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范姓

 仙人叠石 2016-04-23


    1982年,沙县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期间,在城东塔寺坪范氏宗庙发现了一部《范氏族谱》,笔者曾与当时的沙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张人瑜同志一起,对这部族谱进行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作为清光绪年间的雕板善本书,这部族谱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另一方面,族谱记录了清以前沙县范氏人口迁移,居住环境、宗庙墓地等大量资料,为研究当时的沙县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失为一部具有一定价值的族谱。但是,1987年,这部族谱被称为“范仲淹家谱”,说它的发现是福建省“十项重大文物发现之一”(《三明日报》1990年1月1日第三版),就难免令人生疑了。


  《范氏族谱》编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五年,刻书期间又补充了材料,三十年出谱,族谱卷首黄炳琪所撰《范氏族谱序》称:“其修谱之说有二:依前人而增添世系者则为续集,通族而新刊支派者为创修。范氏谱其殆创修乎。”主持编修这部话说的范宗福自愿撰的《序》亦称:“……此创修,非续修也!”二篇序文写得十分清楚,编修这部族谱的目的是为了与范姓“通族”,作法是把自己的“支派”“新刊”出来,是“创修”而不是“续集”。这就排除了把这部族谱等同于“范仲淹家谱”的任何可能性。


  《范氏族谱》还详细交代了《范氏族谱》的编修始末:“丙申(清光绪丙申年即1896年——笔者注)冬,大源乡绍先、于信、学庠、庆云等倡修家谱,请翁(指范宗福——笔者注)编辑,翁不禁悠然曰:‘此家谱,非族谱也。与其仅限一家,何如通收一族乎?’翁于是奋然起……然则修是谱果何自日方 哉?翁固有摄要之道焉,自陶唐来自春秋,以邑以姓,迨宋文正公崛起,贤声政绩,甲于数朝,历传至祖德公入闽,迁居沙邑……今至翁三十有六世矣。虽前朝之宦绩昭彰,簪缨踵接,不过载诸史册,远而难稽。即近代字派之分,尊卑之别,有难悉详者。翁于是驰往各乡,劝同修篆,寻其代数,纪其生卒,绘其墓图,缕晰条分,毫无缺略,付诸梨枣,灿然具大观……”序文说得明明白白,修《范氏族谱》从何而始(“日方”即开始)?一靠“撮要”即摘录,二靠实地采访。综观《范氏族谱》,实地采访得来的材料大都翔实丰富,而“撮要”而来的材料则较为简略,如族谱搜集了范仲淹的一些资料,但同《宋史·列传·范仲淹》的传文相比,尚不及十分之一,族谱中有有些史实也与史籍所载不符,如《范氏族谱》收录的范氏远祖世系图称:迁沙范姓为入闽前范姓第六世远祖纯仁(范仲淹次子)的四子正国的后裔,但据《宋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七十三》(缩印本《二十五史》第6332页)所载,纯仁仅有二子,长子正平,次平正恩,不知《范氏族谱》中“四子正国”的说法出自何处?又,据《范氏族谱》,范氏人闽始于迁居建宁的范仲惠,范仲惠之弟范祖德“偶遇沙邑陈明直公,同来沙邑……明直公之父乃以女配公,遂生二子……此成家沙邑之祖也。”按此说法,建宁的范氏当为长房,若称“范仲淹后裔”,建宁范姓应当更具“资格”,但据笔者所知,建宁县范姓虽有族谱,却未见其以“范仲淹家谱”自诩。沙县《范氏族谱》关于远祖世系的记载亦有自相矛盾之处。卷首吴世康所作《沙阳范氏谱序》称迁沙始祖范祖德为“文正公之第十世孙”,按卷首的《剑沙范氏始序(源流)》所记载的世系推算,荡祖德为范仲淹的第六世系,面按“远祖世系图”推算,范祖德又是范仲淹的第八世孙。族谱中关于范氏自何处入闽有二说,《沙阳范氏谱序》称“由江苏迁于沙村(即沙县——笔者注),”《剑沙(南剑州沙县之简称——笔者注)范氏始序(源流)》则称自“建宁……来沙邑。”


  综上所述,《范氏族谱》同“范仲淹家谱”根本是两回事。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笔者曾就所谓“范仲淹家谱”究竟何时被列为省内“十项重大文物发现之一”询问过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同志,答复是:沙县从未申报过此项“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