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hxzls 2016-04-21

    脉诊是切脉的一种,另一种为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等,确定了二十四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详。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诀”,附有《四言举要》,易于诵习。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为二十八种。此外,李延《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

    脉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一节诊脉概述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1.心脏的搏动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这些论述说明,脉动源出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2.脉管的舒缩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所以脉管的舒缩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影响脉搏,产生相应的变化。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当心气旺盛,血液充盈,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搏亦从容和缓,均匀有力。反之,可以出现脉搏的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或节律失常等变化。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等;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因此,气的作用对脉象的影响更为重大。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气滞血瘀,可以出现脉象细涩而不利;气盛血流薄疾,则脉多洪大滑数等。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心与脉、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有关脉象形成与气血的关系,崔嘉彦在《四言举要》中作了简要的概括:“脉乃血脉,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这段论述对理解脉象与气血的关系,以及学习和研究脉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保证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匀和深长,脉象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而呼吸困难,脉象多呈细涩;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并有“肺朝百脉”之谓。

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所以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同时,血液之所以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形成脉搏,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与裹护,使血液不溢于脉管之外而在脉管内运行,即“脾主统血”之谓。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是为无根脉,提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

二、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历史上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一)三部九候诊法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三部九候诊法,即《素问》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 部

九 候

相应经脉和穴位

所属动脉

诊断意义

上部
(头)

足少阳经(两额动脉)太阳穴

足阳明经(两颊动脉)巨髎穴

手少阳经(耳前动脉)耳门穴

颞浅动脉

面动脉(颌内动脉)

颞浅动脉

候头角之气

候口齿之气

候耳目之气

中部
(手)

手太阴经寸口部的太渊穴、经渠穴

手阳明经 合谷穴

手少阴经 神门穴

桡动脉

拇主要动脉

尺动脉

候肺之气

候胸中之气

候心之气

下部
(足)

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

足少阴经 太溪穴

足太阴经箕门穴或足阳明冲阳穴

蹠背动脉

胫后动脉跟支

股动脉或足背动脉

候肝之气

候肾之气

候脾胃之气

 

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可以反映头额及颞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动脉,可以了解目和耳的情况;上部地,是指两颊动脉,可以了解口腔与牙齿的情况。中部天,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处,可候肺气;中部人,是手少阴心经的动脉处,可候心气;中部地,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动脉处,可候胸中之气。下部天,是足厥阴肝经的动脉处,候肝气;下部人,是足太阴脾经或足阳明胃经的动脉处,候脾胃之气;下部地,是足少阴肾经的动脉处,候肾气。诊察这些脉动部位的脉象,可以了解全身各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状况。《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可见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其用义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比遍诊法简单。

《灵枢·终始》提出:“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

(三)仲景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去趺阳,加太溪脉,以候肾气者。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这个方法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伤寒论》,序裡面讲到,张仲景就曾经批评过,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能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人迎、趺阳,有一个人迎、有一个趺阳,他还讲到“握手不及足”,就是按足部的脉,足上面还有一个。所以加在一起是三部。“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这是张仲景创造的三部诊法。因此叫做仲景三部诊法。因为我们其他也是三部。头、手、足,全身也有三部。三部裡面各有三候,那就是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你说三部诊法,讲的哪一个三部?加上一个仲景三部诊法。这只是三个地方,不是诊九个地方。遍诊法是头、手、足九个地方。而这个是诊三个地方。寸口、人迎诊法是诊两个地方。

《伤寒论》常用,一个是诊寸口脉。寸口脉当然是候脏腑的情况。除了寸口以外,第二个是诊趺阳脉。趺阳脉在足背,足阳明胃经这个地方是趺阳脉。诊这个地方的脉搏。第三个是诊太溪脉。太溪脉在足跟,足踝的内侧。这个地方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因此太谿脉是候肾气。趺阳脉是候胃气。现在这个诊法还是运用的。临床上一般不用,一般用的,不是每个病人都拿着脚上趺阳,太溪来诊一下。现在诊的这个地方,许叔微有两句话,“趺阳胃脉定生死,太谿肾脉为根蒂”。就强调了诊趺阳和太溪。趺阳脉是干什么的?趺阳是足阳明胃经的部位的,循行部位的一个穴,脉搏跳动,所以它是诊胃的。我们人以胃气为本,实际上就是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太溪脉是强调先天的重要性,是足少阴肾经所经过的部位。所以现在对于危重病人,病情很重,再摸摸看看趺阳脉还有没有?太谿脉还有没有?如果趺阳足背动脉还在那裡跳动,太谿脉还在那裡跳动,说明胃和肾还没有完全衰竭,还仍然先天后天,胃和肾,胃气、肾气还存在,所以这是第三个方法。

(四)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这个部位,大约一寸多长,因为脉搏的跳动,是靠机能,靠气的推动,所以叫做气口。它是诊定脉搏,所以叫做脉口,气口。、脉口、寸口,常用的是寸口。这个地方是讲的单独的按,只按一个部位了。全身有三部九候,九个部位。九个部位两边加在一起,是一十八个部位。由三部九候,到张仲景的是寸口、趺阳、太谿三个部位。现在变成一个部位了。全身其他地方都不看了,看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在哪裡?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这段动脉。这个地方跳动着。诊这个地方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叫做寸口脉诊法。

1.寸口部位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由此可见,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口的部位在,腕横纹还前面一点。诊脉的部位是在这个地方。这个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就称为关。摸的时候,这个地方高出来一点,指头从这个地方滑下来。高的这地方,我们把它称为关。就是一个关口。前面就是寸,后面就是尺。裡面又分为浮、中、沉。每一个部位,看它轻轻的,和中等度的用力,重度的用力。三候,这样又形成了一个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九候和我们第一个诊脉法,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名称都叫做三部九候,但是这个是寸口的三部九候,那一个是全身的三部九候。都叫做三部九候。所以问,我们人上有几个三部九候?那应该是有两个三部九候。一个遍诊法的三部九候,一个寸口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难经》的第二难。第二难就讲到了,它说“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所以叫做尺寸。”为什么叫做尺、寸?就是从关这个地方,中间有一个高的地方。这个最高的地方把它称为关。关,往肘关节这个地方来,往后来,这一带把它分成十等分,分成一尺。相当大约是一尺。从关哦,不是从尺开始,从关最高这个地方,高骨,最高的这个地方开始,往后倒肘横纹的地方是一尺。那么从关,到前面,到鱼际,我不是讲的腕横纹,鱼际应该在腕横纹的前面一点。这是腕横纹,鱼际还应该在前面一点点,这个边缘。这个大拇指就像一个鱼的肚子,鱼的肚子这个边缘,大约是一寸,或者说是九分。要讲大数就是一寸。所以把前面的叫做寸,寸是什么意思呢?从关到鱼际这个地方是一寸。什么叫做尺?是讲从关到肘横纹是一尺。我们是不是都要从这个地方,一直诊到这个地方,脉搏也没跳那么长。我们诊脉也不诊那么长。只诊多少呢?尺是指的什么东西?应得尺内一寸,尺脉,我们诊尺脉是诊多少?这一尺裡面取它的一寸长的地方,那么从关到鱼际是一寸,我们是取的多少?取它的九分。所以前后,从寸、关、尺,应该取脉取多长的部位,一寸九分,这个一寸九分,不是用皮尺,或者角尺可以量得到的,它是同身寸。大约这就是一尺。一尺裡面取它的一寸,前面大约是一寸,一寸裡面取它的九分。这样一个大约数。所以从鱼际到尺侧是一尺一寸。我们前面取九分,后面取一寸。这样加起来,诊脉的部位是一寸九分。以关为界,因此叫做寸关尺。它的部位在这个地方。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循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相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处,脾将通过胃所受纳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4)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同时诊寸口脉沿用已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说寸口部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简单说: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二是肺朝百脉,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三是寸口在腕后,此处肌肤薄嫩,脉易暴露,切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 

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寸脈候上焦,關脈候中焦,尺脈候下焦

1)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所叙述的内容为: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多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 

  必须指出,寸口部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

2)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文献记载有不同说法,具有代表性者如从下表可以看出,寸口六部脏腑分候中,五脏及胃、胆、膀胱的分属部位,各家所说皆同,分歧主要在大、小肠和三焦。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不外二个方面,一是根据脏腑经络相表里的关系,把肺与大肠定位于右寸,心与小肠定位于左寸;另一种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尺主腹中”,所以把大小肠定位在尺部;将尺部定为三焦者,只是个别医家的意见。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脏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肾;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命门)。

寸口诊法的脏腑相应定位,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

文献

 

 

说 明

难经

大小肠配心肺,是表里相属;

右肾属火,故右尺亦候命门

小肠

大肠

膀胱

命门

脉经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景岳

全书

肾小肠

小肠配右尺是火居火位;

大肠配左尺是金水相从

心包络

膻中

膀胱大肠

三焦命门

医宗

金鉴

小肠配左尺,大肠配右尺,是以尺候腹中的部位相应,故又以三焦分配寸、关、尺三部

膻中

胸中

胆膈

膀胱小肠

大肠

《医宗金鑑》配得好一些,它结合了脏腑理论,因为心和小肠相表裡,心是在左边,在左手上,肺是在右手的寸脉上,肺和大肠相表裡。

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寸 口

膻中

肝胆

小腹(膀胱、小肠)

胸中

脾胃

小腹(大肠)

 

4.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根据,诸说不一。

(1)根据气血阴阳的理论而确定:中医学认为,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肺主气,气旺于右,胸中为肺的宫城,肺又主气,并为宗气所居之处,故以右寸配肺;心主血,血旺于左,膻中(心包络)为心的外围,故以左寸候心与膻中;脾居中州,体虽偏左而气行于右,由于脾胃互为表里,故以右关配脾胃;肝主藏血,其体虽在右而气化作用实行于左,由于肝与胆互为表里,故以肝胆配左关;肾在腰之两旁,位居低下,故候于两尺;小腹属下,为大小肠、膀胱所居之处;而膀胱、小肠从阴以配于左尺;大肠从阳以配于右尺。诚如李时珍所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为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说明寸口脉所候,为五脏六脏之气,而非其体。

(2)根据脏腑部位所在而确定:《难经·十八难》指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这是把躯体划分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故应于两寸;肝脾居于膈下,故应于两关;两肾居于脐下,故应于两尺。这种脏腑配属方法,实际是源于《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

(3)根据了五行生剋的理论。五行生剋说“天一生水”,人、动物都要有水,生命过程存在首先要有水,天一生水。这个水对我们人来说,肾藏精,肾主水。肾在什么地方,左肾,左面这个地方,配在左面的尺脉。配在左面的尺脉以后,那么水能生什么呢?水能生木。因此由左面的尺脉,一生就生到了关脉上,木又能生火,又到了左手的心了。所以是由肾水到肝木,到心火。火是同气相求,心火和相火紧密相连。有这个心火又转到了右面的尺脉,命门。命名这个火能生什么?火生土,所以就到了右手的关脉,它就和脾胃有关。脾土生金,所以就配属了右手的寸脉。金生水,这样又交叉到左手上面来了。就到了左手的尺脉。所以这样一个五行生剋的循环。五行相生的循环。就用这个道理来解释的。好多说法。比如《难经》裡面十八难讲“此皆五行子母相生养者也。”为什么这样配属?这是根据五行子母相生来的。《类经附翼》,张景岳的《类经》后面,有一个《类经附翼》。张景岳讲:“经文虽无五行所属之分,”《类经》裡面并没有分这个什么五行,关是属火,属木,右关就属于土,没有这个五行的名称。“而后世诸贤以左尺为水,生左关木,木生左春火,君火类从于右尺,而为相火,火生右关土,土生右寸金而止,甚属有理。”他认为这个很有道理。是一个五行相生的理论。

还有,张璐《诊宗三昧》这本书裡面讲“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于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这是根据东南西北水火这样来分。也是根据了五行。

陈修远的《医学实在易》讲得更清楚了,前面这段不讲了,“...,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肾精”,所以心肝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都和血有关係。“肺主周身之气,脾胃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都属于气”。就是说右手是肺主气,脾为气血之源,命门之火又是生气之源。所以把右手是肺、脾、命,左手是心、肝、肾。就是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这个道理。左面是肺主气,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肾阳为生气之源,把它配属右手。这样的道理来解释的。 

这些解释,这是讲后人,实际上这个配属了以后,慢慢大家都在积累经验,都在这裡想办法来进行解释,找这么一些道理来解释。就用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上下,五行的相生剋等等这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因此寸关尺之所候脏腑,按脏腑的上下位置划分比较好。心、肺在上焦,所以在寸部,脾胃、肝胆在中焦,所以候关部,肾、命门,就是肾阴、肾阳,在下焦,所以候尺脉。这是一个结论性的看法。就是脏腑的上下位置,那么它的小肠、大肠、膀胱什么的,也应该按这个位置来划分。不要把小肠、大肠配在寸脉上。小肠、大肠它的部位应该是在下焦。所以一个配在尺脉上。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二个,脏器配于左右手,是根据什么来的。是根据了五行生剋制化,实际上是相生。没有讲到相剋。根据生剋制化,上下升降、气血阴阳原理而确立的。为什么左手是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为什么不是左手肾肝心,右手命脾肺呢?或者不叫做右手肺脾命,左手心肝肾?为什么这样配起来呢?它主要是根据了五行相生。就是我们讲的五行相生,和气机的升降。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配属的。得出这么个结论来。

寸口脉象主病的意义,在临床上常用“独异”主病的概念。即首先综观三部脉的共同特征,了解脉象变化与病性病位的关系,如:弦主肝病,濡主脾病,洪数多主热证,沉紧多主寒证等;然后再比较六部脉象,是否在某一部位有独特的变化,根据脏腑与寸口脉相应的关系,推测发病部位。

5.分候的應用和原理

分候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像,《医桉》裡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差别,按照周学霆《三指禅》上面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寒证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必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桉的时候,你非要写一个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就是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相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解释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病变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经常碰到的,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鬱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肝鬱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

我举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就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这是在很早以前了,可能三十多年之前,一年春节,我到岳母娘家,春节,没什么事干,大家都放假,岳母娘隔壁,旁边是铁路,上面一个技术员,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两个人聊天,他讲,我平常没事,那时文化革命,我没什么事,我找些中医的书来看。我一看,中医的诊脉,看舌子。那些我都看了一下,我就不知道,诊脉浮中沉,寸关尺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哪个地方是寸,哪个地方是关,三部九候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一讲。他理解了以后,他说那你给我看看我的脉是什么脉?我一看他的脉的时候,诊了以后,就发现他的右寸脉比较弱,右寸脉。两个手的寸脉比较,其他的关尺比较,发现他右寸脉弱一点。他说,我有什么问题没有?你看我的脉怎么样?我说,脉整个还好,好像右寸脉显得弱一点。我话不能说绝了,我说好像右寸脉显得弱一点。他说,右寸面显得弱一点,那是什么问题呢?我说,按道理来说,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那应该是你的肺比较虚弱,应该肺有的问题。原来咳嗽过很多年,得过肺结核。不过几年已经好了,没有问题了。已经钙化了,后来照片说没事了。我说,那没事可能就是你肺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吧!肺气虚了一点吧。我就这样讲了。春节回来,隔了一个月,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来,他说,你这个脉看得很灵,你上次说我的肺有一点问题,一上班我就有一点怀疑,我就去检查了一次,一透视,说我肺结核复发了。你这看脉一下,把我这肺结核就看出来了。这个不能说我灵,我确实发现他那右寸脉是弱了一点,是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那时部队裡面西学中,到北京去上课,那是导弹部队,就是现在的二炮,发火箭的这种部队。在北京的昌平那个地方办班,办班也是讲完了脉诊以后,那个西医的同学,大家都要我给他们看看脉。你教我怎么摸脉。告诉他们方法,都要试一试。摸摸他是什么脉。在摸脉的过程裡面,其中有一个女西医,她的右尺脉特别弱。两个尺脉,那个右尺脉摸上去就很弱,确实,两个迟脉弱的我看还很常见。尺脉弱,并且右尺脉比左尺脉更明显。老是在那个地方摸,摸了左手又摸右手,摸了右手又摸左手,反复在那裡摸,那个医生她就觉得有点,说你老是摸我这个脉,当然我没有说是摸的尺,还是什么,反正两个手比较,摸了这边又摸那边,别的人摸一下就过去了。她说你老师摸我,这是什么问题?我说,好像和其他的不同,你右边的迟脉比较弱。她说,那是什么问题?我说,按照中医讲,尺脉是候肾,尺脉弱应该是肾虚。她讲,你这说得对,我这个肾切除了。哎呀,不对,我切的说左边的肾。你现在说我右边的肾。我右边的肾好的,没切。西医,左边的肾就是左边这个腰子。我说我们中医讲的肾,不完全等于这个腰子。是肾气,肾精,阴阳这个问题。应该说,按道理,你的右尺弱,我们中医讲,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右手应该是主肾阳,如果你右尺特别弱的话,应该是肾阳不足。你应该有畏寒、肢凉、小便清长。中医一类的表现。她说:对,我肾切了以后,经常腰痛,小便清长,夜尿多,怕冷。所以从这个病人看了,那也不是我那个,确实一摸起来很明显的。有时候确实有这种情况。我这裡讲的都不是假的。都是真正有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所以某一部脉独异,这个独异只能说他特别显得大,特别显得小,特别有力,特别没有力。这方面来理解它。当有异的时候,要考虑它所候脏腑的病变,这就是我的观点,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要分,你的左手怎么样?右手寸关尺又怎么样?不是那么要分。但是当发现有异的时候,应该要分一分,分就怎么呢?就考虑它所候的脏腑。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看法的,并且有人说得很难听,说中医就是玄学,为什么?一个心脏压出来的血液,在同样的一个血管裡面跑,一个血管这么一寸多长的地方,你就心肝肾肺脾都反映出来。这简直是胡说,玄学。比如说余云岫,就是废止中医,要剷除消灭中医,他在上报国民党中央的那个中医提桉第二条裡面讲,“其临证独持桡动脉”,妄分一部分则血管为寸关尺三部,以支配脏腑,穿凿附会,自欺欺人。”也有的认为,有按寸关尺分候的,也有按浮、中、沉分候的。既然是这样的,那为什么还有一个,我们刚才不是讲过,(左)浮取是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就候肾。这边(右)的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既然是左手心肝肾这样候,又可以寸关尺来候,又可以浮中沉来候。那我到底按哪一个呢?说明你们中医本身看没有一个准确。你就是乱在这裡自己穿凿附会,自己乱讲的。同一个部位的划分也不全相同,既然是最这样,为什么又把小肠配这裡,配那裡。大肠配在寸脉,又可以配到尺脉上。这都是人为的,并不是客观实在。因此,对这个理论上不承认的,你这个理论上没有客观基础的。这是一种不承认的问题。
[转载]中医诊断学脉诊

现在我们确实发现,某一部独异的时候,是可以反映不同的脏腑。那又怎么说呢?你说是搞玄学,我确实是并不是有意欺人,脉学学得好,我本事高。一摸脉就看得出来。不是这个目的。确实发现有的地方有特殊的改变。那么这个到底怎么去解释呢?我后来也是老在想,开始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老讲不通,怎么回事?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演节目,看到那吹笛子。这是想到,要解释这个道理就想到吹笛子。一根管子,一个孔裡面进的气,在这裡吹,为什么按着不同的笛孔的时候,就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来呢?一个心脏压出来的血,一条血管裡面跑的血,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就是从这个来了解,为什么一个管子,一个笛子裡面同样吹气,为什么就会有不同的声调。再比如说二胡,二胡正好是两根弦,二胡按的地方不同,也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我没有道理解释,我解释不了,现在我还没有办法解释出来,为什么心肝肾肺脾命,它会有不同的变化,我没办法解释。我说要解释,我看这个二胡,笛子,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是可以有不相同的,《内经》裡面曾经也有过这样的解释。它说“气之过于寸口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鱼以反衰,其馀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特别是后面这段话,它说寸口这个脉搏跳动的时候,就像水过滩地一样,关部这个地方不是高出一些了吗?水从这裡留过来,从这个滩上面过去,一过去了以后,它还有一个缓冲起来,“其馀气衰散以逆上”,那就像我们讲的什么?心脏在跳的时候,形成一个压力。就形成一个脉图的升支,升支以后降,降了以后还有一个回波,一个返折,还有一个重波。古人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它可能和水的流动,血管在这个地方流动有一定的关係。大家不知道坐过漂流,坐过没有?可能有的人漂流过,我们漂流,坐在那个皮划艇上面,如果河流平坦的时候,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大家惊喜的是什么?过滩的时候,这个水要冲下去,这样一下特别感到惊喜,水的深度,水的流速,水量什么的,在这个地方就反映得最明显吧!在平坦的河道上看不出来,一个滩的时候就体现得出来。
    寸关尺,寸口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水流过滩的地方一样,所以《内经》已经讲到了,“上鱼以反衰,其馀气衰散以逆上”这么一个问题,它已经体会到了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时候,通过这个地方的脉搏来反映,是不是那个反映它裡面的流速,流量,下面的坡度有多大,裡面的水有多深什么的,就反映得很明显。实际上,这样一个问题,按照现在来说,可能就很流体力学有关係。专门研究流体力学的,流体在运动的过程裡面,它的一些力学原理。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研究。曾经有人跟我们合作研究了一下,湘潭大学的袁农蔚跟我们研究过,没研究下来。就是这个脉搏跳动的过程裡面,从流体力学的角度看,它会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说在这个地方流动,是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变化。我们看这个血管,如果在这一段距离之内,应当相当于那一段河流比较通畅,河床看不出什么,但是它经过这个地方,很快它进入到掌中去了,这个地方,就是处于这么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所以这个地方,可能是反映很多的信息。我们现在信息还没有到一个能够认识、发现的程度,我想这裡面是应该有差别的。我们现在的研究,还仅仅是这么一个探头,探在寸口,或者是三个探头,寸关尺,这个地方探着,看它的波动的什么波幅,升降的速度,只谈了这么几个东西,它整个的力学原理,信息原理,还远远没有研究到。如果多维立体的,多角度,多个节点来进行分析,可能裡面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想这个问题还不好说,中医的诊脉,三部九候就是玄学,就没有一点道理,纯粹是用来自欺欺人,还不好说。但是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好的理由,拿出充分的资料,能够说明它有科学原理。它的理论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讲透。只能够举这么一想例子,来进行解释。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怎么样分析和运用,意见它的原理是什么,有这么一些看法。

诊脉的部位,我们讲了很多,从全省遍诊,古人恐怕开始就是“广络原野”,凡是有血管跳动的地方你就去按,按出有什么问题?发现有什么特殊的么有?所以是遍诊全身。由全身的三部九候,变成只诊寸口,趺阳,人迎,太谿,缩小了,后来发现这诊全身太多了,就找几个重点部位来诊。由三个部位慢慢又变成一个部位。所以说由繁,由广,慢慢精到,紧缩了,但是这一个部位又太简单了,又把它一个部位又放射开来,变成三部九候,这样是由全到简,简中又有繁。是不是整个脉学的发展过程,几千年来,中医诊脉的发展,是不是一个这样认识过程。这是讲诊脉的部位。

三、诊脉方法   切脈之事,明於書本,未必明於心,明於心,未必明於手

(一)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由于脉象是非常灵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它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并受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基础生理情况,同时亦比较容易发现病理性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说明清晨是诊脉的理想时间。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比较真实。

(二)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图 5-3),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如果是侧卧,下面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脉气不能畅通;或手臂过高或过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医存》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因此,诊脉时必须注意病人的体位,只有采取正确的体位,才能获得比较真切的指感。

(三)指法

指法是指医生诊脉的具体操作方法。正确而规范地运用指法,可以获得比较丰富而准确的病理信息。临床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 0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灵敏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则)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的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而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运指

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用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3)寻法:寻即寻找的意思,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4)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5)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床时一般三指均匀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四)平息

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平息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由此可见,凭医生的呼吸对病人的脉搏进行计数的方法是有科学根据的。另一方面,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脉时最好不要参入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绪的波动而引起脉象变化。

(五)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诊脉时间过短,则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等变化;诊脉时间过长,则因指压过久亦可使脉象发生变化,所诊之脉有可能失真。古人提出诊脉需要诊“五十动”,其意义有二,一是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变化,了解脉搏跳动50次中有没有出现脉搏节律不齐的促、结、代等脉象,或者是否有时快时慢、三五不调的脉象,如果在脉跳五十次中不见节律不齐的脉象,则以后的脉搏跳动也就一般不会出现了。二是提醒医者在诊脉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触按而草率从事,正如张仲景所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