的异同,把自己的观点写在左边,明白、 昭著可为表证,称之为《集古录》。奉诏修撰《唐书》纪、 志、 表,自撰《五代史记》,章法严谨,用词精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论述欧阳修的文章时说: “论大道时像韩愈, 议政事时像陆贽, 记史事像司马迁,作诗赋像李白。 ” 有识之人以为这是真正了解欧阳修的人所说的话。……

  评论:自从夏、 商、 周三代以来,一直到秦、 汉,文章虽然跟着时代而有所盛衰,但它们的语言却都繁富滋润,它们的光泽都灿烂照人,它们的音节都清晰明亮,这是因为还都保留有先王遗留下来的功绩。经过晋、 魏,文章就衰弊了,到唐代的韩愈手里,文章重新振兴起来。唐代的文章, 经过五代又衰弊了, 到宋代欧阳修手里, 又再次振兴起来。
  挽回百川之颓波,平息千古的邪说,使这种文章的正气, 可以辅佐大道,可以扶持人心,这都是韩愈、 欧阳修两人所作的努力啊 ! 韩愈在政治上没有得到重用,欧阳修得到了重用,但最终还是不能有所作为,这件事真应该被世道惋惜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