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巩义窑:最富创新精神的窑厂

 白田闲人 2016-04-22



  • 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巩义窑  唐  绞胎三足罐


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义窑 北魏时青釉钵、黑釉碗、白釉碗


      到隋唐,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此时,巩义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白瓷瓷胎比较细腻,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优雅高贵,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使用、收藏的主要品种。


     而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


     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白河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和青瓷与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瓷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这证明了白河窑遗址是北魏的一处白瓷烧制窑址,比此前发现的北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遗址早了近百年。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白釉瓷器白中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这一演变趋势,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巩义窑遗址考古出土的精美白瓷


     “南青北白”格局的最初奠定者


     据考古发现,到北魏时,巩义窑烧造出的白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巩义窑在隋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生产的白瓷精品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初步形成,此时的巩义窑成为当时中国制瓷业的主流脉络,影响着周边窑口的发展。


     唐三彩在巩义窑创烧


                         巩义窑 唐 三彩鸭形盒


    巩义窑不仅是北魏皇家专用青瓷、白瓷的烧制窑口,也是唐开元贡白瓷、唐三彩等低温釉陶的创烧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巩义地区在行政上属于洛阳管辖,故在地缘上距离大都市很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有大运河的恩泽,交通便利,促进了巩义窑的快速发展。洛阳地处丝绸之路的另一个源头,各种工艺技术、珍奇异物以及生活习俗沿着丝路传入大唐,从而成为唐代艺术表现的对象。在国内外环境的交叉影响下,唐三彩便在巩义窑诞生了。



     唐青花起源于巩义窑


                         巩义窑 唐 青花小碗


        在巩义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少量唐代的青花瓷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从考古地层学上解决了青花瓷器的产地归属和年代问题。其出土的文物与扬州唐城和“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的器型、装饰完全相同,充分证实了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就在巩义窑。


     巩义窑为什么能够有烧成青花瓷?这是因为巩义窑能满足烧制青花瓷器烧造时需要的高质量的白瓷、以及以氧化钴为呈色器和釉下彩绘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等条件。也就是说,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与唐青花在洁白的衬底下映照出绚丽的色彩,唐三彩因把钴蓝料用于着色剂,进而出现了釉下青花瓷。(文物网)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绞胎三足炉,唐,高11cm,口径10.7cm,足距15.8cm。
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
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唐,高8.5cm,口径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胎体洁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巩义窑绞胎枕,唐,高8cm,长12.5cm,宽8.8cm。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经与窑址采集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此绞胎枕属于河南巩义窑产品。巩义窑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cm,口径3.3cm,足径3.9cm。
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唐(618-907年)

高3.3,口径14.8,底径6.9厘米。

扬州市万家福二期工程出土

扬州博物馆收藏

盘为四瓣花形,口沿外撇,浅腹,圈足。盘内心绘四瓣花卉纹,壁上绘三组花瓣纹。盘内外施白釉,圈足露胎,胎色米黄,胎质细密。该盘是已发现最早的青花瓷,可能采用釉上彩或釉中彩的制作工艺,为河南巩义窑产品。


    

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距巩县窑约19公里,2006年10月,该镇以西4公里的7号唐墓出土了两件青花罐这两件青花瓷罐是目前国内外所见工艺最复杂、最精湛,器形最大的完整唐代青花瓷精品。

这一重大发现于2007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国古陶瓷学术年会上发布,立刻引起与会国内外古陶瓷专家的注意,大家为之振奋。会后不久,耿宝昌会长及王莉英、袁南征、孙新民等副会长先后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实物进行观摩、研究



1990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青花瓷器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青花瓷器

   


唐代(公元618-907年)

高36、腹径25厘米

1993 年巩义市食品厂工地出土



  苏富比前董事长A·阿弗烈·陶博曼旧藏“唐三彩女坐俑”。

巩义窑,2016苏富比春拍,133w


隋/初唐 白釉象形烛台 2寸(30.5公分)长 来源 Galaxie Art & Gift Company,香港,1994年5月6 德馨书屋珍藏 金华堂珍藏 亚洲私人珍藏 

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 估价:港币5,000,000-8,000,000



巩义窑白瓷劝盘、承盘杯具!线条优美,工艺上乘,赏心悦目,也是当年皇宫贵族的宠儿



洁白细腻的白瓷

素雅匀净的色釉

匠心独运的绞胎


绚丽多姿的三彩

异域风情的青花

不愧是最富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