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的功效神奇。茶的故事美妙。 茶,恐怕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饮料了。 《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相传,神农尝百草的时候,有一次吃到一种树叶,下肚后,在肚里转来走去,不一会儿,整个肠胃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非常舒服,神农记住了它,并给它起了个名字:“茶”。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古画茶)有研究者认为,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川蜀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西汉(时),四川已有专门出售茶叶的市场“武阳”,即彭山一带。至西汉末年,茶风已由四川传播到各地。(唐代茶器具 1000多年)茶,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饮料。从晋代到隋代,饮茶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到唐朝开始兴盛。当时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专门卖茶的茶馆。一些贵族家中还设有茶库。唐代茶的消耗量较大,唐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足以证明当时茶的生产和贸易发达。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林语堂说:“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陆羽,字鸿渐。生于公元733年,卒于公元804年。(湖北天门市陆羽纪念馆)号竟陵子,唐代竟陵人。竟陵,即今天的湖北天门市。陆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中国茶道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茶神。(浙江杭州龙井茶园)陆羽是个被弃孤儿,三岁时在西湖之滨,被龙盖寺的住持智积和尚发现,收养了他。陆羽的这个经历,经民间传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湖北天门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刘安国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美丽童话传说:西塔寺里有个老和尚,叫智积和尚。智积和尚有一天起来练功,发现对面的芦苇当中有一个婴儿在啼哭。他一过去的时候呢,就有很多雁在叫,那个大雁呀,就围着这个小孩飞。老和尚过去后发现了这个婴儿,就把他抱起来,抱起来的时候,那些雁都不散,老和尚把他抱到了寺门口,坐下来以后,还有三只大雁围过来。 智积大师以《周易》卜卦,为孩子取名字,结果占出一个“渐”卦。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于仪。”于是,智积取其中的陆字作为姓,羽字作为名,鸿渐作为字。智积是唐代名僧,知识渊博。所以陆羽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陆羽不愿意皈依佛门。有一次,智积和尚要他抄经卷,他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智积听了十分生气,惩罚陆羽做杂务,希望他能悔改。不料,陆羽却离开了龙盖寺,这一年他十二岁。 他一出去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地方民间有个戏园子,他就参加了那个戏园子。当时那个戏园子很小,就把他接受了。接受了以后呢,因为他认得几个字,他又很聪明,搞了一年的时间呢,他就会创作剧本了,所以成为伶师,就是老师,导演这个方面的。有一次,我们这个地方过去叫竟陵,竟陵太守李齐物请客,就把陆羽给叫去演戏,他演的相当的好,会散了以后,那个太守就把他留下,说,你这样的聪明,为什么要唱戏呢?你想不想读书呢?他说,我怎么不想读书呢。 于是,李齐物推荐陆羽区天门山隐士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贬官到竟陵,与陆羽成为忘年之交,使得陆羽学问大长。(湖北天门市陆羽亭)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陆羽流亡到浙江湖州。陆羽从小跟随智积禅师采茶,煮茶,对茶兴趣浓厚,并精通茶艺,这次他到湖州,搜集了不少茶的生产、制作资料。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陆羽来到升州,即今天的南京,居住在栖霞寺,专心研究茶事,并决定写一部茶学著作。(江苏南京栖霞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陆羽进入湖州苕溪山中,开始著书立说。(浙江湖州妙西乡)写作的这些日子,他常常独自漫步于山林,细心采集茶叶,寻觅泉水。(浙江湖州妙西乡陆羽墓)时而又诵经吟诗,潇洒不羁,被当地人称为“楚狂接舆之再生”。经过一年时间,写出了《茶经》初稿。 村民王在林:“这个地方,当时下面有个庙。唐贞观那个时候有一个庙,很大的,这个庙里光和尚就有五百多。到了妙西,就是这个地方,他就种茶,采茶,就是他考虑到这个茶,民间都喜欢茶,老百姓都喜欢茶,但是到陆羽之前呢,看不到一本真正关于茶的记载,茶的书,那么就是从陆羽开始,他写了一本《茶经》。这本《茶经》从现在讲就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书。” “哦,当时的那部《茶经》就是在这儿写的?” “对,就是在这个山上,这个庙里写的。” 公元77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编修《韵海镜源》,召陆羽参与,陆羽便趁此机会搜集了历代茶事,补充《茶经》,从而完成了《茶经》的全部写作。《茶经》的写作前后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学者指出,陆羽在广泛深入考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江西上饶陆羽亭)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保健的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和大唐时代精神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 (陕西扶风法门寺) 《茶经》面世,“便天下人皆知茗饮之事”。茶道,从而为饮茶开创了新境界。 茶叶中所含成分近400种,其药用价值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图谱》说,茶“苦,甘,凉,入心、肺、胃经。清头目,除烦渴,助消化,利尿”。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从医学理论上说,茶叶可以入心经,使人精神清爽,可以入肝经,可以清头目,使得耳聪目明,头脑清醒。那么头昏眼花一般(来说)这属于肝的病,所以说可以入肝经。同时它还入脾经,所以它能调整消化道的功能,促进消化,强健脾胃。” (福建武夷山天心岩大红袍茶树) 大红袍岩茶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茶王”,是茶中的极品。今天,树仅存两棵,极为珍贵。每年仍可采制大红袍精品一斤。1998年8月18日,在武夷岩茶节上,20克母株大红袍的拍卖成交价为15.68万元,创了天价。 今天大红袍看护人,李绚绿告诉我们:“我们这种茶和龙井是完全两种不同风格的茶,一个是属于清香型的茶,一个是属于内香型的茶。茶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整个茶艺在我们中国来说也是非常广泛的。这端杯的姿势是三龙扶底,拇指与食指端住杯口,中指顶住杯底,小拇指翘起兰花指,先闻其香,——我再给你添上一杯——,再观其色,后品其味。品字是三个口,那这杯水要分三口喝。喝的时候,武夷山的茶有比较独特,这个内香型的茶,要发出声音来品尝。每一口要发出声音,那声音越大,表示对这种茶叶的赞赏越高。但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赞赏茶,而是为了充分把这个茶的味道给它品尝出来。因为要两颊生津,齿颊留香。让我做个示范。因为这个是内香,那么就是注重的水香。那水香一定要,人的味觉,两腮和舌尖是最敏感的,通过这样充分的打撞呢,齿颊留香。对。” 相传1000多年前,皇后得了病,肠胃闷胀,不饮不食,太子见御医们久治无效,十分焦急,他策马出城,为母亲寻找良药。一天,她从虎口中救下一位老人。老人问太子,为何来到深山?太子说明原因,老人立即把太子领到一个山崖下。 “当时就是带到这个地方.” “带到我们这个地方?” “对,今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以后才开发起来的。原来呀,往这个后山要翻山越岭过来,也就是到这个大红袍(茶树),现在我们讲大红袍,当时也就是一种野树,到这个脚下。” 只见崖顶长着三棵树,满树嫩叶。在老人指点下,太子爬上崖顶,采了许多嫩叶,用自己穿的红袍包起来,连夜飞奔京城。 “太子就把嫩叶拿回去给她泡茶喝,不想她一喝下去以后就大吐,这个药性主要就是其一个消化作用,那么她就在半个月,一个月当中都是喝这个茶叶,摘回来的嫩叶,泡了喝了以后,她整个人的病情,精神都好了。因为人的身体一好,精神就好。太子觉得非常的神奇。” 皇帝大喜,连下了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封那棵大树为“大红袍茶树”,两棵小的为“副红袍茶树”。第二道圣旨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率兵日夜守树。从此,一千多年来,守树人从未间断。 九华山,闻名天下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安徽九华山)而在汉代时,这里却是道士修炼的场所。张楚北先生等人编撰的词典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九华山到了唐代佛盛道衰,全山布满佛寺,(安徽九华山道僧洞)只有这个洞里还住着一位道士。相传有一天,一个云游僧来到洞中借宿。道士认为是上门欺侮,挥拳就打。不料和尚的武艺高出一筹,道士招架不住,只得求饶。和尚说:“道长不必客气,贫僧只是借宿一晚,明早便离开。”说罢晕倒在地。这个道士懂医,诊断后知道和尚患便脓血症。立即泡了一碗浓浓的黄溪茶给和尚喝了。和尚在洞中休养了几天,身体康复了。临走时,道士还送给他几包茶以备用。不久,皇上也得了同和尚一样的病。太医们技穷,出榜招贤。道士得知后,便携带一些黄溪茶赶赴京城,没想到,已经有一个九华山道人先期到达治好了皇帝的病。皇帝正准备给予封赏,听说又来了一个,有些恼怒地说:“九华山只有一个道人,后来者莫非想冒功领赏吗?”立即下令推出午门斩首。先来的那位急忙下跪说明真相,原来,他就是那个和尚。为报答道士的相救之恩,假冒道士的名字,进京为皇上治病。皇帝一听挺感动,同时封赏了一道一僧。从此九华山黄溪茶名扬天下。 四川邛崃山脉的蒙山,横于雅安与名山两县之间。(四川蒙山茶园)其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0米。常年山岚流动,云雾缭绕。相传,古代有一位老和尚生了病,久治不愈,身体越来越糟。一天,老和尚遇见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蒙山顶上有茶树,春分前后,你提前等候在那里,一旦春雷响起,马上采摘,如果采到一两,用水煎服,可以治疗你的老病,如果服二两,一生消灾祛病,如果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老和尚听罢,立即登上蒙山,盖了一间石屋,等待春分。这一刻来到了,春雷发动,电光在山顶闪烁,老和尚马上动手采摘,采到一两,服后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眉发乌青,返老还童了。(四川蒙山永兴古寺)从此,人们相传蒙山茶是仙茶。 我们采访了蒙山永兴古寺的住持,他(四川蒙山永兴古寺住持)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从印度来了一个法师,叫甘露禅师,他来到这里,因为身体虚弱,病了。就在这个山上遇到一个采茶的老人。老人对他说,你看这山上的茶叶,对你的身体非常有帮助。这个茶叶喝了以后,起到了清新醒目(的作用),身体后来越来越好。 我们的资料显示,安徽休宁松萝山上,至今还保存着几棵明代万历年间的老松萝茶树,距今已有300多年了。由于没有路,于是我们顶着烈日,在荒草之中步行了四个多小时,才进入松萝茶园。(安徽休宁松萝茶园)世传松萝茶有“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绿,香高,味浓。明代才子袁宏道评论说,今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 安徽休宁松萝茶厂厂长,金阿根对我们说:“我们对这个茶树,茶叶论证发现,松萝茶有八棵,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些茶树里边,最粗的一棵,直径有36厘米。” “最粗的在哪儿?” “最粗的就是上面的那棵。” “能带我去看一下吗?这棵有多粗?” “这棵也差不多。” “这棵也蛮粗的。” “那棵粗的带我去看一下,好吗?据说他还有特效,是吧?” 金厂长说:“松萝茶和其他的茶叶不同。它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他用那个配方里头,就是开药方里有松萝三钱。王教授在这个研究当中,我国首次发现松萝茶里含有银元素。银,金银的银。是我们中国茶叶当中所没有的。”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学者认为,茶通六艺,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孙思邈在《养性》、《补益》等卷中提出:“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而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通过品茶,人们的精神得以放松,心境达到虚静空明,心情感到怡悦,所以可以健康长寿。 (浙江湖州妙西乡陆羽墓)“茶神”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河南洛阳白居易墓)“别茶人”白居易活了74岁;(浙江绍兴沈园)宋代“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的陆游活了86岁:清代自称“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