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经过宁夏海源的那段往事,您知道吗?为申遗转起来。

 nzpeach 2016-04-20

 


       2000多年前,宁夏已有车马大道,连接地域内外;丝绸之路途经宁夏,沟通东西商贸;1500多年前境内黄河水运就已开始……翻开宁夏古代交通史,我们发现,历史烟云中的那些车水马龙、刀光剑影;似水流年间的那些山川巨变、人间烟火,吸引着我们,重走这些古道,细说它的前世今生。 


 

         丝绸之路,这条自盛唐扬名,衰落于晚清的亚欧商贸大通道,对于当下很多中国人而言,其概念早已变为几个模糊的名词,长安、驼队、西域、瓷器、茶叶和绸缎……宁夏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近,海原古道入围“2016中国十大古道”初选名单。令很多人吃惊的是,这段古道竟然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一段,带着太多的好奇和疑问,4月12日,本报记者赶赴海原,在苍茫的原野中探秘这段千年商贸古道……
   踏上古道,颠覆之前所有想象 

         
(李世翔)


          李世翔,一个70后海原人,近十多年来,他除了在县城经营装潢小本生意,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寻找和整理宁夏境内所有和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史料。他是记者此行的向导,对于李世翔所掌握的丝绸之路古道情况,同行的海原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也很佩服。  



       

         记者抵达海原县城,一身户外装扮的李世翔来了,刚见面他就拿出一张手绘图,“这是我之前画的海原县境内丝绸之路古道路线图,你们先看看”,白纸上的路线图线条工整,并标注了不少地名和沿途古迹。李世翔指着图纸说:“海原境内和固原的丝绸之路古道我都走过,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就是这一段”,哨马营到甘盐池,就是这一段多次出现在丝绸之路北端史料中的古道。对此,海原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从已经考证的途经海原的三条丝绸之路古道中可以看出,三条古道最终都会合于哨马营到甘盐池这段古道上。




        不过12日下午开启的探秘之行却并没有直奔主题,按照李世翔的想法,探秘海原境内丝路古道就应该从源头走起。李世翔所说的源头是位于固原境内黄铎堡古城,这个宋朝时期重要的驻军重镇也是丝绸古道上的要塞。然而让记者颇感失望的是,如今紧邻公路的古堡只能看到残破的城墙和大片已经开垦的农田。      



       

         从黄铎堡古城出发一路前往海原境内,每一个能停留的节点都无法满足记者想要看到古道的期盼,须弥山下、河谷中、西安古城中,丝路古道早已被千百年的变迁抹去了痕迹。正如海原县文管所工作人员所说,“其实很多丝绸之路古道早就没有了原貌,更多时候也只能根据史料和发掘的文物遗迹来判断古道的路线,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古道已经很罕见了”。
        此时记者更加期待李世翔所说的那条保存完整的古道。                                            

      

        踏进哨马营恍如隔世
        经历了前一天颇感失望的探秘之行,4月13日一大早,记者连同海原县文管所、海原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一行7人,驱车从海原县城出发,赶赴县城以西约25公里的哨马营。 



         

         通往哨马营的公路还算平整,快到目的地时李世翔告诉记者,哨马营下面是条平缓的河谷,在这里开始步行,探访古道。几分钟后车辆停靠在公路边,路边几棵高大的柳树格外显眼,李世翔带队走向古柳,走上古道。  



          

        首先让记者吃惊的并不是古柳,而是距离现在修建的公路旁,眼前这条古道和周边的环境立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目光所及的古道蜿蜒且幽静,牛车马车轧过的痕迹虽然已经被黄土和碎石覆盖,仍然能看出一些轮廓。路边杂草丛生,远处山坡上废弃的泥土房屋好像还在守望着古道厚重的历史。

 


 
          再看古柳,其中一棵是著名的震柳,就是在海原大地震被扭开“胸膛”的那棵大柳树。往里走,竟然发现比震柳更震撼的古树。树根已经不能用粗壮来形容,更形象的表述应该是柳树好像长在已倒下数百年的枯木上。但是抬头,萌出嫩绿的柳芽证明这几棵古柳依然活着。随行摄影记者刚把拍到的古柳照片发到朋友圈就引来关注,并急切地询问这些古柳在哪里?一行人中只有李世翔对眼前景象习以为常,“我第一次来哨马营是2003年,当时查阅了很多史料,四处走访才找到这条古道”,李世翔介绍,哨马营是宋朝军队的边塞前哨营地,主要用来查看西夏军队的动向。对于这五六棵“超级霸王柳”的来历,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当年哨马营的士兵来此河谷饮马,不知道从哪里找来几截柳木做栓马桩,或许是这里的水土太强大了,柳木桩竟然长成了柳树。  




    正说着,有人发现了新目标,距离古柳不远的古道上竟然有一眼泉水。大家围过去,这眼泉水从地下冒出,水量不大,却很清澈。有人双手捧起泉水尝了一口,“这泉水是甜的”,一旁的文管所工作人员插话,“我们发现古道经常都会与河流和泉水在一起,这也算是寻找古道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李世翔介绍,古人很聪明,他们知道哪些水能饮用。在海原的山里,有两种水,一种是甘甜的泉水,还有一种是苦涩的碱水,碱水不但口感苦涩,还会导致腹胀,严重时会威胁生命。



    穴居牧羊人,古道上的活化石


   

        海原境内的山地多属黄土丘陵地貌,山不高,山顶也不尖,当地人都管这种山叫“馒头山”。但是走这种山路特别费劲,当地村民有一句绕口令:“馒头山,一串串,翻着走,累死驴”。不过千百年来行走在这条丝路古道上的人们可不傻,从蜿蜒山中的古道就能看出,走这条道是最省力的。往里走,山体的颜色变成砖红色,有点赏心悦目了。 



    

          “这条古道的路线,能穿峡谷就穿峡谷,必须要翻山时也是采取螺旋式,沿山梁上升”,李世翔指着山中古道感慨,古代走这条路的基本都是商队,驼队马队载着货物,如果不能选择一条最省力的路线,恐怕要费时费力多了。 



       

        在李世翔的指点下,记者一行在河谷间辨认着古道的痕迹,比如那些车辙,那些古人类生活的痕迹,有的确实很明显。拐出一个山梁,一行人正站在路边休息,突然从对面山上传出几声狗叫声,那叫声很低沉,不像是一般土狗。顺着声音沿古道走向对面山,狗叫得更凶猛,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叫出两个字:“藏獒”。果真在远处一个山坡上蹲着一只黑色藏獒,正恶狠狠地盯着这群不速之客。藏獒背后有几孔窑洞,其中两个窑洞口用木栅栏围起来,圈养着山羊。 

 

         一个年轻回族妇女和一个年约4岁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们,几句寒暄后知道,他们一家人就住在这山上窑洞中,以放牧为生。记者走进牧羊人居住的窑洞,里边狭小漆黑,洞口被烟熏得漆黑,掀开洞口门帘,可以看见窑洞内只有一个窄炕。与其说这是一个窑洞,还不如说是一个有炕的洞穴。炕上还睡着一个婴儿,年轻妇女叫李翠花,她说,孩子刚满两个月。在场人都很感慨,如今城里生个孩子当国宝一样抚养,这窑洞里的婴儿就睡在这样一个条件极其简陋的地方,也一样的成长。不过说起羊,牧羊人一家还是很在行,这样穴居牧羊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存在1000多年,可以说与丝绸古道相伴到如今。 




         “这条古道在宋朝时较繁荣,往来客商经营的主要商品就是皮毛”,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海原羊肉不仅好吃,羊皮也很有销路。从海原沿古道一路向西到兰州,用皮毛换取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易货贸易方式持续了数百年。正所谓靠着商道不愁生意,当地牧羊人就能依靠古商道卖羊肉和皮毛。 



  

 散落在古道上的那些历史碎片 

   

    从哨马营到甘盐池,记者一行徒步3个多小时走完这段全长约15公里的古道。沿途我们能看到听到的更多是碎片化的历史记忆。
     在路边有半掩埋在黄土中的石碾子,石碾子表面已经长有苔藓,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农业。还有不知道死去了多少年的牛骨和马骨残骸。在古道旁发现牛骨并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事,熟悉丝绸之路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丝绸之路上的运输工具基本以马车和驼队为主,牛车不可能走长距离路程。因此死去的牛只有两种可能,附近农户饲养的,或者是商队屠宰食用后遗弃的。 



   

    行走在古道上,最有意思的发现就是路边一处山谷中的大石头上,居然有貌似岩画的符号。这块裸露在黄土外的大石头上,一个巴掌大的圆形符号很显眼,像是磨刻的手法,但是周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符号。如果这个符号真是岩画,那么这条古道的历史可能会有更多研究的价值。 



    

    还有通往山顶的烽火台,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从所处位置看,这个烽火台在当时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前哨站。这是因为在甘盐池,曾经的产盐区,作为当时官府严格控制的资源,盐业贸易通道的安全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在这条古道上有很多烽火台,以保障古商道安全运营。行走在干枯的盐场,泛出地面的白色盐土让人有点睁不开眼,像是永不融化的残雪。不远处是盐场的厂房,大约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盐库的门都是铁绣,只打开一道供人进出的缝隙,里边还堆积着不少白花花的盐。老罗在井边忙乎着,他已在盐场打了15年工。5月1日,开始灌水打盐了,盐工有20个,5个月的产盐期可以产1000吨盐。不过这些盐早不再有往日的“尊贵”,如今主要供给牲畜,一斤才卖4毛钱。 



  

    走在古道上突然想起一句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或许对于今人而言,再次审视丝绸之路,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曾经往来于这条古道上的人们,他们打通了亚欧商道,实现了文明的对话,碰撞出灿烂的文化,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宝贵历史财富。


古道痕迹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个季节的海原,苍茫的野外还远没孕育出白居易诗句中的春草。
     我们行进在寻找古道的路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平整的公路,一路蜿蜒驰骋,没有风尘仆仆,李俊、红羊、树台、西安州……一个又一个乡镇出现继而远去。 



  

     4月12日,我们的探访以“公路行”为主。从黄铎堡出发到西安州古城一路畅通。
   古道在哪里?
   古道就在我们脚下,向导李世翔说。或者说,我们行进的路线和寻找的古道走向大致相同。只是那时候,行人驼队所走的是河谷土路罢了。现在,彼时的河谷,有的被拓宽平整修筑成公路,有的被洪水冲刷、坍塌,面目全非。总之,古道,整体形象已难觅踪影。 



   

    现在,最好的触摸,就是地图上那一段一段彼此连接着的公路。它们在丝路古道研究者那里,才又重新拼接,回到商贾熙攘的时空。
   公路穿过树台乡,二百户、七百户,古老的村名像标签,显示着村史的久远。村民在自家门前说笑闲聊,三三两两的孩童在路边嬉闹,一树树淡粉杏花探出墙头。也会遇上集市,各种各样的商品摆在货摊上,人头攒动。让人不由地想起古丝路上繁华的场景。 



   

    公路两旁最多的是田地,新翻的泥土细碎平整,有的连片铺着地膜,成为一大片耀眼的白色纹路。远处的山包,连绵起伏,线条柔和。山头不时出现兵营、堡寨,还有汉墓群,连同这些田地,安详之中却充满故事。




   两千多年前,张骞对大月氏人的寻找,无意间踩出一条中原向西的凿空之路,成就了东西方历史上最伟大长路的横空出世,它将中亚—俄罗斯广袤的草原与华夏山川河流连接起来,它连通了中亚游牧文明和中原黄河农耕文明的脉络。这条通道,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铺展、新旧交替着。海原,因当时地处中原与西域之间,成为丝绸之路长安—凉州(今甘肃武威)北道的必经之地。 



   

    当地学者认为途经海原的丝绸古道有三条。
   “萧关古道” 即清水河廊道。清水河从固原开始,流经海原、同心、中宁三县一区入黄河。可以说是清水河流域古道海原段。 



   “石门关道”从固原须弥山谷口,进入海原县,途经李俊乡、红羊乡、树台乡、西安镇、甘盐池入甘肃省的平川区。这条道堪称“佛教之路”, 也称“石窟走廊”,有5处石窟,天都山石窟是其中一处。 



   “没烟峡道”,是经过海原县城的一条古道, 是从三河镇进入海原的苋麻河, 进入郑旗乡、贾塘乡、海原县城、西安州、甘盐池到达甘肃。




   如今这些古道的痕迹只剩下“只言片语”。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古道有着不同的命运。它既是汉唐时期繁荣的东西交流的大动脉,也在五代十国到宋初沉寂了200多年,在经历了宋明时期的平稳期后,最终衰落下去,更多时候成为省内交通线,失去了东西商贸通道的作用。



       

特别感谢李世翔手绘的古道地图




(正映像)

支持复制转发,请注明出处!    

觉得有用请点赞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