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新浪跃春江 2016-04-23

作者:美国凯撒(Kaiser)北加州医疗系统家庭医生 谢党赐

        糖尿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慢性病,对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是全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对患者的健康尤为重要,若未能良好控制可能造成许多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肾衰竭、下肢感染、截肢、眼病、失眠,甚至过早死亡。据估计今后在美国、中国,糖尿病患者仍会大幅度增加。虽然传统诊断糖尿病的方法是通过糖尿病典型症状,例如多饮、多尿、口渴、体重减轻、疲劳、视力模糊等,本文主要就无症状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行阐述。

糖尿病的分类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年轻人,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减少,对胰岛素敏感。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一种特殊的l型糖尿病。l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可以检出自身抗体(GAD、 ICA 和IAA),这些自身抗体是确诊l型糖尿病的主要检查指标。1型糖尿病治疗为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虽然LADA可能可以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常发生于超重成年人。特殊的2型糖尿病即成年起病型青少年糖尿病(MODY),发生在年轻人。与1型糖尿病的根本区别在于2型糖尿病无自身抗体,虽然主流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是来源于超重至胰岛素抵抗、相对胰岛素缺乏。2型糖尿病的治疗大多数开始于口服降糖药,但严重病例也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来也有一个观点,由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有家族遗传、且并不超重,同时也有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用胰岛素治疗,因此认为2型糖尿病来源于遗传基因缺陷造成的胰岛细胞逐步失去功能,最终导致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诊断

        关于诊断标准已有共识,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都认可。

        糖尿病前期(这类患者糖尿病风险增加,风险与血糖值相关):空腹血糖 100~125 mg/dl,即 5.6~6.9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 140~199 mg/dl,即7.8~11.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6.4%。

        糖尿病:空腹血糖≥126 mg/dl,即≥7.0 mmol/L;或HbA1c≥6.5%;或OGTT 2 h血糖≥200 mg/dl,即11.1 mmol/L;或随机血糖>200 mg/dl加典型糖尿病症状。诊断必须再重复一次检查。

2型糖尿病的筛查

        虽然现有医证表明,对2型糖尿病的筛查,随访10年并无减少死亡率。这也许是时间太短。另外来自于中国的资料显示,随访23~30年,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主流意见还是认为应筛查,这是因为筛查的检查可靠,同时生活习惯的改变加药物治疗对无症状患者有帮助。

        在美国多个医学组织都发表了关于糖尿病筛查的指南,我就简单介绍最流行的两个指南。1.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B级推荐,年龄40~70岁体重超重成年人,若有危险因子可提早筛查。2.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所有45岁以上成年人,若检查正常,应每三年重复检查一次。对有任何危险因子,例如体重超重、BMI≥25 kg/m2、黑色棘皮症、心血管疾病,一级亲属有糖尿病、有代谢综合征、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孕期糖尿病、或生巨胎儿。两个指南都认为亚裔美国人是易感人群,应尽早筛查。

2型糖尿病的治疗

        包括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控制体重。口服降糖药首选是二甲双胍,而后是其他口服降糖药,或基础中、长效胰岛素。

        介绍下口服降糖药。1. 二甲双胍Metformin (biguanides),首选药,能降HbA1c1.0%~1.3%。主要副作用为胃肠不适,严重副作用为乳酸血症,如果肾功能低下(GFR<30 ml/min/1.73 m2)应停用。2. 磺脲类药物(Sufonylureas),例如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美脲(Glimepiride)、格列本脲(Glyburide),能降HbA1c0.4%~1.2%。主要副作用有低血糖、体重增加。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需在餐前15分钟服,这样血糖降糖快速,服药后一定记得进食,否则会快速进入低血糖。老年人慎用,因易低血糖,65岁以上老人避免用格列本脲(Glyburide)。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nedones),例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能降HbA1c0.5%~1.4%。主要副作用为体重增加、水肿、Ⅲ、Ⅳ级心衰禁用。2011年FDA发出警告,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有膀胱癌历史的患者,可使膀胱癌复发。对女性有骨质疏松者禁用。4. 格列奈类(Maglitinide),例如瑞格列奈(Repaglinide)、那格列奈(Nateglinide)能降HbA1c0.5%~1.0%。5. α-糖苷酶抑制剂(A-glucosidase inhibitor),例如阿卡波糖(Acarbose),能降HbA1c0.5%~0.8%,主要副作用为胃肠不适,肾功能GFR<25 ml/min/1.73 m2慎用。6. DPP-4抑制剂,例如阿格列汀(Alogliptin)、利拉利汀(lin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西他列汀(Sitagliptin),能降HbA1c0.5%~0.9%。常见副作用为头痛,偶有胰腺炎。肾功能不好时,无需调整剂量。7. GLP-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receptor agonists),例如阿必鲁泰(albiglutide)、Dulaglutide、Exenatide、Exenatide、Liraglutide,能降HbA1c0.8%~2.0%。常见副作用为胃肠不适。口服降糖药中唯一可使体重减轻的。8. SGLT-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ntransporter 2 inhibitor),例如卡格列净(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能降HbA1c0.5%~0.9%。这是一种最新型口服降糖药,最大优点是降糖但不造成低血糖。常见副作用有泌尿系统感染,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关于HbA1c

        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群体管理,首先应介绍一下HbA1c。这是美国在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该指标直接代表过去3个月患者的血糖平均值。

        两个大型随机临床糖尿病研究对2型糖尿病治疗和群体管理影响极大。1. ACCORD研究:共有1025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HbA1c小于6.0%)和标准治疗组(HbA1c7.0%~7.9%)。研究持续了3.5年,后来这研究不得提前结束,因为强化降糖组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更多死亡率。2. ADVANCE研究:共有11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6岁,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HbA1c小于6.5%)及标准治疗组,研究持续了5年。结论虽然强化降糖组在糖尿病并发症上较低,死亡率也稍低(但无统计差别),但严重低血糖现象在强化降糖组在统计意义上显著高于标准组。为什么这两个研究对糖尿病治疗起重大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研究告诉我们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直接与患者的血糖值相关。也就是说血糖值越高,发生率也越高。那时提出了尽量强化降糖组治疗糖尿病,建议HbA1c应尽可能接近正常人,也就是说小于6.0%。自从我们有以上两个研究,我们的观念改变了。不是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能耐受强化降糖治疗,而且强化降糖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甚至更多死亡率。

        依据以上观点,现行指南有些不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2015指南指出,对非孕成年人,HbA1c<7.0%。空腹血糖80~130 mg/dl,餐后高峰血糖小于180 mg/dl。进行个性化治疗,如果患者无严重副作用(低血糖),HbA1c可小于6.0%。如果患者不可耐受,HbA1c可小于8.0%。

        下面再介绍另一个更重要的指南,就是全美医疗质量保障委员会(NCQA)2015制定的指南。这个指南是全美各大医疗保险公司、大型医学中心采用的。指南说HbA1c大于9.0%,代表控制不良,小于8.0%代表可以接受的控制,8%~9%是移行区,对可耐受患者小于7.0%。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不是个单纯的疾病,指南只是用于政策制定,同时为医生提出一个总体指南,但对每个患者都必须个性化治疗。个性化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生命预期、其他并发病、患糖尿病的时间、有无低血糖、有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并发症,及患者个人在得知利弊情况下自主期望。大多数患者应该是可以依据指南做到良好控制,但也有许多患者他们合适的血糖控制是HbA1c在8%~9%,空腹血糖小于200 mg/dl(11.1 mmol/L)。现有医证表明,良好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及神经病,但对心血管疾病无明显好处。然而对l型糖尿病是有好处的。实际上,在老年人和已有心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HbA1c小于6.5%,死亡率更高。最后我想提醒一下,以上内容是依据美国的资料,如何适应中国,请读者自我判断。

来自:“壹生”APP全科频道

扫码下载《中国医学论坛报》官方App

高品质专业资讯尽在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