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

 Q歌达人 2016-04-21

文/胡丹

#历史传统与文化#

(一)

先来说这具女尸。其实她都算不得女尸,只是一具年代久远的骸骨。

多远呢?四千多年前!

四千多前是什么概念?

我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实有文字(甲骨文)记录的历史,已迟于商的后期。古代典籍常说的“三代”,包括夏商周三个王朝。周王朝一直是确认存在的,但夏、商王朝是否存在,争议很大。通过殷墟的发现,商被证实了。夏王朝是否存在,还有许多不同意见,目前还没有取得共识,主要是缺乏明确的证据证明它是一个王朝(确认“夏王朝”与“夏文化”是不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夏王朝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距今也不过4100年。说好的“五千年”,还差1000年。这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该解决的课题。而我要说的这具女性骸骨,就发现于探源工程考察的重要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该遗址的年代,要早于夏王朝。

这具4000多年前的女性骸骨从考古队员的刷子下初露真容,立刻惊呆了所有人。

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

她死得很惨,颈骨断裂,身体痛苦地扭曲,下体还插着一只尖锐的牛角!

骸骨发现于遗址内的一条长沟里,旁边还有许多人的遗骨,都是被杀死,然后抛尸沟内。

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毁于一场大规模的暴力——很可能是一次外敌入侵,战火彻底毁灭了延续数百年的陶寺文化。

令人震惊的是,陶寺遗址被专家初步确认为史籍记载中的“尧都平阳”。也就是说,被考古学者发现的这次史前惨案,正发生在传说中“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的“五帝”时代!

文献那么美好,而尘埃下的真相,却如此残酷!元芳,不,孔子,你怎么说?

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陶寺遗址鸟瞰)

(二)

中国上古之世,就是“三皇五帝”的时代,这一时期,由4000年前的夏朝往上推,如果要和“上下五千年”合上,其历史应该长达1000年。

“三皇”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伏羲、女娲和神农氏。说起这三位,还都是半人半神的传说人物,比如伏羲女娲的形象是人头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神农氏又叫炎帝,他下面接着“五帝”之首的黄帝。

据说炎帝、黄帝不是一个氏族,但关系很近,属于同一个部落联盟,黄帝还曾经是炎帝的部将。今天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认同“炎黄”为同一个文明系统,是今天中华文明的源头。

然而司马迁《史记》的记事,是从“五帝”开始的,《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三皇本纪》是唐代人补的)。这“五帝”,就是上承“三皇”的五位上古帝王,依次是: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的天子之位是累世相传的,黄帝以下几位还都是黄帝的子孙,如果史记为真,我估计怎么也凑不足1000年。若以25年为一代,一千年怎么也要40代帝王呢!





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五帝图像,纯属想象)

有意思的是,考古学家现在基本认定,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是传说中的“尧都平阳”,即陶寺是尧的都城。

韦小宝常说“鸟生鱼汤”,就是尧舜禹汤。尧在春秋时已被认为是古代最为伟大的圣人;尧、舜还都是人格非常伟大的人物,大公无私,将帝位禅让给了舜和禹。这是一个美轮美奂的时代,不单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是战国诸子百家,虽然互相攻伐,但在称颂尧舜、赞美“上古之世”这一点上,好似达成了默契,众口一辞。大家都讨厌当下,恨不能生活在上古,做圣帝尧、舜之民;而历代帝王也总是自拟为当代的尧舜。

不料,一具女尸击碎了三千年的梦呓。

考古学在“尧都”揭开的历史真相,一点都不美好。

(三)

其实,不必完全依赖科学的考古发现,仅依靠文献,就能对历史“共识”产生诸多疑问。

尧、舜禅让,就有古本《竹书纪年》所记与诸家有异,说尧是被舜软禁了,舜又被禹撵跑了。而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所谓禅让,是墨家的编造,发明权是墨家学派。百家都说禅让,有的是拾人牙慧,拿热门话题说事(包括儒家),有的则是借题发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庄子和韩非子的反讽)。

关于古史的共识是,大禹之前是“公天下”(天下为公),至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遂为“家天下”(进入王朝时代)。然而事实从文献逻辑上似乎很难成立。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炎帝之子因乏德而不能保位,言下之意是否说,炎帝子孙本该承袭其祖先留下的天子之位的,只是因为“失德”,才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从炎帝时起,天子之位就已经在家族内父子相继,即已为“家天下”了!黄帝做天子,就是夺位。

现在大家只说尧舜禹是禅让,却没说尧之前的帝王是怎么转移的。

改朝换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如商克夏,周克商),一种是禅让(如尧舜禹相传),黄帝应该是“革命”。从黄帝事迹的记载来看,他是先平蚩尤(逐鹿之战),再定神农氏(阪泉之战),最后为天子,暴力气息很浓。如是,则“汤、武革命”之前,不应该还有一个“黄帝革命”么?这是“三皇”系统转为“五帝”系统的关键。

《五帝本纪》里讲“德”,实际上是拿西汉人的德的观念来重构上古历史,是不可信的。炎帝子孙失其帝位,恐怕与德无关,而是势力不及、国为人所吞,或别的什么原因。

在尧舜禹禅让中,每次也都能出现尧舜的儿子们,舜、禹最初都还谦让,不敢与先帝之子争,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渗漏了一个隐形话语——正常的情况,帝位应该是传给先帝的儿子的,只是尧舜大德,为天下着想,才传给真正有能力的人。我说“渗漏”,是指禅让故事编的还不够圆满。

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

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在尧舜以前的时代,在今日中国的范围内曾兴起许多区域文明,广泛分布于辽宁、山东、甘肃、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都曾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并已形成王朝国家的雏形(如强有力的王权及阶级分化)。但后来都衰落了。衰落原因,有的不明,有的却是为暴力在短时间内摧毁的(如陶寺遗址)。可见,在那个儒家极口称赞的时代,族群、地域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若孔子看到那具女性尸骸,还知道她曾为尧的子民,不知该作何想象!

我的结论是,上古史里,衰落是常态,如炎帝神农氏;兴起亦不间断地推动历史发展,如继神农氏兴起的“五帝”。而以显明的形式推动历史向前的,是暴力,不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和谐。

作者: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历史学者、作家,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微信公众号:皇帝不称朕(hdshuoshi),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