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莫言

 毛胡庄人 2016-04-20

我眼中的莫言

■方文竹

 

    莫言获奖是“胜利”,也是“麻烦”,比如不少朋友私下里讨论得很热乎,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就有不少人问我怎么看莫言。我有何把握?不能乱说,只能鳞爪式的散点透视,很难整体式的评价。

    莫言的作品我仅读过几个中短篇(真有点喜欢,且觉得有创新,在新时期脱离意识形态的根筋之绊,很不容易),介入目前的各种评价中似有偏倚,因而只能印象式的抓取几个片断,做一次截面式的观察。

    1,在鲁院的讨论班上众同学讨论某“名作”,大家纷纷发言,无非是这篇“名作”这也好那也好,只有莫言坐在教室拐角一言不发。末了,有人大叫:“莫言,你怎么看?” 莫言半天才起身,冷淡地说了两个字:“不好……”就离去了。大师往往是孤独的。拒绝大路货,自然使其作品高出一筹。

     2,多年前,莫言在创作谈里自云:搞写作的人要有一个世界观。何为世界观?我理解为一个作家的主心骨,或说思想或精神的坐标。很难想象,一个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人如何能够进入文学的黑暗地带?当然,现时代的世界观呈现出复杂、多疑的语境和困境:传统∕现代,古∕今,中∕西,后现代的解构策略等等。像莫言这样感性能力特强的作家不可能是整体主义的观照,而是有所取舍的放大,不排除一些“深刻的片面”。有些作家一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勘探,定向性带来深刻性,甚至提升到世界性的水平、文学史的水平。

    3,任何作家尤其一位杰出的作家无不有着自身的文化源头。读书,必成为优秀作家的必修课。古今中外完全靠天份写作的人已经绝迹,除非上帝做得到。本以为莫言靠天份写作而无暇读书,可是错了,原来莫言喜欢日本、欧美文学,岛国唯美、孤绝的意境,拉美大陆的魔幻色彩深深感染着莫言,尤其夸张的过度描写与张艺谋的大制作不谋而合,《红高粱》的小说和电影是这方面的典型印证。读书,在某种情况下是一个人心性的补充,读什么书比读了多少书更重要,难怪余秋雨曾主张“少读书”。或许这是莫言给我们的启示。

    4,得知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莫言平静地坦言:“十分钟内将它忘掉!”这不仅仅是低调和自谦,而是心存伟大的目标,文学、生活与人格的一体化。远离名利会使作家品噬高远的境界。这与那些对一小点名利沾沾自喜的投机者不可同为道谋。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见莫言有着自身特异的东西和高度,有些是平常人不能理解的。但是,他是否就跻入当今世界超一流作家的行列,本人不敢说,因为没有做进一步的考察,还有其它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纠缠。尤其是,就先锋的程度和思想艺术的探索和全面来说,当代汉语诗歌已经远远走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前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