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员原创】关于读纸质书与电子类读物的思考

 Reasongs 2016-04-2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电子类的读物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几乎占领了人们的阅读时光,抬头望去,到处都是“低头族”(看平板电脑或手机)。60后的我也被新媒体技术裹挟着,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我每天要花不少时间读微博,刷微信,用于阅读经典的纸质书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信息更多是碎片化的,我深深感到碎片化阅读的获得感远不如系统的经典阅读。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热爱阅读的我和读者们聊一聊读纸本书和电子书的话题。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中央电视台关于阅读的公益广告,对阅读意义的诠释直击心灵:要学会享受阅读的快乐,让阅读点亮人生;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北京大学中文学院刘伟博士在《从“纸间灵韵”到“屏中风景”》(发表在《云梦学刊》200803期)一文中写到:“在翻阅工具书的过程中,读者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参与的状态,每翻阅一页,不仅有纸香扑面,更有知识的应接不暇,它始终与我们的身心相呼应。与此同时,它还会带给我们许多不期然的相遇。本是查阅甲事,乙事却闯进视野,恰如采菊东篱,南山忽见。”从这段美文不难看出作者对纸本阅读的无比崇尚,尽管屏中有美丽的风景观赏,但远不如纸间灵韵耐人寻味。

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创新工场的创办人李开复罹患淋巴癌后,在台湾治疗的过程中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他在书中写到:生病前爱玩微信微博,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那时候,我确实沉溺在各种浮动的快感中……病中醒来,昏聩的心灵也醒过来了,”他真切地说:“我现在不太看网络消息……眼不见,心不烦,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不烦不乱,就不会带来身心的压力,不然,压力是一切致病之源。”现在的李开复重拾书本,阅读经典,让内心趋于平静。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一书中说:当然是有益心的阅读、深阅读,有品质的阅读、自主的阅读、立体的阅读,优雅的阅读、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精读、慢读。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主张的阅读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以大众阅读和纸质图书为主的阅读,它更是一种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是超越知识的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重建。在书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愿景——让阅读成为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他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合,也能够看到我们的国人静静地拿着一本书在那里阅读。让阅读成为中国一道普通的美丽的风景线!多么美好的画面。

上述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他们对阅读纸本书和电子类读物的看法,观点鲜明,相信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

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阅读氛围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据有关统计数据来说,我国每人每年的阅读量大概是5本书多一点,包括教科书、教辅书,而以色列大概是人均60本,芬兰47本,俄罗斯、日本也都是几十本。看来,我国全民阅读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人,要正确处理好读电子书和纸本书的关系,应该做到喜新不厌旧,在发挥电子阅读优势的同时,也要不忘纸质阅读的长处,在低头族中多一些低头阅读族,更多一些低头读纸本图书族。

文中的书
索书号:K825.38/4018*
馆藏地:南院书库/综合二库

 编辑:李雯佳




西藏——你对它了解多少


即便是去过了拉萨、去过了林芝,骑行、徒步到西藏。你真的了解到西藏了没?也许,你会说你很了解。但我们相信更多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它,甚至因高原反应没去过他心中的圣地。所以我们借助大学这个广大的平台,带你走进西藏、走进西藏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是为了增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本次西藏文化交流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半年的筹备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话不多说,我们一起去看看本次活动的介绍吧!

首先,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土生土长的藏族儿女为你讲解,具有西藏特色的事物展示,还有现场交流、原汁原味的现场藏跳等等。

其次,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目的是创建美好校园。展望是以后能每年举行多民族文化交流节。 

有兴趣的你,一起来共赴这趟西藏文化之吧。

4月22日,南院工商银行对面篮球场,不见不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