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悼念挚友王小波

 笔底阡陌 2016-04-22

     长期在國外生活,每次得到好友王小波的消息,都总在过去几个月才看到的國内報紙和杂志上,有時是他发表了新小説,有時是报道他對某個問題的着法。每次看到的消息,都使我們这些國外的同學很高兴。常常在電話中,網絡裏传递这些消息。只有这一次,却是在最短的時間裏,在國内的朋友們還不知道的情况下,甚至在小波远在英國講學的夫人李銀河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就從電話中得到了這個最不幸的消息。“小波突然去世了”,當時我握着電話的手在顫抖心也在顫抖,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只是不斷地重复着同一句话:“这怎么會呢?“小波才只有44岁,他怎么會這么突然的就走了呢,怎么會舍得下他摯愛的妻子和他年近8旬的母親就走了呢。

     在去年新年朋友們的聚會上,我們大家還聽着他侃侃而談講世界,説歷史,谈人生。那時他是那么精神焕發,神采飛揚, 談笑風聲,妙語速珠。他談笑間的大智大慧,幽默的語言,總是會給我們極大的启迪。所以,大家常説“没有小波的聚會就不叫聚會”,可是小波就這樣突然地離開了我們, 他留給我們太多的悲傷,太多的遗憾,從今以后我們的同窗會將會有一个多么沉重的話題啊!

     王小波和他的妻子李銀河,都是留學美國的留學生,也是我的留學生朋友中大家公认最出類拔萃的。同時,他們夫妻又是我們中間最早回到北京,以自己的學識能力亲身回报祖国的。

      王小波是學理工科出身,可是他在大學期間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説 《地久天长》,并一直保持着各門功課的優秀成續。在美國他很快獲得了匹茨堡大學的東亞文學硕士學位,同時選修了計算機軟件應用數學的碩士課程。在學期間他仍在不停地写小説,回國之前出版了他第一本短篇小説集。這時他開始寫作中篇小説《黄金時代》這篇小説后來獲得臺灣聯合報系第13届中篇小説大獎,并成爲他的成名之作。由此小波被稱爲是大器晚成。實際上,小波的才氣過人是我們在大學時期就知道的,大家也都一直很佩服他的聰明才智。但是,現在静心而論,我豁然而悟,小波之所以出類拔萃并不只是因爲他的學識和智商,而是由他的人品、道德和修養。

    作家是教育讀者的,他要以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去影響讀者,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启迪读者,帶給讀者力量。小波正是由于具備高尚的精神境界,真摯的人格,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作品。他自己一直否認寫作是爲了教育別人因爲他從未有高人一等的思想,他只是説要尽量把小説寫得好看,讓理智健全能够辨别善恶的人去读。
     早在1988年,小波一拿到學位,立刻就和妻子一起放弃了國外的優越生活,回到北京繼續做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其實憑他們的實力,在國外繼績研究和寫作是有很好的條件的。很多人留在國外,都説是爲了有更好的研究條件和更快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也還是爲了經濟收入和優裕的生活。由此我心中是十分敬佩小波的爱国之心。但是他从来没有標榜過自己的愛國和高尚。他淡淡地説:“我只是不習慣國外的生活而已。“確實,他和李銀河盡管是名人作家和學者,却根本没有一点浮華耀眼的東西他們甘于布衣粗食,不求享樂,只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小波一天中絶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讀書和寫作。同時,他又極具一個作家的良心和良知。前兩年,國内出現了一些以僞科學欺騙民衆的名人,他們宣傳唯心主義的理論,宣傳自己,已近似那些新興宗教的教主。因爲住在東京耳聞目睹奥姆真理教和各色各樣新興宗教的丑聞,我深爲國内這些現象憂慮,也痛感國内科學界,輿論界的寬容和無力。這時,從報紙上看到了王小波的文章,他和其它有良知的作家一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那些人的虚偽和欺騙及時提醒人們不要上當。他的文章深深地反映了他爲人的正義感和作家的敏感尖锐。
     小波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这表現在他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摯愛對朋友的深情在國内外的朋友們遇到什么困難小波总是笫一个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無論是財物還是精神上的幫助。多年之前,我准備考研究生時,他也正在准備赴美的托福考試,時間十分緊迫。但是当我向他請教數學問题時,他不厌其烦,用了大量時間为我寫了數十页題解,并在電話中多次爲我講解。在国外,我們需要的資料,打個電話給他,他也是用最快的速度爲我們准備好了寄來。由于他的判斷能力和古道热肠每当朋友們遇到什么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難題,都願意向他請教。同班裏的女同學還在他的幫助下喜結良緣。
    我更爲欽佩小波的還有他的修養和豁达的人生態度。同窗4年,相交十几年,我們都從未見過他爲什么事而斤斤計較,郁郁不歡。在校時大家十分看重的學習成績師生关系,分配去向等等,在他都只是一笑了之,從没見他主動去争取什么。后來他寫小説,研究社會學問題,也不是爲了出名,爲了獲利,而只是像他自己説的,是爲了寫出我們的生活,爲了給需要讀小説的人看。由于没有那些世俗的煩惱,他活得那么充實,那么淡泊,又活得那么瀟灑,那么坦坦荡荡。正因爲如此,他的語言中充滿了幽默感。

    拉拉雜雜地寫下了这些,心里却知道小波并不會高興,他并不會喜欢爲他写下的这些話,因爲他從來就不是爲了这些而活着的。他只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了、工作了、寫作了只是言行一致毫無修飾的活過了自已的一生。可是,我还是写了,爲了我自己和我們人大78级商品学的同學們,寫下了这些我們從來没有對他説過,而且永遠也不能再對他説了的話。

    冥冥之中,我仿佛觉得小波化作了一位仙人,乘着一只白鶴悠悠而去,,他只是依着自己的性子去旅行了,也許他还会回来,还会回到他最愛的妻子身边,回到許許多多的朋友之中,继续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友情。也许,这次他又是去留学了,只是去得比美国更远?低下頭來泪水已经浸湿了笔下的稿纸。

    ■李奇志 1997年8月 发表于《中国留学生》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