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官員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制成、有紅、藍、白、金。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蔑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瑯、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鹖羽制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 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 清代官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為暖帽,又稱“暖帽”,形狀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向上翻卷的檐邊,檐邊的材料根據氣候的變化多為皮毛、呢絨。帽的頂部,一般還裝有帽緯,帽緯之中又飾有頂珠,頂珠的顏色和材料是區分官職的重要標誌。 夏天所戴叫涼帽,呈圓錐體,清初崇尚扁而大,後流行高而小的形狀;通常用藤竹、蔑席、草麥桔編成帽體,外裱綾羅,內襯紅色紗羅,沿口鑲滾片金緣,頂部裝飾紅纓、頂珠、翎管和翎羽。根據清代禮冠制度,每年春季三月將暖帽換成晾帽,八月將涼帽換成暖帽。其中尤以頂珠和翎枝作為區分官吏品級的一種特有裝飾物。 帽子的最高之處裝有頂珠,帽之頂珠是區別官級的重要標誌: ![]() 一品朝冠頂戴〔暖帽〕 ![]() 一品朝冠頂戴〔暖帽〕 ![]() 一品朝冠頂戴〔涼帽〕 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帽之顶珠是区别官级的重要标志,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员都是红宝石。 親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員都是紅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以其晶瑩剔透的美麗顏色,被古代人們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視為吉祥之物。世界紅寶石產地不多,主要有緬甸、斯裏蘭卡、泰國、澳大利亞、中國等,但就寶石質量而言,以緬甸、斯裏蘭卡質量最佳。 ![]() 二品朝冠頂戴(涼帽) ![]() 二品吉服冠珊瑚頂〔暖帽〕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珊瑚的顏色常呈白色,但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僅次於紅寶石。珊瑚與佛教的關系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 三品吉服冠藍寶石頂戴 ![]() 三品吉服冠 ![]() 三品朝冠 ![]() 三品吉服冠 三品吉服冠〔暖帽〕三品官用藍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實際上自然界中的寶石級剛玉除紅色的稱紅寶石外,其余各種顏色如藍色、淡藍色、綠色、黃色、灰色、無色等,均稱為藍寶石。以緬甸、斯裏蘭卡質量最佳。 ![]() 四品吉服冠〔暖帽〕 ![]() 涅藍四品頂戴 四品吉服冠〔暖帽〕四品官顶戴为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鮮艷的藍色贏得東方各國人民的喜愛。不透明,為玻璃至油脂光澤。其硬度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擁有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淺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國自古以來進口的傳統玉料,其多數來源於阿富汗。迄今為止,在我國沿未發現青金石英鐘的產地。 ![]() 五品朝冠〔暖帽〕 ![]() 五品吉服冠水晶頂戴 ![]() 五品水晶官帽頂珠 ![]() 五品朝冠 五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水晶石。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種礦石中的一種,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晶體透明、常呈六棱體狀。自古以來備受人類寵愛,世界各國均列入寶石行列。硬度為7,相當於鋼銼壹般堅硬,這使得脆且易碎的黃玉、鉆石、歐泊石、祖母綠之類的寶石相形見絀。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烏拉圭、美國、南非、贊比亞、俄羅斯、 中國、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 六品吉服冠 ![]() 六品朝冠 ![]() 六品朝冠〔白色涅玻璃代替硨磲〕 備註:據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藝始於西周時期,歷經綿延不絕的兩千余年,至清代發展到頂峰,成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 4000余件。從藏品的時代上看,戰國到明清幾乎不間斷。其中絕大部分藏品為傳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約占整個藏品的90℅。 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瑯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單色玻璃是指用單一顏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單色玻璃是對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這時期的傳世品,過去僅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壹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是單色玻璃,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單色玻璃有“涅玻璃”與“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 七品朝冠 ![]() 素金銅頂 七、八、九品都是金頂,區別是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 ![]() 八品官冒頂 ![]() 九品朝冠 由此可以看出: 一品和二品頂子趨向於紅色 ,三品和四品趨向於藍色,五品和六品趨向於白色 ,七、 八、九品趨向於金色。 ![]() 花翎: “花翎”是指清代高級官員帽頂後面拖著的一根帶有“目暈”的孔雀尾翎毛,“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孔雀翎有五彩斑斕的圈狀花紋,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一個圈狀花紋叫單眼,二個為雙眼,三個叫三眼,統稱為花翎。以翎眼多者為貴。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誌。 ![]() 清朝單眼花翎 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 藍翎 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鹖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鹖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 清朝雙眼與單花翎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向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喜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余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 清朝三眼花翎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範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