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支坐!

 hi hi 2016-04-22

那么,盘腿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七千年前,在喜马拉雅山麓生活着一个人数不多的部落民族。这么高的雪山,冬天非常寒冷,并且缺衣少食,所以每年过冬,总得死几个人。而部落里人本身就少,那怎么办呢?部落的首领就去观察动物,印度的学者甚至考证说这位民族首领的名字叫萨达锡瓦,他观察到雪山上的白猴子,就是一种白猿,能在室外安然度过冬季;他还在山洞里观察狗熊,发现狗熊可以在山洞里冬眠安然过冬。人是万物之灵,人为什么就不能冬眠度过冬天呢?萨达锡瓦发现狗熊吃上一秋天,吃得肥肥的,然后就躲在一个树洞里面开始冬眠。蛇也冬眠,但是人类学不了啊,睡久了还头痛。因此他就发现雪山的白猿都是盘腿过冬的。他仔细观察,发现了雪山白猿盘腿打坐的七个要点。

这七个要点就是脚怎么办、手怎么办、腰怎么办、颈怎么办,肩怎么办、眼怎么办、嘴怎么办。因为它有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是手、脚、肩、腰、颈、眼、口,所以叫“七支坐”。这个方法从喜马拉雅山麓传到印度,所以印度各个宗教都用这个方法,当时被称做“坦陀罗”、“坦达”、“道大”,后来称为“禅那”,即“禅定”。

不过从它当时的名字“坦特罗”,后来变成“坦达”、“道达”,再后来就变成“Chen”,这就是“禅”的音;这个“达”是意译,“Chen”是音译,其实就是禅定,这就是禅定的由来。我们打坐,是打禅定来的,目的也是为了“定”。这个演变过程,是印度的学者考证出来的,不是我们考证的。禅定跟禅宗不是一回事,它只是打坐修行的方法;禅定是所有修道的人都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佛陀也承认禅定是“共法”,公共的法,谁家都得用,只要你修行。后来,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僧人,还被聘请去印度传“七支坐”。

“七支坐”的七支,其实就是“七肢”,就是手一支,脚一支,肩一支,腰一支,颈一支,眼一支,口一支。后来这个方法发展了,发展到四纲二十六个要点,这就是通行于佛道儒各家的打坐修行的秘诀。

现在,我们还是从“七支坐”开始吧。

先说“脚一支”。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盘腿了,七千年前萨达锡瓦发现雪山白猿能在冬天过冬,能适应寒冷的天气,就是因为它们擅长盘腿。我们以前在北京做过实验,按照正确的“七支坐”来盘腿,把人放进冰库里,零下二十多度,只穿短裤,光着上身,最长有一个人坐到了两小时四十分钟,这些人都是修行不久的。所以,“七支坐”御寒的能力确实很强,修道的人可以起“暖”,还能保持身体的热量不散,确实不简单。像我们修炼金丹大道的,“七支坐”还可以防漏,防止精气外漏,不漏你才能生热安炉、降阴升阳、采药结丹,漏掉的话,一切都是白搭。

除此以为,“七支坐”还有一个作用,大家知道,人体的气血往上走,往周身走比较困难,但当你盘腿以后,人体就形成了环路,就能够把气血运行到周身,这才能“通关展窍”,人体的气脉才容易练通。否则,气都不通,不管你学佛还是修道,都是“功夫不上身”,都不入流呢。所以“七支坐”盘腿的作用就像压力泵,让气血往我们全身运化。真要上了道,我们盘腿是越盘越紧。盘腿你不用管它,它自己会越来越紧,自己就会“通关展窍”,打通全身的气脉,这是“七支坐”盘腿的第二个作用。

第三个作用,是我们盘腿的时候容易“入静”。入定以前要入静,入静的时候,我们已经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屏息。真入定以后,呼吸是“息停脉住”的,脑子不起什么后天的妄想,但会进入“色阴”、“受阴”的状态,那又是另一种境界,这在佛家的《楞严经》里边就有说明,道书里也有。最终,我们修金丹大道,要练到“灭息定”,佛门叫“灭尽定”。为什么一定要炼到灭息定呢?跟佛门一样,修大道要证悟,也需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佛门的“受想灭定”或者叫“灭尽定”,和道门的“灭息定”,虽然名词不同,意思则一样。

我们先说说“入定”。佛家说“非息停脉住者,而言得定,无有是处”。真要入定,修道的人当然进入先天的呼吸,口鼻肯定不呼吸了。先天有呼吸在哪里?看看胎儿,他们主要通过脐带来吸取营养物质,所以入定以后的呼吸从横膈膜以上的肺部,移到了横隔膜以下的腹部。这个是不是“灭息定”呢?这个还不是,只能算是“胎息”。胎息还是有息,当然,能胎息,修道就有点意思了。过去的人,专门练这个,鼻孔前粘个鸡毛,口鼻不呼吸鸡毛就不动,这个时候,人的下丹田窍会“辟阖”,是全身的毛孔在呼吸。有人说了,毛孔能呼吸吗?过去有人做过实验,把不会胎息的,不会修道的人,身体涂上树胶一样的涂料,让毛孔不开,过四个小时,这个人就能被憋死。事实上,人体不单能靠口鼻呼吸,还能靠全身的毛发呼吸,所以我们要常洗澡,常常让毛孔开着。最初修道的人,最怕两件事,一是惊功,二是吹风。因为修道的人毛孔是张开的,所以不能坐在风口练功。如果天热开窗,要避开通风口,这时候最怕的一个是风,另一个是惊。我们练着练着,窗户咣噹一下,这叫“惊功”了,最怕这个。怎么办呢?告诉大家一个掐诀的方法,受惊的时候马上就自己掐紧;掐诀还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所以修行要掐诀(也叫“合手”,掐“子午诀”)。

掐诀还能离幻辟邪。修炼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幻觉,这个跟内景有关,也跟神经系统有关,还跟神经性疾病,精神病有关。什么叫出幻?就是练着练着看到美女,看到亭台楼阁,甚至狐狸精都会出现,掐着诀,一下就都没了。所以掐诀能够镇惊、离幻、辟邪。

胎息的入定,还是一种浅入定,但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口鼻是屏息的。平时我们就有屏息的经验,比如说你穿针的时候屏息,因为怕手抖;士兵射击的时候,也要屏息,因为怕手抖;再比如,你端着一碗热汤走过来,你肯定憋口气屏息。佛家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定为百工共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是干什么的,总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神,这个时候你自然要“定”,要定可以屏住呼吸。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毛主席游长江,他不是自由泳蛙泳,他就是躺在水面上,然后用手划拉两下,就这样在长江上游了两个小时,期间他也要屏息的。我们也可以在家里试,把澡盆里放满水,躺在澡盆里面,然后一憋气,口鼻不呼吸,身体就自动漂起来了。憋气省力啊,忍不住时抢吸一口,可以游好长时间。等将来我们修炼到胎息,就会明白,屏息是非常有用的,治病、入定、出功、益智,都得打这儿开始。

“反者,道之动也”。修道要返,金丹大道更要返息,佛家叫“观息法门”。修道要上道,要炼成金丹,当然要能够胎息,所以先得学会屏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只要一吸气,中枢神经就必定活动,意念就不能停止,当然也不能真正“入定”。

呼呢,只是影响我们的自律神经活动,修道初期关系不大,但也有用处。如果你心里很烦,或者你现在睡不着觉,心里乱,这时候你想着脚心,然后吐气,一会儿心就定下来了,很快就能入睡了。

所以,口鼻呼吸不止,不能进入胎息,中枢神经活动就停不下来,妄念纷飞——不管你是佛家的,道家的,还是什么家的,修行都还在思维里转圈圈,那样连入门都谈不上。练呼吸的方法非常多,在印度,有一百三十六种,在我们中国有多少种呢?没有人统计过。总之,呼吸方面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不只佛教,印度有很多种宗教都在用,我们道家也用这个方法,这是不谋而合的,因为这个方法可以帮我们入定,而“定为共法”,是所有修行的人都要掌握的。

“七支坐”盘腿打坐的第四个好处,是入定以后修行的人不倒。如果我们就这么坐着练功,难以入定不说,万一入定了,人咕咚一声就倒了,这个很糟糕;所以,盘腿以后,修行人入定可以不倒。

第五个作用,就像葡萄的藤到了冬天需要卷起来埋土里,怕的是它的养分丢失。盘腿也是防止我们的精气等人身精华的东西丢失。这是养生最好的方法,只要能盘腿坐着,有心脏病、脑病的人,很少会在盘腿的时候出问题。

盘腿打坐如此重要,因此,各个宗教里修道,都在用这个方法。佛教密宗里,尤其是“大手印”一派,把盘腿称为“身印”,可见它的重要。

“七支坐”最关键的东西是腰这一“支”,腰要挺起来,拎起来,而不只是腿盘起来。眼睛也要放松,因为眼不放松,嘴就不松,嘴不松,身体就更不会松。嘴的要求是不要紧闭,我们炼内丹,除去“升阳”的时候需要嘴紧闭,其他任何时候修行,都要微开。为什么?因为嘴微张才能松。如何证明你练的时候嘴是松的?就是口水都要出来了,证明我们的嘴松下来了。所以修道,一般的时候不要把嘴闭死,可以自己试,嘴微张好像愣神似的,口水都快出来了。嘴松了,身体才能松,古人总结出了这个经验。

嘴的要点,还有一个是牙齿,另一个是舌头。牙齿关系到我们的肾经,中老年人牙齿松动,也就是性激素、荷尔蒙衰减了。可我们修道有一种本事,就是牙动摇到快要拔掉的时候,只要咬紧牙,好好修,牙就能固住,把它恢复到不需要拔牙的强度。虽然我九十岁了,我的牙只有四颗是假的,其他的全是真的;但是我的牙磨短了,所以我不得不垫着个牙套吃东西。我修内丹,在“采药”的时候,需要咬紧牙关,常常一咬就是一个半小时。平时修炼的时候怎么办?平时牙碰牙别咬紧——只有“采药”的时候才咬紧牙,平时修炼的时候,牙齿轻轻挨着就行了,或者完全不挨,舌不碰牙,牙不碰牙,容易专心一致。

牙的问题跟肾经有关,可以看你的肾水足不足。如果是青年人,肾水足,牙齿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明:睡醒来的时候,轻轻地咬牙,牙碰牙,会发出吱吱的声音,这证明你肾水足,可是老年人多数做不到了。肾气足,表现在骨骼和牙齿上,肾主骨齿,固齿就是骨头和牙齿都好;所以肾亏的人,走路骨松腿软。年岁大了,性荷尔蒙不足,肾亏了、虚了,缺乏这个东西,牙齿就动摇了,腿就软,走楼梯的时候好像爬不上去了。

修炼的时候,牙轻轻咬住,然后嘴要微微咧开,要眉开嘴笑——你看佛像,都是面目慈祥,面带微笑,佛像的牙齿也是轻咬、轻叩的,嘴微张,所以他们是笑口常开,端庄而又慈祥,似笑非笑。

再一个就是舌头,舌头非常重要。有人常常说,我心乱,修炼的时候就是静不下来。很多人常常说这个话。心里乱,就是心不专一,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怎么办呢?其实办法非常简单。中医里讲了,舌为心之苗。中医认为,思维、思想功能为“火”,并且分为“相火”与“君火”,相火就是意念活动,君火就是神识、元神;因此舌头跟心思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跟人的思维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凡是在佛经、道书上用的“心”字,不是指心脏,而是指用脑的功能。

佛教里说的“心”,分为心性、心神、心意等。心为君,神为主,心为神之舍(家)。心不动叫心主宰全身,心动就叫神。心意相当于人的第六识,也就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心神是第七识,就是思量判断的根本;心性是第八识,是这一切功能的本体、天性。这是佛家几千年前的体会,很不简单的。“心”不是心脏,而是大脑的功能。心神,佛家又叫心地、见地。

舌头跟心思有这么大的关系,那么有没有证明?有,我国古时候,人犯了心脏病,是通过舌头来抢救的,功效显著。我们现代人心脏病犯了,当然立即给他吃硝酸甘油,或者上氧气;古人没有硝酸甘油,也没有氧气来抢救,那古时候的人怎么抢救呢?古人就用筷子把病人的牙齿撬开,用手把病人的舌头拉出来,人的舌头底下,有两根青筋,这青筋里头的血呈黑色有讲究,道家认为这里可不是一般的穴位,叫做“金津玉液”出唾液的,负责抢救的人拿一根三棱针,对着这两根青筋轻轻一刺,它就出红黑色的血,一出血,就把人给抢救过来了。

佛门里有人专门刺舌血写佛经供佛,刺的也是舌下血,不是舌尖血。我自己这三十年来,从来都是“返舌”的,也就是卷舌;除了吃饭说话,其余时间我的舌头都是卷着的,连睡觉舌头都是卷着的。我的心脏病有多厉害啊,三十多年前,我三根动脉有两根是打结的,只能用一根,医生都很奇怪,照片子看得清楚极了,医生说你怎么靠一根主动脉就活下来了?我说我的方法就是卷舌头,这个方法道书上叫“卷舌塞喉”,在《道藏》里面可以找到这个方法。我这样的身体身体条件都能修道,都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我走路年轻人都得跑着跟,你们年轻,身体条件也好,更没有问题了。我卷着舌头,就让心脏没犯事,你说“舌为心之苗”有没有道理?等炼内丹“采药”的时候,能把舌头伸到小舌根的位置,这叫“悬膺”,下面又叫“十二重楼”,这个时候自然“自成停脉住”,入了定了。舌头就这么重要,佛家也好,道家也罢,舌头伸不到“十二重楼”,不“搭上鹊桥”,修行人就没办法止息入定(凡在丹书、佛经上见到“心”字,不是指肉身的心,不是心脏,是指人有想事、认知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修炼的时候,舌头要卷着。最初,你们把舌头顶到上牙根这个位置,相当于拿舌尖舔上牙根,这叫上龈交。然后慢慢地,随着功夫的加深,舌头人自动往里舔。如果修道真对路的话,舌头都自动往里卷,而且不同的阶段,舌头卷的位置是不同的。卷舌上顶,这个在丹道里称“搭上鹊桥”。为什么叫“搭上鹊桥”呢?因为人体有任督二脉,督脉管着所有的阳经,任脉管着所有的阴经,那么人生下来以后,舌头平伸,任督二脉的连接就断了,所以修道返先天,就要搭上鹊桥,把任督二脉给联系上,所以要卷舌,还要搭上鹊桥。

后面讲内丹“采药”的时候,也需要用这个卷舌。功夫深了以后,人的脖子和两腮这么动一下,舌头就能碰到小舌上,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全身都会产生震动,这就叫“六根震动”。六根震动是什么呢?是“丹田如火烧,两肾如汤煎”,两肾就好像热水烫着似的,肚子如火烧,眼睛冒金星,两耳灌风——左耳龙吟,右耳虎啸(左耳出现“吟吟”的声音,右耳出现“呼呼”的声音),脑后啄鸣——出现“咄咄”声,身体产生“鼻擤,身涌”的感觉,这个就叫六根震动。

那么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所谓的神通。神通是禅定的产物,真入定以后,出现神通是有可能的,所以舌头在修道当中有这么重要的功用。不修道的人,卷舌舔上颚也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专心。你试试看,比如做事情时舌头卷着,就会专心,看书专心,做事专心,也能改善睡眠;很多人修行入静,说我入静不了,就因为没有卷舌。卷舌完了口水多,口水可以补精,嘬紧舌可以防止漏精。

就我来说,现在也还偶尔身不正,有心绞痛,这个疼痛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是剧疼,从后背往前疼。怎么办?咬紧牙,嘬紧舌头,轻轻的吸气,不超过五分钟就不疼了。

再一个,因为经常卷舌、嘬舌、我就不爱喝水,只是勉强喝点,我平时一天咽下的口水不少于半茶杯。卷舌就会有口水,在道书里练功人把这个口水就叫“长征酒”,它不但帮助消化,还能治胃病。因为我经常卷舌,嘬舌头,结果比平常人咽的口水多,因此,胃病就容易好了。现在,我仍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凉的热的都一样,吃冰块也行,吃热的也行,胃有适应能力。唾沫里有多种酶,有蛋白酶、脂肪酶这些好东西,它们是碱性的,可以中和胃酸,可以让食物很快地在胃里消化。消化好,营养好,面色也就会好。

还有一点,舌头还可以治疗男人的早泄,一对男女做爱,做爱时女的嘬紧男人的舌头,他就不会很快漏精,奥妙就在这儿。在丹道中,卷舌也是防止精气外漏的一种方法。

有时候,有的人因为有病,舌头肿了——舌肿,下身也一定肿,有些临床大夫就有这个经验。舌头为心之苗,在丹道中还认为它与人体的生殖器息息相关,所以卷舌可以防止漏精泄精,可见舌头在修行中是多么重要。这个方法,在道家叫“卷舌塞喉”,实际上也是金丹大道三大秘诀之一,叫“饮刀圭”。

以前我们讲过,金丹大道三大秘诀,一是“玄关一窍”,二是“抽坎添离”,三是“饮刀圭”。什么叫“刀圭”?圭就是过去大臣上朝觐见皇帝的时候手里拿的东西,这个叫圭板;古代的兵器里有像这个圭的,叫刀圭,我们的舌头就像圭板、刀圭。

但大多数人看到的书上解释是,“圭”是两个土字,这两个土在河图洛书里面就是戊土和己土,戊土就是“口-口”,“胃”叫己土,我们把口水咽下去以后,就是让戊土和己土“和合”而成圭,两个土,口水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把真情跟真性和合,所以丹书里把它叫“黄婆”,就是做媒的,它起个媒介作用,令我们的情与性结合。内丹修炼,必须要用“黄婆”,咽口水才能把上丹田窍的“戊土”情带下去,和下丹田窍的“己土”性结合,“黄婆”(又叫“真意”、“真土”、“真信”,咽口水是靠本能自动咽口水)的任务在丹书里非常保密,这种方法就叫“饮刀圭”。戊己二土以黄婆为媒,才能“还精补脑”,单纯的性(性激素)或者单纯的情(向性腺激素),都没法直接用来“还精补脑”,所以要用口水来媒介一下。有些人说“还精补脑”就是“用精液来补脑”,这样解释就太离谱了。精气化为精液的话,是为浊精,哪能补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所以,口水用处非常多,平时可以治胃病、心脏病,能使人心思专一;炼丹能当媒介,带领情跟性的结合,所以我们平时舌头尽量要卷着。

那么修道的时候“饮刀圭”,怎么知道戊土和己土已经结合了呢?我们修道的时候,二土结合有特定反应,就是我们的肚子里会出现声音,“咕噜咕噜”的,这不是胃蠕动或者肠蠕动的声音,而是二土结合以后,产生的一个个小水泡泛起似的声音,而且你耳朵能听得见,如果你听到有五六声,那你这个功就算练成了,这个在丹书里边叫“交罢”,也叫“水火既济”,完成了,你出定醒来以后,全身非常轻松,舒服极了。

以上,就把“七支坐”嘴的要求讲完了。

除去嘴以外,还有眼。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眼的要求,在“七支坐”里边叫“垂帘”,垂帘就是眼皮自然下垂,不要闭紧。任何修行的人,眼睛都不要闭死,自然地下垂下来,就有一线白光在眼前;如果闭眼的话,就把心火憋在里面了,就会充血,两个眼角甚至会出血。我的眼角也是出过血的,后来才知道眼皮下垂,垂帘以后就好了。另外,眼睛不能因为垂帘就俯视,要正视。正视就是不要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平视,然后要想内里,就是返视敛神,内照。到了高级阶段,修行的人会出现一种“白衣观音相”就是眼珠子上翻,是观顶的。修行到了高级阶段的时候,人的眼珠自动就这样了;如果能这样顶视似的返现,再意守膏肓二穴,想走就走,生死自由。生死自在了没有?不见得,“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禅宗大德这话的意思是,虽然有这个本事,但是“先师意”——了生脱死、生死自在的能耐,梦都没有梦见呢,因为这个只是功夫,而不是正果;但即使是功夫,你们想用这个办法离开人世,还做不到,功夫未到。

也有人好表现,急着要“白衣观音”,就把眼睛愣翻上去,这也叫“白衣观音”,有高血压的“观音”——功夫不到,勉强做,血压一下就上来了,受不了的,所以修道还是要道法自然。

“七支坐”里面,眼睛要一垂帘、二平视、三返观、四敛神。返观,功夫深了,自然观得长久,道书中说“久视才能长生”。返观什么意思?我们想背后、观内在,神光内敛,这就叫返观敛神,这就是得长寿的不二法门。

《金刚经五十二家解》中有一句话:“自古千佛万佛无不是顶天立地,鼻拉直,眼拉横,两眼看两眼。”大家可以来体会一下:鼻拉直,就是下巴微收,鼻子不前翘,呈一条竖的线;眼拉横,就是眼睛平视,呈一条横的线,这个就是面部“十字架”。所以你看,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有这个,有个十字架,一进教堂就有十字架,所以鼻拉直,眼拉横。要轻柔地展开,不能太用力。

那么修行界多年来争论的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句“两眼看两眼”。能看的“两眼”是一双眼睛,这个好懂;但是眼睛看的“两眼”又是什么?就有人出来忽悠了,说是肚脐眼啦、腰眼啦,这不对——相当于妈妈告诉孩子说“你是从我胳肢窝里生出来的”。诸佛的眼睛看什么呢?这一点始终是保密的。真懂密宗的人就知道,诸佛看住的这两个眼,其实就是密处的两个,是“无漏”的;诸佛内视,返观内照,就是这么两眼看两眼的。

当然,大家会觉得这怎么可能?不过就是觉得上面两眼尊贵,下面两眼低贱。这是谁规定的?这是自然本原吗?只不过就是人的观念。人的这观念最靠不住,佛家叫妄念,如果没有下面这两眼排泄,哪个人活得下去?元神藏于脑而发于两目;元精藏于肾而发于外肾、淫根。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后来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什么意思呢?上等根器的人闻道,就很认真地去学、去练;中等根器的人闻道,半信半疑、若存若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等根器的人闻道,一听就哈哈大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层次的人不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庄子讲“道通屎溺”,庄子是最了解老子的,这是庄子说的。

所以人们为什么一听(下面两眼)就要“大笑之”呢?当然,佛菩萨要看下面两眼,这能不“大笑之”吗?如果不笑了,这倒不是真道了,所以老子就点明这个。不过一定有人会站出来大骂我在胡说,侮蔑佛祖。

在《庄子》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这段是说,孔夫子一听他的徒弟颜回做到“坐忘”的程度了,这个不简单啊,似乎得道了啊,于是“蹴然”。古人都是跪着坐的,屁股落在脚跟上,这个时候孔子赶紧直起上半身问:“何谓坐忘?”坐忘就是打坐达到了“忘我的程度”。颜回用这个形容自己的感受,孔子是过来人,一听这个有意思啊,赶紧问;颜回就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一听,真得道了啊,于是给颜回印证说:“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当老师的说:颜回啊,你“问于大通”了,天人合一了,无是非善恶的对立了,很清楚的了解造化的变化无常了,果真如此圣贤啊!颜回啊,这一回你是真得道了,我也只好跟在你的后面向你学习了。

这是庄子讲的孔子和颜回师徒俩修道的对话,庄子是得道的,老子是得道的,孔子和颜回也是得道的。所以,真要了解儒家,就得好好修道,因为古人是儒释道合一的,真要把握儒家的“仁”悟通才行。“仁”不单是仁爱的意思,也是果仁的仁;仁是核心,人事的核心是什么,请大家悟。那么,颜回这个时候请教老师,事实上他已经在修“无为法”了,这个时候只能报告自己的心得,由老师来印证,没法抓着个具体的方法修了,所以孔子也只能给他印证,没办法具体教他了。真实身体力行实证修道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明白这些圣贤的真意,只是看看书本就能真懂?我看不是。内行就知道,读《道德经》之前最好先读《庄子》;读《论语》、《易传》之前,最好先读《孟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悟得还不够啊,只好先从容易一点的地方入手。庄子这一段既说道也论儒,我们现在知道“坐忘”,就是我们修道的时候,要“堕肢体”,身体要松,要虚,真正炼精化气合格了,几乎没有身体的感觉。这是身体的,要放松,精神上要“黜聪明”,就是放逐那点小聪明,别在妄想里面打转,这样才能“离形去知”,而后“同于大通”,就能够跟宇宙大通合一,“同于大通”了,也就是得道了——这里的“大通”就是宇宙天地间能动的那个本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讲得非常精彩,不愧是“贤哉回也”,连老师孔圣人都很佩服。这说明,修道跟我们求学问不一样,求学问的人是“为学日益”,知道得越广博越好;而修道呢,“为道日损”,并且“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老子《道德经》里讲的。你要“坐忘”,修道的人得舍得把自我的东西一点点丢掉;甚至修功行,功夫的高低也看你舍掉了多少,所以“为道日损”,它跟求学问是不一样的。这个人学问大,不等于得道了,这是两码事。

修道是要讲功行的,不是嘴巴讲讲,所以要真正“黜聪明”。我们常常自以为聪明,黜就是黜弃,那点小聪明还是靠边站吧,别以为自个儿很聪明。修道的人就要去掉聪明劲,要“离形去知”,把你的那些“知识”,让你那些自以为是的东西靠边站,别老记着自己了不起,懂得多,那样连功夫都练不成,更不用说得道。大官也好,一介平民也好,只有“离形去知”,才能修到与宇宙大地间的大道相同——同于大通。这是孔子给颜回印证“坐忘”。在《庄子》的《大宗师》里面,后世的儒家养气,修道修到“大宗师”的大儒,就能达到这个程度。

因为“为道日损”,要“离形去知”,所以修道的人要恬淡虚无,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修道的人要淡泊宁静,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更要舍掉自我的那点聪明、功利。自我的执著舍弃得越多的时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越高的时候,“损之又损,以至之无为”,那就是真正修大道了。因为要恢复人们本来就有的“五眼六通”就必须先否定我们在物质世界后天所学的感知功能,暂时先不用,损之又损。但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有时不得不应付事,不能完全不用后天。电话来了!有客人急事…… 你还得应付事,事后又什么都别想。

我们继续讲“七支坐”。学习“千佛万佛”,要“鼻拉直”,下巴微收,鼻子好像和肚脐有一根线,把它轻轻拉直。修道,鼻子有大用处,鼻子的鼻尖在修道的时候叫“鼻准”,这是什么意思呢?修道的时候,这是一个保险装置,鼻尖是一个保险器。因为我们一开始修道,许多人总是喜欢守上丹田,尤其是不少出家的和尚。和尚是一开始修行就练“性功”,也教人家守上丹田,甚至有人说这是什么“上玄关”。但是,功夫不到,一守上丹田,血压就会升高,除非你是低血压,否则这么修行要头晕胸闷的,会心烦练不下去。

那么正确的修法,是先从“海底”开始,当我们功夫已经到了“精满气足”、“阴窍颤动”的时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会产生“先天一气”,这时候才能补脑,这时候才需要我们改守上丹田;但守上丹田之前,先守鼻准。因为意守鼻准,鼻梁会自动产生一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自动帮助我们用意,不需要我们有意。这么修炼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防止高血压,防止脑充血,这时候鼻子是一个保护装置,叫“鼻准”,也是诸佛“鼻拉直”的目的。所以现在出家的师父要注意,这个时代高血压、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这么多,要传法指导众生,自己一定要用心修行,见地要高,懂得人体的道理,才好传法度生。

谈到鼻子,密宗里还有一种方法,叫做“九节佛风法”,也是通过鼻子来练呼吸。人的两只鼻孔是不一样的,男的是右边鼻孔构造精微,所以“九节佛风法”里用它来吸气;女的是左鼻孔精微,所以用左鼻孔吸气,右鼻孔吐气,这是密宗用的方法。

那么“七支坐”里,“手一支”手部的要求是什么呢?我们只知道“合十”,这是佛教显宗的手势。合十要肩松开,背圆了,正好通夹脊窍——佛道两门的修行都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都是要人来修,人体都是一样。

佛教密宗里叫“身手结印”,这个最常用的手印,叫弥陀印,就是阿弥陀佛的手印。阿弥陀佛的手印有九品,练着练着就会自动变化。它最初用的手印就是右手的中指对着左手的掌心,然后两大拇指形成一个圆,可以挨着,也可以分开。第二品就是阿弥陀佛的定印了。当他入定的时候,他的手就变成一个方块样的,仍然是中指要对着掌心,然后这样。

观世音菩萨的手印有三品,一品是这样,右手在外面,形成花篮的形状,右手大指压着左手大指掌根合起来,右小指再压,然后一个一个的这样形成一个花篮。还有“九品莲花印”,右手大拇指压住左手的大拇指,形成九个瓣,下面合住,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第二个手印。

密宗里不同的佛菩萨,对应不同的修行状况,而手印则相当于他们的另一个名字,所以在佛教密宗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手印。修行人要接他们的信息,就要先选定“本尊”,然后结相应的印契,不断地念相应的名号或者咒语。修道的人,把结手印叫“掐诀”,一般掐的诀叫“太极阴阳手”。为什么要这么掐诀呢?这样一来人是虚腋的,两肩撑开,否则会影响呼吸。掐好“太极阴阳手”的诀,然后放在腿上开始修炼。

到白云观去看那些得道的“真人”,供的真人像,比如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他们掐的诀都是“子午诀”。为什么叫“子午诀”?因为左手无名指的指根这个地方,叫子,中指尖是午,所以真人们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掐住左手的子位,然后左手拇指掐右手中指尖,然后翻过来放在腿上,这个叫“子午诀”,道家真人“手一支”都是这个掐法。

“子午诀”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是“镇惊辟邪”。一旦修行人受惊,手就自动地掐紧了,这一掐紧,就能够保护人的中央神经沟,所以这是一个保护装置。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制幻”,掐住这个诀幻觉不容易出现。修道的时候,美女来了,亭台楼阁来了…… 什么鬼怪都来了,掐住这个地方能镇惊辟邪,幻觉就没那么容易出现了。修道是容易受惊受邪的,比如你在修炼,风一吹,楼上的马桶掉下来了,这叫“惊功”。这时候怎么办?你就用手指头梳头,拼命地梳头,同时呼气;如果惊吓得太厉害,单靠梳头还不解决问题(这个相当于小孩子“惊风”了),怎么办呢?洗热水澡,出一身汗——打开热水,慢慢洗,出一身大汗,这个可以缓解,这是受惊后解惊的方法。

那么修炼的时候最好就掐诀,先不用掐紧,一受惊,它会自动掐紧;另外,修炼的时候,屋里最好不要有猫呀狗呀的,你一打坐,猫狗会往你身上蹿,有时候也挺吓人。要是住平房,等你打完坐一睁眼,你就会发现,玻璃窗外,或者屋顶上,准有猫在那儿趴着——这些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因为它们感觉到你在这儿有好东西,气场好,结果都来了,比人还有诚意。但万一猫“哇”一声大叫,也很吓人,所以“手一支”的要求就是要掐诀或者结印。

那么,肘部的要求是什么呢?首先要“沉肩附肘”,像修行中要两手抱球一样,要附肘,这就有气场了。抱的这个球直径最好别超过三拳,否则气就断了,要在三拳之内才好;要松肩,做抱球的姿势,先往下沉一下,沉肩坠肘两手抱球。

大家看钳工,拿板锉锉一块方铁的时候,是左腿弓,右腿绷;锻工抡大锺打铁的时候,是坠肘的,不然气就断了,肯定干不了几下就得大喘气。所以,肘要坠,肩要沉。

其实,腕要提。手部的手腕是提劲儿的,这个叫“坐腕”,从腕指要扣,指根要塌,手心要空,虎口要圆。大家看过颐和园的狮子没有?颐和园门口的铜狮子,公狮子用爪子玩一个绣球,它要一用力,这个绣球就破了,它不用力,这个绣球就滚了;母狮子按着一个小狮子,它一用力,这个小狮子就受伤了,它不用力,这个小狮子就溜了。这个就是修道中所说的手部秘诀——就是指尖扣,指根塌,手心空,虎口圆。坐腕,这就是秘诀,是对“手一支”的要求。

那么“脚一支”、“腿一支”的要求是什么?修道要排病气,这时候对脚的要求是这样的:

首先,要脚掌内扣。脚掌一内扣,自然会敛臀、曲膝裹裆,臀胯自圆,同时会有一股气包围。所以脚要跟肩一样宽,然后脚内扣,这个很重要。脚内扣要有空的感觉,脚掌心空,人的病气才能不断的排出去。人体排病气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脚心,一个是腋窝。感觉脚入地三尺,病气就下沉了。另外,我们平常都站成八字,力量压在外侧,内侧通不过去,肾经走内侧,因而肾气不通。所以修道不能站八字,要平直站,与肩同宽;走路也不能往外撇着脚走,修道人走路要直走,别走八字,平时如看到有人走路八字脚,此人老年必孤独。

其实,是脚趾分开。这么一站,好像每一个脚趾是张开的,其实你穿着鞋怎么能完全张得开?但是感觉是张开的。站桩就这样站,最好盘坐时也一样,好像自己坐在高凳上,让膝盖与脚尖垂直,不能膝盖超过脚尖。还要想像有块白布,把你的裆部包起来了,就是我刚才讲的“曲膝裹裆”。站的时候,微微前倾一点,提一下脚腕,脚腕就提起来了。这样久而久之,站出功夫以后,别人踢也踢不动,这就有些意思了。所以腿一支的要求有四点:一裆要圆;二膝盖曲中有挺,就想着要站起来的样子;三脚掌内扣;四脚平吸。

站着练的时候,如果老意想下面,会拉稀,这叫“肾水太过”,就是肾水下沉了;如果站得牙疼,或者长疮上火,眼睛有问题了,这叫“心火上头”,这是意守的位置太高了,所以修道要把握平衡,平衡最难。

我们讲“七支坐”,已经讲完了眼一支、口一支、手一支、脚一支、腰一支,大家现在知道了,腰要挺直,任何时候腰要保持正直,身正为养生第一法。现在比较难的,就是颈与肩,颈一支,肩一支最难。

有一年,我到瑞士讲课,讲到肩一支、颈一支的时候,当时在座的全是外国人,他们说我们听过。我问谁给你们讲过?说是有一个澳大利亚的歌剧演员讲的。这位歌剧演员怎么修起道来了?原来这位歌剧演员名字叫亚历山大·意,他32岁那年有一天唱歌的时候忽然唱不出来了,他很痛苦,这是他的职业啊!

他唱不了了,于是回家对着镜子研究,他发现:每当他收颈、藏喉、头一顶,就唱出来了,他很惊奇。此后,他就不唱歌剧了,就用这方法给人治疑难病。他在欧洲、美洲行医达四十年之久,他一般见病人讲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你脖子要放松。比如病人来了,有一种病,尿床,亚历山大自己也尿床,三十多岁了还尿床。病人来了以后,躺着或者坐着、站着都可以,亚历山大第一句话就是,我脖子一定要放松,不能绷着。这不行,因为一绷紧了,气就不通了,所以脖子要放松。第二句话是下巴内收,头轻轻地向上顶,向前一点一点地顶,别使劲,不要让脖子僵。“脖子不能僵”这一点非常重要,脖子要松。要能够转动,头向上、向前轻轻顶,一点一点地顶,这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是感觉你的背慢慢地长宽了,腰和头要拉直,就像是一个十字架,身长高了,背长宽了,就这么三句话。

他就用这三句话,用这套语言导引的办法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他的影响还不小,欧洲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知道脖子要松,下巴要内收,头要顶。为什么下巴要内收呢?为什么脖子要松?因为下巴一内收,我们脑后的玉枕窍就开了。玉枕窍是我们的上丹田窍相对的地方,在脑后叫玉枕窍,实际上是人的延髓所在,它平时是关着的。玉枕窍是特别窄的,所以又称之为“关”。那么开它的方法是什么?已经让它平展。平常人颈一紧、头一仰,脑后玉枕窍就关闭了,现在一收下巴,头轻顶,脑后就平展了,这个叫“开玉枕”。玉枕窍又叫“神窍”,它是“出神”的地方。庙里、教堂里我们看佛像、神像,它们的脑后有个光圈,基督教叫“圣光”,佛教叫“觉明”。开玉枕窍要收下巴,可是你一收下巴,脖子紧了,这不行,脖子还不许紧,这就是“颈一支”的难处。

另外,人体有任督二脉。前面的脉就是任脉,“任”就是生孩子的“妊”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阳脉,任脉是总任所有阴脉,这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气脉。相比较而言,督脉不好打通,任脉好打通,尤其是女人容易打通。那么通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收颔藏额,而且脖子不能僵,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动,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在脖子下;有这个动作以后,你就有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这就是任脉打通了。

脑后这个位置叫玉枕,是最能通的关。人背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尾闾是最好通的,所以形容它为羊车,要慢、要柔、要等;形容夹脊为鹿车,要快;最难通过的就是玉枕关,这里面是延髓,非常狭窄,不容易通过,于是古人就叫它“牛车”,意思是最慢、最难、最负重。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说“常驭白牛车”,什么叫“常驭白牛车”呢?因为玉枕窍不容易通过,所以修道的人在没有通过督脉,过不去的时候,就想象有一条带子绷在脑门上,拉着一辆牛车爬坡,这一爬坡,玉枕窍就通了,这就是窍门。为什么叫白牛车,黑牛车不行吗?白指的是西方庚辛金,在正统道家看来,人体的背后就叫西方,五行属金,人体正面五行属木,因此通玉枕是从后面用带子拉着牛车爬坡,所以修到这里的人,往前一感觉,往前一拉,牛车就上去了,这就叫“常驭白牛车”,这是通玉枕窍的窍门。而后修道的人就出现了“神光”了,西方人叫“人体辉光”,它的奥妙是你打开了玉枕窍,所以要收颔藏额,后脑平了,玉枕也就开通了。有四面放光的感觉,很妙。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而修道的人应当读《西游原旨》,这是王重阳“全真七子”中的邱长春邱真人写的。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给了唐三藏三个紧箍咒。那么菩萨为什么给他紧箍咒呢?是怕孙悟空捣乱。孙悟空是什么?孙悟空是“心猿”,就是佛家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里边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乱想,所以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西天了,我们一想纽约就到纽约了,一想月球就登月了。人的第六识没有修成正果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人胡思乱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大部分时间不过是个“性”,性欲的性。所以“心猿”孙悟空手里拿着个金箍棒,金箍棒是什么?原先叫“定海神针”。这枚针平时藏于海底,定住“东海”,一旦被孙悟空拿走,那就要它大就大,要它硬就硬,要它软就软,这都什么意思啊?男人的男根,平时缩在下阴(下阴也叫“海底”,佛教密宗叫“海底轮”,这是海的“底”,前后联系,其实就是“东海的底”),这“神针”在东海的底定住东海,可不就是“定海神针”吗!为什么定住“东海”,而不是“西海”?因为太阳东升,东方主生气,生生不已,所以此“东海”又叫“气海”,储存“生气”的海嘛,就这么简单。然后孙悟空来了,人开始胡思乱想了,一想就想到性,于是“神针”就成“如意金箍棒”了;“如意”是大小软硬变化多端,“金箍”不过就是一圈包皮箍着。那么孙悟空不用它的时候怎么办?道书《西游原旨》说是“藏在耳朵里”了,肾开窍于耳,不过就是放到肾窍里。

我们现在明白了,长春真人邱处机写的《西游原旨》其实全是写怎么修道的,但没有人给你们讲明白,你们只好当神怪小说看;即使讲明了,你们又“哈哈哈”,下士闻道,大笑之。学心理学的人知道,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潜意识、无意识总是离不开“性”,他一说就“科学”得不行了,其实我们古人早知道人性是这样。

那么人的意识——心猿孙悟空总往“性欲”这里跑,总要玩耍金箍棒,怎么办呢?观世音菩萨通过唐僧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咒。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条箍子在头上这么一紧,人是不是有头皮一张、两眉展开的感觉?如果这条紧箍咒越来越紧,人的头皮越来越张开,就能克服修道人的胡思乱想,这个就是修道的一个秘诀,就叫“展慧中”。慧中一展,胡思乱想就停住了,这就是奥妙,这就是降伏胡思乱想的办法。修道的时候胡思乱想怎么办?不要紧,抬头皮把头皮张开,别使劲,微微的,然后眉开嘴笑,展开“慧中”,一展开慧中,你的胡思乱想就断了。

前面我们讲过收颔藏额开玉枕窍,也就是开神窍。这个办法是开上丹田窍,也叫开意窍,也叫“展慧中”,也就是展眉开颜,一展慧中,就把上丹田窍打开了;展慧中,眉开了,嘴自然是笑口常开。佛像是面带慈祥的,如果佛像闭紧了嘴可就不是面带慈祥了,所以修行人嘴不能紧闭,嘴要微张,除非你在“升阳火采药”的时候,要紧闭。嘴微张,牙轻扣,知要卷,听耳韵;耳朵叫“听耳韵”,实际上就是返听,好像在听耳内的韵律。

在长春真人邱处机写的《西游原旨》里,观世音菩萨当时送给唐三藏三个紧箍咒,不是一个,但是《西游记》为了简化它,就只剩一个紧箍咒了。那么修道的人,这三个紧箍咒的用处在哪儿?第一个是展慧中,第二个是展肩膀,第三个紧箍咒用在胯上。

所以修炼的时候,修道人的身体就形成这样一个形状:背张开来像弓,这是弦;我们平时的脊背中间有条沟,这么一戴紧箍咒,这么一合手,背是平的,夹脊窍也就开了。肩戴紧箍咒,展开夹脊窍,感觉自己的背宽了,背圆了,背张开了。修炼的时候,一颔首,玉枕接通;夹脊也要通,气才能通过,否则它过不去。这是肩一支。实际上还有胯一支,也得戴紧箍咒,这叫“敛臀”。这是第三个紧箍咒,带胯、上敛臀、挽胯,这个以后我们再细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