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

 阳光满城6536 2016-04-23


老姜在一所公办学校做校长好几年了,最近,我看到教育局公布的名单,他在上海市校长的职别系统中获得晋升,我于是约他出来喝茶,也向他当面表示祝贺。

你还跟我来这套?老姜假惺惺地说,你不是一直不在乎这个的吗?

我不在乎,有人在乎的呀。我跟老姜认识很多年了,彼此都有令对方欣赏的地方,见了面说话常常没有寒暄,直奔主题。

我倒不是在乎,只不过体系就是如此,趁着还年轻,尽力而已。老姜语重心长地劝我,你还是去弄个职称吧,你都做校长了,才是什么职称?好像中级都没评吧,你又不是没这个能力。

我这辈子就在民办学校混了,要是想评,也早就去评了。现在再去申报,反而晚节不保。有个职称固然好,不过没有的话更自由,有利有弊吧。

老姜似笑非笑地看着我。

我接着说,其实我觉得职级这个东西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实际上特没劲。你不觉得你被套住了吗?台湾就不给教师评职级,人家的教育不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吗?况且,说句不中听的话,评上高级,真的就是“高级”教师了吗?

好吧,老姜说,你要是在公办学校,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最近又有些什么新的想法?老姜问我。

就是觉得很多教育都是无用功,我说,我有一个感觉,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以及管理方式,给学生带来的都是物理变化,很少有化学变化。

怎么说?老姜问。

你记不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我们把教的东西都忘光了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嗯,有点道理。老姜若有所思地说,就好像花生米,如果你只是把它弄湿了,在太阳下晒一晒,又会恢复原样,这是物理变化。如果把它炒熟了,那就是化学变化。

这是老姜的本领,常常用很直白的比喻,来表达他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地方。

一个孩子走进校园,几年后离开,学校是把他“炒熟了”还只是“弄湿了”?这个其实要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设计学校教育。我们现在有这样做吗?我问老姜。

我们做公办学校校长,很辛苦的,应付各种考核评比都来不及,你又不是不知道,老姜苦笑说,一个几千学生的学校,一旦出一点安全问题,你就有可能被麻烦缠身,甚至被控制住,这就是现实。

 

但我们至少可以多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考虑教育问题,我说,现在的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学生变成计算机器和记忆机器,通过反复操练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是基于物理反应的灌输,学生没有自己的东西,学习过程没有新东西产生,没有化学变化,这是可悲的。

所以,还是孔老夫子高明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姜说。

我冲老姜翘了大拇指,西方教育为什么将启发放在第一位,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充斥着大量的物理反应,而不是化学反应。真正以启发的思路教学的老师还是太少。

那操练真的一点没有作用吗?老姜问。

也不完全是。有一句成语叫“熟能生巧”,反复操练不是机械操练,而是用动脑筋琢磨和研究,一旦生出“巧”来,就是化学变化了,因为有新东西产生了。

你希望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化学反应,那么,反应物是什么呢?老姜问。

学生当然是首要反应物,学校提供的课程是其它反应物,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体验,当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经历就能转化为体验,从而使孩子产生新的思想。你知道,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的时候你投入了很多反应物,也会产生一些生成物,但那些生成物是不是有价值就太难了。那些人类历史上沉淀下来流传至今的各种思想、技术、发明、文化,都是化学反应的成果。

 

那教师的作用呢?老姜问。

教师的作用是催化剂,我说,对学生而言,教师只是路人,教师不可能完全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但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指路人。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设计来为学生创造心灵体验的机会。

老姜点点头,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学生是主体,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该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从反应物的角度来说,有些学生性质是活跃的,易于反应。这类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善于学习。还有一类学生就像惰性气体一样,已经“傻”掉了,无论教师怎么教,即使教师自己变成反应物,他也没变化。

老姜说,我现在的学校里就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完全被他们之前的老师教傻了,你看他们的眼神,都是暗淡无光的。

 

 

你知道吗?我对老姜说,我现在到一些学校去,都不需要进课堂,我在校园里走一走,看看学生们的脸,我就可以判断这所学校是好学校还是坏学校。

我理解你的意思,老姜说,如果学生脸上有阳光和笑容,有舒展和青春,就说明这所学校没有压抑学生,就是好学校。

这就是我愿意跟老姜聊天的原因,他的悟性一流,其实他很想做一些事情,只不过不像我,可以自由而任性。

我说,老姜,你们学校门口挂了那么多牌子,什么示范校啊,先进校啊,基地校啊,是不是多一个牌子就说明这个学校更好一些呢?

你别挤兑我了,老姜笑着说。你知道的,我们上面有很多部门,每年的评比和审核一大堆,我们也不愿意做,挂个牌子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工作嘛。

有一句名言,叫做多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可能觉得多一个评比就多一批好学校吧。我揶揄道,其实道理一样的,这个评比是否能给学校带来化学变化?如果只是一些文字和影像材料的物理堆砌,这样的评比我是不愿参加的。

 

 

老姜沉默了一会儿,问,怎么理解“教学相长”这个观点?

问得好,我赞赏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教师是催化剂。从教师职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也是反应物。成长是一种化学变化,教师一定要在教育生涯中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是相互独立的过程吗?

这个难说,很可能有重叠的部分。我说,其实,这和教师的定位有关。如果教师不把自己看成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那么,他很学生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化学反应,彼此都会有新的东西产生。

我很欣赏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观点,他说:没有患者哪有医生?没有学生哪有老师?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正。这种老师和刚才学生的分类一样,属于易于反应的一类。

老姜感叹说,没有人有资格教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学习者。教育不就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吗?可是今天,教师普遍不喜欢学习,我觉得其实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

 

什么样的学生易于产生化学反应?这是我们此次见面老姜问的最后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也答不好,只能试着说一说,其实你心里也有答案的,不是吗?看看我们想的是不是一致吧。

首先,一定的知识积淀还是必须的。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的孩子毕竟是龙的传人,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中国心。孩子的民族之根要扎得深,所有的创新都需要传承做基础。

其次,勤奋也是重要的。真正未来成大事的人才,必定不只是靠聪明与天赋,而是靠不懈的努力。成长中的化学反应其实很困难,可能一百次反应才能生成一点点新的东西。如果没有勤奋,也许反应了几次没有成果就放弃了。

再次,是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一点相当重要。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是拥有独立的人格,享有心灵的自由。压抑和管制的地方没有创新,闲暇与自由才是创新思维的土壤。顺便说一下,很多地方搞教育家培养工程,教育家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吗?教育家是在自由的土壤里自然生长的。

最后,要有宽广的视野与博爱的情怀。也就是做人的境界要高。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人愿意跟他产生联结,从而制造更多的反应的机会。他站得高,看得远,产生的反应物也才更有意义。

 

老姜向我表示感谢,说他今天收获很大,因此这顿茶他来埋单。

我说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人生悟道的化学反应就和背单词一样,你以为你记住了,过段时间还是会忘记。有人说,一个单词要真正被记住,成为词库的一员,至少要12次在不同的地方被学习到。人的思想要转化为行为,也是一样的。

你想说的是……认识这么多年了,老姜知道我常常话里有话。

我们得常喝茶。跟你喝茶我挺愉快,我们俩在一起有化学反应。我指一指心口,这里有感应。

老姜点点头,好吧,你不就是让我再请你喝11次茶嘛。我们慢慢来,有的是时间。临近年底,还得回去写总结。希望今年学校工作不全是物理变化,能有一些新的东西。

好啊,我伸出手来,来年再聊。

我们在茶坊门口告别。这个冬季不太冷,不过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日子平淡如水,我们各奔前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