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老刘tdrhg 2016-04-24

                      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不仅始于“一带一路”,还曾依托于翻山越岭的“茶马古道”。丝绸、茶叶、瓷器是中国古代三大出口产品。有学者研究认为,“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少说也有三千年历史。
陆羽,唐代茶圣,湖北竟陵﹙今天门市﹚人。陆羽倾一生心血写成的《茶经》,不仅影响后代人的饮食和精神生活,更催生出一个重要产业——茶业,包括种茶、采茶、制茶,以及围绕茶所衍生出来的茶店、茶馆和茶具制造、茶叶贸易,至今仍在GDP中占有一定分量。近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品种越来越多,喝茶的人越来越广泛。茶,已经成为人们休闲、交友、养心、怡情、保健不可或缺的饮品。

1125日下午,离开沔城玄妙观便朝天门市前进。沔城到天门市105公里,沿215省道前行30公里便是仙桃市,在仙桃上了高速公路便直达天门。下午4点半到达天门市区,当晚入住君佳大酒店,酒店设施和停车条件都很好,餐饮做得也不错。

第二天用过早餐,驱车去陆羽纪念馆,酒店到陆羽纪念馆约1公里。到了目的地停下车来,见临街立有一座庑殿式屋顶的门楼,仿唐风格,庄重典雅。门楣挂着一块陆羽故园”的匾额。进入大门,里面是个大公园,不少市民在园内晨练、散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步。放眼望去,公园被碧波荡漾的湖泊所包围,烟波浩渺,水光接天。有人告诉我,这就是天门的西湖。漫步朝公园走去,中轴线上立有一尊淡灰色雕像,雕像非常高大,足有二三十米。走到近处,见基座上刻着
陆羽”二字。抬头仰望,陆羽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修长的身材,头载学士冠,身着薄长衫,眉清目秀,端庄儒雅,左手托着一只茶碗。从凝神专注的表情和身后飘起的衣裙看,这位千古茶圣似在徐步走来。
“陆羽真英俊潇洒!”老伴不禁脱口赞道。殊不知历史上的陆羽长相是很一般的。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有这样一段文字:“﹙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现代人并不知仲宣、孟阳长得如何丑陋,读着这段文字,至少会觉得陆羽是个相貌平平的人。但历史从来不以貌取人,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总会流芳百世的。

陆羽雕像后面有座重檐朱漆的楼阁。仔细看,楼高约13层,平面正方形,十字形屋脊,朝南一面的楼顶挂着茶经楼”的匾额,朝东一面的匾额是“茶和天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因为距离“茶经楼”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目的是瞻仰陆羽纪念馆,便没有前去观赏。

陆羽纪念馆就在公园入口处,进门数十米右侧有两座并列的石桥,过桥是一块半岛状的平地,濒湖是一座院落,建有三进房屋,红墙黛瓦,颇似寺院格局。头一进门楣挂着黑底金字匾额,陆羽纪念馆”五个大字由当代诗人、前中宣部副部长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贺敬之题写。

走进头门是个院落,院内树木扶疏,绿草如茵,环境十分幽静。正面是一幢单檐歇山式殿堂,门头高悬“陆公祠”匾额,门旁挂着一副藏头联“陆海自沧桑,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三生感叹说同愿;公侯付尘土,一代文行如孟轲
”,上下联头两个字合起来便是“陆公”。上联是说“世事如沧桑,人生有同感”;下联说陆羽“一生不愿为官,潜心钻研茶事,以《茶经》传世,功同‘亚圣’孟子。”评价不可谓不高。

走进“陆公祠”,梁上悬挂一块黑底金字横匾“桑苎风清”,由欧阳勤先生所书。陆羽晚年自号“桑苎翁”,“桑苎”泛指农业,陆羽早年饱读诗书,富有报国之才,但唐朝中期受“安史之乱”影响,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乱世中,陆羽努力帮助农民种好桑、苎、粮、茶,以改善生活,从而得到百姓的爱戴,其美名如清风长留人间。环顾五间展厅,墙上挂着描写陆羽生平的木雕和连环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画,玻璃柜里陈列着各式茶具。怀着崇敬之心粗粗看过一遍,方知陆羽一生非常坎坷,却又伟大。

   第一部分:西江之水。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一个清晨,竟陵﹙今天门市﹚西湖龙盖寺僧人智积听到湖边大雁的叫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雁用羽翼护着一个快要冻僵的婴儿,智积动了恻隐之心,把婴儿抱回寺里扶养。等到孩子渐渐懂事,智积为他占卦,取《易经》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段卦辞,取名陆羽,字鸿渐。后来,这座石桥被称为“古雁桥”,桥旁的街道叫作“雁叫街”。我们进馆时,看到的两座石桥,其中一座就是“古雁桥”。这段故事也是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陆羽在《自传》中写的“
不知何许人也”的来历;②龙盖寺不远的地方有口古井,少年陆羽每天到那里挑水,为师傅和香客煮茶,开始懂得了一点煮茶、饮茶知识。这口井就是现在天门城北文学泉路边的三眼井,又称“文学泉”。③陆羽到了上学年纪,眼巴巴看着同龄孩子上学,只有他一个人在放牛。于是拿起寺院的经文,请教师傅,一个一个地认字,放牛时在地上用树枝写字。在认识了一些文字后,他开始厌倦寺院刻板的生活,对佛经内容也表示怀疑。遂萌发逃离寺院的念头。④陆羽十二三岁时,终于说服了师傅,离开寺院,到一个戏班子学演戏。他不仅参与演出,还编写剧本,唐朝流传下来的一出滑稽剧《谑谈》就是陆羽编写的。⑤有一次,戏班在复州酬神庆典上演出,陆羽演技出众,机智幽默,受到复州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当李太守得知陆羽的身世后,便资助他到火门山拜师读书。陆羽在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学习四年,奠定了很好的文学基础。⑥陆羽离开火门山回到竟陵,遇到诗人崔国辅贬职到竟陵任司马,陆羽拜崔国辅为师,并结为忘年交,两人常常诗文唱和,品评茶水,彻夜长谈。⑦后来,崔国辅建议陆羽出去游历,以扩大眼界。他经洛阳、襄阳到达峡江,看到那里高大的野生茶树,品尝了茶叶,觉得那茶叶味道特别醇厚。于是遍访茶农,对那里茶树的品种、栽培,以及茶叶品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茶事发生浓厚的兴趣。⑧从峡江归来,陆羽住在离竟陵城不远的东冈岭,埋头整理考察所得,为编写《茶经》作准备。

第二部分:茶学之路。⑨唐代中期“安史之乱”时,竟陵一带沦为战场,陆羽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随中原地区南下的难民渡江来到了江南。到了江南他发现,那里处处产茶,他以前学到的种茶、制茶、煮茶技艺有了用武之地。为了解当地的种茶、制茶技艺,他常常翻山越岭,借宿在荒野人家,品泉问茶,虚心求教。同时把自己的茶事知识传授给当地茶农,受到人们的称赞。⑽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陆羽不仅种茶、制茶的技艺高超,还对煮茶之水有精深的研究。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开列过一份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二十品水单。如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扬子江中的南零泉列为第七品。书中还记录了一则陆羽“润州﹙今镇江﹚品水”的故事。润州剌史李季卿听说扬子江中的南零水煮茶极佳,便令士卒前去取水。不料士卒取水后走得匆忙,将取在壶中的水洒脱过半,于是偷偷舀了几勺江水充兑。陆羽舀了一勺水看着说:“此为近岸江水,非南零水也。”李季卿令士卒再取。陆羽品尝后微笑道:“此乃江中南零水也。”取水士卒不得不服,脆在地上说出了实情。从此,陆羽评水的名气被传扬得神乎其神。⑾后来陆羽煮茶品水的消息传到了朝廷,唐德宗两次下诏让陆羽进京。陆羽应昭进京煮茶,满朝文武饮了陆羽煮的茶,无不啧啧称赞。高兴之余,唐德宗要封陆羽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均被陆羽婉言谢绝。⑿陆羽随难民渡江南下后,曾一度四处漂泊,后来便在湖州定居。原因是他发现湖州、长兴、宜兴一带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种茶,加上那里文风较盛,煮茶、品茶蔚然成风。陆羽定居在湖州青塘别业,潜心整理他多年积累下来的书稿《茶经》,并最终在湖州定稿。在《茶经》中许多名茶都是陆羽首先发现的,如浙江长兴顾渚的紫笋茶,经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品;江苏义兴[今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荐入贡的。至今长兴人民还在怀念他,顾渚大唐贡茶院立有纪念陆羽的雕像。
 
   《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概述中国茶叶主要产地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的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以及各种茶的性能和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叶制作过程﹚;卷二: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具﹚;卷三: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和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品茶与鉴赏﹚;七之事﹙讲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八之出﹙概述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况,对他尚不清楚的十一个州也予以列明﹚;九之略﹙讲饮茶器具的摆设,何时必用,何时可略﹚;十之图﹙陆羽亲手绘制若干饮茶图,饮茶时挂于堂上,让饮者边饮茶,边欣赏,从而进入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的境界﹚。⒀唐大历十三年﹙773年﹚著名军事家、书法家颜正卿任湖州太守,陆羽的人品与学识受到颜正卿赏识,被邀参与《韵海镜源》的编纂工作。书成之后,颜正卿在湖州抒山为陆羽建了一座“三癸亭”,表彰他在编辑工作中的突出贡献。⒁陆羽逃难离开竟陵后,到老都没有回到家乡。但他对家乡的感情却愈久弥深,尤其是对拯救他生命的智积禅师,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当他得知智积禅师去世的消息,便写下一首《四不羡之歌》,寄托自己的感情。

        不羡黄金罍﹙音垒,古代酒器﹚,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歌词被编入《全唐诗》,是研究陆羽思想的珍贵资料。⒂唐德宗贞元末年﹙804年﹚,陆羽在湖州病逝,享年72岁。陆羽去世后,《茶经》的科学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陆羽倡导的煮茶法,开辟了新的茶饮时代。

    陆公祠展柜中陈列有一块古碑,碑上刻着北宋著名诗人、黄州知府王禹偁写的一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首诗《过天门县题文学泉》:

               甃石苔封百尺深,如今尝味少知音。

               涓涓泉底中霄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今天读来仍觉后人对陆羽的一片深情和敬意。

    陆公祠后面是一幢二层楼,重檐歇山式建筑,仿唐风格。檐下挂着一块“鸿渐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楼”匾额,门旁又是一付藏头联“陆隐苕溪,昔去天涯思故里;公为茶圣,今逢盛世返新祠”。苕溪是湖州的河。陆羽避难出门后从未回过故乡,但今天热情的天门人怀着深厚的乡情,希望茶圣能回到天门西湖边,其情其景令人感动。鸿渐楼底层塑有一尊陆羽坐像,陆羽安详地端着茶盅,似在品茶。四周墙壁上布置着各种茶叶赴琼游之三十八:湖北天门市茶圣陆羽纪念馆
的知识,以及十七幅“茶与名人”的介绍,粗粗读过一遍,相信茶与人们的生活确是息息相关,饮茶既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更体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