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风患者中,约1%的患者被确诊为难治性痛风--即规范降尿酸治疗仍难以达到目标尿酸值,致使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范湄妲 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作“至今已觉不新鲜”。 尿酸水平的控制应“量体裁衣” 保证尿酸的持续达标是治疗的关键。尿酸持续达标,可以减少痛风的发作频率,溶解痛风石,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度为400umol/L左右,在痛风的系统治疗中,专科医生不能仅满足于把患者的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更应力求降到目标值。 通常对于伴有痛风石的患者,血尿酸应严格控制在300umol/L以下,才能保证痛风石的缓慢溶解;对于没有痛风石的患者,血尿酸也应控制在360umol/L以下,以避免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当然,针对难治性痛风患者,尿酸的控制更应严格保持在240umol/L以下。 用药如穿衣,“混搭”有讲究 对于降尿酸药常规剂量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剂量。 别嘌醇: 临床上,别嘌呤醇的常规剂量为300 mg/d,然而多数研究显示,长期中低剂量的别嘌醇降尿酸疗效不佳,且不能降低致死性过敏综合征的发生几率。有研究显示,使用高剂量的别嘌醇可以增加疗效,相应副作用的发生无明显增加--因此,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增加别嘌醇的剂量。 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作为抑制尿酸生成的新型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有研究发现非布司他随用药剂量的增加其降尿酸的效果也逐渐增强。 普瑞凯希: 普瑞凯希作为促进尿酸分解的新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尿酸、溶解痛风石,用于传统降尿酸治疗无效的成年难治性痛风患者,但因其昂贵的价格和输液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联合用药: 此外,对于单一药物无效或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用药,如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联合等,如别嘌醇与苯溴马隆、丙磺舒或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剂RDEA-594连用的效果远优于别嘌醇。 顺带一提,一些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也有降尿酸的效果,如氯沙坦、非诺贝特、阿托伐他汀等,可用于合并高血压和/或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 药物不是你想停,想停就能停 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些患者尿酸甫一达标就自主停药,导致痛风的反复发作。 按照国际指南,血尿酸的持续达标需要降尿酸治疗的长期维持。经过积极降尿酸治疗,大部分患者可将药物逐渐减少至最小剂量维持治疗,也有小部分患者停药后通过饮食等生活干预维持较好的血尿酸水平。 然而,也有部分患者一旦减药血尿酸就会反弹,此类患者尤其需要长期治疗剂量的维持--通常来说,疾病病程越长,体内痛风石越多,治疗所需的时间就会越长,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痛风的急性发作并非“防不胜防” 值得注意的是,降尿酸的同时需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 对于首次降尿酸者,应从小剂量逐步递增的同时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消炎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无效者可使用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 用药的同时,患者还需改变生活方式,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禁饮啤酒和白酒、多饮水(使每日尿量超过2000ml)、碱化尿液等。 综上所述,难治性痛风的治疗相对棘手,无论采用何种降尿酸药物,其目标都是使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尿酸的持续达标,可以减少痛风的发作频率、溶解痛风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学科简介:
1978年,广东风湿免疫界先驱余步云教授创立了风湿热专科门诊风湿免疫专科,并设立了专科实验室,1985年正式建科,是华南地区最早创建的风湿免疫科,全国建立最早的风湿免疫科之一,目前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务院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风湿免疫科)建设单位。 风湿免疫学科团队成员现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8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8人。专科实验室研究和技术人员5人。风湿免疫科现有病区3个,开放床位98张。该科实验室是全国最早开展风湿病检查的实验室之一,也是华南地区检测最全面最准确的专科实验室,实验室设有常规和科研实验室两部分。已独立开展58项风湿免疫专科临检项目,并能独立承担国内外多项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华南地区医教研综合实力首屈一指的风湿免疫学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