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长夏湿阻与心系疾病发作

 德州侯氏骨科 2016-04-21


导语近年来心系疾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都不断上升,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邪是心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湿邪又与自然界四时中的长夏相通应,故湿邪致心系疾病在长夏湿盛之时尤为多见。虽然现在未到长夏时节,但储备知识,未雨绸缪,确是避免疾病发作的最明智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等等的改变,心系疾病在我国疾病谱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心系疾病并发症也随之增加,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概括来说主要包括内伤和外感两个方面,其中又以内伤为主。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邪是心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且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即认为人的生命之气与天地自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而湿邪与自然界四时中的长夏相通应,故湿邪致心系疾病在长夏湿盛之时尤为多见。现就长夏湿阻与心系疾病发作做一探析。

1、长夏湿盛,江浙尤甚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而《灵枢·岁露》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道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自然界的季节(春、夏、长夏、秋、冬)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疾病多发或加重。

中医学认为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理虚元鉴》特别指出“长夏防湿”。这个季节空气中湿度最大,人们常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萎靡、乏力等症状,在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相较北方则更为多见。

浙江地属东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湿度偏高,地表含水份多,所以不但受海洋性暖湿气流的影响,且更受地表水蒸发的湿气影响,两湿相合,故浙江地区六淫致病以“湿邪”较多见,且易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合为患。湿邪为患,多发于长夏,但浙江地区因其气候、地理的特殊性,湿邪致病不能仅按季节划分,应灵活掌握。

而且现今的外湿之邪已不仅仅局限于冒雨雾露或居处湿地,在汗出溱溱之时,突以电风扇取凉,或乍入设有空调、冷风机的房间,冷热悬殊,温差较大,机体难以适应,则腠理闭拒,卫气被遏,湿液濡衣,成为贼邪,内舍于心。

2、长夏湿盛,痹阻于心

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的构成因素,适当的湿气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才成为湿邪。湿邪又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外湿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如上所说,长夏湿盛,故易感受湿邪。五脏六腑均可为湿邪所病,其中又当属脾胃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其中“长夏应脾而养化”,就是说湿为长夏主气,人体脾脏与之相应,故湿易伤脾。

内湿指湿由内生,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减退和失调,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乃生痰湿。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而内外湿邪又互相影响,外湿困脾,必致脾失健运;内湿停滞,又常招致外湿侵袭,同时脾虚亦易感受外湿,即所谓“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中老年人为心系疾病好发人群,因其年过半百,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的功能不足,加之现代人的饮食多以肥甘厚味为主,更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无力,湿邪内停,再加上长夏之时,湿邪壅盛,内外合邪,上犯心胸,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湿邪是心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曰:“风寒冷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指出湿邪内扰心神可见心悸怔忡。《医学心悟·不得卧》指出:“有湿痰壅遏,神不安者,其证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至。”可见湿邪扰乱心神,导致夜不得寐。而《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也指出胸痹、心痛的共同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是指胸阳不足,为病之本虚,阴弦是指阴寒痰湿偏盛,为病之标实。

由于湿邪弥漫,胸阳失展,痰湿中阻,阻滞心脉而血行不畅,均能导致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常见胸闷、心悸、气急、不寐外,又兼见脘痞、腹胀、纳呆、嗳气、口粘、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不爽、脉濡,化热则见苔黄腻,脉濡数等证候表现。故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可从湿治疗,采用除湿之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病案举例

患者,女,55岁,杭州人。2008年6月25日就诊。冠心病史6年余,常感胸闷,气急,阵发性胸骨后闷痛,呈压迫感,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每至长夏湿盛之时尤为明显。

查心电图示:ST-T缺血性改变。诊见胸闷发堵、气短不舒,伴头晕、乏力、脘痞、纳少、便溏。舌淡、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缓。证属湿邪壅盛,痹阻于心。治宜除湿健脾,宽胸理气。

方用平胃散加减,药用苍术、制半夏、瓜蒌皮、郁金、菖蒲各12g,厚朴、丹参、炒白术、茯苓各15g,陈皮、降香各9g,薤白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月2日二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继以前方加减再服数剂。


7月16日三诊:胸闷未发作,精神可,头晕、脘痞消除,舌淡红、苔白,脉缓。病已向愈,饮食调理,以健脾丸巩固疗效,嘱饮食清淡。

:本例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的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脾、肾都有密切的关系。本例与脾的关系比较密切,治疗主要从湿入手。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停聚;时值夏季湿盛,内外合邪,湿邪更甚,阻滞经络,导致胸阳不振,症见胸闷憋气、气短不舒。湿阻中焦,脾失健运,清窍失养,而见头晕、乏力、脘痞、纳少、便溏等症。舌淡、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缓为湿盛之征象。湿滞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痹心之脉络,瘀滞于内。治以除湿健脾,宽胸理气。予平胃散加减化湿健脾,佐以瓜蒌、薤白宽胸理气,辅以郁金、丹参行气化瘀。所以长夏胸痹之病,可从除湿健脾之法来治疗,佐以通络化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