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外奇穴图解

 建极殿大学士 2016-04-22
经外奇穴图解 (flash图解)  

    头部穴位图解 (16穴)  胸部穴位图解 ( 5穴)
 背部穴位图解 (28穴)  腹部穴位图解 (15穴)
 上肢穴位图解 ( 8穴)  手部穴位图解 (14穴)
 足部穴位图解 (20穴)  头顶穴位图解 (11穴)
 腿部穴位图解 (10穴)  侧胸部穴位图解( 6穴)
 手掌穴位图解 (14穴)  足底穴位图解 (10穴)
 口内穴位图解 ( 6穴)  

       经外奇穴:腧穴分类名,简称奇穴。“奇”是相对于“常”而言的,即以十四经经穴为常,它是指既有定名,又有定位,临床用之有效,但尚未纳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零散记载,如《素问·刺症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甚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经外奇穴分布比较分散,但与经络仍有密切联系,如印堂与督脉,太阳与三焦等。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随着针灸学术的发展,现代的一些新穴,诸如阑尾穴、球后穴等,亦入经外奇穴之列。

安眠穴 八风穴 八关穴 八邪穴 百虫窝穴 伴星穴 板门穴 鼻交頞中穴 鼻流穴 鼻通穴 臂间穴 长谷穴 臣觉穴 崇骨穴 唇里穴 大包穴 大骨空穴 大指甲根穴 带脉穴 胆囊穴 当阳穴 地合穴 地神穴 定喘穴 独阴穴 端正穴 夺命穴 耳尖穴 二白穴 二人上马穴 凤眼穴 关仪穴 海泉穴 鹤顶穴 洪音穴 后腋穴 虎口穴 极泉穴 夹承浆穴 夹脊穴 颊里穴 肩头穴 接脊穴 金津穴 京门穴 经中穴 睛中穴 颈百劳穴 颈臂穴 灸痨穴 灸哮穴 巨阙俞穴 聚泉穴 绝孕穴 口内点 髋骨穴 阑尾穴 肋头穴 里内庭穴 利尿穴 淋泉穴 陵后穴 龙颔穴 龙玄穴 闾上穴 落枕穴 拇趾里横纹 内踝尖穴 内庭穴 内迎香穴 颞颥穴 女膝穴 痞根穴 脐上脐下穴 脐中四边穴 气端穴 气门穴 牵正穴 球后穴 拳尖穴 乳上穴 三角灸穴 散笑穴 上廉泉穴 上明穴 上迎香穴 失眠点 十七椎穴 十王穴 十宣穴 手踝穴 手逆注穴 四缝穴 四横纹穴 四神聪穴 抬肩穴 太阳穴 提托穴 外踝尖穴 外劳宫穴 维胞穴 维道穴 尾穷骨穴 胃肠点 胃管下俞穴 胃上穴 五虎穴 五枢穴 膝旁穴 膝眼穴 下极俞穴 下腰穴 小儿龟胸穴 小骨空穴 小指尖穴 新建穴 新设穴 胸膛穴 悬命穴 血压点 燕口穴 羊矢穴 阳刚穴 腰奇穴 腰痛点 腰眼穴 翳明穴 印堂穴 营池穴 鱼腰穴 玉液穴 渊腋穴 泽前穴 辄筋穴 治喘穴 中魁穴 中泉穴 肘尖穴 肘椎穴 竹杖穴 浊浴穴 子宫穴 足心穴

       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指压疗法 常识篇 急救篇 美容篇 精神篇 治疗篇 



头部穴位图解

头部穴位
鼻交頞中穴、鼻流穴、地合穴、洪音穴、睛中穴、颈臂穴、颞颥穴、散笑穴、上明穴、上廉泉穴、燕口穴、翳明穴、牵正穴、安眠穴、夹承浆穴。

补充:廉泉穴。(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鼻交頞中穴
位置:位于鼻背部正中线,鼻骨基底之上方鼻骨间缝中。
作用:平肝息风,清利湿热。
主治疾病:头晕、肝病、癫痫、猝倒、脑溢血、脑震荡、不省人事、口噤、健忘、善睡、角弓反张、面风如虫行、黄疸。

洪音穴
位置:位于颈前部,甲状软骨切迹上凹陷(廉泉穴)两侧旁0.5寸处。
作用:清利咽喉,止咳平喘。
主治疾病: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音嘶哑、喉部刺痒、声带疾患及咳嗽、多痰、癔病性失语、舌肿大。

散笑穴
位置:位于面部,鼻唇沟之中点处。
作用:通利鼻窍,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鼻塞、急性鼻炎、颜面疔疮、颜面组织炎、面神经麻痹。

上廉泉穴
位置:位于颈前正中,下颌骨下1寸处。
作用:清音利喉,疏风泄热,清咽利舌。
主治疾病:舌强、舌面溃疡、舌下神经麻痹、流涎、语言不清、哑证、失语、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咽炎、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障碍。

胸部穴位图解

胸 部 穴 位
乳上穴、胸膛穴、龙颔穴、肋头穴、小儿龟胸穴。

补充: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乳上穴
位置:位于胸部,在锁骨中线上,第四肋间隙直上1口寸处(1口寸即两口角间距离)。
作用: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主治疾病:乳痈妬乳,肋间神经痛。

胸膛穴
位置:位于胸部,两乳头之间,胸骨体的两侧缘,与乳头相平处。
作用:宣肺止咳,和胃降逆,温通胸阳。
主治疾病:咳嗽、喘息、咳血、吐血、呕吐、食不下、咽干、噎膈、食管痉挛、胸痹、心悸、怔忡、背痛、乳痈、少乳、消渴。

龙颔穴
位置:位于胸部,胸骨中线,当胸骨剑突直上1.5寸处。
作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主治疾病:胃脘寒痛、噎膈、呕吐、喘息、胸痛。

肋头穴
位置:位于胸骨两侧,平第二及第三肋骨头上缘处,左右共4穴。
作用:止咳平喘、化痰散结。
主治疾病:咳嗽、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呼吸困难、症瘕、呃逆、肋间神经痛。

背部穴位图解

背部穴位
臣觉穴、崇骨穴、后腋穴、夹脊穴、肩头穴、接脊穴、颈百劳穴、灸痨穴、灸哮穴、巨阙俞穴、淋泉穴、闾上穴、痞根穴、十七椎穴、尾穷骨穴、胃管下俞穴、下极俞穴、下腰穴、新设穴、血压点、阳刚穴、腰奇穴、腰眼穴、肘椎穴、竹杖穴、浊浴穴。

补充:长强穴、定喘穴。
经典穴位推荐
夹脊穴
位置: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左右两侧共34穴。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气血。
主治疾病: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胸1~胸3治疗上肢疾患;胸1~胸8治疗胸廓及胸腔内脏疾患;胸6~腰5治疗腹腔内脏疾患;胸11~腰5治疗腰骶疾患;腰2~腰5治疗下肢疾患。

颈百劳穴
位置:位于项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计二穴。
作用:滋阴清热,养肺止咳,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颈项部扭挫伤,神经衰弱等。

十七椎穴
位置:位于腰骶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冲任。
主治疾病: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或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坐骨神经痛、转胞、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月经不调、肛门疾患等。


腹部穴位图解


腰眼穴
位置:位于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作用:强腰健肾,养阴润肺。
主治疾病:痨瘵(痨病)、传尸、羸瘦、消渴、虚劳、急性腰痛、慢性腰痛、腹痛、尿频、遗尿、肾下垂、睾丸炎、腰椎骨质增生、腰部软组织损伤、小腹痛、妇科疾患等。

腹部穴位
长谷穴、经中穴、绝孕穴、利尿穴、脐上脐下穴、脐中四边穴、气门穴、三角灸穴、提托穴、维胞穴、维道穴、胃上穴、五枢穴、羊矢穴、子宫穴。

补充: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脐上脐下穴
位置: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0.5寸与脐下0.5寸处。
作用:补益肝肾,理气调肠。
主治疾病:腹部膨胀、肠鸣下痢、肠炎、腹直肌痉挛、水肿、疝气、小儿陷囟、囟门不合、妇科病。

脐中四边穴
位置:位于腹部,脐中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包括水分穴、阴交穴两穴)。
作用: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息风止痉。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扩张、痢疾、疝气、小儿暴痫、一切痉挛性病症、水肿、食物中毒。

三角灸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作用:调理气机,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疾病:绕脐痛、腹痛、冷心痛、肠炎泄泻、胃痉挛、疝气偏坠、奔豚气绕脐上冲、妇人不孕、两丸蹇塞、狐疝。

子宫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正中线,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
作用:调经止带,理气和血,升提下陷。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子宫下垂(脱垂)、崩漏、阴挺、痛经、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血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臌胀虚肿、腰痛、阑尾炎等。

上肢穴位图解

上肢穴位
臂间穴、夺命穴、二白穴、龙玄穴、手逆注穴、泽前穴、肩前穴、抬肩穴。

补充: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夺命穴
位置:位于上臂桡侧,肩峰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
作用:苏厥开窍,通络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晕厥、针刺中晕针反应、失神、腹痛、腹膜炎、上臂酸痛、目眩、丹毒、紫白癜风。

手逆注穴
位置: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腕横纹上6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安神定惊,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癔病、狂痫、哭泣、前臂疼痛、上肢麻痹或痉挛、胸胁痛。

二白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一侧2穴。
作用:清肠利湿,理气止痛。
主治:痔疮、脱肛、漏疮或痛或痒或下血、里急后重、前臂疼痛、胸胁痛。

泽前穴
位置:位于肘臂部,肘横纹桡侧端下1寸,正对中指处。
作用:舒筋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疾病: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手部穴位图解

手部穴位
八邪穴、大骨空穴、大指甲根穴、落枕穴、虎口穴、拳尖穴、十王穴、手踝穴、外劳宫穴、五虎穴、小骨空穴、腰痛点、中魁穴、中泉穴。

补充: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八邪穴
位置:位于手指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两侧共八穴。
作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烦热,头痛,项痛,咽痛,齿痛,疟疾,毒蛇咬伤,破伤风,鹅掌风,手指麻木,手指拘挛,手背红肿等手指关节疾病。

外劳宫穴
位置:位于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
作用:通经活络,祛风止痛,理气和中。
主治疾病:颈椎病、头项强痛、落枕、偏头痛、手指麻木、五指不得屈伸、手背红肿、颈椎综合征、肩背痛、腹痛、腹泻、小儿消化不良。

小骨空穴
位置:位于手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作用:利窍通关,清热泻火,通络止痛,明目去翳。
主治疾病:目翳、炫弦风眼、目赤肿痛等眼病;耳聋、喉痛、咽喉炎、掌指关节痛。

中泉穴
位置:位于手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作用:理气宽胸,调和气血。
主治疾病:胃痛(胃脘疼痛)、吐血、胸闷(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咳嗽、气喘、胃痉挛、心痛、腹中诸气痛、腹胀、中风、脑溢血、掌中热、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或麻痹、目翳、癔病、疝气痛。

足部穴位图解

足 部 穴 位
营池穴、外踝尖穴、内踝尖穴。

补充:京骨穴、至阴穴、金门穴、照海穴、然谷穴、大钟穴、昆仑穴、仆参穴、束骨穴、足通谷穴、太溪穴、水泉穴、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营池穴
位置:位于足部,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两穴,左右共4穴。
作用:调经止带,理血和营。
主治疾病:赤白带下、月经过多、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肠出血、大小便不利、足跗关节炎。

外踝尖穴
位置:位于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
作用: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牙痛、扁桃腺炎、腓肠肌痉挛、小腿外侧肌群痉挛、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脚气、小便淋沥、小儿重舌、白虎历节风。

内踝尖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面,当内踝的凸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牙痛、扁桃体炎(乳蛾)、伤寒发热、脚气、小腿内侧肌肉群痉挛、腓肠肌痉挛、白虎历节风痛、小儿不语、霍乱转筋。

太溪穴
取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头顶穴位图解

头顶穴位
四神聪穴、当阳穴、伴星穴。

补充: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四神聪穴
标准定位:位于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当阳穴
位置:位于头前部,当正视时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处。
作用:袪风明目,宁神定志;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疾病:感冒、鼻塞、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炎、猝不识人、癔病。

伴星穴
位置: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上星穴)再旁开3寸处。
作用:安神活络。通利鼻窍。
主治疾病:癫痫、眩晕、偏头痛、鼻息肉。

囟会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 。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腿部穴位图解

腿部穴位
髋骨穴、鹤顶穴、关仪穴、陵后穴、内膝眼穴、胆囊穴、阑尾穴、八风穴、内踝尖穴、外踝尖穴。

补充: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髋骨穴
位置:位于大腿前下部,髋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左右各旁开1.5寸处,每侧两穴,共计4穴。补: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
作用:袪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膝关节红肿疼痛、历节风痛、鹤膝风、下肢萎弱无力、瘫痪、脚气等下肢疾患。

鹤顶穴
位置:位于膝部前面,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作用:通利关节;袪风除湿,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鹤膝风、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脚气等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内膝眼穴
位置:在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左右共计4穴。补:分内膝眼穴、外膝眼穴(即犊鼻穴)。
作用:祛风除湿,舒筋利节,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膝关节酸痛、鹤膝风、膝关节痛、下肢麻痹、腿痛、下肢萎软无力、脚气、中风、腹绞痛、疥癞、腰部扭伤。

阑尾穴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髌骨中线下5.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
作用: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清肠调中,理气通络。
主治病症: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炎、胃脘头痛、消化不良、偏坠木肾、七疝、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下垂。

侧胸部穴位图解

侧胸部穴位
渊腋穴、辄筋穴、大包穴、章门穴、京门穴、带脉穴。

补充:以上穴位非经外奇穴,而作为本站穴位补充而最后整理所致。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渊腋穴
位置:位于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作用:理气宽胸,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恶寒,发热,咳嗽,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马刀侠瘿。现多用于腋下淋巴结炎,胸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辄筋穴
位置:位于侧胸部,当腋中线前1寸,横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作用:降逆平喘,理气止痛,疏肝和胃。
主治疾病:胸肋痛,气喘,喘息,支气管哮喘,呕吐,痢疾,吞酸,多涎,胸满不得卧、不得眠,预言涩滞,腋肿,胸膜炎,肩臂痛,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现多用于腋下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

大包穴
位置: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作用: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带脉穴
位置: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作用:健脾利湿,调经止带,益肾强腰。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阴挺,腹痛,疝气,偏坠,腰胁痛,腹胀,里急后重,瘫痪,下肢无力。(附:阿是穴)

手掌穴位图解

手掌穴位
地神穴、凤眼穴、十宣穴、四缝穴、四横纹穴、小指尖穴、口内点、胃肠点。

补充:劳宫穴、少商穴、鱼际穴、少府穴、大陵穴、中冲穴。(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十宣穴
位置:位于手十指尖端,距爪甲游离缘约0.1寸,左右两手共十个穴位。
作用:开窍苏厥,清热止痉,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用于急救:昏迷、晕厥、休克、中暑、癫痫发作、癔病、小儿惊厥、中风等。用于各种热证:热病、咽喉肿痛、急性咽喉炎、重舌肿胀、口内生疮、瘰疬、痈疽、目赤肿痛、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以及乳蛾、小儿惊风、指端麻木、截瘫、吐泻、霍乱、疟疾等。

四缝穴
位置:位于两手2~5指的掌面,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每侧四穴。
作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止咳驱虫。
主治疾病:小儿疳积、小儿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指病等。

凤眼穴
位置:位于手拇指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明目利窍,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夜盲、目生白翳等一切目疾、五指麻木、屈伸不利、心腹烦满。

小指尖穴
位置:手小指之尖端,距爪甲0.1寸处。
作用:止咳平喘,清热利湿。
主治疾病:百日咳、支气管哮喘、黄疸、疝气、消渴。

足底穴位图解

足 底 穴 位
八风穴、独阴穴、气端穴、足心穴、女膝穴、失眠点、里内庭穴、拇趾里横纹。

补充:内庭穴、涌泉穴。(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八风穴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每侧5穴,左右两侧共8个穴位。
作用:舒筋活络,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牙痛、疟疾、胃痛、足跗肿痛、毒蛇咬伤、脚弱无力、足趾青紫症以及末梢神经炎、头痛、月经不调等。

独阴穴
位置:位于足底部,第二趾骨远端趾间关节的中点处。
作用:调理冲任,活血调经,理气止痛。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阴痛、阴肿挺出、难产死胎、胞衣不下、女子干哕、呕吐、腹部疼痛、胃痛、胸胁痛、猝心痛、疝气、吐血。

气端穴
位置:位于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两侧共10个穴位。
作用:开窍苏厥,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中风急救、脑出血、脑血管病急救、足趾麻木、足背红肿、足痛、脚气、麦粒肿。

女膝穴
位置:位于足后跟,跟骨中央,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
作用:安神定惊,利窍泄热,行气通络。
主治疾病:惊悸、癫狂、齿疾、牙槽风、齿龈炎、齿槽脓疡、气逆、吐泻转筋。

口内穴位图解

口内穴位
悬命穴、聚泉穴、金津穴、玉液穴、海泉穴、唇里穴。

补充:返回目录。
经典穴位推荐
悬命穴
位置:位于口腔前庭,上唇系带中央。
作用:苏厥醒神。
主治疾病:神昏谵语、癫狂、小儿惊痫、猝中恶、神识错乱。

聚泉穴
位置:位于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作用:利窍通关,止咳平喘;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主治疾病:舌强、舌缓、舌肌麻痹、味觉减退,食不知味、久咳不愈、支气管哮喘、消渴。

金津穴、玉液穴
位置:位于口腔内,舌下系带两旁之静脉上。左侧称金津,右侧称玉液。
作用:利舌洪音,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主治疾病:舌肿、舌强、舌炎、失音、聋哑、喉炎、咽炎、热病、呕吐、口疮、口腔溃疡、乳蛾、疮疡、绞肠痧、腹泻、漏经、急性扁挑体炎、消渴。

海泉穴
位置:位于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作用:通利舌窍,清热降逆;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疾病: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痹、高热、单乳蛾、呕吐、呃逆、腹泻、腹痛、消渴。

唇里穴
位置:位于口腔前庭部,下唇粘膜上,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
作用:利窍通关,清热泻火。
主治疾病:口噤、口臭、口腔炎、齿龈炎、面颊肿痛、寒暑温疫、肝病。


中国的医学,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穴道的效果。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气血不顺百病生”的句子。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穴位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穴道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通过给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穴道疗法的目的了。穴道疗法对疾病极高的治疗效果已广泛地被现代医学所证实。按照不同刺激穴道方法,进入下面相应专栏。 中医人体穴位分类 腧穴的分类方法
(一)经脉分类法
经脉分类法,即根据十四经脉循行路线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经脉之间的联系。每条经脉都有若干腧穴归属其下,如手太阴肺经左右各有11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有20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有45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各有21穴,手少阴心经左右各有9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有67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有27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有9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穴,任脉24穴,督脉28穴。
(二)部位分类法
部位分类法,即根据人体解剖位置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所在部位之间的联系。历代医家对人体部位的划分虽不尽相同,但一般多以头面颈项、胸膺胁腹、肩背腰尻、腋胁侧腹、四肢内外等为基准。部位分类法涉及全身所有体穴,既包括经穴也包括经外奇穴。(本站上面flash图解即是)
(三)功效分类法
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将十四正经的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根据其主要功效加以分类,分别归属于解表穴(12穴)、清热穴(85穴)、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消食导滞穴(16穴)、益气壮阳穴(28穴)、补阴穴(9穴)、温里穴(13穴)、平肝息风穴(15穴)、理气穴(49穴)、理血穴(10穴)、调经止带穴(26穴)、利水通淋穴(15穴)、安神穴(19穴)、开窍苏厥穴(28穴)、利窍穴(63穴)、袪风除湿穴(12穴)、舒筋活络穴(54穴)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此分类法,不仅可供针灸等专业人员参考,还特别适用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医生根据中医辩证的结果而选用相应的腧穴,使其能够快捷、便利、准确地掌握针灸、按摩等手段治疗疾病。本站此栏采用此法。

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本站共整理512个穴位,其中包括一百多个常用经外奇穴及新穴。依次按照名称的音序排列,以便于网友检阅(共分两页)。除此之外,又整理了近千个穴位别名,依次附在每个穴位之后。中医书籍中,有关针灸、按摩等古籍很多,但相应的别名也层出不穷,众多的别名其实对应的只是同一个穴位,很多初学者都曾被其所困扰过,这正是本站整理该专栏的初衷。此栏中的穴位别名参考了几本权威的中医针灸腧穴等书籍及辞典,最后汇总而成。补充说明一点:有些穴位的别名虽然相同,但并非就是同一穴位,这是由于不同朝代的医师对某些穴位的命名等多种因素所致,请注意区别。进入……

人体穴位取穴窍门
若找到穴位图中所提及的穴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位在。请细节参阅“寻找穴位的诀窍”一文。
另外,本站在穴位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位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位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另注:拇指同身寸:即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纹作为1寸。)
安眠穴-头部颈部穴位图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安眠穴

〖类属〗头颈部奇穴。
〖标准定位〗在颞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乳突下陷中(翳明穴)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俯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头夹肌。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头夹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到配。
〖功用〗安神定志,平肝潜阳。
〖主治病症〗1、失眠,烦燥,心悸,头痛,眩晕,高血压,耳鸣,耳聋,神经性头痛等。
 2、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癔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应用〗
 失眠:安眠、内关穴、三阴交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精神分裂症:安眠、人中穴、大椎穴、陶道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眩晕:安眠、曲池穴、丰隆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示意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八风穴-足底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八风穴

(Bā fēng) (《针灸大成》) 〖类属〗下肢部奇穴(Ex-LE)。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每侧5穴,左右两侧共8个穴位。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三、四趾的趾长、短伸肌腱。分布有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在趾骨小头间前跖骨间肌中,有趾背动脉及静脉。
〖取穴方法〗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于足1~5趾各趾间缝纹头尽处取穴。
〖作用〗舒筋活络,清热解毒。
〖主治疾病〗牙痛、疟疾、胃痛、足跗肿痛、毒蛇咬伤、脚弱无力、足趾青紫症以及末梢神经炎、头痛、月经不调等。
〖刺灸法〗向上斜刺(足背方向)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出血;可灸,艾炷炙1~5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配伍应用〗
 下肢及足趾麻木:配陵后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附录〗别名:八冲穴、阴独八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四横纹穴-手掌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四横纹穴

〖类属〗上肢部奇穴(Ex-UE)。
〖取穴方法〗位于手掌部,第二、三、四、五,近侧指节横纹中点,左右手各4穴。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胀,腹泻,丹毒,小儿百日咳,遗尿。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缝,奇穴,……主治小儿消耗症,轻症点刺挤出血液,重症挤出黄色透明粘液,据称针后二、三天即有显著效果。” 八关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相邻两指之指蹼缘。左右手各4穴。
〖主治疾病〗疟疾,大热,睛痛,指痛。
〖备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目疾,眼痛欲出,赤,大刺八关。”《景岳全书》:“八关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八关,奇穴。……刺出血。主治疟疾。”
板门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掌部,第一掌骨基底桡侧缘内一寸处(即位于鱼际穴内一寸)。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气促,气攻,咽喉肿痛,齿痛,扁桃体炎。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板门,在指节下五分……。板门推向横纹主吐。横纹推向板门,主泻。”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八邪穴-手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八邪穴

(Bā xié)(《医经小学》) 〖类属〗上肢奇穴(Ex-UE)。
〖位置〗位于手指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两侧共八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有掌骨间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在第1~5指间的缝纹端,或手指蹼缘上赤白肉际中点处取穴。
〖作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烦热,头痛,项痛,咽痛,齿痛,疟疾,毒蛇咬伤,破伤风,鹅掌风,手指麻木,手指拘挛,手背红肿等手指关节疾病。
〖刺灸法〗针尖向上斜刺,进针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艾炷炙3~5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配伍应用〗
 手指麻痛:配三间穴、后溪穴(《中国针灸学概要》)。
 手足拘挛:配足临泣穴、中渚穴、尺泽穴、绝骨穴、阳溪穴、阳陵泉穴(《针灸大成》)。
 破伤风:配后溪穴、承浆穴、合谷穴、外关穴、四关穴(《针灸大成》)。
〖附录〗别名:八关大刺穴、八关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百虫窝穴-下肢穴位图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百虫窝穴 bǎai chóng wō (Ex-LE)

(请参阅“血海穴”穴位取穴法)
〖类属〗下肢部奇穴(Ex-LE)。
〖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该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分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动脉、静脉。
〖功用〗祛风活血,驱虫止痒,清热利湿。
〖主治疾病〗1、蛔虫病。 2、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下部生疮、疳积、臌胀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应用〗
 荨麻疹:配曲池穴、血海穴(《新医学》1975年第四期,199页)。
 疥疮、癣疮:配曲池穴、合谷穴、间使穴、大陵穴、足三里穴、委中穴、行间穴(《针灸逢源》)。
 疳积:配四缝穴、三焦俞穴、胃俞穴、中脘穴(《针灸学概要》)。
 臌胀、虫鼓:配中脘穴、内庭穴、三阴交穴(《针灸学概要》)。
〖附录〗别名:血郄、百虫窠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示意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伴星穴-头顶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伴星穴

(Bàn xīng xué)(《奇穴治疗诀》) 〖类属〗头颈部奇穴(Ex-HN)。
〖位置〗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上星穴)再旁开3寸处。
〖解剖〗在枕额肌中,布有眶上神经及面神经的颞支。
〖取穴方法〗仰靠或仰卧位,在头部中线,人前发际1寸再旁开3寸处取穴。
〖刺灸法〗沿皮刺0.3~0.5寸;艾炷炙1~3壮,或艾条炙3~5分钟。
〖作用〗安神活络。通利鼻窍。
〖主治疾病〗癫痫、眩晕、偏头痛、鼻息肉。
〖配伍应用〗
 鼻息肉:配上星穴(《备急千金要方》)。
〖附录〗别名:夹上星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鼻交頞中穴-头部穴位图解

鼻交頞中穴

(Bí jiāo è zhōng xué)(《千金翼方》) 〖类属〗头颈部奇穴(Ex-HN)。
〖位置〗位于鼻背部正中线,鼻骨基底之上方鼻骨间缝中。
〖解剖〗在降眉间肌中;布有滑车上神经和面神经。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以指从眉心沿鼻茎按下,至鼻骨最高处微上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平刺,针尖向上、下分别透刺印堂穴、素髎穴,进针0.3~0.55寸;艾炷炙1~3壮,或艾条炙3~5分钟。
〖作用〗平肝息风,清利湿热。
〖主治疾病〗头晕、肝病、癫痫、猝倒、脑溢血、脑震荡、不省人事、口噤、健忘、善睡、角弓反张、面风如虫行、黄疸。
〖配伍应用〗
 脑溢血:鼻交穴、中泉穴(《奇穴治疗诀》)。
 角弓反张:鼻交穴、新识穴(《奇穴治疗诀》)。
〖附录〗别名:别交穴、鼻交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鼻流穴-头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鼻流穴

(Bí liú xué)(《奇穴治疗诀》) 〖类属〗头颈部奇穴(Ex-HN)。
〖位置〗位于鼻孔,鼻中隔与鼻翼间之中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及降鼻中隔肌中;布有上颌神经及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取穴方法〗正坐或侧伏位,在耳垂前方0.5寸,与耳垂中点相平处寻找结节或敏感点取穴。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前,进针0.5~1寸;艾条炙5~15分钟。
〖作用〗清热通鼻,祛风活络。
〖主治疾病〗鼻塞、鼻流浊涕、嗅觉减退、鼻炎、中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咀嚼肌痉挛。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上迎香穴-面部穴位图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上迎香穴(又名鼻通穴)(经外奇穴) 。 (Shāng yíng xiāng xué)(《备急千金要方》)
〖类属〗头颈部奇穴(Ex-HN)。
〖位置〗位于人体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鼻翼肌。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动、静脉分支;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和内眦动、静脉。
〖取穴方法〗仰靠位,在鼻唇沟上端尽处,鼻骨外下缘,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取穴。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内上方,进针0.3~0.5寸;艾条炙5~10分钟。
〖作用〗清利鼻窍,通络止痛;宣通鼻窍,疏风清热。
〖主治疾病〗鼻塞、嗅觉减退、多涕、鼻息肉、萎缩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部生疮疖、头面疔疮、头痛、感冒、口眼歪斜。
〖配伍应用〗
 慢性鼻炎:配上星穴、印堂穴、合谷穴(《针灸学》)。
 鼻旁窦炎:配攒竹穴、列缺穴(《针灸学》)。
 久流冷泪:配天府穴、肝俞穴(《备急千金要方》)。
 头面疔疮:配地合穴、插花穴、细推观穴(《奇穴治疗诀》)。
〖附录〗别名:鼻通穴、鼻穿穴、穿鼻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腧穴示意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臂间穴-上肢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臂间穴

(Bì jiān xué)(《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类属〗上肢部奇穴(Ex-UE)。
〖位置〗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五横指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旋前方肌中,布有正中神经支配。
〖取穴方法〗伸臂仰掌,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五横指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炙3~7壮,或艾条炙5~15分钟。
〖作用〗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主治疾病〗疔疮、痈疽、前臂痛。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长谷穴-腹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长谷穴

(Cháng gǔ xué)(《备急千金要方》) 〖类属〗胸腹部奇穴(Ex-CA)。
〖位置〗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5寸处。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
〖取穴方法〗仰卧位,于脐中旁开2.5寸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炙3~5壮,或艾条炙5~15分钟。
〖作用〗消食导滞,调理肠胃。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纳差、下痢、泄泻、慢性肠胃病、小儿羸瘦食不化、四肢倦怠乏力、水肿。
〖配伍应用〗
 小儿消化不良:配胃俞穴〔《中国针灸学》)。
 直肠炎:配下腰穴(《奇穴治疗诀》)。
 多汗,四肢乏力:配横纹穴(《千金翼方》)。
〖附录〗别名: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臣觉穴-背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臣觉穴

(Chén jué xué)(《备急千金要方》) 〖类属〗背部奇穴(Ex-B)。
〖位置〗位于肩胛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两手相抱,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患者中指尖所点处。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取穴方法〗正坐或俯伏位,令患者两手相抱,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患者中指尖所点处取穴。
〖刺灸法〗斜刺0.5~0.8寸;艾炷炙3~5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作用〗安神定惊,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癔病、喜怒悲泣、狂走、肩胛痛。
〖附录〗别名:巨搅穴、巨觉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崇骨穴-背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崇骨穴

(Chóng gū xué)(《针灸集成》) 〖类属〗背部奇穴(Ex-B)。
〖位置〗位于项部,第六颈椎棘突下。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
〖取穴方法〗正坐,头微前倾或俯伏,在后正中线,于第六、七颈椎棘突之间取穴。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炙5~7壮,或艾条炙10~15分钟。
〖作用〗宣肺止咳,蠲化痰浊,行气活血。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感冒、支气管炎、肺结核病、落枕、颈项强痛、癫痫、疟疾、催吐。
〖配伍应用〗
 疟疾:配大椎穴、陶道穴、太溪穴、后溪穴、间使穴、复溜穴、神门穴、章门穴、脾俞穴(《新针灸学》)。
〖附录〗别名:椎顶穴、太祖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唇里穴-口内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唇里穴

(Chún lǐ xué)(《备急千金要方》) 〖类属〗头颈部奇穴(Ex-HN )。
〖位置〗位于口腔前庭部,下唇粘膜上,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布有下颌神经;有由上下唇动脉围成的动脉环。
〖取穴方法〗正坐张口,将下唇往下掀,暴露下唇粘膜,在颏唇沟中点相对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1~0.3寸或点刺出血。
〖注意事项〗本穴禁灸。
〖作用〗利窍通关,清热泻火。
〖主治疾病〗口噤、口臭、口腔炎、齿龈炎、面颊肿痛、寒暑温疫、肝病。
〖配伍应用〗
 口噤:配机关穴、阴囊下横纹穴〔《奇穴治疗诀》)。
 肝病:配鼻交穴、胁堂穴、浊浴穴(《奇穴治疗诀》)。
〖附录〗别名:髓空穴、下颐穴。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大包穴-侧胸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大包穴

(Dà bāo)(《灵枢·经脉》) 〖类属〗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SP21)。
〖标准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取穴方法〗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3~0.5寸。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可灸,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事项〗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作用〗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配伍应用〗
 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
 食多身瘦:配脾俞穴、章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附录〗
 (1)穴名释义:本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故名大包。
 (2)别名:大胞穴。
 (3)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解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中医师。〗

大骨空穴-手部穴位图解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大骨空穴

(Dà gǔ kōng)(《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类属〗上肢部奇穴(Ex-UE)。
〖位置〗位于手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拇长伸肌腱。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和动脉。
〖取穴〗患者手掌向心,屈大拇指,于拇指关节背侧横纹中点取穴。
〖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艾炷炙3~5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作用〗明目利窍,袪风泻火;退翼明目。
〖主治疾病〗各种眼病:目翳、内障、风眩、目痛、烂眼。以及急性胃肠炎、吐泻、鼻出血。
〖配伍应用〗
 目翳:配小骨空、光明穴、太阳穴(《针灸大成》)。
 一切目疾:配小骨空穴、太阳穴、内迎香穴(《奇穴治疗诀》)。
 烂眼:配小骨空穴(《玉龙赋》)。
 吐泻:配十宣穴(《奇穴治疗诀》)。
〖附录〗别名:大骨孔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