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2014年8月31日

 走走坐坐 2017-01-07
2014年08月31日 实证交流·答疑部分
整理者:红袖、水晶、唯唯
校对者:唯唯(第一次)、水晶(第二次)


感恩师兄们的柔软心无私奉献!
各位师兄如果在阅读中发现有文字性错误的,劳烦直接在帖子下留言,管理员看到会马上修改,感恩各位师兄!



理论部分2014年8月31日
整理:芸庭,红袖师兄
核对:唯唯  水晶  野鹤
感恩师兄们的柔软心无私奉献!
各位师兄如果在阅读中发现有文字性错误的,劳烦直接在帖子下留言,管理员看到会马上修改,感恩各位师兄!




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讲座23
2014年08月31日
咱们还是先看《基础理论》,看第330页讲的“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如来藏是所有思维状态的根本,就像树根一样,其他的一切思维状态都是建立在如来藏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就必须对如来藏有所了解,同时也必须证入如来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说的生死大事。

接下来我们看330页,如来藏的这些特征:

如来藏第一个特征是“状态自由与境界自由”。

首先,我们是通过观心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的,观心是指在思维方面进行实证的,这表明一点是什么?就是我们把这个世界分为心和物两种状态,原则上是我们可以同时从心和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的,但是在物质方面的实证,到了更高层次的时候并不是那样容易把握的。然而我们对思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是我们是从思维方面证入如来藏的,也就是我们是通过“观心”证入如来藏的。由于我们是从思维方面证入如来藏的,因此在我们回归如来藏的时候,只有活泼的思维,并没有任何的物质境界,不对应于任何的物质境界,也就是说脱离一切物质形象,用经典上的一句话说就是“能离一切相”,也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必须达到“离一切相”这才是如来藏的,如果还没有达到这能力的时候是不能称之为如来藏的。这就是我们回归如来藏之后你将只能体验到当时的思维的状态,只能体验到当时思维的情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来藏是非常活泼的。大家在练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置心一处,你会觉得这种“置心一处”和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的那种思维状态相比是比较呆板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不活泼,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是不是如来藏也是这样的,如来藏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是非常非常活泼的,也就是思维非常活泼。这一个我们需要了解。

下面咱们看:凡是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尤其是经常很高思维根本状态的人,由于对思维根本状态的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是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因此能够经常安住于思维根本状态,这样就必然出现一个结果,同样是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的方法是通过培养专注力这种方法证入,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他是通过大悲心相应而证入。在一般练禅定的往往都是通过专注、与专注这种功能相应也就是培养专注这种功能而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而不容易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证入过如来藏,不了解如来藏大悲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无法与如来藏相应,无法稳定的住于高级禅定中,所以在高级禅定中他们必须通过一些观法才能够住于高级禅定。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观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作用,那就是能够减轻执著心,能够基本上与如来藏相应、与大悲心相应,这就是一般没回归如来藏的人在高级禅定中必须使用这种观法。对能够回归如来藏的人,在高级禅定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观法,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相应就可以了。因此从层次上来说回归如来藏的人在住于高级禅定的时候与一般的没有回归如来藏那些住于高级禅定的人相比要比较洒脱、比较自在、比较自主、比较自由。如果你没有回归如来藏你仅仅是通过专注力而证入高级禅定的,那么在高级禅定中你往往是比较被动的、比较累的、比较忙的,为什么?因为你在随时警惕那些、随时要发现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并随时要破除这些念头,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著心比较强的表现,念头是执著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念头的出现意味着执著心开始强化、开始加重。执著心的加重必然破坏高级禅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这些念头出现,你必然会使用一些观法,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止观”双修,“观”,为什么要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能够住于禅定中,同时一切观法也必须在禅定中才叫观法,在没有证入禅定之前的所谓的观法统统都是“止”而不是“观”,这个要了解这一点。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一切定力都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的,大悲心自带定,大悲心是根本,定力是一种功能,也就是专注是一种功能。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只要你能证入如来藏,证入这种大悲心的状态,那么专注自然会证得,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回归如来藏,一切禅定就会同时证得,无论多么高深的禅定就会同时具足,因为所谓的禅定无非是大悲心的一种功能,是大悲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要了解这一点,大悲心是本、是根本,禅定仅仅是一个标,标与本的关系。
我们在现在这种状态由于无法体验大悲心、无法真正与大悲心相应,无法通过相应证入大悲心,因此我们往往是如果专注去实证的,也就是通过大悲心的一个特征、通过大悲心这个功能去实证的。这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实证仅仅是与大悲心的其中一个特征相应然后进行实证的。咱们以前说过一点,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是从大悲心衍生演变而来的,就像浪花是从海水演变而来的,因此浪花含有海水的一切特征,大悲心的一切特征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都有所表现,只不过这些特征,第一在深度上有所变化,第二这些特征不能同时全部的、稳定的展现出来,这些特征仅仅只是偶尔的、很表浅的表现出来,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真正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回归高级状态,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根据大悲心的其中一个特征,与其中一个特征相应,然后证入禅定中,比如说:我们通过与专注相应,也就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与“专注”相应证入禅定中;有的是通过与那种物质境界的“光”相应;有的通过那种深邃的心境与“空”相应;有的通过一种与大悲心的那种无我的心与“无”相应等等。就是通过这些方法与大悲心的某一特征相应,然后证入禅定中。这就告诉我们要了解一点,我们现在的实证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的其中一种特征相应而证入高级状态。在没有真正回归如来藏之前,我们是无法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也就是我们必须通过破的方法才能回归如来藏,而这种破的方法也是破这种功能的——破“执著心”的功能。是通过破执著心的功能,然后破执著心本身,然后回归如来藏的。这就是实证中的这些原理我们是必须明白的,这些原理不明白是没法实证的,然后实证就比较被动。这个简单了解这一点。

下面咱们再看330页中间这一段,一般人通过培养专注力的方法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但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都是有所住的,因此这种专注力也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之上,只不过“执着心力”被减弱或暂时伏下。但毕竟“执着心力”并没有彻底消失,因此它迟早还会重新发挥破坏作用,导致我们无法安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最终不得不从高级状态退失下来。
在禅定中怎样退失的?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禅定中的退失统统是因为念头,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这些念头为什么会自动出现?那是因为执著心,执著心没有排除,念头是执著心的表现形式,是执著心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是执著心的最基本的功能。只要执著心还处在,念头就一定会产生。只要念头产生,就表明执著心一定存在。要了解这一点。念头的出现表明在这个地方执著心强化啦。

这里还需要了解一个原理,将来你证入禅定中,禅定非为一个一个层次的,无论你证入任何一个层次,当你在这个层次能够看到念头的时候,那么产生这些念头的执著心就比较强,举例来说吧,当你在初禅的时候,你这时候能看到念头,这说明这时候的执著心比你现在所住的这种心理状态也就是柔软心比这种状态这个心力要强,因为心力强所以才产生那个念头,这时候只要你跟着那个念头走,你就是与执著心相应,也就是跟着念头走就是与执著心相应,就是在使用执著心。只要你使用执著心就一定会退下来。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就是:无论你在任何一个禅定状态,当时出现的念头通通是建立在较强执著心的基础上的,那些与较弱的执著心相应的念头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你在那个状态决定了,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画一个水平线,你现在处在那个水平线上,这个水平线就像湖水的平面一样,这个平面上冒出一个水泡,这个水泡是代表较强执著心的,这种执著心比你当时处的这个水平面的那个执著心要强,你跟着这个水泡去走的时候,那么你就一定会堕下来,你就会堕入低级层次。在这个水平面以上的那些高级状态它也有念头,但那些念头在你当时处的这种状态是根本不可能发现的、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它们执著心弱,你所处的那个地方执著心比较强,所以你根本发现不了那些状态它的念头。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原理,就是:无论在任何禅定状态你所看到的念头都一定在执著心方面一定比你当时所处的状态执著心要强,这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只要你跟着这些念头走就一定会堕下来。反过来,如果你想证入更高层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必须使用一些观法,因为什么?因为更高层次的那些念头产生不了,它不会自动产生,你根本发现不了,这时候就必须使用一些观法,使用一些观法才能证入更高层次的状态,比如说你用“空、无我、无想”就这样的观法,“非想非非想”,只有用这样的观法,然后你才能够证入更高层次。这就是在禅定中这些念头我们要了解,念头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在禅定中我们为什么会那样的忙、为什么在不停地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在这样的努力。我们有时候把禅定想的特别美好,总认为禅定中是很轻松、很悠闲的、很美好的,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什么?禅定是一种“专注”,在专注的情况下我们是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美好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就像[爱迪生在做发明的时候他是非常非常专注的,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你是根本无法体验美好的。相反的,在一般的欲界定、天道的境界,反而你能体验到那种美好,但这样的美好它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是体验一个整体的境界,还没有完全摆脱相续性思维,它是不稳定的、容易退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体验非常美好,就像我们大家在开天目的时候,刚开天目,看到美好的境界,这时候你能瞬间体验到这些境界的美好,当你体验到这些美好的时候,你立刻就会咱们说的“心动”,也就是说,出现散乱的情况,不禁要惊喜、高兴,一高兴,马上就退失。而禅定中没有这样,无论你看到什么样的境界,你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种惊喜,你不会说这样的境界多么多么的美好,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觉受,而仅仅只是你能发现这些境界的微观的状态、它的距离的拉近感、亲近感、要合二为一的那种感觉,而丝毫没有那种惊喜,没有那种在欲界定的这种境界所能体验到的那种美感,没有这样的境界。这是在禅定中我们见物质境界的时候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说“二禅”是比较快乐的,二禅的快乐在于一个排除了初禅所具有的那种……因为初禅是从欲界定向高级禅定过渡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初禅的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是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带有两边的特征,任何过渡阶段,在思维的任何过渡阶段统统都是这样的,它带有上下两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因此在初禅、未到地定,尤其在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是带有那种乐的,这样的乐和能够欲界定一样,它将产生一种破坏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种排除,排除了这样的乐、这种觉受,这样在排除的情况下就住于二禅。在住于二禅的时候我们是一种轻松的一种感觉,这时候相对初禅要轻松了,是能够稳定的安住的,是一种安住的乐,所以二禅能够安住。初禅你是不容易安住的,因为它是一个过渡状态,带有欲界定这个地方的某些特征,不是非常稳定,这个不稳定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带有那种乐的那种觉受,还有一种乐的觉受。但这种乐的觉受,即使初禅这种乐的觉受,和那一个欲界定的那种乐又是不一样的,还有所不同。欲界定的乐它是极其不稳定的,极其容易退失。而未到地定这个地方的乐,你能觉知这种情况,这时候是不容易随便退失的,觉知之后,你还能安住这种状态,然后你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欲界定这个地方不行,欲界定那个地方出现这种乐之后,比如说你开天目看到极其美好的境界,这时候不由自主的高兴,然后你告诉自己不要高兴,以前你曾经失败过,在这个地方失败过,你想安住于欲界定的乐,所以这时候再一次开天目的时候你不由自主的告诉自己“我不能高兴,这一高兴马上就丧失啦”,但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同样丧失。也就是说你根本没办法解决这种情况,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经常的开天目、经常的开天目,这样熟悉这种境界,然后你才能够稍稍在安住,得到一种安住的这种心境。但是只要你面对这种境界,你仍然是不稳定的,这时候怎么办?就必须与深邃的心境相应,必须通过观法,就是观虚、还虚的过程,与深邃的心境相应。这就是我们在出阳神之后、得意生身之后还有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必须“还虚”,没有这个过程你就绝不可能稳定的安住于这种欲界定的境界,因为出阳神的境界就是一个欲界定的境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即使你出阳神又怎么样?只要你没有完成最后一步,你就一定会退失。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禅定和欲界定这样的区别,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二禅是能够安住、二禅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和这之前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快乐又是不一样的,你不要希望在二禅得到的快乐就是我们人间的这种快乐、就是欲界定的那种快乐,二者是不一样的。

下面咱们再看330页最下面一段:这种退失现象其实也发生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有所相应,哪怕是很少、很微弱的相应,我们也能马上处于美好的境界,比如:处在“静”中;处在深深的关爱中等等。“静”和“关爱”就这样的境界都是和如来藏相应的,只要我们能够与如来藏相应就会处于比较美好的境界。

下面再看:但因为这种“相应”同时受“执着心”的影响,因此无法持久,不够深刻,不够稳定,容易丧失。这就是执著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执著心的波动性比较强,和如来藏相比的话,如来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稳定、深沉;而执著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稳定、波动性比较强、变化比较快,这是执著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比如说我们的思维功能,潜意识就比较稳定,与如来藏相应的;而有意识思维是选择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建立在执著心基础上的,因此就是波动性比较强,我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到处在看,我们的情绪总是处在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有意识思维的,是执著心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要了解执著心的这种波动性,了解它的功能,了解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情绪方面的变化。

下面再看:同样的,处在“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人所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不过比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的退失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这是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的原因。也就是说高级思维状态的人也就是处于高级禅定中的人并不是消灭了执著心,也没有,执著心比较微弱,这时候执著心的表现就表现为产生念头。但是因为执著心比较微弱,所以这些念头不容易展开相续性,第二个特征就是这些念头一旦出现,他就马上能够发现,因为什么?专注力比较强。我们在进入禅定的时候很多是通过观念头、排除念头而证入禅定的,因此在禅定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头的习惯、观心的习惯,习惯是一种潜意识,而高级禅定就是一种潜意识的专注,所以在高级禅定中这种习惯就会发生作用,在高级禅定中我们能够非常敏锐的发现一切念头,就是任何念头都绝不可能溜走。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在高级禅定中我们所拥有的这种习惯。

下面咱们再看: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能知道什么是“大悲心”,了知“大悲心”的特征,因此能够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安住于任何思维状态,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这个是初地以上,在回归如来藏的时候是怎样回归的,就是“相应”,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回归,他往往并不借助于其他的方法,除非是……咱们就说吧,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以后他就有所懈怠,下次再回归如来藏的时候,他的相应的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能力不够,所以这时候他就会稍稍再借助一些方法,比如说还是借助于观专注啊、观心啊等等这样的方法去回归。对于经常回归的人来说,那么就完全通过相应而回归,而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这个我们需要了解这一点。同样的,对于回归高级禅定也是这样的,进入高级禅定状态与回归如来藏在使用的方法上二者都是通过相应。但是在高级禅定中是相对于一种物质状态、是使用物质状态的,因此在与大悲心相应的同时要体验物质状态,与物质状态相应,然后才证入高级禅定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即一切相”,如果你不使用这个功能,“即一切相”这个功能,你将不可能证入禅定中,你将直接回归如来藏,也就是说“离一切相”啦,与大悲心相应,那么这时候将是回归如来藏的。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他是怎样回归证入高级禅定的,他和我们一般的使用的这些方法是不一样的。一般人证入高级禅定是不容易通过这种方法去证入的。

下面再看:比如:同样是使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在这种状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观法才能保持这种境界,比如:通过观“无我”,能够证入与物质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这就是一种观无我的方法。而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他在高级禅定中的时候是不需要通过观无我这种方法的,只需要安住于这种深深的柔软心、大悲心就可以了。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在高级禅定中,你必须通过观无我。怎样观无我?就是在高级禅定中的时候,你要设想把自己就是完全粉碎一样,然后就是融入这种山河大地,而不是说你观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己,不是这样观的,是把自己完全粉碎之后融入这些境界,那么这时候你将安住于这些境界、与这些境界融为一体。但是你是通过观法而证入的,也就是说这时候执著心并没破除,执著心随时还会发挥作用,发生作用的时候,你很快就从这种境界退失。退失之后,你将立刻见到第一个念头“我”。这就是通过观无我这种方法我们证入这种境界。

下面再看331页上:还需要说明的是他与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往往只能和局部境界保持合二为一,而不能或很少能够和整体境界合二为一,这就是说由于执著心的作用,执著心它有一个特征是什么?它就是作用于局部的,波动性大、作用于局部的,因为只要执著心没有消灭,即使你通过观无我,你也很难做到与整体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心物一体的这个面积上达不到,你能够“即一切相”吗?“即一切相”是必须到很高的层次才可以的,观“无我”虽然也是一种高级禅定,但这种禅定往往还不足以达到这种“即一切相”的状态,虽然在面积上达到的非常的广,比如说:与蓝天合二为一、与这些山川河流合二为一,但是你不能与一切世界合二为一,是很难达到这种层次的,必须回归如来藏,然后大悲心达到这种深深的大悲心的状态,然后再去观这些境界、使用这些物质境界的时候,才能与物质境界达到完全的合二为一、整体的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即一切相”。这就是我们回归如来藏必须达到两种能力,一种能力“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我们说回归如来藏;然后另一种能力就是“即一切相”,“即一切相”就是因体启用、体用一如,也就是说我们与一切的物质境界合二为一。要了解“即一切相”和“离一切相”它的重要性。

下面再看:比如: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只能和身体合二为一,不能同时和路边的树、山上的石头合二为一;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够自由、自主地“和一切境界合二为一”,咱们说的“一切的境界”就包括禅定中、一般的欲界定天道的境界和六道的境界等等,也就是与所有的这些境界合二为一,你问“诸佛在哪里?”,诸佛就在六道里,因为与一切境界合二为一,一切境界都是诸佛的法身,浪花就是海水。

下面再看:同时又能自由、自主地脱离一切境界,也就是说他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自由安住任何物质境界、自由脱离任何物质境界。这个就需要我们要掌握、了解物质,咱们在《基础理论》前面那一章你可以看一下,就是对物质一定要了解,任何物质都分为很多很多层次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仅仅是物质的这种表浅的层次,也就是说,是与我们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这种层次,我们所见到的任何物质它还有其他的物质层次,我们必须达到与那种层次相应的思维状态才能够发现和使用那种物质状态,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做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物质的这种多层次性,同时也要了解一个原理,就是: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进行的。了解这两点之后,你就知道诸佛在哪里,不能说是成佛了到哪里去啦,成佛是无来无去的。同时要了解“即一切相”的时候它并不是说都“即”你现在这种“相”,当然是,我们在证入高级禅定中的时候你也可以得到一种境界就是你自然能够发现这些石头、树木等等都是你,同时又头脑非常的灵活、非常的轻灵,但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说像我们平时说的就是使用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这种物质的状态、体验的这种物质境界,不是这样的,是另一个层次的。所以这个就是在大家现在还没证到的时候就先了解从理论上了解,不过证到的时候这个就容易体验的多啦。

下面再看,331页,2) “思维根本状态”活泼灵敏的思维:
“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比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要灵敏得多,清晰得多,而且准确无误,不会出现任何失误。这个一定要了解,不要认为就是诸佛好像就是傻瓜一样就是那样看上是就像咱们平时说的置心一处一样,“置心一处”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证入的境界是非常活泼的,诸佛的境界是非常非常活泼的,思维就是非常的灵敏,同时也不要认为这种思维就是念头,这个不是念头,和念头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念头,但思维非常的活泼,比我们现在灵敏得多。同时在如来藏状态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准确无误的,不存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那种选择性思维这种推理判断,没有这种功能,这种功能将完全丧失。

下面再看: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其他思维状态的任何情况都清清楚楚,但却无法让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发起作用,也就是了解其他思维状态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却无法发起作用,举例来说:在思维根本状态,你也了解过去曾经的这些事情,你也能够知道现在社会上这个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也知道那些街头两个人在吵架啊,或者什么什么的事情,过去这些事情的这种生气啊、喜欢啊等等这些心理都会了解,了解这些事情、事相,但是你根本不可能发起那种生气的心理啊、喜欢的心理啊等等,不会发起这样的作用,也就是知道这种情况,但是不会发起作用,就是丧失了这种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时候根本就无法发起作用,要明白这一点。这一个和那个禅定中是有区别的。禅定中,你总是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欲界定中,你是防止出现这样的心理的情况的,你是怎样才能不发生这样的作用,就是生气啊、喜欢啊等等这样的心动作用。但是在思维根本状态,在如来藏状态,恰恰相反,你想产生那样的作用,但绝不可能,你想生气,但绝不可能,这个将来大家就会体验,你还想重新像以前那样去生气、去喜欢某件事、去生气某件事,但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不可能生气,你根本无法去生气,你丧失了这种功能,你这时候你才会了解了一点,就是平时人们的这种爱恨情仇、这种喜欢厌恶等等,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一种功能,很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功能,这就是如来藏状态和一般高级禅定在这个地方是本质的区别。

下面咱们再看第331页,3) 同样具有希望“体验”的心理状态:在如来藏状态,我们同样应有体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发现自己失去了那种功能,这时候我们还想拥有那种功能,所以我们想体验这种状态、体验这种功能。而这种体验的心理,是在任何思维状态都有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从思维根本状态衍生演变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那么“体验的心理”就是一个根本的动力,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假如没有这个原因,我们绝不可能进入现在这种状态。同样的,没有这种功能这个原因的话,我们同样不可能回归如来藏,也就是“体验的心理”我们一定要掌握。掌握这一个之后,我们就会了解一点,就是思维衍生状态,一切妄心的状态同样也是如来藏的展现,是广义如来藏的一部分,我们说的广义如来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烦恼就是菩提”,它和我们平时说的这种狭隘的如来藏,它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整体,也就是思维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中的这个线索,也就是说,由真心和妄心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把这二者融合在一起的、使它们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就是这个“体验”的心理。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下面咱们再看,331页最下面这一段:我们总希望了解未知的事情,这种心理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即使是“思维根本状态”也不例外。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对“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情况清清楚楚;不过由于“思维衍生状态”毕竟是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添加进去不同条件后形成的,因此虽然我们能够知道“思维衍生状态”的具体情况,但“思维衍生状态”的实际作用是“思维根本状态”所没有的,这就是条件论,大家看一下条件论,也就是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功能,也就是妄心的状态是真心状态的一种功能,它是在添加进去一些条件之后形成这个功能的,究竟是添加进去什么条件?就是添加进去“执着心”,执着心是一种功能,产生了这种功能,象那个机器一样开使轰隆隆的开始运转。

下面再看,比如: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虽然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有“生气”这种事情,但无法产生“生气”的作用,这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仍然具有“体验”心理的根本原因。这种“体验”的心理是思维的一个必有特征,是无法消灭的,这一点就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平时接触一个名词叫做“本能”,心理学所指出的这种本能,其实有的并属于什么本能的,比如说那“追求快乐”,它把追求快乐作为一种本能,追求快乐只是一种行为,因为在思维根本状态,咱们在这个里面谈过了,《基础理论》里面谈过了,我们追求快乐那是因为有一种快乐值得我们去追求,那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去追求这种行为,也同时也表明一点说明我们是不快乐,所以我们才去追求这种快乐。也就是先有一种快乐,的确有这种东西,然后我们才会产生一种行为叫做追求,我们去追求这种东西。当我们真正追求到这种东西之后,我们就绝不会再去追求了,也就是我们获得那种快乐之后,就绝不会再去追求了。所以这种追求快乐,在如来藏状态的时候将不会再具有这种能力,再不会再去追求,因为如来藏状态是根本的快乐,所以不会再去追求。那么追求快乐就不再是一个本能,因为所谓的本能,就是本来就具有的,而绝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追求快乐并不是一种本能,它仅仅只是心理学认为的一种本能,在我们这里它并不是本能。而这里的“体验”的心理,却的的确确是一种本能,它是本来就具有,在任何思维状态都具有,而且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绝不可能被消灭,所以它是一种本能,这个才是真正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引导我们来往于各个思维状态、使用各个思维状态,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

然后咱们看,“体验”这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象一颗树一样,我们给这棵树定义的时候,并不是说只有树根是树,树上面长出的这些树叶、树干、枝干等等都是树,树根就相当于如来藏,上面的树叶就相当于思维衍生状态、相当于妄心的状态,所以我们定义这棵树的时候,那么就是说,这些枝叶同样都是树,并不仅仅树根是树,这棵树是包含树根和枝叶在内的。同样我们说思维的整体、思维的全貌是包括如来藏和妄心状态在内的,所以我们在认识这种妄心状态的时候,这种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就要掌握了解一点就是“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也就是树叶也是树,要了解这一点。“烦恼即菩提”这个是从思维的全貌来说的,是从整体来说的,整体的定义来说的,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整体的定义、整体的概念、整体的观念,那是因为“体验”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它,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把这所有的状态合为一体。

下面再看,332页中间这一段,“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既然都是我们的思维,那说明都是我们自己,这个就需要我们就是在了解“烦恼即菩提”的时候要了解这一点,这些思维衍生状态也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思维,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所以思维衍生状态也是我们自己,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一个完整的自我就包含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在内的,也就是说,思维的整体、思维的全貌是包括思维衍生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在内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个人现在同样是你自己。我们大家有时候有一点就是,有一个确定的一点就是什么?你能够确凿无疑的相信“现在的你”的确就是你,而不是别人,你相信自己的的确确就是真实的自己,有这一点确信就够了,的的确确现在就是你自己,只不过还不是完整的自己,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有很多状态,这种状态是其中一种状态,但它的的确确就是思维全貌中的一部分,就像是树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现在是一个树枝一样,树枝本身就是树,我们的的确确就是自己,能够确认自我,这就是说我们这种直观的确认丝毫不含糊。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就是“即心即佛”,就是“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即心即佛”,现在你就是真实的你,只不过是“真实你”的其中一部分,还不是一个完善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还需要通达、知晓、体证所有思维状态,尤其是如来藏状态,然后才能拥有这种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能够使你拥有这种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的恰恰正是那个“体验”的心理,假如没有这种“体验”的心理,你就绝不可能去探索这种生命的真知、探索思维的全貌。

下面咱们再看: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是没必要实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自我”。正是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我”,因此我们平时虽然有很多追求,比如:追求快乐、追求真相、追求美好,但我们很少有人“追求自我”,也就是“追求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确信现在的“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因此不需要“追求我”、“寻找我”。这就是我们大家要了解一点,“潜意识”是非常不得了的,潜意识能够这样准确的认知,准确无误的这样“体验”这种事情,所以就不可能再去有意识的再去寻找啊、追求啊,反而认为自己“我是谁?”、“哪是我?”,现在“思想是思想者本身”,当下就是我,每个人就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别人,非常确信的,那就是潜意识就是这样的,很不得了的。

下面咱们看:但由于现在的“我”仅仅只是“我”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完整的”、“完美的”自我,因此我们才“追求快乐”、“追求真相”等。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追求?那么多的追求,追求这种快乐、追求真相啊等等等等,即使在如来藏状态我们也在追求,我们在追求“体验”其他状态的那些特征,为什么有这些追求?那是因为我们想“体验”到真正的自我、完全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这些所谓的追求和体验,恰恰是正是我们希望获得思维的全貌、完整的自我、完善的自我。这就是我们对自我去要这样去了解、这样去认知,认知这一个之后我们才能了解“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才能了解“即心即佛”,了解这些。

下面咱们再看: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一定要牢记:这些追求其实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寻找“自我”,对这一点我们也要了解一点,虽然我们在追求这么多,但是我们在潜意识中我们并不去追求自我的,我们只是了解它就行,就像我们证入禅定,大家证入禅定的时候,总是想了解禅定中是什么样的,并不是说我们是要从禅定中去找我,没有哪个人学禅定傻到这种程度,到禅定中去找我的,不是这样的,就是要了解禅定中是什么样境界,想追求一种乐,或者得到一种美好等等,都是去追求这些特征,希望体验这个特征,从来没有去寻找自我。因为什么?不需要寻找,当下的自我“即心即佛”,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是了解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的。这就是说我们是不需要去寻找自我,只不过现在的我还不够完整、完善、完美,因此我们才通过对其他思维状态基本特征的寻找来弥补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所谓的实证其实是寻找完美自我的过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就是寻找,就是来想得到、想了解整个大树的,是想了解所有思维状态的,其实并不是说是我们去寻找自我的,不是这样的,就是想了解思维全貌的。这就是要了解实证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解决生死”,在证到最后的时候你将发现没有生死可证,因为什么?即心即佛,当下你就是真实的你,你所做的无非就是能了解整个大树,没有实证的人,他们仅仅知道他是其中一种树枝,知道他的情况“树枝”,你比他们进步了一点,就是你了解了整个大树。

下面咱们看333页,4) 具有能让一切状态发起作用的能力:

这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种能力,它拥有这一切能力,我们思维衍生状态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的能力、一切功能全部由思维根本状态来,全部由如来藏来,如来藏拥有这样的能力,包括在“体验”心理作用下,它能够产生一种功能,就是“执着心”的功能,这种功能也是如来藏拥有的一种能力。如来藏可以使用这种功能,也可以不使用这种功能。在不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我们认为那是“如来藏”。但其实在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同样是如来藏,只不过你认为的那是一种妄心的状态,但妄心就是真心,烦恼即是菩提,它同样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浪花就是海水,这个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也就是说“思维根本状态”具有让一切状态、一切境界发起作用的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不用担心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后无法再重新回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的人说是在打坐中,我实证啊、实证啊,然后回归如来藏了,我是不是还能再出来?我是不是就这样死过去啦?不是这样的,完全可以自由的再重新回归这种状态,这个就属于和一般禅定不一样,禅定是自动退失,你不得不回归现在这种状态。回归如来藏之后,你想回来就回来,不想回来你就不回来,取决于你,但一般情况是下你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你还想体验平时这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是“习气”。什么是习气?就是那种体验的心,想体验其他思维的特征,体验我们平时拥有的这种能力,这就叫做习气。要了解习气和习惯的区别,我们平时总是把习气和习惯混淆到一起。

下面咱们再看,5) 在“思维根本状态”通过“相应”进入“思维衍生状态”:

也就是我们从思维根本状态怎样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因为这时候你必须通过相应,没有别的办法,这个相应和我们证入禅定中的时候是一样的,也必须是很专注的、让时间能够延长,必须满足这些条件,专注的体验、耐心的体验、让时间延长,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证入平时我们这种衍生状态,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在体验这种愤怒的心理,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应,进入我们现在思维衍生状态。为什么要与这种状态相应?那是因为这种状态是执着心力强烈的一种表现,与这种状态相应是最容易回归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它的心力方向是指向思维衍生状态的。同时在相应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证时间,也就是说在刚开始你与这种状态相应的时候是根本没办法相应的,是根本没办法马上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也就是不可能马上回归思维衍生状态,这时候一定要耐心、要专注、要慢慢的体验,让个时间延长、再延长,也就是说不能够气馁,要持之以恒的去体验,只要你能够这样做,那么将会陡然升起那种执着的心力,这种心力一旦升起,将快速的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如来藏的时候该怎样做。这个在333页,第5)下面,该怎样做写的很清,大家看一下,不过这个也不需要专门的去学,专门的去记,也没必要的。这个在如来藏的时候,大家完全就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自主、主动、准确无误的运做,不需要专门的学习,了解一下就行,你不要想着到如来藏状态之后我该怎样出,这个必须把这些记下来,然后才能出吧?这个没必要的,如来藏状态自然而然的就会知道怎样去做,而且是准确无误的做,而且准确无误的产生那些效果。

下面咱们再看:刚开始根本不可能让这些场景发生作用,根本不可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但千万不要放弃,这个就是说时间的。

下面咱们看,333页最下面:要想真正了解“思维根本状态”,就必须进行实证。只有自己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才能彻底了解“思维根本状态”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没有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那么即使我们对“思维根本状态”方面的知识了解得非常多,也仍然无法保证不出错误。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我们把容易和“思维根本状态”混淆的其他思维状态附在下面,下面这些是和思维根本状态“鉴别”的,这个“鉴别”的咱们下一次谈吧。





=====================================



修行路上:1、请问老师我观手是躺着观的,能一直躺着观吗?
老师:观手是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的。因为手与心最相应,心灵手巧,我们平时所说的心、思维活动,主要指的是选择性思维这种有意识思维活动。因此手主要是和有意识思维活动相应的。所以在我们在观的过程中,是完全可以使用任何姿势、任何状态去观的。但是手的微观物质又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所以观手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什么?能够引导你去掌握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这样的规律,转化规律。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实证人员必须去掌握的,必须去掌握这种技巧,了解这个操作。
    我们平常是怎样去完成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一是“体验呼吸”,因为呼吸也是能够把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比如说你受到突然的惊吓,心里咚咚的跳,这时候你不由自主的很多人就会长出一口气,或者暗示自己要平静、平静,让心情平静下来。也就是说,你通过让呼吸长出一口气,让呼吸平稳,从而完成了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的转化。
另一种方法就是“打瞌睡”,打瞌睡也是把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紧密关联起来的,睡眠本身就是潜意识的,但打瞌睡过程,是由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完成了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
    那么,观手也是这样的,手本身的活动是主要和有意识思维关联的,但手的微观物质的体验却是和潜意识关联的,所以我们在观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会让自己放松,但同时手是和有意识思维相关联的,有意识思维是最容易形成专注的,所以我们观手是最容易专注的。所以说,我们在观手的时候,可以用任何姿势,因为它是和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相关联的,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有意识思维是可以使用任何思维、任何状态、任何姿势的。

修行路上:观心也可以躺着观吗?
老师:原则上是都可以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在躺着的时候最容易和睡眠相应,这种经验相应,所以在躺着的时候容易昏沉,根据个人情况,如果你觉得自己躺着的时候照样能够很清醒、不容易昏沉,反而是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那你就完全可以躺着观。这些都是非常非常灵活的,最关键就是掌握原理,不在于这种形式,不在于形式主义。要了解原理。

修行路上:如否,什么时候可以转为坐着观?
老师:这都根本个人的体验。你觉得坐着的过程中,有利于潜意识的发挥作用,那就坐着观;你在坐的过程中不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容易散乱,那你就不要去坐着观,不要像平时那样,保持你觉得的那种一个标准的姿势,你可以保持一个你觉得比较舒适的姿势,只要潜意识能够准确发挥作用、稳定发挥作用就可以了。一切为了潜意识,一切形式全部服务于根本的,不要在这种形式上过分的注重,一定要在本质上下功夫,形式是服务于本质的,不要被形式牵着走。我们在很多情况下的实证通通都是被形式主义牢牢的束缚,我们的实证中,就是和我们以前说的那样,充满了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被这些搞得焦头烂额的。

修行路上:2、身体觉受基本消失开始观心后,以后每次上坐时还要通过观手等方法达到身空之后再观心吗?
老师:这是没必要的。观手这是个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实证基础的人,他想快速的得到一些体验、能够上路,获得一些效果,那么观手是最快的,所以就是过了一些阶段之后,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就没必要在使用那些方法了,你可以使用其它方法,都是非常灵活的。这个还反映一点,就是没有抓住本质。实证一定要抓住本质,抓住本质之后,你就知道这些方法可以自由使用、灵活使用的,不会再在方法上打转,不会在形式上打转,一定要抓住本质,一切为了本质,一切为了潜意识,一切为了潜意识的连续性,只要潜意识能达到连续,那么就一定能够深化为“潜意识专注”,证入禅定中。所以是,实证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了解原理,不在于那些形式主义,一定要掌握这一点。所以,诸佛曾说过一句话,就是:“什么样的方法最好?一切方法都好。”,没有不好的方法,只要你能够把这些方法落实到根本,落实到潜意识,那么这些方法统统都好。所以,方法都是自由使用的,不要想着哪个阶段、怎么样的方法、该怎么怎么样,哪个阶段该结什么手印、该摆出什么样的姿势,不要在这个形式上打转。

修行路上:每次如何下坐?
老师:这要取决于你是从禅定中过来,看你是否证入禅定了。如果你是一般昏沉的,那么这个下坐的过程,可以稍稍的这样拍打一下、按摩一下,让自己这些血液循环得到恢复;如果你是在散乱中下坐的,这个不是要求非常高,就是稍稍的腿伸一下、活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什么?在散乱中的时候,毛孔本身就是对应平时的状态,这时候就是唯一的就是在散乱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气血不流通这样的情况,只要活动一下腿就可以了;如果你是从高级禅定中下来的,那么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先让思维处于一种活泼状态,让思维处于一种活泼状态之后,然后再去使用这个身体,它有一个使用身体的过程,和那个昏沉和散乱不一样,昏沉和散乱本身就没有摆脱身体束缚,所以没有这个过程。这是对下座简单了解这一点,都没必要去详细掌握的,因为到时候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

修行路上:是通过选择某个念头展开相续退下来而下坐吗?
老师:这个能够体验到身体的时候,念头就已经展开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不存在怎样下坐的问题。因为什么?当你决定选择那个念头,在这个地方,你选择念头的时候,同一个念头展开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身体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不存在下坐不下坐的问题,只有念头开始展开这个选择性思维的时候,也就是说,多念头,平行多念头,开始纷繁复杂,就是咱们说的散乱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产生之后,身体的觉受才恢复。在前面那个单一化念头展开的过程中,身体根本就没有觉受的,所以不存在下坐不下坐问题,也根本不存在你说的这个是否选择哪个念头展开,然后才能退下来而下坐,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一定要加强实证,不用去揣测这些事情。

修行路上: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对打坐的次数和每次的时间有什么要求吗?
老师:那当然是要经常住于思维本体才好,住于这种状态之后,你将获得更多的回归如来藏的机会,所以是次数和时间当然是越多越好。

修行路上:3、身体觉受还有时,思维是连续的(意识流),
老师:思维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紊乱的,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率活动状态,也就是说,你有这些觉受,就一定处于高频率活动状态,如果思维是沿着单一念头,也就是置心一处,沿着单一念头展开相续的,那么这时候身体的觉受反而是没有的,也就是置心一处的,也就是单一念头的相续性状态,而不是复杂念头的相续性状态。要了解这一点。

修行路上:观不到单独念头,
老师:那这是一定的。

修行路上:身体觉受消失后,意识流会自动断为一个个念头吗?
老师:它不是断为一个个念头,当你有这个“断”字的时候,说明是你还认为那个相续性念头是因果相续性的,而这单一的一个念头就是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根本就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不存在断与不断的,它们自然并列的,没有“断”这回事的。因为根本没有关联你断什么?各是各的,前面是张三,后面是李四,不是说怎么怎么衍生出来这一个,没有这种连续性的,没有这种因果连续性的,所以没有断这回事的。

修行路上:4、回归如来藏之后,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会淡漠或消失吗?
老师:你所有的那种建立在执着心上的这些感情会完全消失的。在如来藏状态是对一切境界的完全的大悲心、深深的大悲心,你平时用的那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比这些更深沉,和你平时不同的是,你平时还有这些爱与恨的分别,在那种状态没有,即使对你的杀父仇人,在如来藏状态照样是象关爱自己亲人一样关爱他,对一切都是深深的关爱,绝对没有丝毫的分别。所以说这种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这种亲情、友情、爱情这个会消失,剩下的就是一种大悲心。

修行路上:生活状态有什么变化?
老师:就是不象平时那样,处于那种咱们说的波浪起伏的状态。

修行路上:从如来藏出来回到生活中,之前累劫的因果依然起作用?
老师:空中的云朵在不断的变化,但它会融入虚空;浪花在不断的翻滚,但浪花还可以融入大海,成为平静的海面;树叶在不停的摇动,但它有静止时候,可以这样处于这种静止的状态。大家了解这一点就行了。

修行路上: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有变化?对因果的认识和应对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老师:你认为空中的云朵不好吗?你认为云朵好吗?你认为树摇动的时候好,你认为树不摇动就不好吗?所以不要执着这一个。
====================================

麒麟风:老师,最近我一直想走“观打瞌睡”入定的路,我制造了很疲惫的状态,
老师:这个没必要刻意去制造的,比如说,你在用其它任何方法去实证都可以,实证过程你觉得自己困了,有点瞌睡、睡意,那么这时候你就了解一点,睡意到来的时候,是潜意识比较稳定的时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状态,这时候你就不用担心是不是能够打破潜意识啦,就专注的使用,只管培养专注心就行。因为在潜意识不够稳定,没有连续发展的时候,那么这时候有意识思维容易打破潜意识,也就是说,因为我们刚开始专注都是有意识的专注的,都是故意选择一个事情去培养专注力的,这种做法容易打破潜意识,使它无法连续发展。但是在睡意到来的时候,潜意识的连续性是非常稳定的,这时候是你不用担心能够打破潜意识的连续性,这是你尽管努力的去专注的去观,尽管这样就可以了。所以说就是,当你觉得睡意到来的时候,这时候就提起精神,要全力以赴的去观,专注的去观,越瞌睡的时候越要专注。所以,不用去刻意去制造这种疲惫的状态,只管按照一般的情况去证就行,觉得睡意到来啦,然后准确的认知这个睡眠的过程、利用这个睡眠的过程去实证。

麒麟风:可是很难观到瞌睡到来。
老师:观瞌睡到来,这个牵扯到实证,咱们在《实证学》上会谈到这一点。就是对于“睡眠”这个问题,要么你是直接“观睡眠”,把睡眠观成一个念头,也就是说,你能够“专注力”非常强的时候,你能观到“睡眠”的确是一个念头,能观到这种情况下;要么就是利用“睡眠”,因为睡眠、打瞌睡的过程是潜意识非常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去“专注”的观的时候是非常容易成功的。所以就是对于“瞌睡”这个事情,要么你直接去观睡意,要么你就利用它,你不用去管它,就是利用它,在它到来的时候,就按照你以前是怎样观的,就还是怎样观,还是专注的观,你不要管这个瞌睡的事情。所以就是对于磕睡这回事,用两种态度去对待它、两种方法去对待它。

麒麟风:后来身体后仰,
老师:这就说明是“昏沉”比较严重,跟着念头走了,走神了。

麒麟风:仍然坚持观,
老师:对,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按照所使用的观法去观就可以了。

麒麟风:转换观虚空的心境,或是观外景,观细微处,直到屁股都坐疼了,
老师: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什么?虚空不是容易观的,因为在这个睡意到来的时候,潜意识非常稳定了,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快速形成专注,如果你不能快速形成专注,那么你必然会堕入昏沉中,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怎样才能快速形成专注?你必须使用“选择性注意”,因为选择性注意是最容易快速形成专注的,潜意识是绝不可能快速形成专注的。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办?就是要在“观察对象”上下功夫,选择特别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快速形成专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将通过睡眠快速的入定,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个方法,你将绝不可能通过睡眠去入定的,反而是睡过去了,跟着睡眠走了。所以,一定要了解,在打瞌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思维功能?应该怎样去做?对这一点,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如果掌握不了这一点,你是不可能通过“打瞌睡”去快速入定的。相反,如果你能够掌握这一点,那么你很轻松就能入定的,入定丝毫都不难,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够掌握这种方法。

麒麟风:斩断意识,潜意识发挥作用,
老师:也不存在斩断意识不斩断意识的,不需要管它,你只管让潜意识发挥作用就行,不要太刻意,这个事实上不存在刻意不刻意的,在潜意识已经连续发展的时候、稳定的时候,就是需要想办法快速专注的,这个时候就是要在观察对象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你选择的观察对象没有吸引力了,你还在强迫自己去专注、专注、专注,那么这就是刻意,这才叫刻意的;相反,如果你选择的观察对象非常具有吸引力,你又非常喜欢,那么你将自然形成专注。咱们说潜意识发挥作用有一个特征是什么?那就是爱好、喜欢,你喜欢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形成潜意识,潜意识就能够发挥作用。所以,虽然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虽然你使用的是选择性的专注,但因为它是自然专注的,所以,它就是能够向潜意识快速的转化,一定要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使用了选择性注意,但是因为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所以,这种选择性注意能够快速形成选择性专注,并能够快速向潜意识专注发展,而尤其是在打瞌睡的过程中,是更容易快速向潜意识专注发展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善于设置观察对象,善于使用选择性注意,那么你是很轻松就能够入定的,入定就是非常非常容易的,关键在于这一点。很多人是没法做到这一点,总是选择一种方法,对这种方法已经审美疲劳了,他还在强迫自己专注啊、专注,专注不了,他又埋怨自己,我怎么还没有专注啊,你将始终不可能入定的。这就是你不了解原理,所以,始终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摔倒了很多次,无数次的摔倒。

麒麟风:但我想快速的突破,
老师:快速突破是按照原理来,要科学实证,按照方法来。只要你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进行,科学实证,那么你就一定能够快速突破,如果你的方法、原理是错误的,根本就不对,那么你想快速,你怎样想都是不可能的,科学就是科学,它不是凭我们想的。

麒麟风:昨天最好的一次觉受,借助放松入静,可以得到暖的觉受,
老师:对,通过放松,这个一定要高度重视放松,要把“放松”当做一种方法去实证,而不仅仅是当作一种辅助。我们往往是把放松这种方法,放在其他实证方法的里面,把放松当作了一种准备阶段、准备工作,当作一种辅助的方法去进行,也就是把它附属于其他方法。其实“放松”是一个独立的方法,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要了解放松的原理。也就是说,了解放松的时候,我们就要了解,第一,首先要了解物质的不同层次,所谓的“放松”,比如说我们的身体也是有不同物质层次的,所以,“放松”就是放弃使用物质的这种宏观状态 ,放弃身体宏观状态。同时,由于我们对不同物质状态的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使用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每次、我们同时只能使用一种思维状态,无法同时使用二种、二种以上思维状态,因此我们放弃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过程,就是身体微观物质状态自然展现的过程。也不必要去追求身体微观物质状态是怎么样的,根本不必要这样想,你仅仅只需要放松就可以了,只要你放松做得好,做得透彻,那么身体微观物质状态会轻轻松松的展现出来,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关于“放松”这一个,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放松是可以在物质方面进行,也就是身体方面进行,也可以在思维方面进行。思维方面也同样是放松,但在思维方面的放松,我们平时、我们按照习惯往往不称之为放松,而称做“放下”。“放下”同样是“放松”,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只不过它是思维方面的放松,所以,因为特殊的原因,我们把它称之为“放下”,但它和身体方面的放松是完全一回事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要了解原理,了解原理是最关键的,要不然,你容易太轻视这个放松,这个“放松”是非常不得了的,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方法,它可以和其他方面结合进行。但对放松,如果你对原理认识不了,做得不够透彻,那么其他方法也丝毫不会起作用,因为其他方法也是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放松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一切实证必须在潜意识引导下进行,只要你放松做不好,潜意识就绝不可能发挥作用,你也绝不可能成功。
    所以,一定要把放松做得非常彻底,你可以用一个星期、二个星期时间,什么方法都不用学,专学放松,专门的去练习放松,把放松练习到非常纯熟的程度。那么,以后你的实证就是轻轻松松的、非常顺利的。如果这个问题没解决,你的实证始终是反反复复、很难成功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深入了解放松。正是这里“放松”做得比较好,所以得到“暖”的感觉。一定要了解原理,在这里为什么能得到暖的感觉,那就是由于放弃了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然后我们放弃了这种宏观物质状态之后,那么身体微观物质状态自然展现出来。

麒麟风:估计一小时之后,想下坐,但是感觉很难动,呼吸不是很细,有身体觉受,但手的觉受很模糊,眼睛可以看到,但手不听使唤了。最后慢慢用不断动胳膊来带动手动,才下坐。请老师开示,对于这种观法是不是一定要努力与打瞌睡斗争,
老师:这个咱们刚才谈过,对睡眠是两种态度:要么你直接是观睡眠,把睡眠观成一个念头,那么最终你将会发现“睡眠”的确就是个念头,这个观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咱们以前谈过很多次了,你到时候详细的再看一下;另一种方法就是借助“睡眠”进行实证,也就是睡眠你这时候不用管它,它仅仅只是像温度计一样,睡眠的程度和温度计完全是一回事,它能表明“潜意识”的连续性程度、潜意识的稳定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你觉知到睡眠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温度达到了,现在正适合实证的,那么这时候,你就“专注”的按照原来的实证方法去做就行,不用去管这一个,就像咱们那个孵小鸡一样,现代化的方法孵小鸡,温度计放在那里不用管,这时候小鸡自然就会发展,还不用体验温度那回事,所以,这时候你就专注地去按照原来的方法实证就行,根本就不用管这个睡眠了。

麒麟风:持久就能入定。我想太疲劳之后,很难观到打瞌睡,
老师:这个是专注力的问题,因为观到打瞌睡不是在瞌睡到来这时候才去用功的,在瞌睡到来之前,这个“专注力”就逐渐逐渐培养起来了,培养的差不多了,但是这时候并没有真正形成专注力,所以睡眠这时候到来,有点瞌睡的意义,但是,这前面已经形成一个观的习惯,观心的习惯了,那么这时候,“睡意”到来的时候,马上就能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够观得住的,所以不是说你等待这个睡眠到来,然后再观,如果你要直接观打瞌睡的时候,那么在前面的功夫要做足、做够。

麒麟风:只有用意识对抗,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种观法,也不存在什么分别意识、非意识的,因为什么?实证的结果是把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融合为同一种功能的,你现在不能去这样去分,现在是不是有意识啊,在这种情况下,再去看什么是潜意识啊,不能这样去思考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心没有走神,你在专注地观就行了,这时候的思维虽然是有意识,但它很快就会向潜意识转化,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专注地观一点,这种有意识思维将快速向“潜意识专注”发展,二者将融合为一体,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有意识,什么是潜意识的,这就像我们睡眠是潜意识,我们利用睡眠去实证,利用潜意识去实证,但实证的最终结果,是破除睡眠,也就是说既不是落于有意识这一边,也不是落于潜意识那一边,而是把有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所以,在这里就不用再去考虑“有意识”、还是“潜意识”,不要学了一种方法,结果被这种方法束缚。要了解原理,了解他们最终融合为一体的。如果在这时候你再判断自己,“我又用有意识思维了,我要排除这个有意识思维”,那就是散乱心了,只要你是专一的去观就行,这是《实证学》里的内容,《实证学》里面谈了一点,就是“对有意识思维的改造,潜意识化改造”,其中一种改造方法就是“专一化”,专一化的改造,这个等将来一下看《实证学》吧。

麒麟风:对抗过了应该就可以观到了,我想尝试一下,老师这样可以吗?感恩老师!
老师:这个就是咱们谈过的如何对待睡眠,这一个将来在《实证学》里面还要详细谈,因为对待睡眠这一块的实证,也是非常重要的。
====================================

三心不可得:老师,遇到感情的事了。应该怎么去处理面对呢。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业力的原因。
老师:这是世间法的事情,可以用世间法态度去对待,也可以用出世间的态度去对待,看你个人的这些愿望,如果你还要在这个世间行走,那你就用世间法去处理,如果你要用出世间去对待,就不用理,这些事情就不用管。
====================================

水月:老师,我接触过一种潜能开发的方法,下面是其描述,最后附上我自自己的分析,请老师指正。
    平躺闭目,手指按固定节奏微微敲动,做一两分钟,确定节奏不乱、心情平静之后,逐渐的把注意力移动到眼前的黑幕上,同时去感受手指和手上节奏,不要乱。保持住这个状态,会慢慢提炼出一种超越语言的快捷思维,可以实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我认为将注意力同时分置两处,普遍性留意发挥作用,慢慢形成静,同时注意排除选择性思维,逐渐可能达到清明的静,甚至专注的静,这个时候念头自生自灭,至欲界定。不知道分析得对与不对,同时这种思维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老师:前面的方法就是一般催眠的方法,如果是你在专注地体验这种节奏,那么它可能达到专注的静;如果你是保持一般的那些似有似无的体验的话,那么将达到催眠的状态。这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下面你说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否达到念头自生自灭,这是不可能的。观到念头的自生自灭,必须观心,通过观心这种方法,也就是说分为心物两个方面,要么你从物质方面去证,要么你从思维方面去证,你说的观那种物质的状态,也就是观手指啊、手指的节奏感啊,这些都是观物质的,这是从物质方面去走的,那么你将不可能观到念头的自生自灭的。念头自生自灭是必须住于思维本体才行,那么就必须走思维这条路,要通过“观心”才可以的,要不然是不可能的。

水月:老师,我听群里师兄讲,专注地放松就是注意力柔和地放在紧张的部位,但是我因作意重而气聚于头,
老师:专注地放松就是一个部位一遍一遍的这样体验,体验这整个放松过程,无论你是怎么样做,只要你在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体验,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体验,不去加入其它的念头,不去使用选择思维,那么都没事的,都叫做“专注的去放松”。

水月:但是我因作意重而气聚于头,
老师:这就是放松根本就没做好,然后所导致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住于相续性思维了”,思维方面没有做到,也就是不了解什么是“放松”,你仅仅是放松身体,但思维方面并没有放松,不了解放松是分为在物质方面和思维方面两个方面去进行的,在物质方面我们称为“放松”,在思维方面的“放松”我们称之为“放下”,也就是说在思维方面放松你没做到,“放下”没有做好,也就是思维方面放松只要你做到了,把放下做得非常好,就绝不可能出现这个问题。

水月:如果我再把注意力放在头部去专注的放松,
老师:这个也是不行的,不存在你放在哪里,这些物质状态都需要放弃的。

水月:根据意气相依的原理,头部只会气感更明显,难道是因为原来的气感是气痞,
老师:只要你在思维方面的放松根本就没做到,那么一切气机体验全部都是气痞。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你在思维方面放松做到非常好,到达静,到非常清凉,非常美好的状态,那么这时候将会产生一种气机的反应,它和那个暖又不是一回事,有点不同,这时候很微小的气团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而且表现于下腹部,不会表现于上部。所以,这个地方最关键的是不了解什么是放松,不了解、无法掌握,也就是没有掌握思维方面的放松,不知道思维方面应该怎么放松,始终在这个思维的散乱状态,处于这种严重的散乱状态。
    所以,在这里就是,实证的一个最基础的工作没做好,就是不了解放松,不了解放松的原理,不了解放松的重要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掌握如何放松,也就是实证的一切方法的基础没掌握好,一切方法都建立在放松基础上,对放松没有做到、没有掌握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不了解原理,不知道怎样操作,也没有准确无误的达到它所该达到的效果,所以,实证会出现这些问题。所以这个就是,下去之后要了解一下放松的原理,放松的重要性,放松应该怎样操作,用一个星期、二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地去练放松,把放松做好,放松做好了,其他任何方法都会发挥作用的,放松做的不好,无论再好的方法都不起什么作用的,因为一切方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同时,还要了解一点,“放松”这个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要了解世界上第一个实证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实证,没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方法的,他就是一个放松,他就是放松的过程中进入一个一个层次的,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放松。
====================================

三心不可得:在还没入定前,很多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应该怎么去面对。
老师:这就是咱们刚才谈的,面对的方法,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世的方法,一种是入世的方法,取决你自己,你觉得想入世吗?那你就按入世的方法去面对,你觉得你想出世吗?那就按出世的方法去面对。

三心不可得:比如赚钱方面,恋爱婚姻方面的呢?
老师:这就看你最终的目的,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世还是入世的。

三心不可得:还有很多家庭问题,在没实证成功前,应该要怎样的生活态度?
老师:这就服务于最终目的,如果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世的,那么你可以用一些权巧的方法,就像释迦摩尼一样,你可以刚开始的顺应这些事情,但最终是要服务于出世的。也就是说,刚开始你可以使用一些权巧的方法,但一定要牢牢抓住你最终的目的——出世的目的。
====================================

zyz416993509zyz:实证必须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有意识向潜意识转化的规律路程是?
老师:这就是咱们刚才谈过的几种方法,就是:借助呼吸完成转化,借助睡眠完成转化,借助观手完成转化,等等,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这个在实证中自己去总结一下。
====================================

Wang:入定和催眠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老师:不一样的,入定必须断睡眠,不断睡眠是根本不存在入定的,二者根本是不一样的。但入定时可以利用睡眠,利用睡眠进行实证、进行入定。但入定的结果一定是断睡眠的。我们之所以入定能够利用睡眠,那是因为入定是在潜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但入定之所以要断除睡眠,因为睡眠是单纯的潜意识作用,而入定时是潜意识和有意识合并为同一种思维功能,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的。
====================================

zyz416993509zyz:我要打瞌睡这个念头是有意识思维,
老师:打瞌睡本身是一个潜意识,这不存在你在观“我要打瞌睡”,这不是这一回事的,它不是这样去实证的。

zyz416993509zyz:所以当我告诉自己要观察打瞌睡时反而瞌睡不起来,
老师:这个不能这样去观的。

zyz416993509zyz:所以只能放弃打瞌睡这个想法,等静来了,暗示自己打瞌睡就又成为有意识思维了。所以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思维,从有意识思维转化为潜意识思维,这个过程还是要反复探索一番。
老师:这个是不了解打瞌睡的。
====================================

符心?赋:观手的时候中指感觉重,只感觉中指行不行?
老师:无论感觉那里都可以,只要你觉得操作比较容易就行,方法多的很,只要了解原理,可以完全自己去发明创造一些方法,找到最适合你的方法,能够快速的完成实证。
====================================

修行路上:老师,开天眼能突破时间,
老师:开天眼看哪一种,一般的欲界定在时间方面的突破不是非常明显,禅定是可以的。

修行路上:看到几天后的事情,
老师:欲界定它在时间方面的突破不是非常明显。

修行路上:看到几天后的事情,设想:你开天眼看到某人几天后过马路遭遇车祸死亡,为了帮助别人,你提前告诉他,或在车祸那天发生车祸之前通过其他方式不让他过马路,结果会如何?
老师:可以,你去试一下,除非人家……可能你是美好的愿望。

修行路上:如果成功了,那天眼看到的不就是假的吗?
老师:这个都是个人的一种愿望,你是这样认为的。
====================================

白净:老师好,各位师兄好。想请教一下清明静以后该怎么操作,虽然跟几位师兄请教过,自己也多次看了资料,但是,还是不太清楚。
老师:清明的静以后,该怎么操作?就是你真正的得到了一种清明的静、稳定的静,那这时候就按照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去证。如果你想要入禅定的,那么你就按入禅定的方法,比如说“观微观”,观“微观的物质构成、微观的运动状态”都行,或者是“观心”,在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再观念头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证入禅定中了。如果你想证入欲界定的,你就去专注的体验这种清明的静,向着美好感、清明感、光明感,向这些方面去发展就可以了。

白净:因为从观身体觉受过了那个界面达到身体觉受不明显之后,心很迷茫,
老师:身体觉受不明显之后,要么就转为观心,通过“观心”证入思维本体之后,这时候可以自由到达任何思维状态。要么你就可以观身体外的观察对象,一定不要再去观身体,观身体外的这些观察对象,比如树叶的飘落、水滴的滴落,等等,这些都可以的,观身体外的观察点,这样能够快速突破的。
====================================

微尘:请问老师,放松到如何程度算合格?
老师:这个是按照目的来说的,如果你是为了入欲界定,那么放松到微观物质表现出来,并最终达到……,这个层次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很高的,如果你想仅仅维持一般的层次,那放松到身体的微观物质表现出来了就可以了,这时候会轻松开天目啦,就证入一般的欲界定、欲界天啦;如果你想得意生身,那么就继续在物质方面放松,一步一步的放,然后就证入意生身的状态;如果你想再证入禅定中,那么你就在身体放松结束之后,就解决念头,放松念头、放下念头,念头一个一个的放下,那么这样最终将证入禅定中。
====================================

三心不可得:如何慢慢地减少睡眠呢,睡眠少了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实证的了。
老师:睡眠是靠证的,你一步一步这样去减少也没什么意义的,按照方法去证就行,不是“睡眠少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实证了”,而是实证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睡眠自然减少,如果你刻意让睡眠减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心不可得:放松一段时间后,会突然感觉身体像固定了一样,周围一下子就静了,但身体上要继续再怎么放松呢?
老师:身体上到了一定的层次,你是根本没办法放松的,这时候必须转向思维,因为心物是一体的,身体达到这种状态,心也在这种状态,而你是根本不可能发现的,这时候就要从可操作性方面下手,在思维方面容易操作,就转向思维,转向观心,然后放下了。在思维方面开始“放松”,就是“放下”,放下杂乱思维,让思维逐渐、逐渐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时候你将马上感觉到身体方面部位哪些还没有放松,就是身体微观物质将表现出来,微观物质会出现一些变化,这时候你会体验到身体某些部位没有放松,但这时候不放松并不是肌肉群了,而是气机,也就是经络的问题,气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哪个地方过不去,这是因为思维方面没有达到真正的放松,在思维方面这时候放松,或者你借着这个气机运行的过程,让自己柔软心发生作用再放松,这时候才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可以轻松向上发展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身体微观物质表现出来之后,该怎样实证?仍然是放松,在身体方面是放松,在物质方面是“放松”,在思维方面是“放下”,仍然是这样去做,如果就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还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去做,用“无”、“观无”、“放松”,然后“虚无”,用这样的态度去做。
====================================

关公骑马:老师好,打瞌睡一直没睡过去,但也没清明,对声音很敏感,身体也会对声音有反应,这是昏沉吗?
老师:你能觉得声音很敏感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有一些清明;当你觉得声音已经很迟钝的时候,那说明真正的堕入昏沉啦。所以,声音很敏感的时候,说明还有些清明的,这时候要按照方法专注的去证。
====================================

三心不可得:思维上“放松”,就是“放下”所有的“想法”、“念头”,是吗?
老师:对,就这样,一步一步放下,杂乱的心你要观得住,观得住散乱的心,观到之后就放下、观到之后就放下,就这样,就一步一步就证入较高层次啦。

三心不可得:思维上放松,观大悲心、柔软心,是吗?
老师:观大悲心、柔软心是“相应”,“放松”是观相、观现象的,大悲心、柔软心是根本,一个标,一个本,是不一回事的。
====================================

白净:清明的静之后,观心看不到念头啊?
老师:那是住于静啦,这个时候是无法去证到的,这个时候就继续放松身体,身体觉受完全消失,然后再去观。
====================================

修行路上:老师,再问几个问题,谢谢老师。1、学佛人眼中无是非怎么解释?
老师:能够了知一切相是不是是非,了知一切相而不住于一切相,不存在说“是不是是非”的问题,因为你住于思维衍生状态就是住于一对一对念头,分别念头,怎么可能“没是非”?你觉得“没是非”的时候,是已经“有是非”啦,你发现“是非”的时候,你说我不能有“是非”观念,其实已经有“是非”啦,不要这样去实证,这样是是毫无意义的。有的人到食堂去吃饭的时候,吃到这种美食了,他马上也能觉知到,“哎呀!自己感觉到这个食物是很好的、美的”,然后马上就判断,“我不应该产生好与坏的分别,不应该产生喜欢和厌恶的分别,有这种是非观念了,这个不对,马上放弃”。实证是不能这样的,没人教你实证是这样去实证的。所以,“四念处”上仅仅只是体验就行,因为在这个阶段,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是根本不可能断除“是非”观念的,因为什么?你受那一对一对念头的支配,我们现在思维状态就是建立在那种一对一对念头上的,就是建立在那个分别执着念头上的,所以是绝不可能摆脱这种观念的,也根本不需要这样去实证,这样实证是没什么意义的、是徒劳无功的。要严格的按照“四念处”的方法去进行,这个可以看一下《阿含经》。

修行路上:如果无是非,那是不是就无善恶?开悟的人对于生活中恶人恶事如何看待?会放任自流吗?
老师:他会去帮助一切的人。

修行路上:2、都成佛之后,世界消失,然后如何开始的?
老师:这个就是,你把成佛怎样定义的?你定义树根是树吗?那么树上的枝叶就不是树吗?这是因为你的认识的问题。

修行路上:最后一个众生成佛,
老师:没有最后这样的,而自由的应用,不存在什么最后不最后的,在你真正成佛之后,你到大街一看,哪一个不是佛?你觉得那一个人不是佛?

修行路上:那共业只有他一个人的个业,此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老师:不用这样去推想的,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你专心去实证就行啦,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去谈的。

修行路上:3、没断睡眠的人下一世一定是会到鬼道吗?
老师:那倒不一定的。
====================================

白净:清明的静如何走才能身空?
老师:观暖、观专注,专注达到了、暖达到了,然后自然就解决了。

白净:才能真正观心呢?每次到这儿都迷茫。
老师:这就是专注达不到,身体的暖达不到,微观物质根本就没展现,所以是不可能身空的,这只是一种“静境”。
====================================

水月:老师的手机号是否就是在请书时留下的那个?
老师:对。

水月:答疑后可否电话请教一下短期修行的问题?
老师:关于修行问题,最好是在语音上交流,大家共同交流。交流完,下去之后,你到群里面和老同志交流,因为咱们谈过的问题都已经反反复复谈过很多次了。你可能是刚来,也就是不了解地方咱们在语音室交谈之后,你觉得还有一些不是非常了解,多和老同志交流,老同志都是非常有耐心的,会一点一点和你交谈的。
====================================

zyz416993509zyz:告诉自己打瞌睡错在哪了?
老师:打瞌睡就是咱们刚才谈的,就是:要么你直接“观瞌睡”,要么就是利用“瞌睡”,两种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