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改变“人”的过程中改变“文”——谈谈高考作文有效训练的六个环节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4-20
  怎样使作文训练的效果显著化,这是师生都迫切希求解决的问题。首先,一个原则是大家都知晓的:作文提升,教师不能一味地自我作为,学生应做的功课任谁也无法代替。其次,在实际的作文训练过程中,若仅简单地以多为胜,结果往往是教师既忙且倦,学生不明就里穷于应对。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写作意识实际上一直处于浑噩麻痹的状态中。由此引发的现状是尽管作文训练的总体次数不少,每次作文教师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学生作文状况的改善仍不理想。
  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要求学生把握作文训练的六个环节,唤醒学生蒙昧混沌的写作意识,在改变“人”的过程中改变“文”。学生的意识一旦被唤醒,在“人”的不断发展中,师生相得,上下一气,居其高而临其下,弯弓搭箭,射马擒王,方可收全胜之功。
  
环节一:度人量己
  在每次作文前,都要求学生养成“度人量己”的习惯。所谓“度人”,便是预估别人拿到作文题目会怎样“出招”,有哪些惯常的做法和套路性的语言。“量己”便是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及如何为自己的作文创设亮点等。度人、量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是作文实现有效突破最基础的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惟陈言之务去”;己所短,避之;己所长,扬之;寻找新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选择恰当的文体与表现形式;把握材料与己相适的角度:这些都需在“度人量己”的基础上展开。每一题下,必有许多庸常的写法缠结笔端;考生作文之败,首先便败在缺乏“度人量己”的意识,败在提笔就写。度人量己,才是一支轻骑兵,冲开庸常的挟制,直捣黄龙。可以肯定地说,任何出色的文章都是在“度人”与“量己”相互密切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基本的做法是:将自己的写作基本构思高度概括,逐一陈列出来,然后提取整合,竞争上岗。这样做,每个人的作文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度人”是“回避庸常”,“量己”是“成就个性”。
  2010年北京卷,面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我的学生贺亦敏写的是“黄土高原”。她从小生活、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小学时才来到北京,她对家乡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这次高考,她选择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入题,自然也是在“度人量己”的基础上完成的。结果这篇文章出类拔萃,获得了高度评价:
       这一方土地处在雄鸡的脊梁,却时时承受着来自风雨的最残忍的侵蚀。再也找不到一片土地,能让人如此心疼。……当路遥拿起手中那支伴随自己多年的笔并放眼窗外时,他从那星空里看到了黄土地的希望。他把对那土地全部的爱倾注在笔尖。黄土地也要挣脱苦难的束缚,向星空放歌!在那些响着唢呐的夜晚,多少黄土地人就那样默默地躺在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仰望星空。
       ……
       仰望星空,使陕北人生命润泽;而脚踏实地,使陕北这块土地愈加火热,愈加醉人。
环节二:倾尽全力
  每写一篇,都要求学生倾尽全力,向同学、老师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在学生倾尽全力完成作文的过程中,他们身上固有的一些作文顽疾才能渐渐得到自然消除,而非单单靠教师去“批”去“讲”。潦草应对、得过且过,是文病诞生与滋养的温床。写作不同于一般的作业,“做完”并不意味着“达成”,“写”与“写”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
       教师作文训练的题目设计、训练程序的合理规划,以及对学生作文的认真批改固然重要;但面对题目,调动每位学生全部的创作热情与能量则更为关键。写作中许多重要的理念及方法、准则与技巧、感喟与生成,实际上是在学生倾尽全力的过程中真切且深入地体会到的。
       在作文训练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倾尽全力”,教师可以将一部分作文训练的创作周期适当延长。写作是一项在实践中得以养成的能力,学生在倾尽全力创作时收获的往往正是教师多次讲析都收效甚微的那些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次作文的文后,写一点“写后记”。“写后记”主要陈述自己为文用功着力的状态、自己的提升与改变、本次作文渴求的亮点及自己期待的分数等内容。
       “预期”是“尽力”的发动机、许多学生的作文状态长期沉睡,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没有“预期”。高考考场作文之较量,实际上便是平时作文所达到的“最佳状态”的量与质的较量;平时作文有效质高,高考考场作文自会脱颖而出。
       湖北卷中曾产生了一篇古风式的作品——《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此篇作文主要得益于两点:其一,古风的形式与语言,不是常人所易为。文前小序中“会天大雪”的“会”,意为“恰巧、恰逢”,文言词语使用十分准确。“余滞于广州”中的“滞”,亦准确地表达出作者本意想走、然不想竟为大雪所阻的无奈心情。“滞”,颇见功力。“百感并至”中的“并”,写出了作者立于黄花岗墓前,诸般感慨一起涌上心头的复杂感受,言简意赅。文中“提携玉泉为国死”“悲歌一曲从天落”“白云片片魂悠悠”几句,都能看出作者对经典古诗的借鉴与个性化的改造。这一点,尤为了得。我们一部分学生也很想写文言文,但由于积淀不扎实,或辞不达意,徒为卖弄;或内容老旧,毫无生气,均与此文相去甚远。其二,文章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容,也令人瞩目。面对“黄花岗烈士墓”抒怀,使此文感慨深沉,境界宏大,目光深远。这两方面一定是作者平时着力打磨而成的。小作者若无平时的“倾尽全力”,考场上如此而为,定“不能”也“不敢”。
环节三:探究深化
       写作从来就是与“探究深化”并行并生的。文坛中许多“写家子”往往也是某个领域的研究专家。老舍精专于“老北京”,金庸精专于“武侠”,二月河精专于“清朝皇帝”,杨志军精专于“藏獒”……作文并非仅仅在“写”的直接过程中提升。作文的核心是“呈现”,而“呈现”的核心是“价值”,而“价值”是在自我探究钻研、不断深化中“掘”出的。
       在高中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自当精心设计训练题。这些题目应该与高考作文发展趋势贴近;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这些题目有一定的深广度,保持这些题目有一定的文化思想含量。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其实就是为学生洞开了一个丰富宽广、饶有趣味的探究领域。学生在这个专题里探究钻研,思考提炼,才能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不断揣摩相关表达,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不断丰富情感与完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炼出自己的“金”,形成个性化语言,储备个性化材料以及形成个性化表现。促成学生围绕专题去探究深化,就是为考场作文准备一块块的“金”。“金”一旦炼成,并不会囿于一篇作文之中。“金”的炼成需有时日,需有资源,需有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因此绝不可能在考场上速成。“金”炼在平时,“光”射于场内,这是高考作文备考很重要的一条规律。“金”炼得好,文,便光焰万丈,异彩纷呈。
       请看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材料: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材料通过“自己”与“天才”的并举,讲出我们每个人该珍爱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针对这一“微光”专题,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整合归纳、探究深化的工作:我们的心灵中闪现过怎样的微光?它们具有怎样的价值?它们是如何照亮我们甚至别人的生命的?从“微光”的角度思考:我们与天才有哪些差距?我们是如何在意(或忽视)这些微光的,从中产生了哪些启示?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打捞,提取,反思,加工,锤炼自己的“微光”,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关乎生命关于写作的一件大事啊!钻研探究我们自身,反思提取我们自身,比照净化我们自身,深化精美我们自身,炼出我们自己的生命、思想里的“金”,在高考作文时就获得了战无不胜的“利器”!作为教师,将自我心灵中的微光显现出来,与学生相互映射,也是促成学生进行探究深化的重要方法。高三的时候,我经常将自己心头的“微光”闪出来与学生分享:
  所谓的师生,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过”,而是一起“体味过”,“怀想过”,“留恋过”,“动情过”,“活过”……
  自我们始,建立一个优秀的家族!我们就是这个家族的始祖!我们的子孙将感谢我们,我们将在他们的心魂思想中得以永生!
  对自我,对生活,日日的浑噩与漫无用心(大量做题和狂上晚自习,甚至不断补课,有时恰是一种退到壳里的状况,是一种逃避),不仅流逝掉了笔底的瑰玮奇丽,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心如死水式的活法与态度。而此种活法和态度恰恰最为可怕。
       写作,不是一场卖弄,写作是一场净化。我们如果不能从简单狭隘的作文备考中挣脱出来,必将真实地衍生这样一个公式:高考写作=认字+文化常识+背+内心真实而强烈地厌烦写作文+感动中国+对古人强拉硬拽+蒙+瞎编。
环节四:不厌其改
       清代大诗人袁枚说得好:“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一位精于翰墨的老诗人“一诗千改”,这充分说明写作的“初始状态”与“最终呈现”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改”在锤炼语言的同时也锤炼着材料、思维、思想。百般锻打,几经淬火,学生对“写”的理解以及对文字的把控才能达及一定的程度。“改”可以改变学生许多。“改”,是作文突破的重要门径之一。作文突破的基本打法不外乎两种:多写和勤改。在多写、勤改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勤改显得更为重要。
       忽视了“改”,甚至不能做到多次修改,学生的作文状态往往会在原地踏步。文章是“高级”的表达,“改”就是在追求“高级”。不“改”只“写”,有时不过是在不停地生产劣质产品,也是在简单乏味地重复自己。“知道”和“理解”其实是有着天渊之别的两回事,“改”是让学生由“知道”达及“理解”的一架天梯。“不厌其改”就是在改变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对“写”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对“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环节五:内化积淀
  从“量己度人”开始,便进入了写作状态。从写作“初步完成”到“不厌其烦”地修改,这是一个通过对专题内容不断探究钻研而将写作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这种探究深化既包括技法语言方面的,也包括内容思想方面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要由此及彼反复几次,因此这也是一个动态往复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动态往复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将“改进的内容”不断地内化积淀;特别是对最后定稿的内容,要力图将其完全“吃掉”。此种内化积淀主要针对的是这三方面内容:
       1.相关专题的知识积累与个性化理解;
       2.相关专题的语言表达支持;
       3.相关专题与作文要求题旨间互相沟通对接的能力与技巧。
       我们平时在写作训练中对这一过程的把握,往往不是动态的而是静态的,往往不是往复的而是单一指向的;我们的学生更是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的内化积淀,这是我们写作训练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己相合,融会贯通,积淀心中,为我所用,写作便不仅是一个“完成”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的过程,写一篇强一篇。写作不可重复,因为每次面对的都是崭新的题目,每个题目都有不同的表达需要;写作又是可重复的,无论是就核心的写作技巧而言,还是就核心的写作内容而言。鲁迅在“杂文”上重复,沈从文在“湘西”上重复,冰心在“爱心”上重复……大作家如是,我们的学生亦如是。内化积淀是“重复”的前提与资本。
       我的学生袁林就是这样一位深谙“内化积淀”之妙的优秀学生。高三开学的时候,他曾写过一篇《遭遇两难》的文章:
       我在意境深远的茶与快节奏的可乐咖啡之间,遭遇了两难。
       遭遇两难,我的态度是不排斥外来的以咖啡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但对自身文化也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并使之发扬光大。
       现如今,我也会偶尔喝一喝咖啡,但在我心中,茶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有删节)
       “茶”与“咖啡”既很“敌对”,又很“同一”,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沿着这个思路想一些问题,会很有意思。比如我们进而再深入钻研一下黄河与长江、北京与上海、油画与国画、塞北与江南、中医与西医、筷子与刀叉、唐诗与宋词、李白与杜甫、柳宗元与刘禹锡、进与退、僧与道、刀与剑等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就会觉得思路大开,写作的素材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在如此“内化积淀”的基础上,高考中,袁林凝思运笔,心思转动,他写道:
       仰望星空的北大学子与脚踏实地的清华学子是中华英才的代表,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互补。北大胜清华一丝灵动、一分锐气,却输了一丝洒脱、一份雅致。但无论是仰望星空的北大,还是脚踏实地的清华,都饱含了士人对天下的那份大爱与担当。俯仰之间,是对天下人的感怀与诺言。
       清华与北大所代表的精神,终将汇在一起,为中华民族注入血液,带来希望。(有删节)
       此篇考场满分之作,出类拔萃,为人瞩目。
环节六:有效重复
       高考作文理想的写作时间大约在50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掘、构思、立意、选材……完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能有效重复自己,是很难获取高分的。
       有效重复自己必须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一般而言,一篇考场作文“变”的往往是材料的角度、语言的风格、题旨的侧重、内容的详略、节奏的快慢等;一篇考场作文“不变”的往往是擅长的文体、表现的技巧、说话的领域、最核心的材料等。
       一篇高考作文,只有充分利用其“不变”,全力以赴地思考把握其“变”,才能短时高效。面对题目,一切皆“变”,不懂有效重复自己,很容易在手忙脚乱、穷于应对中顾此失彼,造成写作失利,与理想的高分擦肩而过。
       有效重复自己,是与僵硬重复自己相对而言的。有效重复自己,是在灵活机变地处理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后产生的。有效重复自己,不是投机耍滑,更非套作抄袭。它建立的基础是学生认真的写作与积累,生命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在临场短暂的时间内,一位优秀的考生要依据具体题目,准确地判断确定出“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这个判断流畅准确,那才能有效重复自己。有的学生,一模成功地写了什么,二模不顾具体写作要求,也要写类似内容,这是非常危险的僵硬重复自己,这在备考的写作意识中是一定要剔除的。
  综上所述,在写作训练中,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明确方法,唤醒意识,对于学生作文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改变“人”的过程中,改变“文”。

(作者单位: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100045)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