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阳古城,并非”一片冰心在玉壶”写作地,但有八种著名的古文化

 昵称75512199 2021-05-28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最为世人所传颂的诗作之一。也正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让芙蓉楼声名远播。争议由此而起,全国目前共有两个芙蓉古楼,一个在湖南洪江,一个在江苏镇江。那么,“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作地到底是哪里?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大约是天宝元年(公元741年),而他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与天宝元年(742年)成诗有较大的时间差。龙标治所在今洪江黔城镇,与另一首送别诗“丹阳(隶属镇江)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中的地点也不符。因此,《芙蓉楼送辛渐》所指芙蓉楼应为镇江的芙蓉楼。

其实,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这样的著名人物在黔阳工作生活过的史料,就足以成为黔阳古城的骄傲。完全没必要张冠李戴,弄巧成拙。王昌龄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比李白大4岁,成名比李白要早。他从江宁丞谪贬为龙标(龙标为唐代县名,就是后来的黔阳,今天的洪江市)尉,一个揖贼捕盗的地方小吏,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离去,在龙标这块土地上约生活了8年时光。在任龙标尉期间,他政善民安,为政以德,深得苗、侗、汉民们的无比敬仰。黔阳古城自西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在沅江和舞水汇合处设立县治,至今绵延2200多年,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比同在湘西境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由于没有隆重的商业化开发而少有人知,成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事实上,黔阳有八种著名的古文化:古建筑文化、古书院文化、古遗址文化、古庙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只有0.8平方公里的面积的黔阳古城,却有30余条街巷、20余座宗祠、10余处官宦大院,还有数十个宫庙会馆、数百间商铺以及一些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芙蓉楼是清朝时为纪念王昌龄而建,有碑廊厅刊刻着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頫、陈梅仙等历代名人碑刻一百余方。龙标胜迹门是芙蓉楼园林的大门,也是黔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龙标胜迹门建于清代晚期,也称“三绝门”。其门高12米,门宽7米,门坊正中为大型泥塑的王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泥塑使用古代“堆塑”工艺,材料主要是桐油、石灰、糯米。这些泥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世所罕见,为第一绝。令人赞叹不已的是,牌坊高达三丈多,却面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是为第二绝。据专家考证,其倾斜度已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斜度。门楣正中是一个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常人见到的指南针上北下南正好相反,是何缘故,至今仍为千古之谜,此乃第三绝。

由于沅江和潕(此字为“三点水”加一个“舞”字,但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意思是妇女在江边杵衣洗物,动作形态恰似跳舞)水在这里汇合,古城三面环水,犹如玉带缠腰。按照风水学推论,这里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九街十八巷”和“丁”字巷是黔阳古城的特色街区布局。古城里以南北两条正街为主要街道,两边分布着鱼骨状的街巷,纵横交错,称为“九街十八巷”。黔阳古城原是一座因兵而起、因商而兴的古城,为防止外部入侵,古城里的街道便布置为“丁”字型格局,这样,可以迷惑敌人走进“死胡同”又不能容易逃脱,轻易地截击了敌人。这些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就,岁月流长,青石板的凸凹早已被踩磨得光滑发亮,像一面古老的青铜镜,映照着岁月的悠远。青石板街上的排水设施“铜钱漏”也是黔阳古城的一大特色!古人认为:水象征着财富,黔阳人将街上的积水流进铜钱孔里,谓之“聚财”,意在“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黔阳古城东门,我已与王昌龄相见。登临三层钟鼓楼,可俯览三面环水的湘楚苗地边陲重镇全貌,飞檐翘壁珠串起九街十八巷鱼骨状的路网,在眼下错落起伏。一株千年古樟在古城墙边凸起的土台上疏枝散叶,此树名为“昌龄香樟”,为他亲自栽种。在树荫后面有一尊古人石像,真人一般高大,峨冠长袍宽袖,左手执书卷,右手握笔墨之类,高远的目光穿越城墙的堞口,投向沅水与潕水交汇的雄阔水面,再延伸至更远的叠嶂山峦。王昌龄的晚年是在龙标度过的,因为离开不久,就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黔阳古城的古朴,芙蓉楼的清幽,边地百姓的纯良,无不抚慰着王昌龄放逐漂泊之心。贬官龙标8年,不单诗名独俱,还颇有政绩。《湖南通志》说他:“往返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百姓赞扬他“龙标入城而鳞起,沅潕夹流而镜清”,“仙尉”是当地百姓给他“一片冰心”的最高赞誉。

屋因居而不朽,城因人而有魂。古城内原住居民占九成,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在这里繁衍生息,日夜守护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漫步古城,古朴的老木屋门前,有在闲聊或休息的老人,也有尽情玩耍的小孩子;有些房子的门前或者晒楼上,晾晒着一家人的各式衣裳;有时,还会闻到一阵阵从古屋里飘出的饭菜美味……古城里也有很多店铺,但与别处不同的是,这些店铺没有怪异的吆喝声,也没有劲爆的音乐,淳朴的店家都是在安静地等候着客人的到来。据说,这就是黔阳人的性情,平和、不焦躁,从容、低调。静这一个字竟像是为了黔阳古城而造出来的。黔阳的静,不似寻常老村落的那种四下无人唯有寂寥,是微风吹过、雪花飘落的声音,有沙沙作响,关于耳朵不痛不痒。

黔阳古城顺水路兴而盛,随水路衰而隐。明清时期“浩浩皇木、滚滚洪油、屡屡烟土、列列彩船……”的景象,曾使得这座军事重镇成为了中国南方丝路上的商贸名城。然而,当进入了陆地交通日兴、水运商贸渐落的近现代以后,这个历史上曾经辉煌了许多朝代的“第一古镇”,便被隐没在了大湘西神秘的王国中。黔阳古城乃多元文化涌汇之所在——其风水格局和建筑结构,无不暗合着“潜、藏、隐”的特征,而蕴含并延展于这方水土的隐逸文化,便是其多元文化的核心。古城的精髓是隐逸,古城的气质是恬静,古城的底蕴是悠远。其千百年来荣辱不惊、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特质,就是其生存并延展的理由。

从西汉初年黔阳立县,到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本世纪初“洪黔分治”,黔阳依然顶着“洪江市”的帽子,这种“张冠李戴”现象让“黔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致今天更多人知道有“洪江古商城”而不知道有“黔阳古城”。体制不顺,成了制约旅游发展的硬伤。洪江区的洪江古商城与洪江市的黔阳古城,前者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活化石,后者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各具特色,优势明显,两地相距只有20多公里,一江(沅江)相连,山水相依,风景优美,是当地优质核心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倘若两地能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以沅江为中心,联结洪江古商城与黔阳古城,将古建筑、民俗、风情融入自然山水,共同打造沅江旅游风光带,培育一批既有古风雅韵,又迎合时代风尚的旅游产品,这里必将成为湘西南乃至周边地区旅游的一颗熣灿明珠。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