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高校报纸纷纷停刊,那边印刷图书霸占市场,纸质内容会狗带还是逆袭? By 陈璐 编译/整理 刺猬君曾经发文探讨了全世界都患上的手机依赖症的问题。(点击链接,阅读刺猬公社往期文章《外媒说中国人离了手机没法活,担心中国人会被吸到手机屏幕里,只有中国这样?》)然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1日发布的最新阅读报告却显示,纸质版图书依旧是目前最受人们欢迎的阅读方式。 校媒纸质版纷纷停刊 纸质时代真的结束了?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曾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解救信息时代的报业》一书中这样预言:“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的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便消失了。”进入数字时代后,纸质版内容似乎就被宣判了死刑,“迟早被淘汰”的论调也是近几年人们对阅读市场的一个普遍判断。 佐证这一结论的实例不胜枚举。就在上月末,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学生媒体《焦油脚人日报》纸质版遭遇了停刊。此前,诸多美国高校都在缩减校媒纸质版,如威斯康星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佐治亚大学、俄勒冈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雪城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杜克大学、亚利桑那州国立大学、犹他大学、富兰克林和马歇尔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堪萨斯大学……这份长名单似乎反映出,今天的读者正在告别纸质时代。 但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阅读报告却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报告称,相较于加了“数字”特技的电子书和有声读物来说,纸质版图书依旧是目前最受人们欢迎的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不温不火 纸质阅读依旧“春天” 具体看来,在过去一年中,73%的美国人有阅读一本书的经历,这一比例自2012年起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在这些捧起书的读者中,65%的人选择看纸质书,在阅读渠道中表现依然强势,比重是电子书(28%)的两倍多、有声读物(14%)的四倍多。相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在过去的5年间(2011-2016)却表现平平,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阅读渠道对比 皮尤这份基于美国各州1520个成年人的调查报告还给出了关于阅读渠道的更精确的数据:38%的美国人只读纸质书;28%的人既读传统纸质书,也读数字化图书(包括电子书和有声读物),而唯数字化图书不读的人比例很小,仅有6%。 阅读渠道比重 报告称,虽然了解数字化图书的拥趸离不开分析他们的背景特征,但以下这些群体会更容易借助数字化设备完成所有的阅读任务(即唯数字化图书人群):一是大学毕业生,目前比例达到7%,相比之下,高中水平以下的人中只有3%;二是家庭年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目前比例达到8%。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推崇数字化图书方面,年轻人还不如中年人: 18到29岁选择只阅读数字化图书的比例为6%,而在30 到49岁的人群中,该占比达到7%, 50岁以上的人则为5%。 尽管传统印刷书籍是大多数人阅读的首选,不过在过去5年里,转向多功能电子设备的美国人已越来越多,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或台式电脑等。报告显示,通过平板电脑看书的读者人数自2011年来翻了两倍多,手机读者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使用电子书阅读器的读者数量则比较稳定,没有太大变化。 电子书阅读设备份额变化 手机阅读与用户画像 报告从6个维度对读者做了切分:性别、族裔、年龄、收入、教育水平以及地区。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读纸质书,但双方在阅读数字化图书方面差异不大;18到29岁的青年人中,80%在过去一年里有读书经历,这些年轻人比他们的长辈更容易阅读不同数字格式的书籍,但也更可能读纸质书。数据显示,去年阅读过传统印刷书籍的年轻人占72%,老年人则占61%。 而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工具,观察其在图书阅读中的作用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因为它与族裔、年龄、教育水平等指标有密切联系。 皮尤之前的研究发现:非洲裔、拉丁裔美国人和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往往更依赖智能手机来获取网络内容,这一结论在电子书阅读领域依然适用。数据显示, 16%的非裔美国人通过手机读书,而使用传统电脑和电子书阅读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和4%。同样的,西班牙裔美国人也明显倾向于用手机来阅读书籍。相反,白人阅读电子书的设备倾向比较分散:手机占13%,平板电脑占18%,电子书阅读器占10%,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占11%。 而对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手机在读书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大学毕业生使用平板电脑读书的比例达到25%,电子书阅读器与传统电脑均达到15%。教育水平低的人在这三者上的比例分别为7%、3%和6%。但如此明显的阅读使用差异在手机这一环节会缩小很多,二者只相差6个百分点。 手机电子书阅读的用户画像 纸书是另一个被唱衰的“微博” 2010年,《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曾说:纸质书将在5年内消亡,而这份最新报告似乎已经让这一预言成为了空谈,数字化图书没有印象中那么火热,纸质书籍还依旧主导着阅读市场。 这一结论同样得到了诸多其他数据的支持: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5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全国实体书店零售市场继2014年实现3.26%增长之后,2015年继续保持正向增长,同比增长0.3%,规模达到344亿。 2015年,尼尔森监测的九个国家图书市场中,6个国家(美国、英国、巴西、南非、爱尔兰、新西兰)的纸质书销量同比上升,其中,美国纸质书市场相比2014年销量增长了2.8%,英国纸质书市场销量同比上升3.7%。 颇引人好奇的是,当用户的注意力被五花八门的手机屏幕攫去、被曙光初现的新兴科技占据,同时又面临信息爆炸、内容过载的糟糕环境时,纸书为何魅力不减?刺猬君认为,原因有三:一为自由,二为个性,三为交互。 “自由”是指纸质书的生态系统更加开放,撇开书籍生产、出版等环节不谈,纸书在阅读上的自由度就比电子书高很多,最明显的一点是它不需要借助任何特殊的阅读系统与程式。此外纸质书转赠、出借、交易不受平台限制,流动更自由。 “个性”是指纸书的设计、装帧、纸张一向与内容融为一体, 而数字化图书的流式排版以及大平台的垄断使大多数图书的风格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鲜活的样貌。 “交互”是指人与书本之间的物理式互动,文艺的说法是那种书页在指尖滑过、变“瘦”,而人的精神世界却随之 “丰满”的感觉。纸书是信息洪流下你可以握得住的那一点“沉淀”。并且,这一点“沉淀”在信息成灾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近几年,线下实体书店也在读者体验与自身定位上不断升级,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纸书市场的回暖与逆生长在意料之中。 而在网上书店零售市场方面,国内目前主要呈现“三足鼎立”(京东、天猫、当当)的态势,国外64%的电子书销量则是通过图书零售巨头亚马逊这一渠道实现的。电子书曾因省时、省力、便携、成本低等优势一度被视为是“纸质书籍的掘墓者”,但巨头垄断下的数字图书生态是否健康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商业性书籍诸如畅销书一类本就是为追逐利益而出版,强调独家平台发售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社会公共类图书呢? 公共知识若从“众乐乐”变为“独乐乐”,可能就不太好了…… 完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泛传媒第一观察平台 原创出品 授权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