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是如何读书的

 我的书海601 2016-04-23

熊培云是我很喜欢的作家,《西风东土》是本有分量的书,不仅仅指其有50多万字,600多页,厚重如砖头,也指其思想上的重量,给人诸多启示。

书中,熊培云除了政治观察之外,更多在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层面。我最感慨的是书里透露出日本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装修、育儿、社会信任感、人际关系等,更有读书。作者说:“看日本报纸时的一个印象,里面有大量的图书广告。于是重新翻开早上未读完的《朝日新闻》,细数下来吓我一跳,40个版面竟有10个版登载了书刊广告。此外,还有些版面涉及讲座和演出信息……翻开当天的《读卖新闻》感觉也一样。”所以,作者感慨道:“从日本主流媒体充斥大量图书广告来看,日本的确是个少有的学习型社会。”

日本的图书广告做到了什么程度?“中午去东大食堂吃自助餐。食堂有两种托盘,一种上面什么也没有,一种在盘中央印了图文。今天才注意到托盘新换了《朝日新闻》为夏目漱石的小说连载做得广告。”所以,日本对作家也非常尊重,“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晋书》‘漱石枕流’。他去世后,据说大脑保存在东京。1984年,日本发行的千元钞票印了他的头像。”

即使去咖啡馆喝茶,也见“咖啡馆整整一面墙都是旧书,卖的套餐也标明这是哪部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哪一道菜。”且“日本的旧书大多保持着很好的品相,没有一点灰尘。”边喝咖啡边随便翻看旧书,估摸这就是那种骚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罢。“日本人的确爱读书”,日本人爱书到什么程度呢?作者写道,“《西田几多郎全集》第一卷正式发售三天前,便有热心读者在岩波书店门口打地铺排队了,其情形完全像中国人春运买火车票。”

熊培云说,中国与日本的老百姓是“具体交往,抽象反对”。“过去,日本对中国了解很多,但中国对日本了解太少。”我们有必要多了解了解日本,作者去了日本,他在这本书强调的是: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如果把这味药用好,就可以吸取日本的先进方面,中国或许就会发展成为一个“高智商社会”。郗晓波/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