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老刘tdrhg 2016-04-24

                   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黔阳的历史可谓古老而悠久,早在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就在那里设立镡成县,唐贞观八年﹙635年﹚改为龙标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之初,黔阳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洪江市﹙含洪江区﹚、中方县和怀化市鹤城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改为洪江市。194910月以后,黔阳县政府机关迁至安江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53年于西南农大毕业后分配到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和育种工作,黔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的诞生之地。

44日上午,我们参观过洪江古商城便朝黔阳古城前进,10点一刻到达古城停车场。下车看到一幅古城导游图,发现黔阳古城位于沅江、清水江、潕水的交汇处,古城三面临水,呈半圆形,芙蓉楼则位于古城东北角。于是,我们决定先看古城再游芙蓉楼。

走近黔阳古城石制牌坊,旁边木牌上写有一篇《黔阳古城简介》黔阳古城位于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湘西沅水上游,是中国现存街巷格局与整体风貌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现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先后为镡成县、潕阳县、龙标县、巫州县、沅州府、潭阳郡、叙州土府、黔阳县、洪江市的治所。古城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有30余条街巷,20余座宗祠,10余处官宦大院,还有数十处宫庙会馆和数百间商铺,可谓“山水楼城塔对河,百姓千家万年窝。”黔阳古城民族融合,宗教昌盛,唐代诗人王昌龄首开峒汉文化交流先河,使芙蓉楼名扬天下,五代“十峒首领”杨再思据守叙州土府,成为没有国王的王国,明清时更是名宦辈出,官道天下

前行数十步,抬头见右侧城墙上有座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飞檐翘角,立于一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片平房之上,犹如鹤立鸡群。有介绍说,那是黔阳古城的钟鼓楼,隐约能看见楼阁中央挂着一口大钟。我想如果是古钟,它一定唤醒过无数黔阳市民。

沿着小巷继续向前,只觉得街巷中商铺不多,游客也很少,街上行走的大都是本地人。因此,我们不想在古城中多耽搁,直接去芙蓉楼。一位老人跟我说,沿街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巷直走就是中正门,出中正门是潕江,芙蓉楼就在潕江边。按老人的指点,前行二三百米,见路边有块指示牌,上面写着
军事重镇丁字街巷,军统特训戴笠寓所”二行字,似乎觉得值得一看。按箭头所指方向前进,走过两条街巷,却没有见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到戴笠寓所。再问当地人,一位中年男子说已经走过头了。

我们不想回头,继续朝前走,路边一座高大的石库门,墙上挂着“黄忠浩故居﹙提督府﹚”的牌子。朝门里看,只看到几间破屋,没有什么布置。有介绍说,黄忠浩﹙1859—1911﹚字泽生,清末湖南黔阳人。他一生的事业归纳为三句话:兴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实业,担任过湖南省矿务总公司西路总理;办教育,担任过湖南教育总会会长;掌军事,1907年统领湖北巡防军及荆襄水师,次年任四川兵备、教练两处总办,后升为提督。

继续朝前走,又见一座墙门上塑有“邓氏宗祠”几个大字,大门关着,墙上没有什么介绍。再向前,一排旧围墙上挂着二块木板,一块板上写着“节孝坊遗址”的简介,是说清代这里曾经建过一座节孝牌坊,纪念黔阳一位孝子;另一块木板上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写着“
叙府州衙遗址”简介:黔阳古城在唐代是州治、县治同城,叙州土府衙署在县署之北,即今粮库大院一带,现仅存土城墙遗址。唐开成四年﹙839年﹚淮南丞杨居本调任叙州长史。唐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初六,其子杨再思出生在朗溪峒地,后被举荐为叙州知州。杨再思通过联款救飞山战役,以“再正通光昌盛秀”为封建等级建立了杨氏土府政权,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侗乡经济发展,历代朝廷九次封侯,赐建飞山神庙供奉

向前又走过二条小巷,远远看见一道红砂岩砌筑的城墙,墙根有幢古建筑,门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前挂着“
洪江市黔城戏曲活动中心”牌子,旁边一块木板上写着“杨家大院简介”:杨姓通过木材生意发家,逐次收购地产扩建成大院。大院有清白传家、三坛世第、紫微高照和后院四部分组成。房屋上下二层,结构紧密,布局巧妙,是侗汉民居融合的典型。房屋尚有单位在使用,我们没有进去参观。

走到城门口,城墙上挂着一块木板,写有《古城墙简介》:据《黔阳县志》记载,黔阳古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城池围龙标山而建,明朝以前为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土城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城毁于苗。正统十五年靖远伯王骥令杨茂以石重筑,后屡遭水患,屡有修复。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龙光甸动员民众用红砂岩修复。因战争与自然灾害破坏,现仅存不足一千米城墙根,角楼不复存在,城门仅存西门

走出城门,城外另立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有《中正门简介》:黔阳西门原名安远门,明代以前为土城墙,毁于兵乱。明成化八年﹙1472年﹚用红砂岩修复,后屡建屡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戴笠组织修复城楼,城楼上悬挂蒋介石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题写的“高瞻远瞩”匾额,并将西门改为“中正门”。中正门广场原有中山花园、中正公园、忠烈祠、七七抗战纪念碑亭等

“中正门”前便是清澈的潕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有渔夫撑着小船、赶着鸬鹚在捕鱼,犹如桃花源中景色。这时看到“中正门”前正好有辆公交车要驶进城去,便让老伴坐在城门前休息,我乘坐公交车回到停车场去开车。这样,游览结束就不需要步行了。

十几分钟便将汽车开到“中正门”前,老伴前去购门票,票价70元/人,老年人优惠半价,并有一位导游给我们讲解。芙蓉楼景区入口挂有一付对联:地以人传千载芙蓉今尚在;我生公后一江寒水客归来。说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著名七律《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昌龄送辛渐去洛阳时写的。前两句写送别的环境和气氛,烘托惜别之情;后两句是王昌龄对辛渐的嘱托,诗人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喻,让辛渐转告洛阳亲友,他在江宁依然心情很好。后人将“一片冰心在玉壶”看作光明磊落,心底无私的精神境界。

   沿着江边平坦的道路走进景区,路边看到一块石碑,上刻“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护单位:芙蓉楼
”。前行不远,又见一座碑廊,墙上镶嵌着十多块古碑。细看内容,大多是明清时期黔阳县衙刻的“勘定庙产”、“禁夫马费”﹙禁止征收赶考学生过境接待费﹚、“定五勷木帮”﹙木材扎排外销的规定﹚等记事碑刻,相当于现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在的行政通告,是研究黔阳地区官道文化和行政演变的重要资料。

继续向前,路边立有一座亭阁,门前台阶上镶有一块青石浮雕云龙,四周用铁栏杆围着,看来有些年头了。走进亭阁,一只玻璃柜内置有一件根雕作品,一段重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约1吨的香樟树根上,雕刻有30多个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汇集了100多个人物和150多只飞禽走兽,是湖南著名艺术家傅振源历时数年雕刻而成。亭阁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孔子画像,墙壁上挂着不少书法作品,木架上挂着一口大铁钟,外观已有些陈旧,应是一件文物。

离开亭阁,不远处有座高耸的楼阁。导游说,这就是芙蓉楼。仔细看,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二层楼阁,檐下挂着“芙蓉楼”匾额。旁边木牌上写着简介:据传,唐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后建芙蓉楼,为其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为纪念这位唐代诗人,依址建芙蓉楼。主楼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7年﹚,纯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一楼中堂内挂有王昌龄画像。二楼两侧有12种动物木雕。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跟随导游登上二楼,站在廊下放眼望去,清澈的潕江在楼下蜿蜒而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过,确是登高赏景佳绝处。沿着回廊走到里侧,楼下是个圆形水池,利用池中天然山石制成了一个山水盆景。圆池对面有一座长条形凉亭,取名
“半月亭”。有介绍说,该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吟诗之处。清道光十九年由龙光甸主持修建,呈新月形,故名半月亭。亭联:鱼游水底寻明月;树插石蓬遮青天。是近代政治家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熊希龄先生1927年游芙蓉楼时所撰,王邦述先生书

走下芙蓉楼,导游带我们去参观一座碑廊。有介绍说,此碑廊建于清代晚期,2005年重修。碑廊北侧书法碑刻存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历史代名家碑刻70方,南侧为记事碑刻,存有芙蓉楼重修碑记和祠堂庙宇碑等27方。走进碑廊仔细辨认,发现所谓颜真卿、米芾等人的碑刻均是后人照拓片摹刻的。《重修芙蓉楼碑记》和十多块追思先贤题咏,用行、楷、隶、篆四种字体书写而成,隽秀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端庄,笔力遒劲。书写人名龙启端,清道光辛丑状元,是黔阳县令龙光甸的儿子。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龙光甸主持重修芙蓉楼,楼成之后,邀文人墨客撰文赋诗纪念先贤。仔细看过碑上的题刻,方知全国有二座芙蓉楼。落款“
江宁路时春”的一首七律是这样写的:

少伯曾为江宁丞,至今人以江宁称。

少伯曾为龙标尉,仙尉名由少伯贵。

昔贤所至无荒陬,偶尔托之成良游。

千载龙标与润州,两地皆有芙蓉楼

……

另一首落款“桂林龙启稷”﹙疑为龙启端兄弟﹚的诗中有:“诗才久著丹阳﹙即润州﹚道,胜迹犹传潕水滨之句;另外,黔阳县令龙光甸的一首诗写道:

未许风光擅润州,临江一样耸高楼。

天涯何处无芳草,明月依然照素秋。

从这些诗句看出,龙光甸等都知道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七律作于润州这一说法。出于对远谪龙标的王昌龄的爱慕,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态度,遂将这首流传千古的唐诗定格为王昌龄谪守龙标时所作。我在写这篇游记时,查阅了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辞典对这首唐诗的注解是:题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镇江﹚西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长),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来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二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时的情景

其实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在润州还是黔阳写的,已并不重要了,当代人没有必要为此而争论。唐代的黔阳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蛮荒之地,一位汉族知识分子远谪黔阳,受到苗族、侗族人民的爱戴,本身就具有纪念意义。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与苗、侗人民关系融洽,写下许多诗篇,被收录在《全唐诗》中的就有20余首。其中一首《龙标野宴》反映出王昌龄与苗、侗人民的友好相处,及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王昌龄与李白、杜甫、高适等盛唐诗人交往密切,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贬谪龙标后,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思念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注:五溪指湘黔交界的沅溪、辰溪、巫溪、潕溪、酋溪。唐代有三个夜朗,这里的夜朗是指湖南的沅陵县,龙标在其西南。

     离开芙蓉楼景区时,见到一座“龙标胜迹牌坊”和一座“送客亭”,都是围绕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海南返程游之十三:湘西黔阳古城与芙蓉楼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而配套建设的景点。要是有空闲时间,坐在亭中与朋友品茶聊天,恰亦是一件乐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