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在一毫(下) ■朱友舟 由于宋室南迁,文化中心南移,湖州成为制笔的中心。据文献资料记载,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笔工不计其数,湖州制笔技术甲天下。记载下来的著名笔工也以湖州为最多,声名最著的笔工冯应科在当时与赵孟頫、钱舜举齐名。在元代,湖笔延续了宣州紫毫笔的传统,主要生产紫毫笔及兼毫笔。太原、湖南、江西等地也出产毛笔。 明代前期延续了元代的作风,但有新特点。明中后期,受建筑空间增高的影响,大幅立轴行草书盛行,要求毛笔更大更长,于是人们制造出蓄墨较多的长锋笔及长而硬的猪鬃、马鬃等为材料的斗笔及楂笔。毛笔的笔头形状有所变化,有传统的竹笋形,也有兰花蕊形、宝塔形等,湖州笔创新出葫芦形的笔样,这些变化利弊兼有,但紫毫、狼毫一类的硬毫笔与兼毫笔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此外,著名哲学家陈献章用植物纤维制作的茅龙笔,别出心裁。 清以后,由于碑学的兴起和生宣纸的应用,需要毛笔的笔毛长,蓄墨量大,进而出现了大量纯羊毫毛笔,清代许多书家包括碑派书家尤喜用羊毫,羊毫长度适合制作大笔,且羊毫能表现篆隶的厚重及苍茫的金石气。梁同书、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均擅用羊毫笔书写。 [明] 竹透雕笔 [清] 白玉雕云纹管笔 [清] 钱泳款象牙笔 [清] 斗笔,笔管比较细,便于握笔。安徽省博物馆藏 [清] 象牙管鬃毫抓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