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天地】水产动物肠道功能介绍及肠道菌群的作用

 sunkiluck 2016-04-23


肠道是水产动物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培养一个健康的消化道,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与生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水产动物消化系统与陆生动物的区别


      与陆生动物相比,水产动物具有消化器官短、简单、消化酶活性差,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比畜禽短等特点。消化道与体长之比为,猪为14、鸡10、牛25、羊27、鲢鱼6、草鱼3、鲤鱼2.5和虾0.85。除了少数肉食性鱼类有胃,鲤科鱼类都无胃。因此,相对于陆生动物而言,许多水产动物的肠道承担着既消化又吸收的双重功能。由于水产动物的消化道一直与外界环境相通,没有稳定的内环境,所以,维护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显得尤其重要。


      水产动物肠道由肠壁和肠道细菌共同组成。肠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及黏液多为消化道菌群的吸附位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组成,可分为3部分:1)最里层紧贴肠壁的专性厌氧菌为肠道优势菌群,与宿主是共生关系,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具有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2)中间层的兼性厌氧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菌在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会具有侵袭性,危害宿主健康,导致发病;3)最外层的好氧菌,多为过路菌,游动于肠腔。其中,最里层由厌氧菌和肠壁黏膜层组成的生物膜形成非特异性生物保护膜,是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定植第一道屏障,维护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平衡。


二、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组成与数量


      水产动物肠道正常优势菌群为厌氧菌超过99%,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约占1%。研究表明:不同鱼类之间,肠壁的好氧菌总数差别很大(如鲢肠壁好氧菌总数是鲫肠壁好氧菌总数的37倍),而厌氧菌总数差别不大(最大数乌鳢仅为最小数鳊的1.7倍)。可能因为厌氧菌和肠壁共生是肠壁的必须组成成分,因此含量稳定;而好氧菌可游离于肠腔中间,因此在肠壁的随机波动性很大。肠道菌群数量具有从前肠至后肠逐渐增多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肠道内容物由前向后推进的缘故,也可能是后肠肠道内容物及其环境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达1000万~1亿/g。由此可见,在同一肠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中,厌氧菌总数远大于好氧菌总数,一般相差2~3个数量级。而且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是水产动物肠壁常驻优势菌群,研究表明:保持水产动物肠道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优势地位与水产动物的营养和免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产动物肠道菌群极易受水环境和饵料的影响,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定植在消化道(非常住菌)。当水产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体内外环境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群间的动态平衡;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原微生物区系平衡受到冲击,宿主正常的防御体系被打破,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和侵袭其他组织器官,导致细菌性疾病的爆发。当动物患病时,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会显著下降。


三、肠道菌群的作用


      由于水产动物消化道结构简单,肠道肩负营养和吸收的双重功能,因此肠道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有重要影响。Rawles等认为:微生物菌群在鱼虾类中有重要作用,能正向或反向调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在无菌动物的研究中表明:当肠道细菌缺乏时,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肠道形态被破坏。当无菌动物转变为常规喂养或喂食益生菌后,其肠道的形态学和免疫系统迅速发展,并开始产生大量不同的抗体表型,包括针对肠道常居菌的特异性抗体。王世荣等研究表明:用肠炎沙门菌饲喂无菌小鼠,只需10个活菌即可使其5~8d死亡,而普通小鼠则需100万个活菌才能致死,这说明,正常菌群能刺激机体健全免疫系统,刺激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以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因此,水产动物肠道存在的大量微生物区系,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它们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及营养需求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健康水产动物肠道菌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提供屏障作用;2)促进营养吸收;3)提高免疫功能。


1、屏障作用


      在健康水产动物肠道中,由厌氧菌和肠壁黏膜层组成的生物膜构成了一道生物屏障,阻止并排斥病原菌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定植,即肠道正常菌群像栅栏一样阻拦了病原菌的作业,保护宿主健康。同时,原籍菌群数量上占优势,能产生胞外物质,对其他细菌起抑制作用,能防御外来菌群的入侵。有研究表明:已记载的芽孢杆菌生产的抗生素就有169种,仅枯草芽孢杆菌就产生68种抗生素,主要是肽类,多作用于革兰阳性菌。


2、营养功能


      根据微生态的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能源流动、物质交换和基因传递。电镜观察发现,动物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与菌体细胞壁上的菌毛极为贴近,并有物质交换的迹象。研究表明:鱼虾正常肠道菌群有以下作用:1)分泌胞外酶,分解蛋白、脂肪及糖类等营养物质。冯雪等报道,在草鱼肠道中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有33株,占肠道总菌数的36.67%,分别是气单胞菌、弧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银鲫肠道能分泌上述胞外酶的菌株有43株,占肠道总菌数的47.78%。这些肠道菌群分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等消化酶可辅助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包括一些难以分解的纤维素等物质,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吸收。芽孢杆菌在肠道内还可产生氨基酸氧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氨和吲垛等有害气体质量浓度;2)合成维生素,如:双歧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K,链球菌能合成维生素C等。Sugita等从罗非鱼和鲶鱼肠道里分离出具有产生维生素B12的细菌;3)合成短链脂肪酸(SCFA),它是细菌发酵的主要产物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它可在结肠被迅速吸收,提供给机体能量,促进水和盐的吸收。


3、免疫调节


      马西衣等认为:肠道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动物肠道有许多和免疫相关的细胞包括,肠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细胞等。肠道的免疫组织是防止外界病原体侵入的重要免疫学屏障。动物必须具有结构完整和良好免疫保护功能的健康肠道,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对养分的消化和吸收,减少疾病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无菌动物的研究表明:当肠道细菌缺乏时,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肠道形态被破坏。与正常动物相比,无菌动物中,免疫细胞的结构产生了改变包括,集合淋巴结的发育不良、肠系膜淋巴结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巨噬细胞趋化性降低、细胞内杀死致病菌的能力下降及无菌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的数目明显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菌动物具有分泌IgM、少量IgG和无IgA的特点。当无菌动物进行常规喂养或喂食益生菌后,肠道的形态和免疫系统迅速发展,并开始产生大量不同的抗体表型,包括针对肠道常住菌的特异性抗体。益生菌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存在于肠道黏膜上,并对肠道黏膜有保护和上接作用,可治疗各种肠道疾病。种种迹象表明:益生菌在肠道黏膜免疫作用中发挥重大功效。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或微生态制剂,对预防外界环境变化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有明显的作用。益生菌可直接作用于宿主免疫系统,诱发肠道免疫,并刺激胸腺、脾和头肾等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巨噬细胞活力,活化肠黏膜内相关淋巴组织,益生菌的细胞壁成分、代谢产物和菌体细胞等均可能刺激动物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有研究结果表明:常住菌是过路菌不能定植的因素,即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常住菌是使条件致病菌量极少而不足以致病的重要原因。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常住菌的生长可增强南美白对虾抗肠道疾病的能力。惠盈动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