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中的传奇——《命运夺走我们的一切》读后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4-21

三联《音乐生活丛书》第一批出版的四种当中,以《命运夺走我们的一切》篇幅最长,分量最重,我也相信它对一部分喜欢音乐的读者来说也是最能带来惊喜和阅读愉悦的。我曾经在国内出版的音乐杂志及有关唱片说明书上,对德国男高音弗里茨·翁德里希有过点滴了解,可以说对他的传奇命运充满疑惑不解之处。试想,在喜欢音乐特别是声乐艺术的人群当中,聆听过翁德里希声音的人当不在少数,而知道在1960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位声望如日中天的男高音的人就更多了。我记得在“三大歌王”名气最火的时候,国内就有多人在不同媒体指出,如果翁德里希活着,大概“歌王”的头衔是轮不到这三位来戴的。对于这种“如果”的比方,我当然是持保留意见的,但这种说法至少证明了翁德里希在中国的某个范围内还是经常被提及的。

  

但是,在我们日益繁荣的图书市场却见不到一本关于翁德里希的书,音乐研究机构和音乐学院也没有研究或介绍翁德里希的文章出现。我们在对翁德里希的声乐艺术赞不绝口的同时,却对关于他的生平及艺术生涯所知甚少。这是否也算是我们当下音乐生活中的一个怪现象呢?

我读《命运夺走我们的一切》时心中充满感伤与惆怅,这与假日居家读书的气氛十分相悖,但是我的阅读无法停下来。将近四百页的篇幅,浓缩了一个传奇艺术家的36岁的人生。正像我曾经想象过的一样,翁德里希生命中确实充满了神秘性和宿命,他只是在其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才有所体悟,在其余的人生时段里他都是乐天的、嬉皮的、无忧无虑的,他的艺术天赋自然生成,无师自通,一鸣惊人。他的艺术生涯一帆风顺,名望一路攀升,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就达到如日中天的顶峰,如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照亮了有缘接近他或领略他的所有人。

通过这本内容十分翔实的传记,我不仅了解到翁德里希与同时代那么多伟大艺术家的共事经历,还知道了一些并不令人愉快的恩恩怨怨。传记作者威尔纳·普菲斯特是一位出生于瑞士的音乐评论家,他通过对几乎所有健在的翁德里希亲友、同事的采访,以异常客观的视角和笔调,记录了翁德里希精彩生活中每个阶段的许多细节,使传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作者普菲斯特在序言中提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就机缘巧合地出席了翁德里希生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而且演唱的内容是马勒的《大地之歌》,这实在应当成为作者撰写这部权威传记的最佳理由。但作者并没有对此事大加渲染,他非常老实地声称那场音乐会并没有唤起他多少激情,也没有对他日后成为研究翁德里希最重要的学者有所启迪。他承认迷上翁德里希是成年以后的事情,而成为研究传主的权威学者则得益于一次次对传主生前亲友的谈话与访问,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他研究翁德里希的全部基础。普菲斯特为写这本传记,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做准备,从大量的口碑资料当中选取最能刻画人物性格、最接近事实也最感人肺腑的部分编织入书。在一系列富于戏剧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叙述当中,作者放弃了任何文学性描写,更没有发表半点议论。一连串的引号形成本书的主体,而引号的主人包括了菲舍-迪斯考、瓦尔特·拜利、赫尔曼·普雷、卡拉扬、法丝宾德、露琪亚·波普、马蒂丝、安娜莉斯·罗滕伯格、弗里克、温德加森、莱特纳、瓦尔奈、路德维希、埃里卡·科特、汉斯·霍特、萨瓦利什、彼得·施莱亚、詹姆斯·庆等上个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也不在人世了。

阅读此书,我再一次感叹命运的力量之强大。翁德里希在塑造歌剧人物时总是全力以赴,所以剧中人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侵入他的现实生命当中。他从来就有“天使下凡”的美誉,于是他在和卡拉扬合作海顿的宗教神剧《创世记》演唱天使尤利尔的录音间歇期,因一次微不足道的事故而离奇身亡,天使尤利尔成为翁德里希的绝唱,而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从情感角度,没有人怀疑这个未完成的《创世记》版本都是不可超越的,翁德里希在其中的演唱虔诚而庄严、神圣而崇高,与他以往的演唱风格也不可同日而语。

传记里有许多篇幅讲到了翁德里希的恶作剧,这是他天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多数的恶作剧都是令人开怀的,但他在对待拜罗伊特的主人维兰德·瓦格纳、指挥家欧根·约胡姆和费迪南德·莱特纳时的孟浪与轻浮,又使我为之惋惜和痛心,我觉得这是本传记中最予人印象深刻、最珍贵也是最发人深省的篇章。至于翁德里希与同时科特、罗滕伯格、普雷、波普、弗里克等人的纯洁而真挚的友谊在任何年代都是最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不幸夭亡之后,这些朋友都在各种不同场合表达了不欲苟活于世的心情。现在,这些人也都陆续过世,他们大概已经和翁德里希在天堂聚首,每念及此,我的心中都会轻轻拂过一丝安慰。

在众多的翁德里希传记当中,本书是最早得到翁德里希家人认可的,所以它的可信程度甚高。本书先由瑞士的出版社以德文出版,后来又转入德国SCHOTT音乐国际出版集团以“亚特兰蒂斯”音乐家传记系列再版。

2005年初,我应邀参加MIDEM(世界音乐博览会),在德国的《渐强》杂志展区停留时,一位短头发的美丽女士问我以前看过这本杂志吗?我说我每次来德国都会带几本回去,现在也有十几本了。她高兴得赶紧招呼我坐下,并给我她的名片。当我看到名片上“芭芭拉·翁德里希”的名字时,立即脱口而出:弗里茨·翁德里希是你什么人?她马上回答:我的父亲。我顿时激动得不得了,我说我看过你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你的哥哥姐姐,你们全家在一起,穿着德国的民族服装,还有一张照片墙上还挂着一只阿尔卑斯山的号角。我说我最喜欢听你父亲的歌声,几乎买全了他的唱片,我还写过关于他的纪念文章。芭芭拉激动万分,她怎么也想不到在遥远的中国会有人这么迷恋她父亲的艺术,这么了解她的家庭。她说今年9月就是父亲75岁诞辰,她和一家基金会准备搞一个翁德里希“生平与传奇”展览,先在德国和欧洲巡回展出,然后会考虑来日本和中国。我谈到我曾经看到过的一本翁德里希传记,很想把它介绍到中国出版。她很有兴趣地问我指的是哪一个版本,我说是SCHOTT公司的,它的老板皮特我认识。芭芭拉说皮特也是她的朋友,她马上就去找他谈这件事。

     

第二天,当我在别的地方闲逛的时候,芭芭拉居然找到了我,她说已经和皮特打过招呼,皮特满口答应促成此事,并当场给中国的代理公司打了电话。第三天我到会场稍微晚一点,中国展区的人告诉我有一位外国女人来找过我,我知道一定是芭芭拉,于是赶紧上楼找她。她的助手一看到我,马上让我坐下喝咖啡,然后便分头去找她。几分钟后她回来,告诉我当天下午她要搞一个关于翁德里希珍贵影像档案DVD的发布酒会,让我一定参加,她特别告诉我她的哥哥也会来。我感觉这个酒会像是专为我举行的,虽然来宾很多,但芭芭拉的注意力总是在我身上。她把哥哥介绍给我,当她用德语向哥哥介绍我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她用词的亲切,很富感情色彩,因为哥哥听了也很激动,连忙上前抱紧我。酒会上播放的影片让我抑制不住地落泪,看到翁德里希饰演的一个个戏剧人物,听他那富有魔力磁性的声音,以及他生前与妻子儿女在海滩玩耍的镜头,我的眼睛模糊了,芭芭拉见我在擦眼睛,也急忙拭去她夺眶而出的泪水。这已经是我看到她第二次流泪了,在昨天的闲谈中,我说我几年前为了纠正女儿不愿系鞋带的坏习惯时,曾告诫她因为不系鞋带,一个最伟大的男高音为此付出永不可挽回的代价,他叫翁德里希,被自己的鞋带绊倒摔死,年仅35岁。在听我的叙述时,芭芭拉用难以置信的表情睁圆了眼睛,然后便泣不成声,她父亲去世的时候,她才2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