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囊妙计有硬伤?原来问题出在这儿

 知识分享zhsh 2016-04-23

“锦囊妙计”这个词,国人耳熟能详,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小说中,诸葛亮使用“锦囊妙计”一共也就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当时刘备趁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大肆扩充地盘,先后占领荆州数郡,引起东吴的警惕。为限制刘备势力,鲁肃奉命向刘备讨还荆州,但遭到拒绝。东吴大都督周瑜向孙权献计:趁刘备的夫人病故,用孙权的妹妹孙仁为诱饵,将刘备骗到南徐,幽囚在狱中。但是,这个诡计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择日迎亲,派赵云前去保护,并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让赵云依计而行。结果,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妙计,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其后再气周公瑾,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次是在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战司马懿,派魏延、王平迎击魏军先锋张郃。诸葛亮又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让两人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埋伏在前山之上,如见魏兵围住王平和张嶷、十分危急之时,开锦囊看视,自有解危之策。结果,姜维、廖化按“锦囊妙计”的安排,不救被魏军围困的王平、张嶷,而是奇袭司马懿大营,造成魏军阵脚大乱。张嶷等人趁机大败魏兵,杀得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

第三次在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临终前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并对他说:“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 。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则用此计,魏延被马岱杀死。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首诗来称赞诸葛亮:“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三次“锦囊妙计”的效果非常神奇。然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用过“锦囊妙计”呢?

按照小说的描述,诸葛亮的第一次“锦囊妙计”出现的时间是在孙刘结亲的时候。历史的真相却与小说的描述大相径庭。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资料记载:赤壁之战以后,面对刘备势力在荆州的急剧扩张,东吴集团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以周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应该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因此,周瑜建议孙权将刘备骗到江东,用美女玩好迷惑刘备。不过这个计策遭到了孙权的反对。不仅如此,孙权还主动将妹妹嫁给刘备。虽然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但目的也完全是为了维护孙刘联盟的稳定。双方结亲期间也并未出现如小说中所描述的甘露寺之类的惊险场面,而是一团和气,其乐融融。因此,小说所说的“锦囊妙计”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

小说中诸葛亮的第二次“锦囊妙计”出现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按照历史记载,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他第三次出兵。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面对的主要对手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不是小说所说的司马懿。因此,这次的“锦囊妙计”也就成了另外的一个虚构故事。

小说中的第三次“锦囊妙计”是在诸葛亮临终之时。这个“锦囊妙计”在历史上也找不到任何记载。而且,历史上魏延事件的真相并不是谋反,而是因政见不和而引起的一场内讧。诸葛亮对于魏延的态度与小说中所描述的区别很大。魏延和杨仪同为诸葛亮器重的人物,但相互关系不睦,为此诸葛亮非常头痛,一直试图化解和弥补双方之间的矛盾。不过事与愿违。在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的矛盾爆发,并成为蜀汉政权内部一次血淋淋的权力争斗。其最终结果是杨仪笑到了最后,魏延死于非命。不过,在这场内讧中,根本没有出现什么“锦囊妙计”。这个故事也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从以上的对照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诸葛亮所谓的“锦囊妙计”,不过是小说家的虚构而已,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

要说发生在后汉三国时期疑似案例,还真有一个。不过用的不是锦囊,而是木匣。这个事件发生在孙权与曹操争夺合肥时期。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献帝建安二十年,孙权率军进攻合肥。此时镇守合肥的曹军将领分别是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人关系一向不睦。如何抵御孙权的进攻呢?当时远在汉中的曹操想了一个办法:给护军薛悌留下了一个木匣。并嘱咐三人在孙权进攻时打开木匣查看。当孙权向合肥发动进攻后,三人打开木匣,里面是曹操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结果张辽等人按照曹操的部署,向立足未稳的孙权发动进攻,大败孙权。

这个故事有没有触发罗贯中的创作灵感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略显神奇的历史记载很早就被宋、元时期的剧作家及民间艺人们重视并加以改变。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变成了诸葛亮。元代无名氏杂剧《隔江斗智》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终于出现了。

该剧出现的“锦囊妙计”,也正是后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使用该剧的时段:孙刘招亲期间。故事的情节大致是这样: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实力急剧增强,引起周瑜的不满。周瑜与孙权合谋,打算用孙权的妹妹孙安为诱饵,以招亲为名,趁送亲之机引兵夺取荆州。万一该计不成,就让孙安刺杀刘备。这个计策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只让孙安的一辆翡鸾车及其随身侍女入城,成功化解了周瑜引兵入城的阴谋,使孙安与刘备顺利拜堂成亲。孙安见刘备器宇轩昂,一见倾心,早把孙权及周瑜订下的刺杀之计抛到九霄云外,与刘备成了一对真夫妻。

周瑜一看此计不成,又想出了另外的一个计策:让孙权邀请刘备夫妻回娘家,打算等刘备来到江东之后将其扣留。不料这个计策又被诸葛亮识破。刘备过江之后,诸葛亮让刘封以送冬衣为名去见刘备,暗中让刘封带上一个锦囊交给刘备,并特意让刘备在酒宴中诈醉,将锦囊故意遗失在孙权面前。孙权拿到锦囊后,看到锦囊中的信上写着:

诸葛亮书奉玄德公座前开拆。自过江东之后,众将各安,勿劳记念。今有曹操为赤壁之恨,点集大兵百万,要来攻取荆州。如书到日,主公且慢回来,等贫道分拨众将,紧守各处关隘,早晚便过江问吴王再借些军马,共拒曹操。一者江东众将,都是旧识;二者孙刘结亲,又添上这一重亲眷,必然无阻。此书勿泄于外。诸葛亮书。

孙权信以为真,以为刘备赖在江东不走的原因是想向自己借兵抗曹。于是,他立即让妹妹孙安收拾行李与刘备一起回到荆州。

等周瑜得到刘备离开的消息派兵追赶,诸葛亮早在接刘备归途中安排重兵保护,不但成功接回了刘备夫妇,还将周瑜狠狠羞辱了一顿。

杂剧中的整个故事,极具创意。从后来《三国演义》的情节设计来看,几乎是在《隔江斗智》基础上进行的改编。由此可见,“锦囊妙计”是罗贯中在元代杂剧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再改编、再创造。当然,在《三国演义》中的“锦囊妙计”比起早期的平话、杂剧来,无论是在故事设计、精彩程度上都要高出很多,显示出罗贯中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力。

不过,这里还是有两个疑问:首先,罗贯中杜撰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其次,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这是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智慧化身而特意为之的。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很多。看看小说中那一幕幕由罗老先生杜撰出来的精彩篇章: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空城计、这三次“锦囊妙计”等等等等,实在是太多了!篇章的确特别精彩、特别过瘾。

第二个问题就要好好思量一下。

说起来也真的有点奇怪:小说中诸葛亮的这三次“锦囊妙计”能够成功,他凭的是什么?未卜先知?还是对刘备、司马懿、魏延的了解?客观地说,对于这三次“锦囊妙计”能否成功,就算换了是历史上诸葛亮也不一定拿得准。之所以能成功,我看功劳要算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头上。但同时也让人有点望而生疑:如此神化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什么不妥吗?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 元明传来之讲史》中谈到 《三国演义》的时候提到:“(《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个批评非常中肯。这的确也是罗老先生对诸葛亮形象塑造塑造上的过失:过头了。

首先,这三次“锦囊妙计”存在着一些过分夸张的成分,这个近似神化的渲染,过分突出了诸葛亮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其次,“锦囊妙计”事先秘而不宣,不论是计策的执行者还是中计者,都如同玩偶一般,任其摆布,弱化了其他角色甚至是主要角色的形象,这或许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作家对于主要正面人物进行塑造和描述时的一种习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