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实证》讲座36

 天地虚怀xia 2016-04-23

《科学实证》讲座 36---清凉月老师


《科学实证》讲座 36---清凉月老师  


  20150410日(P361364

  主讲:清凉月老师

  咱们开始吧,先看精进群里咱们制作的这个实证流程示意图,咱们看这个示意图。

《科学实证》讲座 <wbr>36---清凉月老师

  整个实证过程分三步,这个图显示的第一就是在生活中,生活中处于严重的散乱状态;第二就是我们在实证中,经过这样的实证过程,我们最终证入的结果就是,如果你证的整个过程把握的非常好,那就证入了高级状态,欲界定、禅定或者如来藏等等。如果把握的不好,就堕入睡眠或者是散乱中,这就是三种状态。

  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我们需要经过两步去进行实证,就是实证的流程经过两步:第一步就是先建立潜意识的平台;第二步就是诱导潜意识向你需要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先把潜意识的平台建立起来让它发挥作用,使潜意识稳定;第二步就是诱导它,诱导它向你需要的方向发展。

  建立潜意识平台的过程,就是我们在上坐之后,首先要经历一个较为散乱的状态,也就是厌坐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潜意识平台没建成这是我们刚上坐时候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厌坐。随着实证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进入静,在静中你逐渐观不住,有时候会进入一种昏沉的状态,打瞌睡的这种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表明一点就是潜意识开始连续运作了,也就标志着平台初步建立起来了,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这个平台继续稳定,要么就是静继续稳定,但静一般是不稳定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一个昏沉,这个大家在实证中经常能体会得到。这个过程如果是利用不好,就会进入一种严重的困倦状态,也就严重的昏沉状态,这时你感觉到睡意非常的重。

  无论是静还是比较瞌睡,还是较严重的困倦,还是严重的昏沉状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潜意识非常稳定”能够连续运作。所以在这里就用绿色代表潜意识的连续运作状态,绿色的这部分就代表我们潜意识的平台建立起来了。下一步就是要引导潜意识向你需要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你想向禅定中发展,就向禅定中引导;你想向欲界定发展,就向欲界定引导。这就是第二步我们需要做的。

  在做第二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平时你的暗示不到位,也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没有形成这种自动的暗示,因为潜意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比如说你观慢动作,你观的不是很好,不能够自动的观慢动作,反而还是有意识的去观慢动作的,那么在坐上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就会对潜意识造成破坏。比如说观树叶飘落,上坐之后观你都是有意识的去观的,这种有意识思维将对潜意识造成破坏。也就是破坏你这个平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平台的情况去设置观察对象。

  设置观察对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我们所设置的观察对象,一是能够维护这个平台,维护潜意识;第二有利于引导潜意识。要完成这两个工作。

  我们在观外景的时候,在打瞌睡或者静的状态下观外景,你所设置的观察对象必须一边能够使这个平台继续发展,不对这个平台造成破坏;一边能够引导潜意识向你需要的方向发展,必须完成这两个任务。

  这就要根据平台建设的情况去设置观察对象。在静和刚开始打瞌睡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潜意识刚刚开始发挥指导作用。也就是这个平台还不是很稳固,这时候如果你设置观察对象,就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么它将打破,比如说这个吸引力不能够快速演变为潜意识,而是能够激发你的有意识思维,这是其中一种观察对象;另一种观察对象就是,你设置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你被迫的去专注。这时候你用选择性注意了,这也会破坏这个平台。

  这就需要在这个时候所设置的观察对象应该具有催眠作用的,它能够使这个平台更加的稳固。比如说你观那个水滴滴落和树叶飘落,你观水滴滴落观个十次二十次,那么这个重复的过程,重复的事情能够巩固这个平台。或者你观下楼梯,催眠师用的方法就是下楼梯,下楼梯的方法能够使静或者瞌睡状态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浓厚,这样就能维护这个平台。

  所以就是在你静或者瞌睡状态不稳定的时候,那你就必须设置具有催眠作用的观察对象,这样它一边维护这个平台,一边能够引导,引导它向着需要的方向发展。

  在维护潜意识和引导潜意识过程中,维护潜意识是基础,这个平台没有建设好,一切实证都谈不上了。而我们在实证中往往错误的是把它搞的本末倒置了,你总是希望自己马上能够形成专注,就把那个平台扔到一边去了,你把那个平台破坏了,一切引导可以说都毫无意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平台的建设情况去设置外景。

  如果你现在处于严重昏沉状态,比如说CC这个状态严重昏沉,这时候这个平台是极其稳固的,你是不可能把它破坏的,即使你现在用有意识思维也是很难破坏它的。所以这时候你唯一需要的就是,高度专注于这个外景,就是在这个外景设置上下功夫,让这个外景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个吸引力必须是一种潜意识的吸引力,它能够自动的吸引,而不是说能够诱发你的有意识思维,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你就不会睡过去。

  就像那个小学生一样,小学生观老师讲课一样,他非常困倦,但是老师讲课这个外缘他又必须观,当然这里的吸引力是一种被迫的,被迫去观察他的。总之来说它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观察对象,使你无法睡过去。

  也就是说在最困倦的时候,最瞌睡的时候,我们实证的侧重点是在外缘,在外缘的设置上,对潜意识的这个平台你根本就不用管,因为这时候你是破坏不了的。

  那么在介于二者之。就是AC之间的这一部分,就是比较瞌睡,但是还不可能睡过去,同时心也不会很散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设置的所缘就是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常见的场景,常见的场景它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它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的。也就是常见的场景无法使有意识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有利于你的潜意识能够稳定的连续运作,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走神进行实证。你心中想到什么都是慢动作,这样就能够持续地进行。

  在实证中,我们在设置观察对象的时候,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一点,就是要根据你的平台建设的情况去设置观察对象进行实证。在这里如果操作有一点错误,那你就很快失败了。

  举例来说,在A这个阶段,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它不具有催眠作用,而是能够诱发你的有意识思维,这时候你就很快打破了这个平台。比如说你搞错了,你想对那个观察对象快速形成专注,那你就必然使用有意识思维,有意识思维很快就打破了这个静,打破这个平台,也就是你是作意的,作意的去专注的。

  C这个阶段,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根本就没有吸引力,那么很快就睡过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在这些关键的点,如果你处理得好,实证就突破的非常快。

  举例来说在C这个地方,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能够诱发柔软心,使潜意识能够持续的运作,那么很快你就实证成功了。也就是在这个最困倦的时候,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因为什么?这时候你唯一的只需要专注观察对象就行,对这个平台你根本就不用管。

  B这个阶段,你如果善于联想生活中的事情,你在生活中的这种观慢动作的暗示做得非常好,在这个地方你就观想生活场景就行,心中想到什么就观什么,根本就不用什么实证的。想什么观什么,想什么观什么,随便怎么走神都是在实证中。所以就是B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在生活中你的暗示做的非常好,在吃饭、穿衣、行住坐卧你始终都是能够暗示自己安住于慢动作,而且这种暗示能够自动的发挥作用,你能够自动地安住于慢动作,同时你感觉到很舒服、很自然。那么在打坐中,你再去观察的时候就很轻松的就会证入禅定中。

  所以在B这个地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必须把生活转换为实证,这样你在B这个地方才能做得好,B这个地方如果你和生活结合不起来,实证比较难,它难的一点就是,你不能够经常地入定。

  总之来说在实证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根据这个平台的建设情况,就是潜意识的运作的情况,来机动灵活地调整观察对象,设置合适的观察对象,这三个箭头都是指向咱们这个平台的,指向潜意识的。

  它告诉我们在实证中,我们一定要始终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这一个潜意识的平台,放在它的建设上。而不能像平时那样,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的放在观察对象上,总是在想着怎样对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而丧失了平台,丝毫不再顾及平台。所以从三个箭头我们以后就可以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这种实证方法,能够始终围绕着这个平台进行实证,这样就能严格地按着实证的流程进行。

  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无论你使用任何方法进行实证,这个实证流程都是我们需要去掌握的,我们必须经过这个实证的流程。所以这个图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了解它的原理,然后在实证中去把它落实。

  接下来咱们看《科学实证》361页,

  3)斩断呼吸、斩断相续性

  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已经实现“指挥呼吸”的目的,这时候我们将发现“吸气”过程首先先“起念”,然后才能开始吸气过程,好像是我们在指挥呼吸。这种情况尤其是表现在静中,在静中大家往往不由自主的,好像呼吸没有了,隔一会突然又想起要重新呼吸,这个我们很多人都有体会的。

  接着咱们看,既然能够指挥呼吸,就能斩断呼吸。这里需要注意斩断呼吸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前面能够指挥呼吸那是在静中的,静中在静极生动之后,你会不由自主地重新呼吸,但这里重新呼吸一方面是静极生动,另一方面是身体迫使你,因为你没有真正的摆脱身体的觉受,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将迫使你重新去进行这种呼吸的运作。

  下面咱们看,要注意斩断呼吸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斩断呼吸的前提是我们已经能够高度专注于、安住于呼气的微观运动过程。也就是说斩断呼吸它是一种结果,它建立的前提就是,专注力非常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够自然的斩断呼吸,而专注是专注于某种事物,某种运动状态的,而不会去顾及结果的。也就是说你在专注地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你是不会体验得到的。比如说你专注于树叶的飘落,这个树叶飘落虽然很美好,但是你是因为专注于它的运动的,所以树叶飘落对你产生的那种美好的心境,你是根本体验不到的。

  也就说我们在入定的时候,我们是高度专注的,并不是体验它所有的那种心境。举例来说,深、悬、细、大悲等等,这种心理的特征,这是你当时在那种状态的时候,比如说在禅定中和在如来藏中你是体验不到的,只有从那种状态向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过渡的时候,你脱离了那种状态,然后你才体验到刚才你处于这样的心境。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在禅定中的时候,由于我们处于高度的专注状态,我们并不体验它的那种美景,体验它的美好,如果你侧重于体验它的美好的话,你将住于静中,无法证入禅定。

  在这里就是我们只所以能够斩断呼吸,是因为我们前面高度专注于呼吸微观运动过程,我们通过呼气的微观运动过程,使我们培养起来高度专注的专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直专注于“呼”,我们心中是有“呼”这种观念,并不知道也不体验这时候是不是斩断呼吸了,并不侧重于那个结果,如果你现在故意去体验那个结果的话,那你将很快退失。

  接着咱们再看,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还有“指挥呼吸”这种观念的时候,是不可能斩断呼吸的,因为这种观念是一种有意识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一种思维现象,而呼吸则是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现象。二者是心物一体的是一回事,因此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这种思维现象,就绝不可能断除呼吸。

  这就是我们要了解,你平时这样指挥呼吸,它仅仅只是一种暗示,你依靠这种思维功能是绝不可能断呼吸的,你要了解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流程,先通过呼吸建立这样一个潜意识的平台,同时在这里指挥呼吸它仅仅作为一种暗示去使用的,有了这种暗示,将来潜意识会自动运作的,它是依靠潜意识去断呼吸的,并不是依靠我们有意识思维去断的,那么我们的有意识思维它仅仅只是一种暗示。就像我们平时在暗示慢动作一样,它都是给潜意识提供一个发展方向,使潜意识能够按照这种暗示进行运作。总之来说还是我们刚才说的,实证要先建立这个潜意识的平台,第二步再引导它向着需要的方向发展。

  接着咱们看,由此可见,“指挥呼吸”仅仅是断除呼吸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也就是一个暗示的阶段,就像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暗示慢动作一样,它仅仅只是一种暗示,它是为潜意识服务的,为潜意识向着你需求的方向发展。你希望向禅定中发展,那你就暗示它逐渐逐渐停顿消失,有这样一个类似接近指挥的这种状态。

  接着咱们看,斩断呼吸的过程是一个在潜意识作用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我们在观察“呼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高度专注,这种状态是一种高级思维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与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是高级物质状态。也就是我们说是禅定,而呼吸是低级物质状态的一种物质功能,因此在高度专注形成后,在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后,呼吸将自动的断除。

  也就是从基本原理上来说,呼吸是身体的一种功能,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我们根据心物一体基本原理,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呼吸也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你之所以能够一直在呼吸、呼吸,你一天到晚在不停的呼吸、呼吸,那是因为你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状态一但被斩断,呼吸将立即断掉。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只要你还有呼吸的觉受,那你一定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反过来,如果你能在物质方面断掉呼吸,你将证入禅定中,或者是高级的欲界定。

  低级的欲界定也是不行的,低级的欲界定比如说一般的胎息,它也可以说是一种接近欲界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属于断呼吸的,因为高级的欲界定是专注的成分非常大,静的成分非常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断呼吸的。

  我们要了解欲界定和禅定它们的区别。欲界定它是带有静的成分的,进入欲界定的成分是两种,一种静,一种专注。根据静和专注二者比例的不同,我们把欲界天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越低的层次静的成分越大,专注的成分越小,越高的层次,静的成分越小,专注的成分越大。由于静的成分大,静是容易破坏的,因此越低的天道寿命越短,越高的天道寿命越长,我们要了解它的一个基本原理和演变关系。

  接着咱们再看,呼吸是自然断除的,而不是人为断除的,因此当呼吸断除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不可能觉知到此时呼吸断掉了。这个也是一定要掌握的。在我们证入禅定的时候,并不是说你现在感觉到自己呼吸断掉了,不是这样的,你一直专注于“呼”,你的专注力是被它吸引,专注于这个地方,至于它的结果是什么,你是丝毫不会顾及的。但是从禅定中出来的时候,突然展开呼吸,这时候你才能够体验得到。

  这就告诉我们一点,我们在实证中,有的人是在身体的气脉方面去进行实证的,身体气脉出现显著变化的时候,它能够打破你的潜意识。因为在体验身体气脉的过程中,你是处于静中,在静中才能体验得到的,身体的觉受微观的物质状态,微观的气机状态,它变化比较明显的时候会打破静。咱们很多人在身体觉受体验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你可以体验得到,有时候那种发展是非常强的,这种强烈的现象会瞬间打破静,使你处于一种愣神的状态,因为这时候你屏住呼吸了,屏住呼吸你是根本没办法主动去干什么的,你是被迫的去体验那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出现一种现象,好像呼吸断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胎息呀等等这些状态,但这些状态仅仅只是一种愣神情况下,呼吸处于一种微弱的运动现象,微弱的运动状态,它并没有真正的断。而我们证入禅定中的时候,使呼吸彻底的断掉,连微弱的运动也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接着咱们看,由此可见,在断除呼吸之前,虽然我们在体验呼吸过程,但其实实证的侧重点已经完全转为培养高度专注的专注力,已经从对呼吸这种物质现象的体验转为致力于培养思维方面的专注力。

  我们在观呼吸中,刚开始你是侧重于呼吸的,在实证达到更高层次的时候,这个呼吸的过程就是培养专注力的过程,你开始侧重于培养专注力了。所以随着实证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完全致力于培养专注力,你就能够安住于高度专注的这种禅定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呼吸才断,但因为这时候你是专注于物质的运动过程,所以你不会去体验它的结果,你并不了解到这时候断呼吸了。从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我们重新指挥这个吸气,并不是因为觉知到呼吸断掉了,然后又重新指挥吸气的。

  这就是我们在实证中,如果你现在觉得你自己又重新去指挥这个呼吸了,并且觉得刚才断掉然后指挥这个吸气了,你有那种“断”的体验的话,那说明你是没有证入禅定中。比如说很多人在静中,你也感觉到刚才没有呼吸了,现在就要指挥呼吸,这说明一点,你处于静中。从禅定中退下来的人,他根本不知道刚才是什么样的状态,根本不知道刚才有没有呼吸这回事,他根本就没有这一个概念的,连这个概念都没有,仅仅只是身体的呼吸一下子打开,在这种情况下,他才知道刚才是断呼吸了。

  咱们接着看,这是因为我们从高级思维状态逐渐退失下来,这时候不得不重新体验身体的物质状态,因而才重新启动呼吸。这是因为我们从禅定中退下来的时候,先从思维方面向下发展,这个并不是从物质方面发展的,不是现在去体验身体,然后从身体方面发展,而是思维先进入相续性状态,当进入相续性思维状态之后,身体马上开始发生作用。身体最先发挥作用的就是呼吸系统,一下就打开了,它打开之后,接下来身体的其他觉受才相继恢复,并不是身体的觉受是一下子全部恢复的,它是逐渐发展的。先打开呼吸,当呼吸打开的这个过程,因为这个呼吸的过程非常长,它不是我们平常这样呼吸很短,没多长时间的,尤其是吸的时间也没多长时间的,这个吸气的过程非常非常长。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其他部位的任何觉受都没有,只有这个吸气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吸气的过程中,你连鼻腔的感觉都没有,你仅仅听到这个声音非常非常的长,非常非常的深,并没有身体的这种宏观物质状态的觉受,随着这个吸气的结束,呼气开始像平时这种状态发展的时候,逐渐逐渐的身体的觉受开始恢复。身体的觉受开始回复之后,你才能够指挥这个身体。这就是我们从禅定中退下来的时候,这个身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恢复的,这一个也不需要记的,到时你体验一下马上就明白了。

  接着咱们再看,这里需要注意:“通过观呼吸而斩断呼吸”,我们需要在呼吸的断裂处反复经过多次训练才能最终实现断除呼吸,因为当我们高度专注于呼吸的时候,能够使我们重新进入呼吸状态的就是“呼吸习惯”。 当我们已经能够专注于“呼气”过程,已经能够使呼气过程极大地延长,已经能够把实证的侧重点初步转移到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时,这时候我们已经完全在潜意识主导下,因此“呼吸习惯”这时候将发挥作用。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暗示,那么逐渐逐渐我们就侧重于“呼”的过程,并使这种呼的过程逐渐逐渐向慢动作方向发展,像指挥它一样,指挥它不断的“呼”。

  接着我们看,它将迫使我们重新习惯性地体验呼吸、习惯性地重新吸气。我们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反复,这个过程就是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过程。总之来说我们在观察外景的时候,有时候是反反复复的,这个反复的过程一定要了解一点就是,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你观写毛笔字,刚开始观的是粗的笔划,粗的笔划是形成静的,细的笔画是形成专注的。当你由粗向细发展的时候,刚开始你是有作意的,作意的安住于这种细,这种作意它是有意识思维,同时它又是一种专注,这种专注就打破前面的静。所以你觉得会很快观细观不住,观不住你就重新观这个粗的笔画,这就是从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逐渐的演变,从静到专注反反复复演变的过程。这个演变的过程就是为了完成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当这个转化完成之后,你将自动的安住于微观的运动过程,或者是微细的纹理。比如说写毛笔字,笔尖很细的这种状态,你将自动地安住于这种状态,再也不需要经历这个反复的过程了。

  呼吸在这里也是这样的,都必须经历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们要了解一切的观法都是一个诱导,佛教使用了很多很多的观法,这些观法从根本上说,全部都是为了诱导的。

  诱导什么?第一是诱导有意识向潜意识转化,也就是经过这样的诱导,使潜意识开始发挥作用;第二就是引导发展方向。观呼吸也是这样,其他方法都是这样的,第一步需要完成的就是咱们刚才说的,这个潜意识平台要建立。举例来说你观树叶飘落,你不要指望刚开始一下子就能形成专注,你第一步就必须建立这个平台,第一步刚开始观树叶飘落的时候,你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观,这样的观法是干什么的?这是一种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观的。普遍性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功能,这种思维功能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潜意识的平台,使它达到静,或者是一个昏沉、细昏沉,你不要觉得现在细昏沉了不好,有的人总是在观树叶飘落的过程中,观着观着他觉得困了,观着困了,他说这个不好,怎么又堕入困了,他马上摇摇头或者是干洗脸,干洗脸之后,刺激想让他重新清醒,这一个你就搞错了。

  我们实证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建立这个平台的,必须形成这个平台,而打瞌睡这个状态,正是这个平台稳定的时候,比静更稳定,那个静其实是很容易破坏的,是不稳定的,打瞌睡是非常稳定的。在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怎样利用这个平台的问题,怎样引导它向实证中发展。我们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搞错了,不了解实证的流程,不了解这个实证的基本原理究竟是什么?所以在实证中,他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观念去进行实证的,根据自己习以为常或自以为是那种主观观念去实证,从来不去掌握这个原理,这样你的实证将总是在这个最关键的地方搞错,这样你是无法突破的。

  接着咱们再看,从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我们重新指挥“吸气”,其实并不是因为觉知到呼吸断掉了然后又重新指挥吸气的,而是因为我们从高级思维状态逐渐退失下来,这时候不得不重新体验身体的物质状态,因而才重新启动呼吸的。

  这里需要注意:“通过观呼吸而斩断呼吸”,我们需要在呼吸的断裂处反复经过多次训练才能最终实现断除呼吸,因为当我们高度专注于呼吸的时候,能够使我们重新进入呼吸状态的就是“呼吸习惯”。 当我们已经能够专注于“呼气”过程,已经能够使呼气过程极大地延长,已经能够把实证的侧重点初步转移到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时,由于这时候我们已经完全在潜意识主导下,因此“呼吸习惯”这时候将发挥作用。

  这里的呼吸习惯是指我们刚开始的暗示,也就是你暗示指挥呼吸,逐渐逐渐侧重于它那个呼的过程,经过这样的重复暗示、重复暗示,你才能够通过呼吸,达到禅定中,如果你不是暗示,侧重于观这个“呼”的,你是暗示体验声音的强度的,在这个潜意识平台形成之后,你将证入的是欲界定。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了解观呼吸,观呼吸毫无疑问第一步也是形成潜意识的平台。比如说呼吸,我们首先要了解呼吸是一个潜意识现象,我们体验呼吸当然会安住于呼吸的状态,会搭建潜意识平台,安住于潜意识的平台;第二呼吸是重复的,重复的东西是一种催眠的东西,催眠师也是通过呼吸给你进行催眠,催眠就让你进入这个搭建的潜意识平台,使潜意识平台稳固了。

  潜意识平台稳固之后,它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是按照你在实证之前的暗示进行的,它并不是四面八方乱发展的,而是你之前是怎么暗示的。之前如果你暗示是向禅定发展的,你会侧重于那个“呼”,只要你有这个暗示、有这个习惯,在这个平台形成之后,它会自动运作,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你如果暗示进欲界定的,侧重于呼吸的声音,体验呼吸的声音的话,你将进入欲界定。也就是说你侧重于呼气的话,进入了禅定,侧重于声音的话,你就进入了欲界定,这时候你会体验到声音越来越强。如果你侧重于呼气的微观运动过程,慢动作过程的话,而这时候你将证入禅定,而你是不会体验到呼吸的强度的,根据你的侧重点来决定的,体验不到呼吸的强度。所以我们通过观呼吸这种方法去实证,就必须先搭建这个平台,然后才能引导它向前发展。

  这种引导是怎么引导的?是通过暗示潜意识引导的,不是有意识思维去引导的,如果你平时这种潜意识习惯形成不了,比如说你观慢动作习惯形成不了,在坐上你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就是先有意识的暗示,然后让它转化为潜意识暗示,这样你的实证就艰难得很了。

  因为什么?暗示它不是一会儿半会儿形成的,它需要很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你的潜意识平台很快就进入了一个静极生动的过程,静极生动中就丧失这个平台,那你的实证马上没法进行了。因为在我们身体觉受没有消失的时候,我们要受这个静极生动的支配,所以你的实证能否成功,就在于你能不能在静极生动之前而达到一个很高的状态。如果在静极生动之前,你还在折腾,你还没有完成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那你肯定要失败。如果在这个静极生动形成之前,它还没有静极生动的时候,你已经完成了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的转化,这个转化已经完成了,你能够自动地安住于潜意识的状态,这个静极生动就不会再有,它将完全丧失。这样你就会自动的进入禅定中。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你的实证能不能突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平时,平时你能够经常安住于这种暗示吗?安住于这种慢动作吗?如果你平时的的确确能够安住于这种状态,使这种状态能够自动的发展,那么你在打坐中是一定能够入定的,否则的话你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把有意识向潜意识转化的过程放在坐上去完成,这个过程根本就不是一个小时能解决的。而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内你一定会进入静极生动的状态,因为初学者你想在一个小时之内,还能够安住于这种平静的状态是很难很难的。所以我们对于的身体觉受无法彻底解决的人来说,用绕过身体这种方法去实证,你必须在静极生动之前,让这个有意识向潜意识转化,能够快速的完成,只要你能让它快速的完成,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的人无法使这个过程快速的完成,那么你就必须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功夫,使这个观察对象能够保护这个平台,维护这个平台,使这个平台不至于发生静极生动,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观想,观想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比如说,你为了使这个平台不至于发生静极生动,能维护这个平台,那你可以观想看电影,你观想比如说《达摩祖师传》,就这样一直观想一直观想、观想,安住于柔软心,安住于慢动作这样观想,在这种情况,你的观察对象,一是能够诱发柔软心;第二咱们以前说过,你对这个电影看了很多遍了,对这个电影看了很多遍之后不会引起你这个有意识的思维,因为后面的情节你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你就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的,它就不会对这个潜意识造成破坏。因为普遍性留意是一种潜意识思维功能,所以说它不会对潜意识平台造成破坏,反而有力于维护这个平台,同时你观察这样一个观察对象(这个电影),它是能够展开相续性运作的,它时间非常长,所以你始终能够安住于这种潜意识状态;第三你是设置的观察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个电影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所以你不会去想别的事情,那么你就会专注于这种状态,这样逐渐逐渐就形成了潜意识专注。

  如果你平时的暗示不得力的话,在坐上你就必须在这个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功夫,如果你平时的暗示非常得力,比如说你平时安住于慢动作,做饭呀、吃饭呀、穿衣呀等等等等,一切活动你都能安住于慢动作,你会习惯于这种慢动作,你不愿意快,在这种情况下实证,那就太容易了,坐在那里就随便走神,因为你走神是走什么的?你走神都是走的生活内容,你走神的内容你分析下,都是生活现象,生活中的事情,由于你生活中已经安住于慢动作了,所以你一切走神全部都是慢动作。

  这样一方面由于你这时候联想的都是生活中的事情,所以这些事情你是非常熟悉的,熟悉的事情具有催眠作用,它能够使你的平台越来越稳固;第二就是这些事情你已经能够自然的安住于慢动作,它就能够自然的引导潜意识向着禅定中走。所以我们在实证中,一定要根据实证的流程,根据潜意识的平台建设的情况去设置观察对象。

  我们实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你必须分析当时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个思维状态具有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去决定你的方法,要对症下药。咱们说佛是大医嘛,大医就是治疗这个病的,他必须对症下药的。如果你对自己的当时状态根本就不了解,你也从来没有真正分析过当时自己的状态,那么你的实证就是很茫然的,你使用的方法就很难对症下药,治不了那个病。所以要求我们对实证的原理搞得非常明白,搞得非常清楚。然后根据实证中自身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实证。这个实证非常非常灵活的,是灵活机动的,而不是呆板的。

  如果你不了解原理,总是执着于某种方法话,你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一会你要想这个方法做的对不对,操作上是不是对,中间是很茫然的,你的调整也是很盲目的调整的。比如说你感觉到自己昏沉了,你马上把脸搓一搓,马上提醒自己我怎么又昏沉了呢,然后你又想办法使自己不昏沉,也就是你的调整都是非常盲目的,总是在盲目的进行调整,这样你是很难成功的。

  如果你对自己当时状态第一分析的很好,第二你使用的方法又是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这是有成效的,整个过程它就是一个很轻松的实证过程,你将很容易成功,每一坐都能成功的。

  如果你是原理不清的话,你的实证虽然有时候偶尔能够成功,但是以后你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成功,也就是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入定,每次都能入定,你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这里就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掌握实证的原理,要了解整个实证的过程是机动灵活的,是非常非常灵活的,如果实证的原理你掌握的非常好,各种实证方法你又很了解,在这个实证的过程中,无论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轻轻松松的成功,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岔路口你都能够轻松的成功。比如说你观这个慢动作你观不了,观不了你就转为观心,你就知道在身体觉受消失的时候观,所以你通过观慢动作,使身体觉受消失,身体觉受消失后你马上转为观心,这样几种方法交叉进行,在几种方法中进行的,然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成功了。

  接着咱们再看中间这一段,从“条件论”的角度进行理解。思维是呼吸的构成条件,思维改变了,呼吸的构成条件也就改变了,呼吸自然要发生变化;当思维进入另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思维不再作用于呼吸,于是呼吸就自然断除了。呼吸也是这样的,呼吸也受条件限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情绪,你受的突然惊吓了,呼吸一下子就变得短促,这就是因为情绪、思维它是呼吸的一个构成条件。那么我们就改变这个条件,把这个条件改变了,呼吸也就不存在了。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就去调整思维,在思维方面调整,思维方面达到高度的专注,断了相续性,断了相续性之后,呼吸它的构成条件就没有了,因为呼吸存在的前提就是思维要处于相续性状态,心物是一体的,呼吸的这个构成条件,思维它必须处于相续性状态,处于相续性状态呼吸才能够相续性运作,才能不停的呼---吸,呼---吸这样一直下去,我们把它的构成条件破坏了,让它进入另一种状态,它不再处于这种相续性状态了,而处于一种非相续性状态,就是禅定的状态。禅定中思维都是非相续性的,也就是前一个念头下去了隔一会儿后一个念才头出现,前后念头之间已经拉开了距离,它没有这种相续性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将被破除。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条件论这个角度去看,从条件论这个角度去看的时候,你就该知道实证该怎么做了。

  实证就是要斩断呼吸,怎样斩断呼吸?你要么是直接在思维方面用功,通过观心斩断呼吸,但是这种方法它不属于观呼吸的方法,它是另一种方法。怎样通过观呼吸斩断相续性?那就是在“呼”气上下功夫,让它达到专注,随着专注力越来越强,呼吸将被斩断,相续性将被斩断。

  接着咱们看,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当我们专注体验呼吸的时候,呼吸就变成了念头,变成了境界化的念头,也就是说我们专注于观察对象的时候,观察对象就是唯一的一个念头,就是唯一的一个思维内容,专注于这个唯一的思维内容之后,当我把它斩断了,也就相当于把思维斩断了,也就不需要通过观心,通过这个观察对象,斩断观察对象的运作,也就斩断了思维的相续性。这个和我们观那个树叶的飘落和水滴滴落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它们是同样的原理,就是通过斩断观察对象的相续性,然后斩断思维的相续性。

  从这里我们看出,斩断思维的相续性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斩断,直接观心,斩断思维的相续性;另一种方法就是设置一个观察对象,首先让我们的观察力唯一专注于观察对象,使这个观察对象变成唯一的思维内容,而不是乱七八糟思维的,不是乱七八糟调整的,变成唯一一个思维内容,然后斩断这个思维内容的相续性,这样就斩断了思维的相续性。在这里我们要了解,我们实证它的方法和原理。

  接着我们再看,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当我们专注于体验呼吸的时候,呼吸就变成了念头,变成了“境界化念头”,因而呼吸的断除就标志着念头的相续性被破除了,这样我们就摆脱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在实际操作中,二者是同步的,是没有先后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是不存在先后之分的。

  这是我们平时人的心物对立的观念去谈的。在实证中的时候,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呼吸的相续性被斩断的同时,思维也就进入禅定的状态。反过来如果你从思维状态调整,思维的相续性一旦被斩断呼吸同时被斩断,二者是同步进行的。

  接着咱们再看,在这种方法的操作中,如果我们等到需要呼吸的时候,然后才起念让它呼吸,我们将很难成功。

  我们很多人怎么样?他是有一种观念上的问题,他也知道是断呼吸的,他听别人说,断了呼吸才能入禅定,那么好,就在呼吸的转接处用功,大家在很多书上都是这样看的,你总是在呼吸的转接处用功,所以他就故意的拉长这个呼吸的转接处,屏住呼吸,闭气的,他认为是屏住着这个呼吸,然后就把它断了。这个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基本的原理不是这样的,而是通过改变它的条件,破除这个呼吸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安住于这个呼吸,安住于“呼”这个过程,然后培养专注力,专注力达到了,呼吸自然就断掉了。

  接着咱们再看,1.呼吸是身体的一种功能,体验呼吸就是体验身体。如果等到需要呼吸的时候再起念呼吸,那说明我们还受身体的支配。也就是它自动的受身体支配的,而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应的,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还在被动的体验呼吸,还在被动的时候复习的支配,我们是无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

  如果你是通过观呼吸去入禅定的,你就要培养对“呼”的专注性,如果你还是这样被动的去体验它,不是主动地安住于慢动作,而是被动的体验它,注意这里吸气平稳一下,平时你观呼吸是通过体验它的,在这里你是为了证入禅定的,你必须去侧重于那个“呼”,这时候有一个潜意识主动行为,就是咱们说的潜意识的用力。比如侧重于“呼”就是专注于潜意识用力的,侧重于它,如果你是一直体验这个一吸一呼相续性的,你将无法证入禅定。同时这个吸气的过程,也是使用身体,身体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所以你将无法通过断呼吸进入禅定。

  我们看,2.只要还有呼吸,就是在使用身体,就是在使用“相续性思维”,因此一定会受“静极生动”的影响,这样就必然导致实证无法控制,容易出现进进退退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专注力培养不起来,始终在体验这个呼吸的话,它容易导致进进退退。

  接着咱们再看,以上两个问题关键之处在于身体,只要还有身体的觉受,是不可能斩断呼吸的。因此斩断呼吸的前提是身体觉受完全消失,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过观呼吸斩断相续性思维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体验身体觉受,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有的人在观呼吸的时候总是在结合身体,结合身体的宏观状态。比如说他体验鼻腔,鼻部的这个感觉,体验腹部的这个觉受。总之来说他是和身体的宏观状态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你将很难成功。

  究竟我们该怎样去做?比如说你是为了证入禅定的,那你就体验那个“呼”,体验“呼”的时候你不要去管鼻腔在“呼”呀,也就是不去结合身体的觉受,你也根本不用去管这是什么声音,你不用去管这是呼吸的声音,只知道它是一种声音,某种声音就行,至于它是什么声音,你不用去管,你也不用去管这是呼吸的声音,更不要在想,这是我在呼吸,如果你有这些观念的话,那就根本不要再去证了,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你唯一的只需要知道这是一种声音,这是一个东西,一种声音。

  观察对象它往往具有很多的特征,很多的附加的这些因素,比如说呼吸,你在观的时候,它有一些附加的因素,你不由自主会想我在呼吸,观我的呼吸,我在呼吸。这里就有几个因素:第一有个“我见”,是我在呼吸;第二有个呼吸,你知道这个声音是呼吸的声音;第三才是声音,呼吸的声音。也就是它三大要素,一个是呼吸的声音,一个是声音,一个是呼吸的声音,加了个的嘛;第二是我在呼吸,有个我,如果你一直在体验有呼吸这个声音的话,由于呼吸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所以你将很难成功。如果你还有一个“我”观念在的话,因为“我”是增强“我见”的,它是强化“我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很难成功。

  我们要是通过呼吸去入禅定的,你需要做的就是:你在体验“呼”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其他的观念,仅仅安住于声音这个特征就行,你知道有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在逐渐逐渐减弱,逐渐逐渐减弱,这样就可以了,唯一安住于这个声音,不要去管是什么声音,更不要了解是我在呼吸。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了,因为普遍留意是作用于最基本特征的。

  这个咱们在前面谈过了,就是两种思维功能,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是作用于观察对象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第一特征;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其他特征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呼吸去断除呼吸的时候,我们要若即若离,似有似无,去观这个呼气的过程。而不要刚开始就这样专门去观,这个根本就观不成的,于原理是根本错误的。所以似有似无的去体验它“呼”的过程,随着它的持续的发展,专注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强,慢慢的会形成潜意识专注。潜意识专注形成的时候,你才能潜意识的安住于呼吸,呼气的结束,当然这时候你体验不到结束,你一直在“呼、呼”。其实这时候客观上是没有任何的气流的通过,没有气流通过这种现象的时候,但是你还是安住于这个工作的,安住于这个将动未动的,安住于这个地方的。在这种情况下,在破了这个唯一专注的情况下,然后你将证入禅定中。

  有的人觉得是我们在观某件事物的时候,唯一的专注于这个事物,禅定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禅定中不是这样的,禅定中并不是入禅定的人都是盯着那个树叶一直在愣愣的傻傻的盯着那个树叶的,不是这样的,心是非常活泼的,他并不是盯住某一点,而是普遍性的,因为什么?禅定中是一种普遍性的专注,它就是普遍性留意嘛,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的过程中,由于潜意识不被打破,所以普遍性留意持续的发展。

  它是发展什么的?它是发展那个专注力了,这个普遍性是不需要发展的,是那个专注力需要发展,当你唯一的去观察这个观察对象的时候,那么这两种思维功能会合二为一,选择性注意那个选择功能将丧失,丧失了选择功能,它的专注功能将和普遍性留意结合在一起形成普遍性专注。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了解它形成的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普遍性专注之后,它将专注于一切事物,而并不是还在专注原来那个观察对象,还像傻瓜一样看着那个树叶,不是这样的。所以在禅定中是非常活泼的,他能够均等的看到的一切事物,对一切事物形成专注。

  就像我们平时说是,你走在大街上去看某件事物的时候,你同时能够觉知周边的一切现象,觉知周边一切现象,对周边的一切现象是均等的了解的,是等持的、均等的了解,就是普遍的了解,而并不侧重于某种事物,某一事物,你的注意力是被其中一个,当时那个观察对象吸引,所以观察对象周边的事物你是均等的,普遍性留意嘛,它是均等的了解的,这种功能就是如来藏表现出来一种功能。(此处录音断断续续4925)你也没法知道,体验这是白天,因为你唯一被它吸引了,你没有那种普遍性的功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现在所具有的一切能力,普遍性觉知的能力和专注的能力,是谁给你的?是如来藏给你的,你本来具有这种状态,是如来藏的这种功能,在你当前的这种状态自然展现出来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深化它,这样你就慢慢的回去了。所以我们在实证中,在这个地方你就要用普遍性留意这个功能,用这个功能把专注力培养起来,这样我们就证入禅定中了。

  这种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改变思维功能,而证入禅定中的。因为我们以前在基础理论上谈过就是,不同的思维状态禅定、欲界定、如来藏和当前这种状态,这些状态它是逐级演变的。其中某些特征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是贯穿这些思维状态的,而我们的实证正是要沿着贯穿这些思维状态的特征进行实证的,贯穿这些思维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什么?就是思维功能。无论在哪种思维状态,你都有思维功能,你都有思维的能力,这个能力它是不断演变的。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它的演变规律,然后重新演变回去。也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它是从潜意识专注演变过来的,那么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它重新合二为一,把它一步一步演变回去,所以我们借助一些方法把这两种思维功能重新合二为一。

  接着咱们再看363页第二段,我们必须排除身体觉受,然而呼吸也是身体的一种功能,因此只要我们还在体验呼吸,那是很难排除身体觉受的,因此虽然通过呼吸的转接处能够斩断思维的相续性,能够证入较为高级的思维状态,但这种方法有一定操作难度,成功率较低。

  这就是通过呼吸去操作的话,相对不是那样容易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它比用其他方法来说要难得多,因为什么?你体验呼吸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你在观呼吸的时候,就观“呼”吧,通过“呼”去入定的,你不由自主的就想,我是观呼吸的,你在体验声音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这是呼吸的声音,过了一会在想,这是我在呼吸,甚至你还会想,这是身体在呼吸,一会儿你就把这个呼吸加进去一个“我见”和“身见”, 体验身体的觉受,你又要加入一个呼吸的观念,你就没办法真正的作用于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呼气的声音,没办法作用于它,作用于呼吸的声音之后,有时候你还不由自主地去体验那个声音的强度的,而一旦体验声音的强度,就向欲界定发展了,你就没办法证入禅定了。所以你要体验呼吸的声音,你还不能体验呼吸的强度,你只能安住于呼吸的过程,呼吸越来越微弱、微弱、微弱,你观察呼吸变化的逐渐消减这个运动过程,你不能去体验呼吸的强度,你想想这中间有几个操作环节你需要去一步一步去做的?

  所以这个跟树叶飘落就没有可比性了,观树叶飘落第一它破除“身见”,它不是你身体,所以你从来不认为那个树叶是我,没有“我见”,你不可能体验树叶飘落的强度,因为树叶飘落它没有什么强度的,没有什么声音的,没有声音的强度的,所以你不可能通过这个去进入欲界定的。这就是观呼吸,通过呼吸这个观察对象去斩断它去进入禅定相对来说难得多。

  一般情况下咱们不是通过这个观察对象去证入禅定的,但是过去古人在这个方面,已经写出了这个方法,那咱们就必须去谈这个方法。在谈这个方法的时候,你在看到古代的观呼吸入定的时候,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在哪个地方用功的,因为咱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斩断过呼吸,他不知道这个从禅定出来时候,这个呼吸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的。

  在禅定中出来呼吸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的?咱们以前谈过了,第一从禅定中出来呼吸演变就是:思维先展开相续性,然后呼吸一下子打开,这个声音非常非常强,非常非常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是直接就知道是呼吸的声音的,这是从禅定中退下来。

  从欲界定这个就不一样了,因为欲界定较低状态是不断呼吸的,在这个地方就出现一种情况是什么?听觉非常非常灵敏,因为听到的这个声音强度非常非常大,呼吸的声音非常大,呼吸通过气流、气管、支气管,它的摩擦音非常非常大,像雷鸣一样强,但是由于这时候你是住于欲界定的,你是安住于这个声音强度的,所以你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声音?你并不知道这一点,你在这个状态开始向下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这是呼吸的声音,然后你会思考“这是谁在呼吸”?是我在呼吸,有这个我之后,立刻身体觉受就全部恢复了,恢复之后就退下来了。所以在禅定中向下退和欲界定中向下退呼吸的演变过程是有所不同的,它不是一回事的。所以无论你用任何方法,你从高级状态向下退的过程中,你会体验呼吸的演变,然后你会反过去知道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的。

  接着咱们再看363页,

  2)物质

  呼吸是微观物质的一种功能,由于物质和其功能是一一对应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呼吸的功能寻找到对应的微观物质,呼吸它有不同状态的,它的不同状态是和物质的不同状态对应的。

  咱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就是液压机一样,液压装备,比如现在刹车装备啊等等,而通过这个液压传动,把液体封闭在一个密封的管道里,这个管道是弯曲的,怎样把这个力量传导过去,就是通过液体的传导,液体具有传导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施加一个压力,那边出现这样一个反应,对应的反应,这表明什么?这个密封的管道里面液体,还是液体类的物质,只要我们在这边施加一个压力,那边又接触不到这个压力,这个力量传不过去,说明什么?管道里变成什么,变成了固体,有也就说物体的状态和它的功能具有的能力,它们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

  很显然,这里呼吸和微观物质也是这样的。呼吸的不同状态,它是和物质的不同状态对应的,我们现在处于呼吸很粗短的状态,平时生活中你的呼吸是很粗的,很短,这种状态是和物质的宏观状态对应的,当我们把呼吸进行调整,调整调整调整,调整到较微细的状态,它就和这个微观物质状态对应了,比如微观物质(这个气痞状态),或者再向上发展,更好的气机状态,就是和这些状态对应的,也就是二者之间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也就是呼吸的不同层次和微观物质的不同层次,它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我们就一边体验呼吸一边达到静,就这样不断的调整、调整。通过这种功能(找到气机了),找到这个微观物质了。观呼吸就是这样的,通过这样一个最基本原理,通过它们二者之间的严格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找到这个微观物质。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了解这个原理,了解原理之后,你就知道呼吸该怎样调整。

  你就安住于它,通过观呼吸,达到静,让呼吸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微细,这个静越来越深沉,就达到专注的静,这样很快你就会发现微观物质状态了。在这个地方就是我们通过呼吸查找的微观物质的时候最关键就是掌握原理,掌握这个原理之后,你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就不断地使呼吸越来越深沉,让呼吸达到更深层次的这个状态,达到这个状态,相应的找到微观物质了(找到气机了)。

  接着咱们再看,身体是和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对应的物质状态,身体内的微观物质是与“静”对应的,因此寻找身体内的微观物质要侧重于体验呼吸的稳定、绵长、微细等,也就是我们要了解,现在是查找身体的微观物质,身体的微观物质它也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

  你怎样在静上下功夫?你要体现呼吸的这种,稳定、绵长、美好、微细等等,总之你绝不要体验“呼”越来越没有,越来越微细,逐渐逐渐没有,你不能体验那一个,那一个是培养专注的,你要体验那一个就找不到身体的微观物质。寻找哪种物质状态,就要体验它的那种物质特征,与它相应的那种特征,也就是还是我们以前说的,任何观察对象都具有很多特征,你想到达哪个目的地,你就要体验与那个目的地相应的特征,这样才能够到达那个目的地,

  接着咱们再看,在体验和使用微观物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微观物质的空间局限性把实证过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A体验“受身体局限的微观物质”

  就是气机,咱们说的气团,因为气团它是受身体局限的,它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在用普遍性留意观呼吸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静这个阶段,这时候因为普遍性留意属于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的一个功能,而呼吸属于现在这种物质状态的功能。二者都是属于低级物质状态。

  现在这种低级状态只有“动”和“静”两种表现形式,身体内的微观物质是和“静”对应,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就是粗的呼吸,它是和宏观物质状态相应的,就是我们平时的状态,更深层次的微细呼吸它是和气机相应的。因此我们使用“普遍性留意”观呼吸将首先经历“静”这个阶段,不过这时候的“静”是一种“专注的静”。一定要注意这个就是静它和一般的静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一般的静,你是体验呼吸给你带来的美好,侧重于美好的,一直侧重于体验它的美好感,所以逐渐逐渐你将安住于这种美好感,而丧失了呼吸,这是一般的静它的形成,它的形成就是一种心理现象,就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就是这种静的状态,静的美好体验。但是观呼吸我们要证入微观物质的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能放弃物质的这个功能,因为我们是通过这种功能去寻找这个物质本身的,所以你要一边体验美好感,一边体验呼吸,借助呼吸,对呼吸的观察,专注力越来越强,而这个专注力强是没有脱离静的,如果你这个专注是培养入禅定的这个专注,致力于断相续性那个专注那就没办法了,就没办法发现微观物质了。所以你就一边专注于呼吸,一边体验静,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就需要你在体验呼吸的时候,只能体验呼吸的这种绵长,美好、均匀、稳定等等,你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接着咱们再看,第一是如果专注力比较强,专注大于静,那么鼻前虚空,那么这是其中一种观法,你把选择性注意、普遍性留意全部放于鼻前虚空去观,这时候将会产生与之相应弥散的白光,就是咱们说的鼻端生白,如果专注力更强,这样甚至可能产成光团,这是在观呼吸中其中一种观法。也就是我们呼吸这种现象,把它置于体外,完全和虚空结合;第二种就是如果专注力比较弱,专注力弱的话,尤其这时候你和身体结合的,也就是体验呼吸的时候,你有一种观念就是身体在呼吸,前面那一个专注力比较强的时候,你得光那个状态是,你是不体验身体呼吸的,你不去体验这是身体的呼吸,是我的呼吸,你没有这个概念,你仅仅知道这是一种呼吸,甚至咱们以前说过一种观法,就是你观鼻前虚空有个气囊在呼吸、有个小孩在呼吸,这是人家的事,不是你的事,你没有这个身体的觉受,不去体验身体,那你就不会体验身体的物质状态。气机是身体的物质状态,只要你不去体验身体,这样你将得到光的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你要证入光的状态该怎么去操作?那就绝不能和你的身体结合,你要设置身体外的,一定是身体外的观察点,鼻前虚空这个气囊在呼吸,或者是有个小孩子在呼吸,总之是人家的呼吸,不是你的事,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了,只要这样做的话,你的专注力会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证入了这种光的状态。

  光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如果你专注力不是非常强,证入的弥散的白光,就是咱们说的鼻端生白。专注力更强的话,你就证入光团的,就直接证入光团了。如果你是和身体结合,你观呼吸总是在体验我的呼吸,身体的呼吸,你要有这些观念,这些观念潜意识很快就会向着身体靠拢。潜意识这个东西是非常不得了的,你暗示稍错一点,它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这个原理如果你搞不懂,这个潜意识会自动的按着你的习惯,向着那个地方靠拢。所以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稍稍加入一个呼吸的观念或我的观念,潜意识就马上向身体靠拢,向身体靠拢之后,在这种情况下,你将体验到气团。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注意,一定要重视潜意识的运作规律。

  了解它的运作规律之后,你就能够把你的实证的侧重点放在原理上,而不是放在方法上。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总是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方法上,他总是在拿捏着操作,怎样在操作技巧这些方面去下功夫,不知道这些都是服务于原理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在八正道里面,首先第一条就是正知正见,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经常都是在讲观念的,有的人总说佛经看来看去怎么没有操作方法,都是在讲一个一个故事一样的,那你不了解,真正实证的人都是在观念上下功夫的,他并不是拿捏于这种方法的。你之所以是在不断的在方法上下功夫,那是因为你搞错了,所以你在不断的调整方法、调整方法、调整方法,如果你本来就做得非常对,何必在这个方法上进行调整,因为没有错的东西,调整什么。就像观呼吸一样,你观的本来就非常好,就没有错,你又何必调整呼吸呢。所以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原理是非常非常关键,正知正见是第一位的,这一个做不到,那实证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接着咱们再看364页中间这段,身体觉受之所以容易恢复,是因为“气”属于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因此这时候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身体这种物质,只不过开始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就是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是和静对应的,另一方面所谓的“仔细体验”其实是仔细体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因为我们对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最熟悉、最习惯,我们平时所谓的身体其实指的是“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也就是我们要对身体进行深入认识。

  身体具有很多状态,我们平时使用这种状态的是宏观状态,还有一种微观的状态,气机的状态和光的状态,还有如来藏的状态,所以你说如来藏,哪是如来藏?就在身体。所以说成佛,成佛哪里去了?就是使用身体的最深、最根本的那种状态,成佛哪里也没去,无来无去的,就是就地证入最根本的那个层次,最深的那个层次。

  你想一下,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你的思想现在是遍一切处的,如来藏是遍一切处的,你现在能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由于你使用这个身体,所以你并不能看得到,假如你不使用这个身体,你马上就会重新回归原来的状态,你一切都清清楚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又使用其他身体,比如使用那棵树、使用那个石头,就相当于你又抓错那个东西,你还是遍一切处的。比如将来大家证入树的状态和石头的状态你同样清清楚楚,比现在还要清,思维还是很活泼的,非常非常活泼,照样是遍一切处的,只不过你使用它。就相当于咱们说是你怀抱了一个东西,一会儿抱了一个石头,一会儿抱了一个树,也就是说这个树和石头都是在你广阔的世界里,你的心的范围内,你心是遍一切处的。咱们说西游记上孙悟空,在佛陀的手里面飞啊、飞啊没飞出去,他飞的功夫那么好,怎么没飞出去,因为什么?手是和心最相应的,在西游记里面就是用手代表心,咱们说藏传佛教里说大手印,大手印指的就是心法,用手代表心,你怎么飞能飞不过它思维,你的思维是遍一切处的,那你现在就飞吧,看你能飞的哪里,你能飞得过思维吗?飞不了的。

  所以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我们的怀抱中,你现在一会使用这个树作为身体,那你就使用这个东西了。一会儿你放下这个东西,你使用石头做身体,你一会儿你使用现在这个肉体做身体,也就是你拿着一个一个物质。就像小朋友一样,在拿着面前的一堆玩具,一会拿着这个玩具,一会拿着那个玩具,在你看来就是我好像使用这个身体,从这个身体脱离了跑的那里了,其实你哪里也没跑,仅仅只是个换了一个玩具,明白这一点吗?不是你现在出了一个阳神,跑到那个地方了,然后又到那个地方投胎了,以那个作为身体,其实都是你哪里也没投胎,只是说你抓住了一个工具,使用了一个工具而已,一会儿抓这个玩具,一会抓那个玩具,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我们解决生死来说,你观念不对的时候,你觉得有一个生死可以解决。在你关键正确之后,解决生死其实没有生死可解决。真正解决生死的人到最后你才会体验得到,没有生死可解决。

  再一个我们要明白,哪是我们自己?哪是我们的身体?这一个一个全部都是观念的问题,如果你观念不了解了,你总是把灵魂作为身体,因为灵魂它就是一个抓取,一会抓这个玩具,一会 抓那个玩具,你会觉得自己一会托生到这里,一会托生到那里,其实你不是一个托生,而是抓住玩具,你总是抓住一个一个具体的物质的形象作为自己的身体,抓住这个玩具了所以你有一种感觉,就好像是托生的哪个地方了,在六道里这样轮回。

  接着咱再看364页,第三也是很多的,要不然咱们放到下一次吧,又到了十点了,这个就是没办法,说一下就说很多了,每天说不了多少。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都早点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