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十二祭词

 jtq感恩一切 2016-04-22

《祭父母》

无知童稚声声怨,致使游魂恨未平。

哺乳记忆犹热烈,梦常惊醒泪涕澪。

一祭:呜呼,遗憾愚昧不尽孝;

二祭:哀哉,能回大道泣亲台。

《祭天》

女娲盘古造平台,朗朗乾坤浩荡开,

雨顺风调恩泽日,清明更喜踏青来。

一祭:浊气浮尘阴霾散;

再祭:碧空高洁青天还。

《祭地》

炎黄博古神农氏,不尽荒芜启两仪。

架下烽烟连鼓角,征尘蔽日暮春迟。

一祭:大地回复清明景;

再祭:万物和顺百废兴。

《祭日月》

义和炼毒摆金乌,后羿神弓化险无;

复古嫦娥临广宇,清辉洒下夜明珠。

一祭:日迷月秘,何时灰霾散;

再祭:雨急春迟,清明云雾开。

《祭星辰》

北斗启明天朗朗,牛郎织女显灵光。

玲珑之火晶晶透,指引黎明在远方。

一祭:星星有情耀百姓;

再祭:熠熠流泪惊云天。

《祭山川》

连天五岳傲群峰,志可吞云势如虹。

更有娇娆怀玉翠,万千变化舞蛟龙。

一祭:春风挪移核污染;

再祭:清明净扫苏丹红。

《祭江河》

烟波渺渺论沉浮,推动激情那可休。

大禹不知春雨发,屈原慨叹水东流。

一祭:惊乎,三聚氰胺腾浊浪;

再祭:幸哉?万里神州复清明?

《祭草木》

三月杜鹃花未有,风吹杨柳叶清明。

及时细雨淅沥发,挑动山精百万灵。

一祭:草色遗恨,草亦有情年年老;

再祭:木叶流泪,木已伤心日日迟。

《祭五谷》

感谢黍菽麦稻稷,送来饱暖记心知。

爆竹声远开耕道,祈祷丰收喜庆时。

一祭:清明布谷勤劳作;

再祭:夏秋屯粮备冬眠。

《祭六畜》

牛羊鸡狗马通途;曾以朋谊患难扶。

今说奈何伤友道,若然再世我为猪。

一祭:抛头颅,撒热血,鞠躬尽瘁;

再祭:清明日,来回路,极乐长生。

《祭祖国》

开疆辟土立丰功,奠记亡灵百万重,

自古贞忠人未老,神州处处旗飘红?

一祭:清明草色浸古道;

再祭:尘土罡风入长城。

《祭君王》

举鼎霸气难做主,胸怀天下自清明。

谦和纳谏臣民爱,常念子推盛世情。

一祭:清正廉明民幸福;

二祭:法制威严国繁荣。

《摘录》关于子推的传说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关于子推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往今来,中国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最令人惊心动魄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逃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陆陆续续地各寻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剩下追随他的人之中有一个叫介子推。有一天,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历史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跟随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就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但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下令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但没有找到。

晋文公很心急,有随从出了个馊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都点火,只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肯定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想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于是下令放火火烧山,怎知道大火一直烧了四天四夜。大火熄灭后,始终都不见介子推出来。只好又派人上山搜索,谁知道上山一看,介子推和母亲俩人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大火烧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又哭又拜,伤心不已。哭了一阵,晋文公下令厚葬介子推的遗体。当移开介子推的尸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正好堵着个柳树的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大哭,含泪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走时,晋文公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时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或许是凑巧,算一算大伙烧了四天四夜刚好那天是四月四。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的这天禁忌烟火,只准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居然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拂。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非常敬重地走到柳树跟前,小心地掐了一条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清明清明。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从此后,国家清明。晋国的老百姓自然就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也自觉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拌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介子推的灵魂,人们叫这东西做之推燕(介子推的音亦作介之推)

从此一直传承,清明只能吃寒食渐渐就成了全国老百姓最隆重的节日。每逢寒食,人们自觉地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表示怀念。



科普小知识: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